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醫

不菸不酒 久咳就醫才知肺癌骨轉移

不菸不酒 久咳就醫才知肺癌骨轉移#就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年約六十歲的女性,走進胸腔內科門診,主訴自己不抽菸、不喝酒,也沒感冒,但咳嗽咳了很久沒有好,近期又有些肩頸疼痛,相當困擾!經過詳細的檢查後,竟發現是肺癌第四期病患,且因為腫瘤骨轉移到頸椎部位,而產生肩頸疼痛。三軍總醫院胸腔內科主任彭忠衎提及,肺癌症狀早期並不明顯,患者大多沒有感覺,臨床常見到癌細胞擴散到骨頭時,才知道已經是肺癌晚期的狀況,若是發生骨轉移,將帶給患者及治療上棘手的問題。晚期肺癌骨轉移 比例高達四成晚期肺癌遠端轉移可能會侵犯的部位,除了肺之外,還會轉移到肝臟、腦部及骨頭等其他器官。統計顯示,約有40%的比例會轉移到骨頭,「骨轉移最常的表現就是疼痛,轉移部位常見為肋骨、脊椎等處,有時也會轉移到骨盆腔位置。」患者一開始可能只會感到不舒服或有輕微的痠痛,但癌細胞會在骨骼作用中惡性循環,持續破壞骨頭組織,加劇疼痛感。彭忠衎醫師指出,肺癌一旦發生骨轉移後所產生的嚴重影響,包括骨頭的強度會變弱、容易塌陷,進而發生骨折及脊椎壓迫,往往影響病患的生活起居與行動力,惡性循環下,狀態就會愈來愈不好。骨轉移治療目標:緩解疼痛、延緩骨骼事件的發生彭忠衎醫師表示,肺癌的治療,如今已邁入精準治療,目前針對骨轉移的治療目標有兩大方向,一為緩解骨轉移相關症狀,提高生活品質;另一則為預防或延緩骨骼併發症。「骨轉移後,骨本不夠,會加重疾病嚴重性及照護的複雜程度,目前已有健保給付保骨藥物,每月施打一次,可抑制腫瘤造成骨骼代謝的不平衡,減少骨質流失,降低日後骨折的發生風險。」彭忠衎醫師提醒,肺癌初期不容易察覺症狀,可能多數患者發現時已經偏晚期,因此,若是習慣抽菸或有家族肺癌病史者,建議務必定期接受肺癌篩檢。此外,國健署日前正積極宣導合適的高危險族群可考慮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檢查,期望能及早篩檢疑似患者,及早就醫診治。同時,若有超過一個月以上的咳嗽,且排除是胃食道逆流、過敏性鼻炎等,就要高度警覺,接受進一步的檢查,以避免延誤就診的情形。(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規律就醫及家人支持 遠離春節症候群

規律就醫及家人支持 遠離春節症候群#就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51歲家庭主婦柯女士,有「思覺失調症」病史,半年前自覺狀況改善,自行停藥且不再返診。最近忙著準備過年的大小事,感到壓力大,以往過年不僅要忙著家裡打掃、準備拜拜供品,還要做年夜飯,長輩會過問家裡狀況,過年家事繁多,造成柯女士緊張焦慮、情緒易怒、睡不好,晚上睡覺時為這些事腦子轉個不停,甚至有幻聽干擾,害怕年節的來臨。經由當地衛生所公衛護理師持續關懷,並勸導及鼓勵柯女士定期回診與醫師討論病情及調整藥物,另教導放鬆技巧及衛教規則服藥重要性。農曆新年將屆,伴隨而來的「春節症候群」徵兆逐漸出現,於年節前後團聚時,人際關係與人情壓力可能暴增,若壓力及負面情緒持續堆積,而超過當事者負荷,如:除夕忙打掃及準備年菜的辛勞、單身被追問何時結婚、剛新婚被問何時生小孩、包紅包的經濟壓力…等,都是年節常見壓力源,容易發生自律神經失調、焦慮、失眠、恐慌或憂鬱…等情形,請多關心親朋好友、獨居長者,適時給予精神支持,協助做好心理建設,必要時提早就醫治療,過個溫馨好年。訪視員適時關懷 以及家人需給予心理上的支持衛生局有社區關懷訪視員,專責服務問題較多元、需更高密度關懷的精神病人,提供的追蹤關懷方式主要是電話訪視及家庭訪視,透過訪視病人及其家屬瞭解精神狀況、病情變化、有無定期回診及按時服藥、建立病人之病識感等狀況,並提供諮詢及衛教家屬有關精神疾病的照護及給予心理上的支持。適時提醒病人規律回診及服藥,希望能降低病人再復發率及再住院率,讓病人能回歸社區,而經過穩定治療的精神病人,可自在地在社區生活。精神疾病就像是高血壓、糖尿病一樣,都是屬於慢性疾病,需要長期透過服藥達到穩定,精神疾病並不會因新年歡樂氣氛而消失或者減弱,精神病人若在過年期間忘記吃藥、自己暫停用藥,或者因家屬忙碌而無法協助精神病人服藥,造成症狀惡化,所以穩定持續服藥是很重要的,若藥物遺失,仍可以到有精神科急診的醫院或就近有看診的精神科診所就診,家屬需協助叮嚀病人規則吃藥,並注意症狀變化,讓疾病能夠持續穩定,就能安心過好年。若發現精神病人有自傷或傷人行為 請通報警消人員衛生局呼籲社區中若發現精神病人因症狀干擾且伴隨有自傷或傷害他人的行為,可聯絡當地警察或消防人員到場評估及緊急護送就醫,家人多一點關心及敏感度可以避免生病的親友病情變化。妥善運用免費心理諮商服務 照顧家人的身心狀態衛生局提供40處免費心理諮商駐點服務,且為了方便服務上班族的市民朋友,亦提供晚間的諮商時段,向專業人員求助或許可以扭轉人生,適時進行心理支持,心中痛苦會因為分享而減輕,藉由心理師陪伴讓受苦的心情獲得撫慰及提供專業諮詢。另外,若市民朋友們有精神疾病照護上的困擾與需求,可就近與轄區衛生所聯繫外或直接與衛生局洽詢

每3人有1位 腦中風患者未及時就醫

每3人有1位 腦中風患者未及時就醫#就醫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據統計因腦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數自97年10,663位上升至107年11,520位,相當於全台平均每47分鐘即有1人死於腦中風。每年逾3萬人發生腦中風,近1/3患者為此喪命,逾半數因而失能,更為我國成人殘障的主因!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鄭建興表示,「腦中風送醫時間」是救治的關鍵,但多半因國人對腦中風症狀認知不足、或選擇錯誤的就醫途徑,因而延誤治療時間。每1小時即有超過1人死於腦中風 腦中風死亡率逐年增加鄭建興理事長表示,腦中風多半好發於60-70歲的熟齡族,但隨著飲食、生活型態的改變,患者中近2成為年輕型患者。腦中風蟬聯國人十大死因多年,為成人主要死亡及失能的主因!若要減少腦中風的失能風險,送醫時間就是關鍵!腦中風黃金搶救時間為4.5小時內根據國際治療指引建議,於症狀發生後最慢應於4.5小時內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然而台灣平均送醫時間高出標準1倍,甚至偏遠地區最高更耗時34小時。為此,台灣腦中風學會今年與各縣市政府、局處合作,推廣在地化腦中風衛教,制定腦中風送醫評估指標,從救護車抵達後即展開救治流程,加速到院後治療進行。期待在大家的努力下,2020年全台靜脈血栓溶解劑的施打率能超越國際7%的指標,減少腦中風致死及失能的威脅。壯年嗜睡、疲累竟是腦中風一名30多歲男性患者,有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問題、更有腦中風的家族病史。某一天他突然很嗜睡,也不太講話,起初家人只覺得是工作太累所致。但,不一會兒,叫他卻都沒有反應,更發現他左邊手腳沒辦法動,因而打119送醫。在救護人員評斷疑似腦中風後,便送達中重度醫院,到院內10分鐘啟動腦中風救護系統,在確認為缺血性腦中風後便以靜脈血栓溶解治療,1個月後便能展開正常的復健,3個月後已能正常生活。腦中風是腦血管阻塞或自發性破裂,分成阻塞性及出血性腦中風。7成5以上是因頭顱內或頸部的血管阻塞不通,造成缺血性中風。缺血性中風為動脈供應腦部血液突然阻塞,使腦部對應部位的細胞突然短暫缺氧,一旦栓塞移除或溶解,供血恢復正常,腦部功能也會恢復。因此,腦中風的治療方式包含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及動脈取栓術,而靜脈血栓溶解劑為目前臨床上具即時性和可行性高的治療選擇,全國可執行施打之責任醫院達100家以上。只要及時治療,患者恢復正常率高達4成,因此「及時送醫」直接影響患者日後的復原狀況!醫學會與消防局規劃高級救護員(EMT)訓練 提升緊急救護品質因應國際治療指引趨勢,為了使腦中風治療更加完善,台灣腦中風學會今年透過縣市政府合作,與臺南市政府共同推動腦中風緊急治療優化提升緊急救護品質。醫學會與消防局規劃高級救護員(EMT)訓練,研擬結合辛辛那提與洛杉磯運動量表評估指標(LAMS)。當119接獲疑似腦中風的報案,救護技術員(EMT)抵達現場,隨即執行腦中風評估,一旦發現疑似腦中風,將啟動腦中風緊急救護網絡,送至本市13家急救責任醫院,並由醫院醫療團隊接手進行腦中風的治療,爭取最佳救治時間。在台灣腦中風學會與各衛生局、消防局及市內醫院合作下,期許2020年靜脈血栓溶解劑施打率能超越國際指標7%!台灣腦中風學會與臺南市市長黃偉哲共同呼籲,提醒民眾如發現疑似腦中風的症狀,應撥打119就醫,減少失能風險,提升復原狀況。

兒童尿床適時就醫 改善症狀建立信心

兒童尿床適時就醫 改善症狀建立信心#就醫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8歲的宥宥以經上三年級了還尿床,媽媽帶他到醫院就醫診,聽到媽媽長時間累積的不滿在診間內劈哩啪啦地發洩了出來,讓宥宥感覺既丟臉又委屈。醫師診斷後,認為宥宥是「原發性單一症狀尿床」,經過持續6個月的行為治療及藥物治療後,現在尿床症狀已慢慢獲得改善且持續追蹤。小朋友為什麼會尿床?奇美醫學中心兒科部主治醫師張藝馨指出,尿床其實是很常見的症狀,是指在睡眠期間膀胱發生的無意識排尿。依照臨床上的定義,「尿床」是5~6歲的小孩,仍然持續每個月有2次或2次以上在夜間尿床;或6歲以上的小孩,仍然持續每個月有1次或1次以上在夜間尿床。膀胱是我們人體發育最晚成熟的器官,平均約要到六、七歲後才會有較精準的控制,這也就是為什麼尿床的治療指引都建議六歲以上再開始尿床治療的原因。小朋友尿床的原因主要可歸為三大類:1.夜間多尿症:是最常見的原因,跟飲水太多、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有關。膀胱容量變小:跟膀胱過動症、膀胱逼尿肌/括約肌協調異常、便秘、泌尿道感染有關。2.睡眠覺醒異常:發育遲緩、睡眠呼吸中止、遺傳因素等。簡單來說,當夜間尿很多或膀胱容量太小時,睡覺時膀胱一下子就滿了,這個訊號傳到了大腦的覺醒中樞,但大腦卻決定忽略它,不喚醒孩子,結果膀胱因反射而排尿,就造成了尿床。3.原發性尿床:若孩子出生後尿床的現象就一直沒停過,這稱為「原發性尿床」。如果中間曾有六個月以上沒有尿床,後來又再發生尿床的現象超過一個月,稱為「次發性尿床」,有可能和泌尿道感染或特殊因素有關(如家中有新生兒,大孩子表現退化行為以獲得大人關注)。尿床會做哪些檢查?首先醫師會詳細詢問病史,包括之前是否有泌尿道感染、有沒有開過刀、便祕或其他疾病等等,針對排尿的部分會釐清是否伴有其他如漏尿、頻尿、尿急等症狀。若原發性尿床(尿床一直沒停過)且伴有白天的其他排尿症狀,則稱為「非單一症狀尿床」,在致病機轉和治療上均較為複雜。若只有夜間尿床沒有其他白日排尿症狀,稱為「單一症狀尿床」,通常原因比較單純,治療效果較佳。問完病史後,會做基本的身體理學檢查(腹部觸診、生殖器外觀和薦骨觸診等),實驗室檢查(驗小便、抽血確定腎功能正常)和腎臟膀胱超音波檢查。接著,會請家長和小朋友回家寫「尿尿日記」和「尿床日記」。藉由客觀記錄兒童的排尿量、喝水量、排尿時間,以及是否有漏尿、急尿感等等,協助醫師了解孩子真實的排尿狀況。另外「尿床日記」則用讓小朋友貼貼紙的方式,一方面讓孩子參與尿床的記錄,一方面藉由貼貼紙來產生正向的回饋,幫助治療。尿床要怎麼治療呢?所有的尿床治療都是先從觀察孩子的日常飲水與解尿開始,找出適當的對策加以治療。認真詳實的「尿尿日記」,可以幫助醫師更快更完整的了解孩子尿床的癥結點。一開始還是先從行為治療開始,建立較好的飲水習慣(白天多喝,睡前兩小時不喝水)、正確的小便姿勢(用小板凳腳踏實地尿尿)、預防便秘、睡前排空膀胱等。確實地調整生活上的小細節,有時對尿床就有不錯的效果。若行為治療效果不佳,可以考慮加上藥物來幫忙。常用的第一線藥物是抗利尿激素(desmopressin),這個藥物是人工合成的抗利尿激素,會讓腎臟吸收水分使尿液濃縮。奇美醫學中心使用的是口溶錠,對兒童的副作用較少且易服用。從兩顆(120微克)開始逐漸加量,最大使用量是四顆(240微克)。若第一線藥物效果不佳,可以考慮加上第二線或第三線藥物一齊使用,互相搭配調整比例,以求最大效果。醫師每一到三個月都會評估病人狀況調整藥物,若達到滿意的療效一段時間後就會開始慢慢減量了。尿床不是孩子的錯 不要一味的責怪孩子張藝馨醫師表示,孩子尿床,家長的壓力是很大的,不但要清理善後,更常要半夜爬起來叫孩子上廁所,往往搞得家長自己睡眠不足,情緒暴躁,更影響了白日的工作和生活。事實上,尿床常給兒童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和創傷,父母的責備和同儕的眼光常讓尿床的孩子衍生出內向害羞、低自信心等特質。因此,如果能正視尿床問題,配合醫師作檢查和記錄,認真執行行為治療和規則服藥,尿床症狀是有機會改善的。如此一來,不但可以減輕父母的生活和心理負擔,減少親子間的摩擦,還能夠幫助孩子建立自信、促進人際關係呢!

胸背撕痛速就醫!恐是致命主動脈剝離

胸背撕痛速就醫!恐是致命主動脈剝離#就醫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主動脈剝離是指血管內壁因為壓力而撕裂、剝開,導致血流順著破洞流進血管管壁中,形成假的管腔,並逐漸擴大壓迫到原本的主動脈血管,使得主動脈血管狹窄,影響正常送血功能,造成全身血液供應不足的問題,容易引起多種器官衰竭的情形發生,如心臟衰竭、腎臟衰竭、下肢缺血壞死等。無三高疾病、平日生活正常的70歲林先生,日前在家吃過早餐後,突然感到胸背部劇烈疼痛、坐立難安,緊急送醫,經胸部X光、心電圖及電腦斷層一連串檢查,確認病人是高度危險的心血管急症「主動脈剝離」,立即安排緊急手術,經切開胸部、切除胸主動脈剝離病灶,置換人工血管並在加護病房觀察一週後逐漸康復。主動脈剝離是會快速致命的危險疾病萬芳醫院副院長、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施俊哲指出,這位病人很幸運能夠在病發最短時間內就醫,挽回寶貴生命。他指出,急性主動脈剝離就如同體內有一顆不定時炸彈,一旦發生若未能迅速就醫,一半以上的病人會在病發後48小時內死亡,嚴重時甚至會猝死。因此,這個急症目前仍是心血管最大挑戰的疾病之一,每年奪走許多人性命,其中包括很多青壯年人。施俊哲表示,在台灣主動脈剝離發生率遠高於西方國家,以50-70歲男性居多,約為女性的兩倍。近年來因生活型態、飲食習慣及工作環境壓力,主動脈剝離的年輕化也逐年增加。主動脈剝離除因血管破裂直接致死外,極有可能因假腔血流壓迫真腔血流導致各個器官缺血;因此,病人的臨床症狀會隨著剝離的位置、範圍而千變萬化。大部分的急性主動脈剝離起因於高血壓 典型症狀為像撕裂傷般的劇烈胸痛造成主動脈剝離的原因,高血壓控制不好是最常誘發的因素,另外,先天性主動脈狹窄、先天性主動脈畸形、心臟手術後遺症、馬凡氏症候群及胸部外傷等。施俊哲強調,高血壓忽高忽低控制不佳,是導致主動脈剝離最常見的因素。主動脈剝離 致命只需幾分鐘針對主動脈剝離的治療,依病情不同而有不同治療,如果是A型的心臟主動脈根部撕裂引發急性主動脈剝離,必須立即進行手術治療;另外,B型的主動脈剝離是主動脈破口在弓部遠端,此時可以用藥物治療,但是如果有併發症發生,動脈主要分支阻塞而造成器官缺血,持續嚴重高血壓或疼痛、肢體缺血、內臟器官缺血壞死、玻璃範圍擴大,形成動脈瘤或破裂時,則須改採手術。對於動脈剝離痊癒的患者,施俊哲醫師建議,一定要控制良好血壓,避免三高、同時戒菸並禁止劇烈運動、避免高鹽高膽固醇食物、不暴飲暴食、維持規律生活,才能避免主動脈剝離的威脅。

躁‧鬱症狀有別 早就醫改善效果佳

躁‧鬱症狀有別 早就醫改善效果佳#就醫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27歲未婚男性近月來有失眠、情緒高亢、多話、瘋狂投資、有暴力破壞行為及亂花錢等,家人不勝其擾,帶他去就醫,診斷為「躁鬱症」。衛福部新營醫院精神科邱俊達醫師說明,躁鬱症是一種週期性情緒過分高昂或低落的精神疾病,這種情緒波動起伏較一般人大,持續時間亦長,且會影響一個人的思考感覺行為及日常生活功能表現。躁鬱症患者會出現的症狀包含二大部分:「躁病時」:容易出現情緒過度興奮、愉快、精力旺盛、睡眠需求變少、易怒、好爭論、易與人起衝突、過份慷慨、熱心、亂花錢、自認能力很強或具有超能力。「鬱病時」:容易出現情緒低落、表情憂慮、失眠、早醒或易驚醒、食慾減少、興(性)趣缺缺、反應遲鈍、動作慢、絕望感、罪惡感、有自殺意念或企圖。躁鬱症的真正病因,與下列三大因素皆有關連,且相互影響:1、體質遺傳因素2、腦生化功能因素3、心理(環境)社會因素觀察症狀是否變化 與醫師溝通調整藥物劑量一般而言,躁病的發病年齡約在20~25歲之間,鬱病的發病年齡則大約在30~35歲左右,不論男女都可能罹患這種疾病。近來的研究發現,躁鬱症的發病可能是一種體質的問題,及與大腦的神經傳導物質缺乏穩定性有關。這樣的生化異常使得躁鬱症患者很易受到情緒或外來壓力的影響而導致發病。畫家梵谷 也是躁鬱症患者躁鬱症患者大多可以正常工作、上學,維持幸福的人生!很多有成就的文學家、藝術家及企業家,例如著名作家海明威、畫家梵谷、音樂家柴可夫斯基與舒曼、甚至是美國總統林肯…等,都是躁鬱症患者。只要患者與家屬能及早了解躁鬱症、配合醫囑、正確用藥,親友給予更多關注與照護,躁鬱患者即可擁有正常生活,甚至比一般人更精采的人生!躁鬱症可透過藥物及物理治療並給予心理支持,以增進適應生活的能力。若發現家人朋友有類似症狀,不要諱疾忌醫,才能及早得到適當的診療。此外家屬應多給予病人心理上的關懷、情緒支持、照顧及陪伴,多數精神疾病症狀都能獲得改善,並且在社區能穩定的生活與工作。

咳嗽快吃蒸洋蔥?調查:6成民眾感冒不就醫

咳嗽快吃蒸洋蔥?調查:6成民眾感冒不就醫#就醫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台灣才經歷過超強霸王寒流,流感便迅速升溫,一項針對全台1000位20~49歲民眾進行的「感冒迷思調查」顯示,國人平均一年感冒2.7次,大多數人認知喉嚨卡、癢癢的,吞口水會痛就是快感冒了,但會在24小時內就醫的僅不到4成,卻有不少人使用濃鹽水漱口、煮可樂、蒸洋蔥、喝蜂蜜水等偏方,醫師指出,這些方法只能稍微緩解不適。休息一下就會好?醫:24小時內就醫台北醫學大學雙和醫院耳鼻喉科主任趙品植醫師指出,由於口腔黏膜是人體的第一道防線,臨床上約有50%的患者,其感冒或流感的初期徵兆以喉嚨紅、腫、痛、癢呈現,85%是由病毒引起,應在病徵出現的24小時內有效殺菌。調查發現國人認為造成感冒主因是衣服穿太少,雖有7成民眾知道喉嚨痛、吞口水會痛的原因是病毒感染造成,但卻僅以喝溫熱開水、多休息、吃維他命C等作法「靜觀其變」,趙品植醫師指出,這些其實都只是「安慰劑」,無法正確有效的針對病毒及細菌感染所造成的發炎反應做殺菌。先生感冒傳染給小孩 全家半夜不能睡研究同時指出,高達七成的民眾認為感冒很困擾,且最擔心病情會越來越嚴重、其次會影響工作、第三是怕傳染別人,尤其是家中有小朋友的家長。家裡有三胞胎的楊小姐表示,先生有次感冒、喉嚨痛,卻沒第一時間處理,回到家中竟傳染給三胞胎,造成每個人輪流發高燒、狂咳嗽,甚至睡前喝奶,但半夜一咳就全吐出來,害她還得起來清理。這次的經驗,讓楊小姐養成家中只要有人感冒,一定第一時間看醫生,以免一人感冒全家遭殃。作息正常 勤洗手、戴口罩有鑑於農曆春節即將來臨,人潮密集處是呼吸道感染的最佳媒介,趙品植醫師提醒民眾,不生病從日常照護做起,除了作息正常維持免疫力,保持良好個人衛生如勤洗手、戴口罩、居家常備藥品(請詢問醫師或藥師),若有感冒初期症狀切勿輕忽,別讓小問題變成大麻煩!

扯!生五胎還不知懷孕 她腹痛就醫竟產下男嬰

扯!生五胎還不知懷孕 她腹痛就醫竟產下男嬰#就醫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粗心媽媽,生了5胎還不知道自己懷孕!台中37歲陳太太,10月中因為肚子痛大量出血送急診,護理師發現她疼痛哀號的情況和產婦一樣,懷疑即將臨盆,不過患者堅持她是胖了而非懷孕,卻在到院6分鐘後產下一名男嬰,嚇壞患者夫妻。不正常出血誤以為是月經陳太太說自己體型比較胖本來就小腹微凸,還說這段期間每個月都有月經,不過月經時間短大約只有兩天,經血量也不多,每個月來的時間有三天的誤差,她還很確定九月中經期剛過,所以不敢相信自己懷孕。收治個案的豐原醫院婦產科醫師許炤松表示,孕婦懷孕期間可能因為低位胎盤問題,會有不正常的出血,這名孕婦可能因此讓她誤以為是月經,加上生活忙碌沒有注意自己的身體,才會忽略肚子裡有寶寶一天一天長大。無產檢、不正常出血 竟能順利生產許炤松醫師說,孕婦不知自己懷孕,期間還不正常出血,這種情況在懷孕期間很可能造成感染問題,或者因為胎盤剝離危及母體與胎兒的生命安全,而且多胎次的經產婦也容易有妊娠毒血症的併發症,這名產婦有出血又無產檢,能夠順利生產母子平安真的很幸運。小兒科醫師馬志豪則表示,此小男嬰早產,體重只有1200公克,有肺部不成熟、呼吸窘迫、黃疸等問題,需要正壓呼吸器及照光治療,經過小兒科團隊照顧,起初一餐2cc母乳從胃管餵食,之後慢慢增加進食量。小弟弟住院70多天食量已經進步到每餐70cc,體重也增加到2500公克,這段期間,爸爸每天從母乳庫帶著母奶來餵食,看著小小的身體一天一天健壯。耶誕節前夕爸爸媽媽開心抱著他出院回家團聚,爸爸說雖然「老六」是意外,但是既然孩子跟自己有緣,一定會好好珍惜,家中四男兩女,有中低收入戶補助,雖然不富裕但是有責任也有信心把這個「天公仔」照顧好。醫師也呼籲,出院後仍需要返院追蹤生長發育,以及注射新生兒疫苗。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