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

醫療補助計畫 助胸椎骨折患者睡好覺

醫療補助計畫 助胸椎骨折患者睡好覺#患者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54歲尤女士,一動就會痛,背部痛到不能躺,痛苦難當的前往醫院,經核磁共振檢查發現,因骨質疏鬆引發胸椎第六節壓迫性骨折。由骨科部以經皮椎體成形術進行手術治療(灌骨水泥),總算解決心頭大患。不過由於健保的骨水泥顯像較不清楚,施作時會增加手術危險性,因此選用脊椎專用骨水泥。同時醫療團隊得知她經濟困難,隨即啟動慈善醫療專案補助並獲得全自費醫材的全額補助。尤女士術後恢復良好,終於能躺著睡覺。骨鬆患者大意不得!大林慈濟醫院骨科部楊昌蓁主任表示,一般骨質疏鬆的病人沒有明顯的受傷,但會出現背痛的現象,而嚴重骨質疏鬆的病人,稍為咳嗽或動作大一點,就骨折了,甚至用力搬物品或稍微扭到就痛起來。這類骨折病人通常會有一些病史,例如:不小心跌坐在地。但是不見得每位病人都需要灌骨水泥或開刀,病況輕微者休息1個月左右會慢慢自癒,而身體一晃動就痛得很厲害的嚴重者,約要痛個2至3個月才會好轉,此時就會傾向灌骨水泥,早日緩解病人的疼痛。脊椎(低溫)骨水泥手術補助 為經濟弱勢族群的一大福音多年來走入社區往診的楊昌蓁接觸過許多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的家庭,家人為了照顧脊椎壓迫性骨折的病人,常無法外出工作,易使生活陷入困境,為此他思索假如醫療上能為病人解決問題,家人就不需要騰出時間照顧他,因此,提出「脊椎壓迫性骨折─經皮椎體成形術手術」自費醫材補助計畫。手術使用的醫材需自費,醫療團隊關懷時了解尤女士為經濟弱勢,便為她申請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專案慈善醫療類計畫,分別由醫療法人和大林慈濟醫院共同補助,擔心醫療費用的她頓時輕鬆而開懷。脊椎(低溫)骨水泥等手術,針對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或中收入戶,有不同程度的補助,對經濟弱勢族群來說是一大福音。

個人化精準治療 解乳癌患者心慌

個人化精準治療 解乳癌患者心慌#患者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由於醫學進步,在台灣乳癌的平均存活率高達87%,但另一個數據是每4人之中就會有1人會在治療後5年,甚至10年後復發或轉移。台東馬偕一般外科魏銓延醫師提出:傳統的乳癌治療都是依照癌種及期別給予固定的醫療,但治療成效卻因人而異;隨著分子醫學的進步,乳癌治療也進入個人化的時代,乳癌患者已能透過基因檢測,分別癌症的類型,給予最適當的醫療。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黃淑芳理事長也特別提到癌症治療在地化的重要性,也以自身對抗癌症的經驗鼓勵病友不要輕言放棄。乳癌治療可精準治療 包含基因檢測和標靶藥物魏銓延醫師提到:以前遇到癌症擴散,往往都束手無策,只能看著腫瘤越來越大,而病人越來越小。隨著抗癌藥物的日新月異,轉移性乳癌已不再是絕症,乳癌治療也進入個人化量身訂作的精準治療時代。精準醫療主要有二部分:基因檢測和標靶藥物。針對有家族史(家族中有2人以上有乳癌卵巢癌)、已復發轉移、或對化療有疑慮病友,施予基因檢測,可提早了解本身乳癌復發機率的高低,避免不必要的化療。有些類型的患者可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標靶藥,避免化療的副作用。不論是那一種類型的乳癌,現在都有最新型的標靶藥可以治療。像是最新的CDK4/6抑制劑,可延長轉移患者存活期達24.8個月。針對Her2陽性轉移患者,健保已開放使用效果很好的雙標靶藥物。乳癌預防復發轉移三大重點:1) 定時回診。2) 健康生活(運動+飲食)。3) 適時舒壓。伸展運動 有助乳癌開過刀的患者復元台灣乳癌病人好發年齡約在45~55歲間,相較於歐美國家大約年輕了10歲,乳癌的危險因子除了家族史、基因異常、初經早、停經晚、生育少外,不健康飲食、缺乏身體活動及肥胖都與乳癌有密切的關係。魏醫師也特別提到癌症治療過程會產生的「癌因性疲憊」,等級可分為十分,若疲憊低於四分屬輕度,高於四分則屬中重度,則可能要用藥物治療。魏醫師特別示範癌友早中晚都要做的伸展運動,雙手上舉深呼吸的動作,可伸展到肩頸背部,特別對有開過刀傷口沾粘的乳癌患者,有復元緩和效果。

危癬日常 乾癬患者不為人知的一面

危癬日常 乾癬患者不為人知的一面#患者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洗澡如刀割,淋浴如火燒。」令人難以想像的痛苦經歷,竟是乾癬患者的生活日常。當乾癬病情惡化時,尤其是在目前悶熱的夏季,想要舒爽一下,然而洗澡彷彿處在煉獄般,因為身體滿是傷口,洗澡水一碰觸到肌膚,就像拿刀在皮膚上來回切割,痛苦不已。臺灣乾癬暨皮膚免疫學會理事長暨台大醫院 蔡呈芳教授表示,儘管現有治療可協助病友在治療期間改善多數的乾癬病灶,但是受限於健保給付生物製劑治療滿兩年得停藥的規範,部分患者面臨停藥後半年就復發的窘境。而「治療乾癬需要長期抗戰」,達到完全沒有病灶,是未來的趨勢,醫界殷切期盼未來能持續引進有優於現有治療的藥物,皮膚病灶清除效果更好、更方便及安全,及停藥後較不易復發,嘉惠更多乾癬病友。病友癬中求!乾癬患者夏季三大願望!同為乾癬病友的社團法人台灣乾癬協會王雅馨秘書長特別強調,乾癬是不會傳染的,但因為在嚴重時導致病灶外觀嚇人,讓患者常常不敢穿上短袖短褲,怕引起旁人側目。在進入悶熱的夏季,乾癬患者礙於社交與心理壓力,即使熱也得勉強穿上長袖衣物,若能「穿上短袖短褲,夏天洗澡不痛,盡情享受游泳等戶外活動」,可說是乾癬患者於夏季最平凡卻遙不可及的三大願望。蔡呈芳理事長進一步說明,目前乾癬評估有兩大客觀指標,一為體表面積(一個手掌約為體表1%),二為複合指標PASI (Psoriasis Area and Severity Index score),包含患者病灶面積與病灶部位的紅、厚、脫屑做綜合計算,分數從零至最嚴重的72分。國際上臨床治療目標目前以至少「病灶面積小於3(病灶清除至一個手掌大小)、PASI小於1」為目標,期望比原有病灶至少改善75%至90%。根據健保資料庫統計,每年約5萬到10萬人因乾癬就醫,且每年新增至少約3,000名新患者,人數逐年上升。蔡呈芳理事長解釋,乾癬是一種慢性免疫失衡疾病,因發炎而導致皮膚細胞不正常增生,使皮膚外觀紅腫、脫屑,甚至出現紅色斑塊,有的會伴隨黃色針尖大小的膿皰,現階段無法根治,只能倚靠藥物控制病情,期盼未來能持續引進有優於現有的治療藥物。臺灣乾癬暨皮膚免疫學會成立 首次年會蔡呈芳理事長表示,乾癬需要長期抗戰,隨著新藥研發的技術持續進步及大眾衛教提升,乾癬已不是陌生疾病,但病友仍有許多未被滿足之處,包含整體治療、健保給付條件及疾病汙名化方面仍有進步空間。蔡呈芳理事長表示,6月23日(週日)是臺灣乾癬暨皮膚免疫學會首次年會,期望透過學會集合國內皮膚科界對乾癬有興趣的醫師,共同促進相關本土治療研究,希望能藉由學會力量改變乾癬治療健保給付之規範,為乾癬患者提供最佳照護水準,不再活在用藥兩年後就得停藥、復發的恐懼陰影之下。

不可逆標靶藥物納健保 患者每月省5萬

不可逆標靶藥物納健保 患者每月省5萬#患者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一名30餘歲的男性業務員,平均一天抽1至2包香菸,咳嗽幾個月遲遲無法痊癒,被診斷出「鱗狀上皮細胞肺癌」(肺鱗癌)。飽受一線化療的副作用所苦,因水腫導致臉型變成月亮臉、體態臃腫、肋膜積水,甚至嚴重脫髮,重挫信心。自費接受二線不可逆標靶藥物治療後,大幅縮短治療時間,病情也逐漸穩定,但藥物支出費用已成為家中經濟負擔。肺癌位居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第一位,是惡性程度相當高的癌症。國內常見的肺癌種類為「肺鱗癌」與「肺腺癌」,根據105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台灣每年約新增1萬3,000多名肺癌患者,其中近2,000人為肺鱗癌。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陳育民醫師表示,肺鱗癌好發於男性,抽菸是首要危險因子,患者鮮少可存活超過一年。肺鱗癌二線不可逆標靶藥物 有效控制比例超過五成臨床觀察,接受一線治療的肺鱗癌患者普遍體力虛弱、化療副作用有:水腫、肋膜積水、嚴重脫髮,甚至導致手麻、腳麻,且治療效果不佳,生活品質深受影響。隨著健保制度逐漸完善,自(108年)6月1日起「肺鱗癌二線不可逆標靶藥物」納入健保給付,除了口服方式大幅增加病患治療意願,疾病有效控制比例超過五成且副作用較化療低,讓不堪化療副作用所苦的上千名患者,獲得新契機!使用不可逆標靶藥物治療法 超過4成患者存活超過1年中國附醫肺癌團隊負責人夏德椿醫師也補充,肺鱗癌二線不可逆標靶藥物,治療期間不需住院,只要按時口服藥物,配合門診追蹤治療,就可以穩定控制病情。此外,根據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ASCO)發表的LUX-Lung8研究結果顯示,不可逆標靶藥物的無疾病惡化存活期為第一代標靶藥物的1.4倍,其中每10人就有4人存活超過1年。不僅降低患者的經濟負擔,也協助患者在擁有較好的生活品質。

接觸結核病患者未治療 10歲女童也中鏢

接觸結核病患者未治療 10歲女童也中鏢#患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一位10多歲女童,因其表姊有開放性肺結核,經檢測後符合潛伏結核感染之治療。但家人考量年紀輕恐怕藥物的副作用,未接受預防治療。一年後發生喘鳴、咳嗽,輾轉多家大型醫院,以氣喘治療症狀未改善,最後經支氣管鏡檢查,發現是氣管結核引起呼吸道狹窄,也就是結核病接觸者未接受潛伏結核感染之治療所導致。預防性投藥 可減少9成發病率衛生福利部胸腔病院內科吳盈勳醫務秘書指出,潛伏結核感染(LTBI)之治療,在世界衛生組織2035年邁向消除結核目標的過程中,占有重要角色。有鑑於此,疾管署於2016年3月推行全面潛伏結核感染之治療。由於卡介苗施打及潛伏期的因素干擾,傳統的結核菌素皮膚測試(TST)無法真正反映結核菌感染的檢測,這些結核菌潛伏感染的病人若能真確的檢測,給予預防性投藥,可以減少90%以上的發病。3月起符合條件者 檢測由健保給付目前透過市售檢測試劑組,可利用其不因BCG造成TST偽陽性之影響,檢測出潛伏結核感染,作為結核病接觸者之追蹤及治療依據。以前需自費2500至3000元,多數人無意願檢驗。但是自今年(105年)3月1日起,若接觸者符合條件,將可納入健保給付,以減少民眾負擔。檢測的目的在於:若陽性病人建議使用藥物預防治療,以降低90%以上的發病率。目前疾管署對高風險對象的管理,希望在2020年達到潛伏結核感染治療比率85%,使結核病新案發生率在2020年降至32例/每十萬人口(目前為49例/每十萬人口)。世界衛生組織2035年消除結核之全球目標為10例/每十萬人口,所以仍需要漫長的努力才能達到目標。

日增42位乳癌患 每週運動75分降風險

日增42位乳癌患 每週運動75分降風險#患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整理)根據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台灣平均一天新增42位女性癌症病友,顯示女性癌症的防治已是刻不容緩。美國癌症醫學會建議,每週激烈運動75分鐘,可能降低罹癌風險;國內醫師也建議癌友每天運動30分鐘、每週5次以,保持身體機能,更能面對抗癌治療,規律運動已成為重要的抗癌處方之一。乳癌可預防:規律運動、戒菸酒乳癌、子宮體癌、子宮頸癌、卵巢癌是女性特有癌症,根據101年癌症登記資料1,全年共有15,264人罹患女性癌症,平均一天新增42位病友,顯示女性癌症對於女性健康的嚴重威脅!美國癌症醫學會建議,一般民眾每週激烈運動75分鐘,可能降低罹癌風險;國內也有醫師建議,癌友每天運動30分鐘、每週5次,以保持身體機能更能面對抗癌治療。美國癌症研究所指出,高達38%的乳癌是可以預防的;乳癌的危險因子可分為先天及後天可改變的,先天的包含初經早、停經晚、未曾生育或30歲後才生第1胎,以及未曾哺乳、有乳癌家族史者、得過乳癌、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等,後天的即為不健康的生活型態,包括抽菸、飲酒、不健康飲食及缺乏運動,而這些後天的危險因子是婦女可藉由自身行為改變的。25%乳癌 為運動不足造成世界衛生組織發佈的3項致癌因子,包括不健康飲食、缺乏運動和肥胖,都與乳癌息息相關;此外,國人女性的運動量與乳癌篩檢率更是嚴重不足,台灣女性運動量排名在OECD國家中敬陪末座,是屬於最缺乏運動的一群,而有21~25%乳癌的肇因就是運動不足造成。適度運動除了能預防乳癌外,根據《優活》過去報導,乳癌雖發生率高,但現有治療方式已可有效控制,而術後的復健運動更是重要,透過核心穩定運動,訓練核心肌群,增加脊椎穩定度,可協助促進淋巴回流、改善淋巴水腫;可見不僅預防癌症要多運動,手術後的更需要透過運動提升術後整體療效。

減少腸造口滲漏 護改良便袋助患者恢復自信

減少腸造口滲漏 護改良便袋助患者恢復自信#患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腸造口為腸道發生癌症、憩室炎或肛門廔管時,醫師為了治療所需而將排便的出口改道於腹部,也稱為人工肛門。不過也經常因便袋滲漏問題造成病患皮膚潰瘍。大林慈濟醫院護理師發揮巧思,改良便袋,減少滲漏,不僅獲得病患及家屬好評,一年下來更節省了十幾萬醫療費用。造口皮膚破損、潰瘍 為常見症狀大林慈濟醫院病房護理長陳靜享說,腸造口為藉由外科改道手術將自身腸子拉出,縫到腹部皮膚表面上作為排泄物的出口。因為腸造口無括約肌,無法自主控制排便,故必需在造口外面貼上便袋隨時收集糞便和腸氣。腸造口便袋滲漏造成周圍皮膚破損,是患者最常見的問題之一,症狀包括皮膚出現紅斑,甚至皮膚會出現表皮損傷及滲液流出,再惡化會發生浸潤或潰瘍,進而造成病人的疼痛。陳靜享表示,手術後腸造口評估是護理造口病人最重要的一部分,包含造口外觀、顏色、大小、位置、造口黏膜、口徑大小、黏膜顏色、黏膜濕潤、縫線狀況、造口開口方向及是否有支撐棒等;造口袋的選擇會依據造口評估後、病人或家屬支持的態度及病人的經濟狀況,協助病人選擇最適合病人之造口器材。加長型造口袋 排泄物不再外露設計加長型便袋的造口護理師王金敏及副護理長劉盈君,在照顧病患的過程中發現問題,進而發現因腸造口本身的形狀、大便量多等狀況,使得便袋出現滲漏,甚至在半夜還曾發生糞便量過多而爆袋,讓病人及家屬手忙腳亂。因此,透過單位內部同仁集思廣益,花費了一年多的時間著手改良成加長型便袋,後續更製作模型腸造口道具做內部教育訓練,讓新進人員可以藉由模擬不斷練習,協助病人更換便袋時更得心應手。陳靜享指出,腸造口病人除了面對疾病的治療過程,還要擔心造口的護理,讓他們的心理受創很深,尤其是黏貼袋發生滲漏時,骯髒及惡臭味讓病人害怕,甚至因此不敢走出家門;若能透過正確教導主要照顧者學會黏貼袋技巧,勢必能使患者返家後的調適路程縮短,也可以快速恢復原有的生活作息,甚至重返職場。

火燒心只能坐著睡 新藥助8成患者改善

火燒心只能坐著睡 新藥助8成患者改善#患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吃太飽、喝太多,容易胃食道逆流,即俗稱的「火燒心」,甚至夜間出現胃脹氣、胸口灼熱感,甚至只能靠著床頭、半坐臥睡,睡眠品質不佳,造成白天精神不濟、工作效率差, 然而若是依賴咖啡提神,恐陷入可怕的惡性循環輪迴;醫師表示,台灣約每4人就有1人有胃食道逆流問題,目前質子幫浦抑制劑(PPI)為最廣泛使用的治療藥物,卻有45%患者認為其效果有限。使用傳統藥物 4成5患者需尋求輔助性治療台灣消化醫學會理事長林肇堂教授指出,胃食道逆流常見的症狀有火燒心、胃酸逆流、喉嚨沙啞、失眠、噁心想吐等,目前治療的藥物有四種,除制酸劑、胃黏膜保護劑、及第二型組織胺拮抗劑(H2RAs)外,最廣為使用的是質子幫浦抑制劑(PPI)。然而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吳明賢醫師表示,傳統質子幫浦抑制劑,藥效作用時間有限,需配合飯前服用,且嚴重者需一天服用兩次。超過6成胃食道逆流患者希望藥物應有效改善夜間不適。根據一項針對亞洲地區胃食道逆流患者服用傳統PPI治療的調查顯示,4成5以上患者認為,傳統PPI治療改善夜間症狀的效果有限,多數患者需自行尋求其他輔助性治療來緩解,例如服用健康補給品、中藥、居家療法等。調查也指出,近6成患者認為理想的藥物應能提供改善夜間不適症狀且療效應達24小時。新藥已有健保給付 協助改善夜間不適台大醫院內科部暨健康管理中心曾屏輝醫師指出,新一代質子幫浦抑制劑透過雙重緩釋技術,能有效延長胃酸控制療效時間達24小時,和傳統藥物相比,一天只需服用一顆,除減少用藥數量,亦顯著改善夜間症狀。研究指出,相較於傳統質子幫浦抑制劑,改為每天服用1次新一代質子幫浦抑制劑,8成以上患者仍可有效控制心灼熱症狀,而夜間不適和睡眠品質均顯著改善,降低日常生活影響,對提高工作產能及減少出錯有很大的幫助。新一代雙重緩釋質子幫浦抑制劑目前已有健保給付,是胃食道逆流患者的新選擇。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