#腸漏症

減輕腸胃發炎 混種小麥少吃

減輕腸胃發炎 混種小麥少吃#腸漏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長年來,腸漏症起因大抵成謎。可最近10年,研究人員慢慢尋得若干解答。2000年,馬里蘭大學艾里西歐.法沙諾(Alessio Fasano)醫學博士的一項發現,最終可能改變自體免疫醫療的發展軌跡,有朝一日還說不定會贏得諾貝爾獎。他分離出了學者所知唯一直接控制腸壁緊密接合處的生理物質,命名為「解連蛋白」。這等成果,有人比擬為察覺腸漏症「根源」(有時則稱作「確鑿證據」)。腸道感染會導致過敏、自體免疫、發炎解連蛋白會傳遞信號,使緊密接合處或開或閉。據學界了解,人體內只有這種物質具備如此功能。透過掌控解連蛋白,科學家幾乎可隨意使緊密接合處開啟或緊閉。目前,我們曉得有2種情況會促使小腸釋出解連蛋白,一是接觸細菌,二是觸及麩質。長久以來,研究人員便懷疑腸道感染會導致與腸漏有關的過敏、自體免疫、發炎等疾患。法沙諾的團隊發覺,小腸在應對任何感染時會分泌解連蛋白,而這基本上打開了緊密接合處的閘門。換言之,直接觸發腸道通透性的,或許並非細菌本身,而是解連蛋白。食物、用品、生活壓力會決定身體健康解連蛋白反應是身體防禦機制不可或缺的一環,能將我們遭遇的壞菌沖出去。然而現代世界大幅增添會觸動解連蛋白的因子,使腸道閘門洞開。過去相當有益人體且為時甚短的免疫系統反應,造成身體慢性發炎,容易受病菌侵擾。不少與腸漏症相關的自體免疫疾病都含有基因因素。但研究人員判定,身負自體免疫疾病基因的人,僅有不到10%會發病。那麼,為何這類人有的會患病,有的不會?答案一言以蔽之,是環境使然。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每天所做的選擇,諸如食物、用品、生活壓力、服藥,會決定身體是健康還是染病。環境中種種有害的微量接觸可能使小腸釋出解連蛋白。但和基因不同的是,這一切通常是我們可掌控、改變的。麩質、抗生素用量上升 使解連蛋白被釋出釋出解連蛋白,最值得留心的2項因子如下:食物供給中的麩質增加。小麥不只混種,還幾乎成了所有加工食品的成分,大大提升了我們對麩質的攝取,使得人體狀態差不多要不停激發解連蛋白釋出。抗生素用量上升。抗生素等藥品、消毒洗手液、化學清潔劑,及其他殺菌劑越來越多,破壞了我們的微生物多樣性。微生物群系的失衡,引來大量細菌擠進小腸,持續觸發解連蛋白的閘門開啟機制。減少接觸這些因子 可療癒腸漏我們知道,腸漏症直接關連到許許多多嚴重的健康疾患,解連蛋白握有腸壁的關鍵,而我們已經曉得有哪些因子會發動解連蛋白機制。因此,若能減少接觸這些因子,並且將細菌老友迎回腸道擔任守軍,我們便可減輕發炎、療癒腸漏,或許還能讓整個國家度過自體免疫危機。(本文摘自/土療,讓你更健康:治好百症根源腸漏症,就能治好皮膚炎、過敏、糖尿病、甚至憂鬱症/三采文化)

抗老?回春?最佳健康!

抗老?回春?最佳健康!#腸漏症

抗老?時間一久,珠會黃;年紀一長,人會老!老,是自然現象,能抗老嗎?要抗老嗎?回春?所謂青春年少,老歌“青春舞曲”裡說:太陽下山明早依舊爬上來。花兒謝了,明年還是一樣的開。美麗小鳥飛去無影蹤,我的青春小鳥一樣不回來…。已逝的青春,回得來嗎?要回春嗎?所以抗老、回春,全是有關業界賺錢的名詞與噱頭,既做不到,也不需要!做不到?錯!做得到的!現在的醫學科技,可以延滯老化速度、減輕老化程度,甚至某種程度的回復過去年輕健康時的身心狀態!不需要?錯!需要的!因為減輕或免除病痛,既增加生活品質又減少醫藥費的支出。而且當週遭同輩親朋好友都因抗老、回春而在享受“質量並重的生命”時,你卻仍傳統地堅持依原先進度“自然老化”,其實大可不必。因為這種“自然”,絕大部份是健康沒照顧好所造成的病態,反而是不太自然的老化!人,究竟為什麼會老?原因及理論很多:從先天個人異常基因的遺傳,後天外在生活環境的變遷(污染、生態失衡等)、內在精神壓力(生存競爭、倫理及人際、親子關係變遷等)、個人體內毒素堆積、內分泌退化、免疫力變差,細胞層次染色體端粒耗損、體內蛋白質的過度醣化…,分子層次的自由基過多、體質過酸、氧氣不足,到原子層次的電磁波、生物能量與信息的異常…,在在都是老化的原因及研究的對象。老,是一種過程、一種結果、一種狀態、一種心境、一種慢性疾病:持續的器官儲能下降、功能失衡、衰退。人活著,一輩子就在疾病與健康之間拔河,彼消我長--- 健康多一點時,疾病少一點,人比較年輕;健康少一點時,疾病多一點,人比較老。台灣中部有一條濁水溪由中央山脈西向流入大海,將台灣較富庶的西海岸粗分為南、北兩部份。一般說來,濁水溪以北的經濟、生活水平較南部好,所以當被問到:台灣濁水溪以南與以北的孩童,哪邊肥胖的較多時?出乎大部分人的意料,答案竟是南部的孩童肥胖者較多!極重要的原因之ㄧ是南部人生活較清苦,大多父母雙親均需上班打拼,家中幼童只好煩請爺爺、奶奶或外婆、外公照顧。小孩一哭,長輩就給塊糖;小孩一鬧,就給塊餅乾、喝罐飲料…,垃圾食物吃的越多,不必要的熱量攝入也越多,孩童易胖。食物中的纖維卻很少、沒渣,加上甜食造成腸中念珠菌增多,使得腸道生態改變,容易便秘。每日應由腸道排出體外的垃圾在腸內積存進而滲漏進入體內,造成所謂”腸漏症”:約佔人體淋巴系統近70%的腸道周圍淋巴對滲入人體的大分子物質產生類似抗原抗體的發炎反應。在中醫,小腸與心臟互為表裡:當小腸對糖分、脂肪消化吸收不好導致血糖高、血脂肪高時,心臟循環系統一定容易出問題。大腸呢?則與肺成為一個系統,大腸不健康會反映在呼吸道:孩童天天傷風感冒、過敏性鼻炎、扁桃腺炎、甚至氣喘…。肺又走皮毛,孩童皮膚容易過敏、發炎。蚊子叮個疱,別家孩子三、五天就全消了,我家孩子卻一兩個星期,腳上還像紅豆冰樣的發炎、流膿……。所以,十歲的孩童若能吃的健康,排的乾淨,維持十歲年齡層的最佳健康狀態,十歲就在抗老!二十歲的年輕人,飲食正常、不暴飲暴食、正常起居、不熬夜晚起,維持在二十歲年齡層的最佳健康狀態,二十歲就在抗老!抗老,回春,當然有其必要,但並不是等到年逾半百,開始髮蒼蒼、視茫茫、齒動搖…時,才開始內部的吃鈣補骨、補賀爾蒙、幹細胞抗老…,外部的抽脂、拉皮、植髮…!外表的青春長駐,必須來自身體內在的真健康!十多年前,就有將活不到75歲的族群做研究分析,得出影響人類壽命及健康的原因及比重大約如下:生物因素(基因、遺傳)占20%,,環境因素占20%,醫療因素(醫療體制、科技)占10%,剩下的50%占最大比例的却是操之在我自己的“個人因素”。所謂的個人因素,不外乎吃、喝、拉、撒、睡、運動等生活有節、平衡的心裡及與週遭環境的和諧互動。如吃:吃的方法要正確(禁食、淨食、少食、慢食…)、吃的內容要營養(飲食金字塔、素食、益生菌、酵素、纖維…);如排:大號(什麼是好的大便?為什麼?)、小號(每天該喝多少、什麼樣的水?尿量?)、流汗、呼吸、經期、肝、膽、淋巴…;如運動:等張的、等長的、有氧的、靜功、氣功、瑜珈…;如睡(寢室、寢具、何時睡?、何時醒?什麼姿勢睡?生長激素、褪黑激素…);如住(空氣、陽光、水、光、電、熱、磁…);如心情(正向思考、芳香、花精、音樂、色彩…) 。健康沒啥大道理,健康原本就在你我身上及周邊!“健康在我心!”要知!要想去做,要想追求健康!“健康在我行!”要行!要做的正確,做出效果!能享受到健康!知健康!行健康!才能──得健康!所以,無論老少,每個人若都能健康的吃、痛快的排、盡情的動、安全的住、快樂自在的活,人人都維持在當下最佳的健康狀態,這就是最正確的抗老及回春了!

端午節 別讓腸胃太放「粽」

端午節 別讓腸胃太放「粽」#腸漏症

又到端午粽葉飄香時節,傳統以糯米為主要食材包製的粽子,是應節不可或缺的食物,然而,若是放「粽」大吃,拼命嚐味道的結果可能是腸胃道「消」受不起!根據聯安預防醫學機構的統計資料顯示,2008年受檢民眾雖然只有9.8%主訴自己的消化道感覺不適,但實際檢測結果卻是高達94.3%的受檢者檢查出有胃部異常(含潰瘍),高居十大異常的第二位。聯安預防醫學機構院長鄭乃源指出,端午節後,常見因放「粽」自己而引發急性腸胃炎,結果不得不找腸胃科醫師報到的情況。鄭乃源院長指出,國人習慣以大吃一頓來慰勞自己,因此,常在節慶之後見到消化不良或急性腸胃炎患者增加;其實,吃太多,身體必須承擔處理過多的食物,對身體來說反而如同毒性物質一般。端午節應景的粽子多以糯米製成且配料油膩,鄭院長並表示,以功能醫學的角度來看,糯米蛋白大、黏性高,並不適合人體,進入腸道後易因消化不完全而引發腸漏症或過敏。有些人本身腸胃機能障礙,腸胃神經敏感或蠕動不協調,特別容易消化不良或引發急性腸胃炎。另外,粽子的高脂肪、高鹽份,會使得消化變慢,刺激更多胃酸分泌,不利逆流性食道炎或消化性潰瘍患者,也容易加速膽囊收縮,容易導致膽結石患者膽囊發炎,而對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或痛風患者而言也是雪上加霜。因此,鄭院長強調,端午節吃粽子,應景吃點就好,宜有所節制。■ 端午健康吃粽有技巧 Tips看過來一般人即使腸胃沒毛病,徐景宜營養師建議,健康吃粽,仍應留意技巧如下:選擇高纖餡料:避免便秘,可選擇含纖維質高,例如包了竹筍絲、香菇、杏鮑菇、蘆筍、胡蘿蔔絲、黃豆、黑豆、蒟蒻等食材為主,或是將蛋黃換成栗子、地瓜、南瓜等的養生粽而非傳統粽子。而且要多喝水。吃粽前先吃水果:怕胖的人,可運用飲食技巧來彌補。也就是把粽子當成正餐吃,在吃粽子之前20-30分鐘先吃水果,選擇糖份低的蕃茄、芭樂、蘋果或奇異果為佳;或在吃粽子時搭配青菜等高纖食材,並且喝湯(選清湯而勿食用高湯或濃湯)使有飽足感。吃粽子不沾醬:鹹粽子本身已經有味道,若再沾醬,除了會增加熱量的攝取,含鈉量也可能過高,對一般人健康會造成影響,尤其對有高血壓、腎臟病或心血管疾患者更是不利。■ 腸胃有疾、慢性病患不放「粽」 一樣好滋味若是已知腸胃道消化狀況不佳,或是本身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者,鄭乃源院長、徐景宜營養師建議,只要秉持下列原則,一樣能品嚐粽香:節制:淺嚐即止,絕對不可過多,只嚐半顆,或選擇體積小的粽子,一天不要超過一個拳頭大小。計算熱量:特別是糖尿病等慢性病患,或是需要減重的人,要能認識粽子的熱量,如一口粽的熱量大多介於150到200大卡,而南部粽、北部粽或豆沙粽則熱量在450-600大卡不等。少吃鹼粽:口感QQ的鹼粽添加硼酸等化學成份,不是內包豬油拌炒的豆沙,就是還要外加砂糖、果糖一起搭配吃,對糖尿病患者不宜。宜選擇非糯米的養生粽,如五穀米或糙米粽等。食用消化酵素高之水果:為助消化,吃完粽子可立即食用消化酵素含量高的木瓜與鳳梨。不要太晚吃粽:患有消化道潰瘍、逆流性食道炎或膽結石者,儘量在白天食用,晚餐之後的時間 , 盡量不吃粽子。同時,應選擇水煮、清淡、料素、少油的粽子,避免包著蛋黃或高油脂食材的粽子,吃的過程更應注意細嚼慢嚥。

端午節 別讓腸胃太放「粽」

端午節 別讓腸胃太放「粽」#腸漏症

又到端午粽葉飄香時節,傳統以糯米為主要食材包製的粽子,是應節不可或缺的食物,然而,若是放「粽」大吃,拼命嚐味道的結果可能是腸胃道「消」受不起!根據聯安預防醫學機構的統計資料顯示,2008年受檢民眾雖然只有9.8%主訴自己的消化道感覺不適,但實際檢測結果卻是高達94.3%的受檢者檢查出有胃部異常(含潰瘍),高居十大異常的第二位。聯安預防醫學機構院長鄭乃源指出,端午節後,常見因放「粽」自己而引發急性腸胃炎,結果不得不找腸胃科醫師報到的情況。鄭乃源院長指出,國人習慣以大吃一頓來慰勞自己,因此,常在節慶之後見到消化不良或急性腸胃炎患者增加;其實,吃太多,身體必須承擔處理過多的食物,對身體來說反而如同毒性物質一般。端午節應景的粽子多以糯米製成且配料油膩,鄭院長並表示,以功能醫學的角度來看,糯米蛋白大、黏性高,並不適合人體,進入腸道後易因消化不完全而引發腸漏症或過敏。有些人本身腸胃機能障礙,腸胃神經敏感或蠕動不協調,特別容易消化不良或引發急性腸胃炎。另外,粽子的高脂肪、高鹽份,會使得消化變慢,刺激更多胃酸分泌,不利逆流性食道炎或消化性潰瘍患者,也容易加速膽囊收縮,容易導致膽結石患者膽囊發炎,而對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或痛風患者而言也是雪上加霜。因此,鄭院長強調,端午節吃粽子,應景吃點就好,宜有所節制。■ 端午健康吃粽有技巧 Tips看過來一般人即使腸胃沒毛病,徐景宜營養師建議,健康吃粽,仍應留意技巧如下:選擇高纖餡料:避免便秘,可選擇含纖維質高,例如包了竹筍絲、香菇、杏鮑菇、蘆筍、胡蘿蔔絲、黃豆、黑豆、蒟蒻等食材為主,或是將蛋黃換成栗子、地瓜、南瓜等的養生粽而非傳統粽子。而且要多喝水。 吃粽前先吃水果:怕胖的人,可運用飲食技巧來彌補。也就是把粽子當成正餐吃,在吃粽子之前20-30分鐘先吃水果,選擇糖份低的蕃茄、芭樂、蘋果或奇異果為佳;或在吃粽子時搭配青菜等高纖食材,並且喝湯(選清湯而勿食用高湯或濃湯)使有飽足感。 吃粽子不沾醬:鹹粽子本身已經有味道,若再沾醬,除了會增加熱量的攝取,含鈉量也可能過高,對一般人健康會造成影響,尤其對有高血壓、腎臟病或心血管疾患者更是不利。■ 腸胃有疾、慢性病患不放「粽」 一樣好滋味若是已知腸胃道消化狀況不佳,或是本身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者,鄭乃源院長、徐景宜營養師建議,只要秉持下列原則,一樣能品嚐粽香:節制:淺嚐即止,絕對不可過多,只嚐半顆,或選擇體積小的粽子,一天不要超過一個拳頭大小。 計算熱量:特別是糖尿病等慢性病患,或是需要減重的人,要能認識粽子的熱量,如一口粽的熱量大多介於150到200大卡,而南部粽、北部粽或豆沙粽則熱量在450-600大卡不等。 少吃鹼粽:口感QQ的鹼粽添加硼酸等化學成份,不是內包豬油拌炒的豆沙,就是還要外加砂糖、果糖一起搭配吃,對糖尿病患者不宜。宜選擇非糯米的養生粽,如五穀米或糙米粽等。 食用消化酵素高之水果:為助消化,吃完粽子可立即食用消化酵素含量高的木瓜與鳳梨。 不要太晚吃粽:患有消化道潰瘍、逆流性食道炎或膽結石者,儘量在白天食用,晚餐之後的時間 , 盡量不吃粽子。同時,應選擇水煮、清淡、料素、少油的粽子,避免包著蛋黃或高油脂食材的粽子,吃的過程更應注意細嚼慢嚥。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