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

如何引導有選擇性緘默孩子開口說話?

如何引導有選擇性緘默孩子開口說話?#引導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面對孩子在學校不說話,我這個當爸媽的,到底能怎麼辦?我不知跟他講了多少次?老師鼓勵他講,同學也在一旁打氣,但他依然不說,我也莫可奈何。」這是許多選擇性緘默家長所面臨的困擾與無奈。只是對當事人來說,要讓自己在教室裡開口,又談何容易。這絕對不是周圍的人,一句肯定、鼓勵,或威脅利誘,就容易讓他開口。避免焦慮如漣漪擴散「說啊,說啊,老師會等你。慢慢說,不要急,不要怕。說錯沒關係,我們慢慢來。」我非常不建議老師在班上使用這種方式,來鼓勵孩子開口。因為,當老師這麼說,這時,眾人的目光都聚焦在當事人身上。讓孩子把注意力全部放在說話這件事情,更顯焦慮。當說話這件事情開始變成是一件過度注意的事,這時,孩子就會非常容易放大他的焦慮,就像拾起一塊大石頭丟進池塘激起的漣漪一樣,不斷地向外擴散。除了水波之外,孩子更顯得緘默。合理的醞釀時間我們先清楚了解,過去孩子開口需要醞釀的時間,大概是多久。每個孩子不盡相同。如果你眼前的孩子,過去需要三分鐘,這時,我們可以很明確地告訴他,三分鐘後,再請他回答。現實是,許多孩子在第一時間如果沒有開口回應,接著在同一個問題上,就很難開口回應。如果是這種情況,或許你可以試著改問孩子不同的問題,再來觀察孩子是否開口。無言的結局,無盡的焦慮我們都急於讓孩子在短時間之內,在教室裡開口說話。但是,我們卻忽略了一件事情,孩子在教室裡,已經長期累積了好幾個月,甚至於好幾年,都很難自在開口說話。一直無法順利開口,這樣的情況,很容易讓當事人以及一旁協助的父母、老師陷入一種困境。我(孩子)無法順利開口說話,我(父母、老師)也無法順利讓你(孩子)開口說話。無言的結局,將讓選擇性緘默的問題,隨著時間惡化下去。「說錯,沒關係。」這樣說,有問題!有時,孩子很怕說錯話,在這種情況下,有些老師為了鼓勵孩子多開口,很容易不時的跟孩子強調:「說錯,沒關係。」但是,我們愈這麼說,反而愈容易讓孩子把注意力聚焦在說錯這件事情上。這種情形,就如同孩子在走平衡木一樣,我們不時提醒他:「摔下來沒關係,再來一次就好。」但是,當我們愈是這麼強調,孩子原本應該專心走在平衡木這件事卻分心了,他轉而將注意力擺放到摔下去這件事。結果,你可以預期,當孩子愈怕摔下去,愈提醒自己不能摔下去,注意力愈不在走平衡木上,結果就真的摔下去了。你愈強調不要急,不要慌,對於選緘兒來說,反而更容易著急,更容易慌。對於容易焦慮的孩子來說,哪壺不開提哪壺,是很容易讓孩子過度把注意力聚焦在負面的訊息上,反而造成反效果。當孩子說錯時,我們的回應,愈是自然愈好,讓孩子降低對於說錯的反應與過度注意。例如,如果孩子說錯了,就只是請他坐下,或是換下一個人回答,或是直接告訴孩子正確的答案。過程中,不要有太明顯的批評、指責、謾罵、糾正,也避免直接告訴孩子:「這答案不對,你再說一次。」與其這麼說,我們倒不如告訴他:「針對這個問題,你可以再想一想,或許你會有新的答案。」先從「非語言的指令」開始與選擇性緘默症孩子的溝通與互動,先不要馬上期待他立即開口說話,但是,我們可以退而求其次,當我們的話說完了,那他是否可以有所行動。沒錯,先讓孩子願意針對我們的提問有所動作。例如,請孩子在課堂上,協助把今天回家的作業項目抄在黑板上。這件事情,孩子不需要開口,但你可以從孩子的反應來觀察,他本身的焦慮程度。這時,我們先不急著要讓他開口說話,但至少孩子願意和我們互動。讓孩子在一次一次的互動中,慢慢熟悉與我們之間的關係。使用非口語的溝通,是階段性的,讓孩子有機會用行動表達內在的感受,同時,讓周圍的老師與孩子先建立好關係。但是請提醒自己,避免讓孩子最後只依賴非語言的溝通模式,使得他的緘默問題,依然持續存在。不為所動,怎麼辦?如果,你發現他杵在現場,連動都不動,這時,你需要提醒自己,這段時間,先不要期待他開口說話。因為,眼前你遇見的孩子,已經不只是開口說話上的困難,他連非語言的動作反應也卡關了。這時,不要再問他:「你為什麼不抄?」說真的,你愈問他,他愈不會有反應。這時,你可以再將指令說一次。如果孩子依然不為所動,你可以考慮先換其他同學抄寫黑板。教室裡的對話情境該如何和選擇性緘默孩子溝通?特別是在校園裡,也就是這些孩子開口說話最困難的地方。先來說說,盡量避免做的事情。請避免在課堂上,在大庭廣眾面前,直接把孩子叫起來,直接問他問題。因為這樣的場合、這樣的情景,對這類型的孩子來說,其實是處在莫大的壓力源裡。在教室裡,老師可以先選擇旁邊人比較少的時候。一步一步來,試著先從人少的情境開始。先避免讓這些孩子把焦點聚焦在:大家都在等我說話,大家都在看我說話。當這樣的想法被喚起,孩子很自然的又會開始放大焦慮。分享與提問接著,在私底下,我們可以試著和孩子分享自己的一些想法。當然,也不都只是我們在說,畢竟,讓這些孩子願意開口,也是我們最終的目的。雖然,這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的醞釀。我們可以在分享的過程中,偶爾拋出一些想法,聽聽看孩子的回應。例如:「你認為呢?」「你覺得呢?」看看孩子,他是點頭、搖頭,或是做出其他的反應。和選緘兒互動,我們從他所擅長的事物開始,會比較容易。讓孩子對於他要回答的事情,他是有把握的,是有能力回應的。或許,孩子的表現可能不符合你的期待,讓你有些挫折。但和選擇性緘默症孩子對話,他原本就並不是那麼容易回應你。而你可能會疑惑:「這樣的狀況還要多久?」我必須強調,急不得。但是每一次的成功經驗,都足以燃起這些孩子開口說話的動機。(本文摘自/選擇性緘默症:不說話的孩子/寶瓶文化 )

改善睡眠品質 5步驟要學!

改善睡眠品質 5步驟要學!#引導

(優活健康往編輯部/綜合整理)眼看上學快遲到了,孩子卻還賴在床上,身為父母的你,想必一定是焦急萬分吧!有些父母認為子女動作慢是因為不懂得爸媽的苦心;有些父母認為是孩子故意作對,不肯配合父母的行程盡快跳下床。然而親愛的父母,你知道孩子的睡眠夠嗎?學齡前每天需要平均12小時的睡眠清晨起床,如果有機會站在學校門口,經常可以看到睡眼惺忪的小朋友,有的哭鬧不肯進校門,有的手上拎著早餐站在原地賭氣。其實父母真正需要的,是對孩子睡眠品質的重新認識和調整了。根據醫學研究顯示,學齡前的小朋友每天需要平均12小時的睡眠。美國睡眠專家,布朗大學教授馬利.卡斯卡登(Mary Carskardon)表示,青少年的理想睡眠是9小時又15分鐘。由此推估一下,一般小學生的睡眠需求就介於其中的10小時了。青少年作息難改 恐致失眠以小學生的平均睡眠時數來估計,5、6年級生在晚上10點上床,隔天6點半起床,只有大約8個半小時的睡眠時間,若扣除睡前在床上吵鬧、聊天約半小時的時間,實際上的睡眠時間更少。然而,即便躺在床上睡眠的時間足夠,還是不足以代表孩子的睡眠品質好。因為不少孩子可能因為身體病痛、白天犯錯被責罵、隔天有考試,或是比賽等壓力因素,使得他們一個晚上睡下來惡夢連連、囈語不斷。更有報導指出,青少年因為暑假期間連夜上網成癮,等到開學後生活作息調不回來,上了床還輾轉難眠,導致失眠現象日益嚴重。1) 孩子睡眠時間已充足,卻仍精神不濟,哈欠連連。2) 孩子上課時經常打瞌睡,似乎沒睡飽。3) 孩子整天心情沮喪,缺乏活動力。4) 孩子的睡眠時間一直往後拖延,並不是功課未完成,而是了無睡意,成了夜貓子。4) 睡夢中經常哭泣或尖叫,或是冒了一身冷汗,但又很難被叫醒。5) 臨睡前怕黑、怕孤單、一直把大人留在身邊,話講個不停。避免因為事業忙碌、應酬影響睡眠時間類似這些情況,父母需要提高警覺,注意孩子是賴床?還是失眠引起而爬不起來?這時不妨請教醫師,或邀家庭成員一起調整生活作息,以改善子女的睡眠品質。5個引導步驟不只是子女需要充足的睡眠,大人也一樣需要呢!應盡量避免因為事業忙碌、應酬太多而影響睡眠時間。至於引導步驟,建議方式如下:1) 培養睡前互道晚安、給予祝福的好習慣。2) 培養睡醒時和子女共同享受至少5分鐘、10分鐘賴床的樂趣。3) 接受子女偶有怕黑、怕獨睡的情形,先適度的陪伴,之後再逐步訓練獨睡。4) 清晨時分,可拉開窗簾讓陽光柔和入室,也讓子女學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健康原則。5) 早上起床不妨放些輕柔美妙的音樂,或父母親以親切愉快的聲調來呼喚,有助於子女一天美好情緒的開始。(本文摘自/爸媽的一句話,影響孩子一輩子/華文精典出版)

專業課程指導與訓練 視障者也可自理生活

專業課程指導與訓練 視障者也可自理生活#引導

「假若我們用盡過去的視覺和操作記憶試著理解一件事、一個東西、一個過程,但往往還是不得其門而入。」這就是先天失明的孩子在最早最早學習時面臨的困境,一個沒有視覺記憶可成為學習的基礎。當視覺的缺憾已無法回覆,操作成為學習的重要方式,操作記憶成為進階學習的基礎。先天失明孩子必須從學習簡單的操作開始,由簡到繁,逐步累積經驗和重複操作,直至速度與一般人的落差不致太大為止。這些非視覺的學習特性和一般多數使用視覺學習的特性有著很大的差異和不被理解。多數後天失明者生活自理重建門檻是「心理創傷」,生活打理、就業獨立能力,從一切可以自己來能成為依賴他人,在面臨失業和經濟困窘的雙重打擊,如果連照顧自己都需要依賴他人的困境無法打破,他如何有自信的越過這個重建的「門檻」,積極的接受重建教育訓練。台北市視障者家長協會說,我們需要重建成功的範例來激勵他們,能生活自理的成功、能職業回復的成功、能重新承擔家庭經濟重拾自信。台北市視障者家長協會表示,「速度與一般人的落差不致太大」影響著視障者的生活、教育和職業生涯。一位視障者一早上班出門前的準備時間是一般人的兩三倍,就表示著要很早起床、不然就遲到或花昂貴的計程車費。早期和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習,就如上階梯般,一階踩穩了才能再上一階。在「速度與一般人的落差不致太大」的前提下,不落後的教育學習階梯才能順利完成,職業才有可能和穩定。視障者生活自理成功的範例從何來?誰提供他們在生活自理、定向行動的教育訓練—視障生活重建專業人員。此專業人員的產生需要有專業的課程內容和培訓計畫,和接續的服務方案。政府目前已訂有定向行動專業的課程內容和培訓計畫,唯有對視障者生活重建人員的課程內容和培訓計畫付之闕如。台北市視障者家長協會多年透過募款和私人捐贈,培訓視障者整體重建人力以期能透由從指尖之觸覺認知世界、從生活與定向行走奠定皆有獨立的能力,在在證明了視障者在這個專業服務下的重建成效,希望政府能用更快的腳步跟上來。如果世界一片黑暗,你要如何打理自己?要如何為自己繫上鞋帶?要如何吃飯?又如何去搭乘大眾交通工具?生活上看似容易的動作,在沒有視覺之後變的困難重重,但並不代表視障者他們做不到,他們想讓大家知道:「我可以!」面對著開放明眼按摩的來臨,視障者已無保障的職種,意味著視障者要有更強的獨立能力和一般人競爭,怎麼讓自己不被淘汰,原本就趨於弱勢的一方,又該如何飛翔於自己的天空。台北市視障者家長協會長年關注視障者全人化發展,用整體重建教育訓練克服視覺障礙的限制。讓大家知道視障者是可以擁有參與社會活動的能力。很感謝一路相伴的秋圃文教基金會,長期的關愛與支持,希望能引起社會的重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