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

防疫產品如何選 SNQ幫你把關

防疫產品如何選 SNQ幫你把關#消毒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換季時節,四面八方細菌病毒無所不在,你我到底要怎麼防?市場上各式標榜消毒、殺菌、抗菌、抗病毒產品,但真的有效嗎?又有誰幫您做品質把關?「SNQ國家品質標章」推廣中心特別提醒,產品的濃度、存放方式、保存期限都會間接影響產品有效性!而選擇有經過審驗的產品,也更可確保品質與效能,提供多一層保障。選購產品5項重點「SNQ國家品質標章」承接衛福部疾病管制署的專案計劃,目前為台灣防疫產品唯一審驗機制。從去年通過的13個項目來看,產品特色分別為:1) 強調環保,訴求天然/商品選用不傷害環境的原物料,例如天然葡萄柚萃取液、或是不影響環境的次氯酸。2) 運用MIT創新材質/企業結合台灣傳產實力,例如將奈米銀離子纖維成功混紗改良口罩,不僅達到防霾抗菌的能力,也更耐洗、可重複使用。3) 落實居家抗菌DIY/產品設計讓消費者可以在家自製抗菌液,分裝使用,並有漂白水濃度檢測計,簡易確效抗菌效果。4) 1+1>2多效商品/產品不僅可抗菌、除臭,更有抗病毒等功效。5)   實驗背書/通過產品均有實驗佐證,確保產品效果。提升自我防疫能力 記得參考產品使用標示「SNQ國家品質標章」審查範疇包括原料管控、配方設計、工廠製程、產品標示,並且強調相關試驗的結果報告數據,期能協助消費者選擇有效的防疫產品。生策會謝定宏副執行長建議民眾可根據價格、產品形式及自身需求等條件,參考產品使用標示來添購有認證且合適的防疫產品,提升自我防疫能力。把關你我食品健康安全,了解哪些產品通過認證是最直接的方式,如想更清楚了解「SNQ國家品質標章」防疫產品類通過項目,請詳見SNQ網站www.snq.org.tw/,並歡迎致電洽詢:02-26557888#606。

這「碘」好神奇 淨水、排毒都靠它

這「碘」好神奇 淨水、排毒都靠它#消毒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2006年,我在eBay上搜尋和碘有關的物品時,無意間發現了一個黃銅製的碘壺,上面的印記顯示那是供美國內戰期間南方邦聯的士兵所使用的。我後來發現當年那些士兵的背包裡除了水壺之外,也一定會帶著碘壺。一天擦3、400次碘酒 傷口痊癒還活了很久他們用碘來淨化水質、治療因衛生條件不佳而引發的感染,甚至用來處理槍傷和手術後的併發症。無論如何,我看到那個碘壺後,立刻就把它買了下來,納入乳癌選項基金會的收藏。當時士兵的背包裡除了備有水壺之外,也一定會帶著碘壺。有一位南方邦聯軍隊的上校約翰‧戈登在打仗時腿部、手臂、肩膀和臉部都被砲彈打傷,而且傷口出現感染的現象。當他被移送到醫院時,阿拉巴馬第6軍團的魏澤里醫師開了碘酒給他,要他拿來塗抹傷口,一天擦個3、4次。戈登說他太太可能聽錯了,一天竟然幫他擦了個3、400次,但後來他不僅痊癒了,之後還當上了喬治亞州的州長,並且活了很久,一直到1904年才過世,距離他在內戰受傷的時間足足有40年之久。碘可排除金屬毒素、強化內分泌系統如今我們已經知道碘的功效不只是用來消毒而已。它還能排除金屬的毒素、強化內分泌系統,並且影響腦部和體內其他系統的運作(只是其中的機制迄今不明)。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碘廣泛被用來治療肺病。當時的醫藥用品目錄上甚至有一種名叫噴霧器的精巧產品,用來在某些療法中幫助病人吸入更多的碘。碘能夠排除肺裡的毒素,其效果有時可能非常強大,因此必須小心減緩排毒的過程。亞伯拉罕博士用「排除阻塞物」來形容碘將毒素和雜質排出血液和身體組織的過程。當時的人普遍相信碘能夠預防病毒感染。英國的紅十字會甚至因此製作了一種盒式鍊墜,裡面塞了浸泡過碘劑的棉花。實驗證實缺碘的人罹甲狀腺腫比例較高雖然法國的化學家尚‧巴普第斯特‧布森格在1830年代就建議在食鹽中加碘,但直到1924年大衛‧馬林博士才成功的促使美國政府下令在食鹽中加碘。他之所以能夠如此,是因為他以俄亥俄州阿克倫市的青少年為對象做了一項實驗。俄亥俄州的土地以缺乏碘素聞名,當地人民罹患甲狀腺腫的比例高達56%,而女孩的罹患率又比男孩高出6倍。研究人員找了大約2000名小學生,讓他們服用碘化物,並以約2000名並未服用碘化物的學生為對照組。過了30個月之後,未服用碘化物的學生當中有22%得了甲狀腺腫,但服用碘化物的學生罹患這種疾病的比率只有2%。食鹽加碘後,不到10年的時間,甲狀腺腫的罹患率便急遽下降。在使用加碘鹽之後的6年間,底特律的甲狀腺腫罹患率便從9.7%降到1.4%。(本文摘自/缺碘大危機/柿子文化)

優碘用錯時機 反阻傷口復原

優碘用錯時機 反阻傷口復原#消毒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只要一有傷口,一般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擦酒精、優碘,事實上,在傷口照護過程,酒精、優碘並非隨時可用。整形外科醫師陳建良指出,傷口一出現時,屬於急性期,要先大量沖水,可適量用酒精、優碘消毒。3天過後傷口逐漸復原,此時若用酒精、優碘刺激傷口,反造成表皮細胞、纖維細胞受傷,若需要更換敷料,用生理食鹽水清潔即可。傷口保持濕潤均衡 較能順利癒合陳建良醫師表示,一般人認為,傷口要保持乾燥,這種想法是錯誤迷思,傷口要保持「濕潤均衡」,才能幫助癒合,傷口不可太濕,否則會濕濕爛爛,難以癒合,但太乾也不行,當水分流失,上皮細胞生長就會趨於緩慢。水膠敷料 有助維持傷口乾濕平衡傳統照護傷口,多使用紗布,陳建良醫師指出,與傳統紗布相比,透過UV光聚合水膠技術製作出的敷料,不只可防水,更可維持傷口乾濕平衡。宏恩醫院院長朱紀洪指出,過去曾為70多歲年長者看診,這位年長者使用水膠敷料照護傷口,傷口復原過程,可清楚看到皮膚從外圈一圈圈長出來,相較傳統傷口照護方式會結痂、發癢,新一代傷口照護方式便沒有這樣的困擾。傷口結痂 千萬別硬扯痂皮陳建良醫師也提醒,傷口結痂時,千萬不要硬將痂皮扯下來,以免造成二度受傷。一般傷口在2、3星期就會逐漸癒合,若3、4星期都還沒有好,最好接受進一步檢查。(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每次餵完奶都要消毒嗎?

每次餵完奶都要消毒嗎?#消毒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對出生1個月的寶寶來說,消毒是相當必需的。寶寶在出生後1個月之內,腸胃道呈現無菌狀態,萬一病菌入侵就會生病,所以最好能每餐消毒奶瓶,但是等滿月過後有腸道益菌之後,只要用自來水清洗即可。每次餵完奶應馬上清洗奶瓶為了避免寶寶生病,我建議你最好在每次餵完奶就馬上清洗或消毒奶瓶,以防配方奶滋生細菌。你可以把水放入奶瓶中,然後再分別清洗奶嘴及奶瓶,使用刷子輔助,確保瓶中不會留下任何殘留物。4種消毒奶瓶的方法清洗奶嘴的時候,要先用清水沖乾淨,並把奶嘴翻轉過來,確定奶嘴孔沒有堵住,然後再用下面的方法來消毒奶瓶和奶嘴。1) 煮沸法/把奶瓶及奶嘴等放在一個大的鍋子裡,裝滿水後煮10分鐘即可。2) 消毒藥片或是消毒水法/把餵食器具放在一個大的容器中,裝滿水,然後放入消毒藥片或是消毒水,放置30分鐘。3) 蒸鍋消毒法/利用水蒸氣來消毒餵食器具的的電器,每次使用約花10分鐘。4) 微波爐消毒法/使用一種特別的消毒器皿,可以放進微波爐中使用,每次約花費5分鐘,使用前要先確認你的奶嘴及奶瓶是否可以放進微波爐,使用時要把奶嘴和瓶身分離。寶寶出遊時 直接換奶嘴可防細菌清楚了奶瓶及奶嘴的選擇及清洗之後,我提供你一個小訣竅,因為一般奶嘴比較容易咬壞,所以你不妨可以多準備一些奶嘴,這樣的話,當寶寶漸漸長大,只要換掉奶嘴就可以,不用換掉整個奶瓶,這是比較實惠的作法。或者是當你帶寶寶出遊時,沒有辦法清洗或消毒,直接換一個奶嘴也是不錯的方法。(本文摘自/健康‧育兒一定要知道的大小事/台灣廣廈出版)

抹布沒消毒 細菌量2天達6.3億!

抹布沒消毒 細菌量2天達6.3億!#消毒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採訪報導)用手碰食物不衛生,戴手套就一定乾淨嗎?小心有害物質可能溶出或轉移到食物上!臺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教授陳俊榮表示,常用的拋棄式乳膠手套,貼合性比較好,但會有滑石粉沾粘問題,選擇具食品級認證的手套,可避免手套上的風險物質轉移到食物,是維護用餐健康的不二法門。溫度過高 有害物質會釋出隨著現代人外食比例高,用餐環境的整潔與否已成為選擇用餐的重要條件之一,根據「餐飲業者後台清潔衛生大調查」結果顯示,高達6成6餐飲業者有使用拋棄型手套習慣,超過半數會配戴手套處理食材,林口長庚毒物科主任顏宗海表示,市面上有些塑膠手套為了防滑會添加滑石粉,若是配戴此類手套可能會造成食物受到滑石粉汙染。另外因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 PVC)材質的耐熱溫度為60~80℃,若是配戴PVC手套料理高溫食物,容易有塑化劑釋出,造成食物受到塑化劑的汙染。抹布沒消毒、晾乾 細菌增6.3億小吃店、餐廳在接待客人時,會利用抹布整理桌面,油膩的桌面經過抹布來回擦拭,很可能將細菌由一小部分帶到整個桌面,客人用餐時雙手習慣放在桌面,若餐前沒有將桌面再擦拭一遍,恐會間接將細菌吃下肚。另外,家用抹布因為可以重複使用,是清理廚房、擦拭桌椅的好幫手,許多人都是用肉眼觀察,感覺到抹布漸漸洗不乾淨,附著力、清潔力變得不強,甚至是破洞時才會想要更換,陳俊榮教授表示,沒有徹底消毒、晾乾的抹布,在潮濕環境只要經過2天,細菌量就會達到6.3億!盡量選擇原生紙漿、可直接接觸紙巾在外用餐,餐前應有擦拭碗盤、桌子的好習慣,然而紙巾品質不一,也可能導致健康問題,陳俊榮教授表示,紙巾擦拭,難免會有掉屑問題,再生紙做的紙巾會容易有螢光劑、漂白劑或重金屬問題,應盡量選擇原生紙漿、國際級認證「可直接接觸」的食品及廚房紙巾,避免再製品造成食安風險。

蝙蝠抓咬傷 清水沖洗15分!

蝙蝠抓咬傷 清水沖洗15分!#消毒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日前有民眾拾獲蝙蝠轉送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經檢驗該蝙蝠感染疑似新型麗沙病毒,因應國內首度自蝙蝠檢出疑似新型麗沙病毒,為維護國人健康安全,疾管署表示,民眾若不慎遭蝙蝠抓咬傷,可經醫師評估除施打狂犬病疫苗外,建議接種狂犬病免疫球蛋白。7月起曾接觸蝙蝠 可至衛生所就醫拾獲蝙蝠的民眾目前無感染症狀,衛生單位已協助轉介就醫評估接種,疾管署建議今年7月1日起,曾遭受蝙蝠抓咬傷,或傷口、黏膜曾接觸其唾液等分泌物,且未接種過狂犬病疫苗之民眾,可至「人用狂犬病疫苗接種服務醫院(衛生所)」就醫,由專業醫師評估,是否需施打狂犬病疫苗及免疫球蛋白。狂犬病疫苗 具交叉保護作用依檢測結果,該例蝙蝠麗沙病毒基因型,與狂犬病病毒屬同一類基因親緣群(Phylogroup Ι),但非屬狂犬病病毒,疑似為一新型麗沙病毒,根據國際文獻研究報告,對於疑似狂犬病或麗沙病毒暴露後預防接種,可施打狂犬病疫苗並使用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浸潤傷口以中和病毒,對於第一類基因親緣群麗沙病毒,具交叉保護作用。為因應國內首例蝙蝠檢出感染麗沙病毒,疾管署完成修訂「疑似狂犬病或麗沙病毒感染動物抓咬傷臨床處置指引」,新增蝙蝠抓咬傷者為「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接種適用對象,民眾如遭鼬獾、白鼻心、錢鼠(限臺東市)、蝙蝠或是出現明顯特殊異常行為,經中央農政單位判定疑似狂犬病或麗沙病毒,可建議給予狂犬病免疫球蛋白。不慎抓咬傷 洗傷口15分鐘、優碘消毒疾管署提醒,民眾勿接觸及捕捉野生動物,每年須帶家中犬、貓寵物等施打狂犬病疫苗,如不慎遭野生動物或流浪犬貓抓咬傷,請以肥皂及大量水清洗傷口15分鐘,再以優碘或70%酒精消毒後,儘速前往「人用狂犬病疫苗接種服務醫院(衛生所)」就醫,由專業醫師評估,接受適當醫療處置,以降低發病風險,確保生命安全。 

長不高「小敏」害的?小兒過敏迷思報你知

長不高「小敏」害的?小兒過敏迷思報你知#消毒

(撰文/徐平) (諮詢/健新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徐永明) (圖片/取自優活健康網) 哈啾!鼻水一直滴,醫師,我的孩子是不是遺傳到過敏性鼻炎?過敏是許多幼兒父母換季時的惡夢,不但有打不完的噴嚏,可能還會伴隨咳嗽不止,要如何預防小兒過敏,是許多家長的難題,坊間流傳過敏兒因常服用類固醇致骨齡老化,在發育過程當中成長緩慢,恐會導致身高長不高,關於過敏迷思,哪些是真正有效而實用的呢? 荷爾蒙分泌受影響 可能影響到身高 健新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徐永明表示,在學理上,現代藥物治療使用方法的進程,治療過敏多以吸入式的藥劑為主,由整體結果來看,過敏藥物對身高的影響不明顯,較容易影響過敏兒長不高,可能是由於過敏產生的排斥現象,讓睡眠品質不佳,除了夜咳之外,還有伴隨鼻塞的情形,兒童夜不安寐,熟睡的時候荷爾蒙分泌就會受到影響,當然就可能因此影響到身高的發展,但藥物對於身高影響,確實比較小。   (別慌!過敏藥物不會導致身高成長緩慢,睡不好才會。 圖片/取自優活健康網) 生產之後喝母奶 食物才會影響過敏 另外,網路盛傳媽媽懷孕期間,若攝取過多堅果、甲殼、蝦蟹類食物,可能導致嬰兒潛在過敏因,徐永明醫師表示,較常聽到蝦蟹、甲殼類,可能會間接導致過敏,其實,堅果類或甲殼類對胎兒各方面影響其實不大,母體在懷孕期間,不需特別禁忌,應盡量攝取多元營養、均衡飲食,然而,生產之後當寶寶開始喝母奶,若身上開始出現過敏性皮膚炎,如異味性皮膚炎,哺餵母奶會有影響,媽媽就要停止攝取這類食物。 新生兒咳嗽、噴嚏 可能是敏感現象 許多新手爸媽因為寶寶常打噴嚏,斷定可能有過敏,若有噴嚏、咳嗽症狀,新生兒過敏、感冒該要如何區分,然而徐永明醫師表示,新生兒過敏原常來自於食物,因此通常會表現在異位性皮膚炎,因此對於新生兒來說,若有咳嗽、噴嚏可能是敏感現象,基本上不太可能會發生過敏性鼻炎等現象。 2、3歲後環境對過敏角色會越來越重 而對新生兒來說,過敏原多以食物為主,因此不管是國際研究,或者是兒科醫師,大部分都較鼓勵喝母奶,以新生兒來看,對食物性的過敏因會表現的較明顯,因此,母奶對他們來說是最天然的幫助,也因為他們大部分時間都待在室內,因此環境過敏因本身較不明顯,在2、3歲後環境對於過敏的角色會越來越重,而食物則會越來越輕。 打開除濕機就是最簡單的除蟎方法 對於環境過敏,徐永明醫師也提醒,市售的除蟎吸塵器、寢具、化學藥品,成效不一,但他提醒,越潮濕室內黴菌增加,塵蟎增生容易,維持室內低濕度,打開除濕機就是最簡單的除蟎方法。 病毒量低、種類單純 可給孩子一點訓練   (環境太乾淨也可能是導致過敏的因子。 圖片/取自優活健康網) 另外,90年代的歐洲衛生理論曾提及,環境太乾淨也可能導致兒童過敏,若父母擔心家中過敏原導致兒童更嚴重,家中的東西都要消毒、到處是消毒酒精及濕紙巾,家中一塵不染,像無塵室反倒不好,家裡環境可說是病毒量低、種類單純,對孩子來說家裡的病毒量不多不少,對孩子來講威脅不大,反而可以給他們一點訓練。 環境越乾淨 過敏曲線反而上升 對於提升免疫系統較不易過敏的說法,徐永明醫師表示,提升免疫系統其實更容易過敏,人體免疫系統分2部分,包含抗感染、抗過敏,提升免疫力簡單來說,即環境越清潔越不會生病,但其實在歐洲國家或者台灣,公共衛生做的越來越好,環境越乾淨時,過敏曲線反而上升,免疫系統太強可能導致免疫性疾病,免疫細胞反而會攻擊健康細胞,而太弱則容易過敏,想要提升免疫力,正常飲食、良好睡眠是最好的方法。

驚!剖腹產竟是過敏因子

驚!剖腹產竟是過敏因子#消毒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每13個小孩就有1個有食物過敏,而且致死的過敏也在攀升,城市的孩子風險最高,一項研究顯示,有10%在都市環境長大的孩子,到5歲時出現對蛋、牛奶或花生的食物過敏,更有55%的孩子出現食物敏感症(food sensitivity)。孩子會過敏 因為我們幫他們消毒殺菌這項研究的作者指出,假如納入其他常見的過敏食物,食物過敏的累積風險可能還會更高,過去30年來,孩子的身體怎會改變得如此劇烈,使那麼多食物引發炎症反應?還有,有食物過敏,暗示孩子的健康出了什麼狀況?過敏沒有簡單的成因,這個問題是很多因素聯手促成的,不過,愈來愈多數據顯示,我們的孩子會過敏,是因為我們幫他們消毒殺菌,我們用洗手液、抗生素、類固醇、巴斯德氏殺菌法、放射線,甚至愈來愈多的預防接種來攻擊微生物,我們對無菌的執迷甚至強烈到消毒土壤,殺蟲劑、除草劑、抗真菌劑和抗生素殺死了土壤裡至關重要的微生物,也包覆了我們的食物。接觸微生物 是當前和終身健康的關鍵於是:我們試圖掌控自然的混亂與複雜的作為,對孩子的健康有意想不到的後果,根據源說,微生物無疑是危險的,我們隨後發起、完全出自善意的抗菌戰爭,徹底改變了我們孩子的體內和體外環境,在此同時,愈來愈清楚的是,接觸微生物—各式各樣、形形色色的微生物—是孩子當前和終身健康的關鍵。剖腹產 錯失重要的細菌殖民一切從出生,甚至出生以前就開始,經由在擠過產道時吞食充斥多樣微生物的陰道分泌物,新生兒的腸道滋長著各類細菌,現在,有比以前更多的孩子在美國超過30%—─是剖腹產,使他們錯失重要的細菌殖民,這些嬰兒出現過敏、氣喘、自體免疫疾病,甚至癌症的風險。配方奶較可能有感染、過敏問題母乳也以獨特、持久的方式支持微生物群系和免疫系統,喝配方奶的嬰兒較可能有較嚴重的感染和過敏等問題,在嬰幼兒期,甚至懷孕及生產時使用抗生素,也可能因為造成腸道微生物群系失衡、使免疫系統變得敏感、產生不恰當的過度反應,而引發食物過敏。(本文摘自/大地療癒力:用真正「土生土長」的食物養出健康的孩子/平安文化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