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鄉托育

馬祖東引公托十週年 從無到有的守護,讓愛在離島生根

馬祖東引公托十週年 從無到有的守護,讓愛在離島生根#偏鄉托育

馬祖東引公共托育中心(簡稱東引公托)迎來設立十週年。十年來,它見證了離島偏鄉托育服務從無到有,也凝聚地方政府、社福團體與居民間的信任與情感,共同為孩子築起希望的起點。 十年前,馬祖地方議會與縣府共同推動公共托育政見,將閒置空間改建為托育中心。然而在人力稀少、交通不便、資源有限的離島環境中,並非易事。當時連江縣府向新北市政府請益,由新北引薦唐氏症基金會協助,開啟了「登島服務」的契機。 唐氏症基金會執行長林美智回憶,當時提到馬祖,她第一個想到一名叫宜儒的唐寶寶。「為了接受早療課程,宜儒一家每月都得搭船、轉機,往返台灣與馬祖。」身為宜儒的早療老師,林美智深刻理解離島家庭面臨的辛苦與限制,也因此決定前進馬祖,讓像宜儒這樣的孩子能在家鄉就近獲得照顧與教育。 從外派團隊到在地扎根 東引公托成立初期,基金會只得從台灣外派團隊進駐。為了留住人才,基金會提供宿舍、機票補助與津貼,同時爭取線上課程培育在地托育人員。如今東引公托已有穩定團隊,除主任外,其餘皆為在地或嫁來島上的人員,實踐「在地化」理念,成為偏鄉托育典範。 東引公托主任許美蓮表示:「我原本在台北大安幼兒園當教保組長,朋友問我要不要到馬祖試試看,一來就留下了七年。」她笑著說,離島生活確實不容易,交通仰賴船班,冬季一停航就可能十天無補給,每次囤貨都得準備一個月以上。人力不足時,她更親自帶孩子。「離島蚊蟲多我也怕,但想到我的孩子可能會被咬,我就會勇敢去處理。」她口中的「我的孩子、寶貝」,正是她留下的理由。 用專業與真心贏得信任 基金會團隊初來乍到時,招生困難重重,唐氏症基金會董事長林正俠更親自逐戶拜訪發傳單,也曾面臨地方不少誤解。林美智笑說「有人聽到孩子哭,就誤以為老師體罰,還得靠擔任廚工的馬祖媳婦在鄰里間澄清。」 隨著時間過去,老師們以真誠的陪伴與專業的教學改變了外來印象。家長親眼見證老師的用心、親子活動的溫馨互動、教材設計的巧思,開始放心將孩子交給公托。 從中國嫁到東引的托育人員小鍾老師分享,為了考取證照,她必須搭船到台灣應考,還得克服讀寫繁體字的困難。「過程中我學會了,托育不只是照顧。以前自己的小孩只求吃飽睡好;現在知道照顧孩子,咬東西、手部動作都關乎發展。」 如今,家長主動報名送托。幼兒園主任邱虹芝的小女兒、小兒子兩個月大就送進公托。她說,公托讓家長能安心上班,餐食依照年齡與營養比例調整,比在家帶孩子更專業、作息也更穩定。她表示,「現在孩子都進到公托提早適應團體生活,升幼兒園後分離焦慮明顯減少。」 托育不只是照顧,更是連結 東引有許多軍人攜家帶眷駐島,托嬰中心成為雙薪家庭的重要後盾。主任許美蓮說:「軍民一家,我們不只照顧鄉親的孩子,也在照顧國家的幼苗。」林美智則分享,當地人來面試托育職缺時說「希望我的孩子知道我是托育老師」,可見離島居民已認同托育的專業價值。 如今,馬祖四鄉五島皆設有公托,並達成「公托零排隊」的目標。唐氏症基金會也逐步建立早期療育的完整體系。由於離島語言環境特殊,孩子語言發展較慢,當觀察到發展遲緩的跡象時,基金會能即時串聯語言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跨海支援。「最欣慰的是當孩子長大後,家長笑著告訴我們『他現在都追上來了』。」林美智說。 林正俠表示,馬祖四鄉五島因交通受限,許多發展遲緩孩童難以及時獲得早療資源,基金會在地深耕有成,2025年進一步承辦連江縣早期療育社區資源中心-321親子童樂園,落實「早期發現、早期介入」的理念,讓發展遲緩孩童能夠獲得穩定且適時的協助。 面對少子化挑戰,基金會持續思考「照顧的延伸」,提供更多元、永續的在地支持。「希望下一個十年,孩子都能健康快樂長大,東引公托能越來越好。」主任與老師們異口同聲地說。在國之北疆,這座小小的托嬰中心,默默守護著台灣最北端的孩子,也讓「托育」的精神,延續成愛與信任的循環。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