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症

自殺個案較去年增 焦慮症狀應注意

自殺個案較去年增 焦慮症狀應注意#焦慮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壓力、情緒問題若不尋求協助可能影響生活,根據全國自殺防治系統統計,彰化縣自殺通報人數101年度較去年同期(100年1至11月)增加12.6%,其中25~44歲佔101年度自殺率50.6%,較去年同期增加3.0%,為彰化縣最主要自殺族群、亦為自殺增加最多之族群。針對情緒困擾,應適時放鬆心情、尋求協助,避免壓力過大。彰化縣衛生局表示,現代人因感情因素、家庭關係及工作職場等壓力所致,長期處於較容易焦慮的狀態。若一般人長期處於焦慮狀態,則容易出現失眠、心悸、食欲突然增加或減少、情緒較易起伏等症狀發生,若發現這些徵兆應提高警覺。如民眾有出現前述的症狀,可透過簡式健康量表的使用來評估自身的情緒狀況或直接尋求專業協助。對於日常生活所累積的壓力,民眾應學習如何調整自身的狀態、適時且適當的舒壓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彰化縣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提醒,若壓力所造成的強烈情緒持續超過2週,或是無法安靜下來傾聽自己時,應尋求專業協助。

壓力導致焦慮症 需尋求專業協助

壓力導致焦慮症 需尋求專業協助#焦慮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6月畢業潮的來臨,讓許多剛踏進職場的社會新鮮人,將面臨經濟不景氣、失業率上升、生活及學貸壓力,擔心「畢業即失業」,今年將從大學畢業的畢業生小林,情緒越來越煩躁不安、易怒,同是畢業生的小陳甚至出現失眠及異常發抖等焦慮現象,故而至精神科門診求助。精神科醫師表示,焦慮是種極普遍的情緒感受,較常見的是廣泛性焦慮症,如自主神經失調,為一種模糊不定的不安、煩躁、擔心的感覺。若產生呼吸困難、心悸、失眠、出汗忽冷忽熱、暈眩、頭暈或不穩的感覺、感覺異常顫慄或發抖、胸痛或其他窘迫性感覺、噁心或腹部不適等,不同類型的焦慮症有不同的治療重點,常見的治療方式有認知治療:在探討患者過度擔心的想法是否合理,並找出適當的替代性想法,例如接受從基層員工做起、加強自己專業能力或考取相關證照增加自己的競爭能力等等;放鬆訓練:藉由一整套的鬆弛練習,患者學習調整自己的呼吸,放鬆自己的肌肉,以便能緩和並控制生理焦慮的反應;藥物治療:如抗焦慮劑或抗憂鬱劑,協助患者焦慮症狀的緩解。心理上的不安、焦慮及隨著心理焦慮而來的身體症狀。衛生局呼籲面對焦慮症最好的預防方式是讓自己有充足的睡眠、適當且持續的運動,例如散步、慢跑或游泳等、經常深呼吸練習放鬆、良好的自我壓力管理、足夠的人際支持與情緒宣洩管道等等,若是症狀持續無法改善時,可以尋求精神專科醫師或心理師的協助;台南市衛生局在各地衛生所,設置14個心理諮商駐點,聘請專業心理師提供免費心理諮商服務,如民眾有需求時可洽台南市衛生局。

事件性的憂鬱焦慮症 越慢就診越吃不好睡不好

事件性的憂鬱焦慮症 越慢就診越吃不好睡不好#焦慮症

現代人生活緊張忙碌,處處充滿壓力,如果沒有適時排解,就可能引發憂鬱或焦慮等精神疾病。嘉南療養院一般精神科主任張芳榮醫師提醒民眾,不安的情緒如果持續1個星期以上沒有改善,建議找精神專科醫師診治,及早找出原因對症下藥,以免問題擴大。

「ㄍ一ㄥ」到極點! 焦慮症讓你 「頸肩緊繃」

「ㄍ一ㄥ」到極點! 焦慮症讓你 「頸肩緊繃」#焦慮症

壓力過大,容易焦慮感到緊張,是不是會覺得肌肉痠痛、頸肩緊繃?但就診醫生又找不出病因?小心是罹患焦慮症。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精神科診斷準則,若常常對很多事情都容易感到過度擔心,且擔心已經持續至少6個月,加上易怒、不耐煩、睡不好、肌肉痠且緊繃等症狀,可能就是得到焦慮症。代謝型態公司專業心理師王淳表示,焦慮症是一種長期性的精神官能症,患者常被相關症狀長期困擾;他說,有焦慮症的患者,個性通常都是容易緊張、擔憂、壓力大,且容易鑽牛角尖、胡思亂想,許多病患也有睡眠障礙的困擾;焦慮症的治療多是以藥物與心理治療為主,加上認知行為療法,通常會有不錯效果。身心科醫師陳柏妤曾接受優活訪問表示,焦慮症合併的心理治療,通常包含衛教、教導病患自我監測焦慮症狀、學習放鬆技巧(例如漸進式肌肉放鬆運動、腹式呼吸及冥想)、認知的重建(改善病患的悲觀性預期及毀滅性思考)等。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睡眠中心資料指出,肌肉放鬆治療也很重要,透過生理迴饋儀的訓綀,教導認識身體各部位肌肉的放鬆程度,以減輕壓力感或增強承受能力。(資料來源:優活健康網知識庫)成大醫院精神部網站資料指出,焦慮症也可採用生理回饋治療,生理回饋治療是行為治療的一種,一般而言,治療平均約需8次左右,每次30分鐘,病人即可學會放鬆技巧或透過儀器而找到自己最放鬆時身體的感覺,讓自己頸肩緊繃、手麻、身體繃緊的狀態可以舒緩,而以這種感覺為放鬆的指標,在家進一步自己練習。除了原來的藥物治療外,因病患已學到如何讓自己放鬆的方法,故較不易因慌亂而造成焦慮症狀發生惡性循環的情形。˙怎麼會暈眩到感覺快死了?小心是「恐慌症」發作!˙英歌手精靈女孩即患恐慌症 難以踏出家門一步˙別被壓力壓垮 許多人患「心身症」恐不自知˙長期焦慮變憂鬱 女子體重狂降15公斤˙雪隧突然走不下去 幽閉恐懼症發作!

「丈夫外遇」妻子該如何跨越傷痛與找回信任?

「丈夫外遇」妻子該如何跨越傷痛與找回信任?#焦慮症

外遇問題已是台灣主要而普遍的離婚因素之一。台灣地區離婚率在過去三十年維持上升的態勢,民國99年有58,115對夫妻登記離婚(比98年多了1.56%),初離婚率千分之2.51,此值幾已佔全亞洲的首位,也意味著有更多台灣小孩需面對父母仳離的動盪、與需成長於環境更具考驗的單親家庭之中,於是對社會造成的衝擊,實不容忽視。當傳統式微,過去由家族聯帶(ties)以及角色互補(男主外,女主內)而來的婚姻維繫早已鬆動,「合則來,不合則去」的趨向,「承諾不足」成為現代婚姻的首要課題。何況「性」不再是鑲嵌於婚姻、成為傳宗接代的責任,因此外遇現象在社會變遷下實有增多趨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精神社工科社工師董秀珠指出,外遇衝擊常導向夫妻的離婚,但也有外遇事件後仍對家抱持理想、選擇留存婚姻的夫妻,但他們常說「或許當時選擇離婚,還比較能夠重生」。外遇夫妻的關係修復,原就屬難度較高的婚姻治療任務,更有人說「外遇」等同於為婚姻投下毀滅性的炸彈。董秀珠解釋,在心理學上形容這是「依附情感受傷」的狀態,也就是外遇事件引發夫妻中的一方,強烈感受伴侶未依期待給予撫愛與安全感,而嚴重傷害配偶間的親密與信任,而且傷害難以跨越,將深化夫妻挫折與疏離感,使其更無法朝向新的良性互動親密關係邁進。同時,臨床上常見外遇衝擊的夫妻需要面對憤怒、罪惡與無力、遺棄等爆炸情緒的克服,許多時候更容易伴隨個人憂鬱與焦慮症狀發生。有學者發現,丈夫外遇的壓力使得促發妻子重鬱症發生與症狀惡化的可能性增高,另外外遇的衝擊,更常摧毀性的傷害個人自我意象與自尊,造成難以復原的創痛。董秀珠表示,針對經驗外遇衝擊、久久無法重拾生活步調的個人,過去較少以「心理創傷」或「創傷後症候群」來標定其歷程、病理,甚至也較少往這方面來進行探討,但近來漸有研究報告認為事件發生後的種種個人不適情況,似乎符合創傷後症候群的表現。松德院區婚姻家庭治療門診中,也常見到遭遇丈夫外遇衝擊的妻子們,存在有「再現」與「逃避」的不斷切換、類似創傷症候群的表現:極力躲避與事件相關的資訊、刺激,但又不斷為湧入的記憶所侵擾,並伴隨相當強度情緒反應,更可能因情緒失控而自殘或攻擊配偶。因此,當個人受配偶外遇衝擊、而陷入上述各種輕型精神疾病的侵擾,於是尋求精神科專業協助,將是迫切而需要的。在松德院區婚姻家庭治療門診的進一步發現,「丈夫外遇」的妻子們似乎比起「妻子外遇」的丈夫們,更難對這原本生命藍圖的「意外插曲」做出統整、與積極因應,也就是說,她們常更難走上心理復原之路。董秀珠說,在曾經求助於松德院區的60對夫妻當中,外遇困境仍以「丈夫外遇」型態為多(有54對夫妻屬於此型,佔總數九成)。而且丈夫外遇的妻子們心理創傷更難復原,在精神醫療協助下,(丈夫外遇)創傷妻子在半年內雖然有所緩解,但是真正到達心理復原的不到五分之一,(妻子外遇)創傷丈夫則有一半到達心理復原。有五分之二的妻子,在事件爆發後超過一年了,卻仍受到隱隱然的心理困擾、無法復原。她還說,妻子們對於配偶外遇的反應、衝擊都明顯而強烈,比如在撤退母親與妻子的生活角色、因此而自殺自傷、以及影響小孩心靈等方面,而且似乎不易自然隨時間拉長而使衝擊消退。雖然54位求助於松德門診的創傷妻子,多屬高等教育程度,然而似乎較好的學識與認知能力,並無助於更快速跳脫丈夫外遇所致的心理創傷。在復原的原因或動力上,也見到在丈夫外遇或妻子外遇兩種型態間的差異,其發現「工作投入與表現」能夠為創傷丈夫帶來極佳療癒效果,然而創傷妻子要到達復原,則亟需個人自我重建、轉化與親密關係上的改變調整。丈夫外遇妻子們的心理創傷似乎相當難以復原,加上女性也常因此陷落輕型精神疾病的困擾,深深影響個人心靈幸福與生活品質,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門診從藥物治療到各式心理治療,能提供夫妻們最專業協助。經歷過外遇事件的丈夫們,常也有不知如何「挽回婚姻」或「讓妻子重新健康起來」困擾,而松德院區也提供相關心理衛生教育課程,讓丈夫們的挽回之愛更加有力量與更有效果。

選戰激情 身心科「選舉症候群」民眾暴增

選戰激情 身心科「選舉症候群」民眾暴增#焦慮症

五都大選是今年的頭條大事,我們大台中做為重要選區,戰況更是激烈,街頭巷尾不分晝夜都瀰漫著濃濃的選舉味。不過身心科醫師要提醒大家,大選期間過度的激情恐怕將影響身心健康,光是最近幾星期,光田醫院大甲及沙鹿兩院區身心科就暴增將近2~3成因「選舉症候群」來看醫生的民眾。光田醫院身心科溫偉鈞醫師表示,日前院內就接獲民眾參加選舉造勢活動或看政論新聞時,突然出現心跳加速、呼吸困難、冷汗直冒的情況,連忙就醫後,才發現是連日來熱衷選情,情緒過度激動導致原本輕微的恐慌症突然發作。身心科溫偉鈞醫師表示,選舉的效應會造成無形的壓力,還有許多民眾選戰期間出現了失眠、焦慮、脾氣莫名暴躁、暴力傾向等現象。而原本就有躁鬱症、恐慌症或焦慮症的患者更要小心,因為選舉期間激動的情緒及過重的得失心都可能會誘發病情或是使症狀惡化。醫師也解釋,個人在支持某候選人時,潛意識已對候選人產生認同感,加上支持民眾的情緒天天都跟著選情起起伏伏,這種過度亢奮及過度失落的情緒反應多少都會對人體造成影響;特別是當期待落空,本身期望無法被滿足的情況下,就可能會有憤怒、拒絕承認事實、悲傷等負面情緒產生;若無適時紓解,則可能導致行為失控,造成暴力事件。為避免選舉所造成的持續情緒刺激,最好的方法便是暫時把電視關掉,出外走一走透個氣,讓自己暫時遠離有關選舉的一切。另外也可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或休閒娛樂,例如唱歌、運動等活動,都可以有效宣洩不滿情緒與攻擊力。也提醒民眾若發現自己的情緒已經影響生活及周遭親友,應即時到醫院身心科,接受專業醫師的諮詢與幫助。面臨壓力時,身心科醫師建議可以先使用五字訣,來紓解壓力:放:放鬆、深呼吸(採用腹式呼吸)。離:暫離現場(例如離開室內到戶外走走)。紓:紓解情緒(運動或嗜好)。轉:轉換心境(接受生命中的不完美)。正:正向思考(肯定自己)。

突如其來的極致焦慮 背後隱藏「恐慌症」危機

突如其來的極致焦慮 背後隱藏「恐慌症」危機#焦慮症

偶爾會聽到患者提到他(或她)會感到恐慌,指的是一陣強烈的焦慮、害怕,常伴隨有擔心即將死去的感受,也常合併有胸悶、呼吸困難、發抖、心悸、暈眩、喉嚨哽塞、害怕會發狂等症狀,醫學上把這樣的現象定義為恐慌發作。高雄立市凱旋醫院成人精神科 許恆嘉醫師指出,事實上恐慌發作有可能起因於某些特定疾病或物質的使用,常見的疾病包括甲狀腺功能異常、內耳功能異常、以及某些心臟疾病等,而物質方面包含咖啡因、安非他命、古柯鹼等中樞神經刺激劑的中毒都有可能發生恐慌發作,惟有先排除這些狀況才可以考慮患者有恐慌症的可能。簡單的說,有恐慌發作的經驗未必一定代表有恐慌症。恐慌症的核心特質是一再發生未預期的恐慌發作、後續的擔心再一次發作或後遺症、或有相關的行為改變等。恐慌症有時會伴隨有懼曠症,許恆嘉醫師表示,所謂的懼曠症指的是患者會恐懼待在某些特定場合,比方說船上、開車在高速公路上、或甚至單獨一人離家在外等等,這些場合可能會誘發其恐慌發作或是類似恐慌發作的不適,患者通常也會因為害怕無法逃離該場合而極力避免、逃避、或拒絕待在該場合,比較好一些的情況患者可以勉強忍受,有時候有認識的人陪著也會感到稍微舒服一些。特別的是,有懼曠症不一定伴隨有恐慌症,原因是恐慌症必須要有未預期的發作。恐慌症有時也會合併有憂鬱症,研究顯示這樣的個案自殺的比例較單獨僅有憂鬱症患者自殺的比例來的高,因此評估恐慌症患者必須同時評估其是否具有憂鬱的傾向。許恆嘉醫師進一步說明治療的部分。一般而言,藥物對某些個案的幫助是很大的,這些藥物如抗焦慮劑、抗憂鬱劑等等,原則上由於神經系統的穩定需要一段時間,故按時且持續的服藥是需要的,在某些情況下,〝需要時服用〞藥物是有幫助的,尤其是對需要長途旅行的患者來說。除藥物治療外,若能結合認知及行為治療是最佳的組合。認知的方面,部分患者在對恐慌發作有正確認知並提供其再保證之後即有相當大的改善。大多數的患者總是擔心恐慌發作會使人失去控制或心臟病發,而認知的調整(改變思考的方向)可以幫助患者採用正面的思考模式來看待恐慌症。行為治療則是在特定的環境下,讓患者一次次的再度經驗恐慌發作的情況,並配合認知治療使其逐漸去瞭解、熟悉、接受甚或突破的一種治療模式。

中醫養生茶飲 讓你「便」,才無礙

中醫養生茶飲 讓你「便」,才無礙#焦慮症

便秘是門診中患者常常抱怨的症狀之一,臨床表現包括排便次數減少,經常3、5天或6、7天,甚至更久才能大便1次。或者雖然次數不減,但是排出量少、質太乾燥、堅硬。少數患者,雖有便意,大便並不乾硬,但就是經常排便困難、不順暢。從國人的飲食習慣來看,現今的食物普遍太過精緻,肉類吃太多,富含纖維素的水果、蔬菜吃太少,使腸內容物對腸壁的機械性刺激不足,蠕動相對變差。再加上現代人因為壓力大、生活焦慮緊張、常熬夜,沒有固定上廁所的習慣,日子一久想便也便不出來。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院區中醫師楊佩龍指出,便秘從體質上可以簡單分成實熱型便秘、氣滯型便秘、虛寒型便秘三類。通常實熱型便秘兼有煩熱,口臭口乾、口舌生瘡、小便短黃等症狀,多半因為飲食不節制、辛辣燒烤厚味吃太多導致。氣滯型便秘表現為便不甚乾結,但排便困難不暢,多半與情緒因素或平時久坐少動有關。老年人或體質較弱、氣血虧虛的患者,由於大腸傳送功能不佳,也可能會出現怕冷、四肢冰冷,有便意但排便困難這類虛寒型便秘。◎ 便秘養生茶飲1.木耳蜂蜜湯材料:木耳120克、蜂蜜30g 作法:先將木耳以水500c.c.煮沸至200c.c.,趁熱加入蜂蜜即可服用適用:腸燥陰虛之便秘2.芝麻桑椹飲材料:鮮桑椹100克、黑芝麻30g 作法:取新鮮桑椹搗碎榨汁後濾去渣,再加入黑芝麻,即可飲用適用:老年人氣血不足的便秘便秘患者平時要注意飲食起居調攝,進食和水分都要適量。在日常飲食物中,常吃富含纖維素的食物如粗米、蔬菜,水果、豆類,保持情緒安定心情舒暢,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這些都對習慣性便秘有改善作用。另外要特別注意的是,慢性或習慣性便秘患者,不應該養成服藥通便的依賴思想。因為常服瀉藥通便,使腸壁經常受到刺激,反而容易導致腸蠕動反應減低。中醫治療習慣性便秘,並非一味地單用通下的方式,而是依照個人體質不同,選擇相應的治療方式。建議有習慣性便秘的患者可以找中醫師診斷,針對體質調理,才能真正遠離便秘,有「便」才無礙。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