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視力

兒科醫師大調查:八成認為幼兒視力問題常被延後發現 「手持式視力篩查儀成國際新趨勢,有助提升早期風險辨識」

兒科醫師大調查:八成認為幼兒視力問題常被延後發現 「手持式視力篩查儀成國際新趨勢,有助提升早期風險辨識」#幼兒視力

2025 年 11 月 19 日,台北訊 - 幼兒視覺發展在 2–6 歲進入關鍵期,但在台灣兒科臨床端普遍觀察到,幼童因語言能力尚未成熟,往往無法清楚表達視覺不適,使視覺相關問題在初期階段難以被家長或教師察覺,導致延後就醫的情況相當普遍。於 2025 年 11 月 15 - 16日兒科醫學會年會期間進行的醫師訪談調查中,共完成約60位兒科醫師訪查,其中八成醫師表示幼兒視力問題「經常因難以察覺而延後就醫」,反映現行幼兒視力篩檢方式在臨床端仍存在明顯不足。 幼兒「不會說、不知道怎麼說」,視力問題難以在第一時間被辨識 受訪兒科醫師一致指出,幼兒面對視覺模糊、不清楚或影像重疊時,通常不會告訴家長「我看不清楚」,原因不是隱瞞,而是無法分辨什麼是「清楚」或「模糊」,語言能力也不足以描述具體不適,常以行為反應取代語言,例如: * 靠近觀看書本或玩具 * 歪頭看物品 * 常揉眼、瞇眼 * 走路偏移、容易撞到東西 * 抓不準物品位置 然而這些表現常被誤認為專注力不足、個性害羞,或只是小朋友「注意力不集中」,進而忽略了背後可能的視力問題,家長若無法立即將這些行為與視覺問題連結,將使風險延後被察覺。一位北部兒科醫師表示:「幼兒不知道什麼是『視覺異常』,也沒有能力用語描述不適,因此家長如果沒有留意,就很容易讓問題拖到更後期才被發現。」 當孩子「終於看得清楚」時,首次展露出真正的笑容 台南平安診所院長_楊為傑醫師分享一位一歲多幼童的案例,生動呈現幼兒視覺問題容易被忽略的情形。 這名小女孩是家中老二,自襁褓期起就比兄長少了許多笑容,對人反應較弱,與他人互動也明顯冷淡。家長原以為孩子可能較害羞,或可能有發展遲緩、自閉症早期表現,因此格外留意,但孩子的行為又不完全符合典型的自閉症判斷標準。今年初楊醫師開始推動幼兒視力篩檢,這名小女孩在例行接種時接受了簡短、非接觸式的儀器視力篩查,結果意外發現: 孩子雙眼均有超過 500 度的屈光異常。 楊醫師立即協助安排轉診至兒童眼科醫師,並開始配鏡矯正。令人驚訝的是,家長於後續回診時表示,孩子戴上眼鏡後的變化非常明顯: *開始會笑了,笑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自然 *願意看著人,能辨識他人表情 *學習速度明顯變快,對外界反應也更多元 楊醫師表示:「孩子不是不想笑,也不是不想跟人互動,而是她看不清楚世界。」 因看不清楚,因此無法理解他人臉部表情,也難以與人建立互動連結。 「當她終於看見時,她的世界變亮了,人也變得更開朗。」 楊醫師補充,早期發現視覺風險不僅能協助家長更快理解孩子的困難,也可大幅降低未來弱視的風險。「家長後來告訴我,最捨不得的,是想到孩子可能已經模糊地過了一段時間。」 圖/孩子視力矯正後,戴上眼鏡重拾笑容(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圖取自Envato) 幼兒配合度有限、傳統檢查方式難以執行 受訪醫師普遍反映,傳統視力表需孩子具備理解與一定程度的語言表達,對 2 - 4 歲幼兒們尤其具有挑戰。此外,部分檢查需點散瞳藥水,也可能造成幼兒不安。因此,多位兒科醫師皆認為:非侵入、快速、幼兒接受度高、能協助初步辨識風險的手持式視力篩查儀已成為基層醫療端的重要需求。 手持式視力篩查儀在美國、日本已成為常規工具 全球兒童視覺照護已逐步採用更適合低齡幼兒的手持式篩查方式,美國使用超過 10 年,廣泛應用於兒科診所、家庭醫學中心與校園健康計畫。日本普及超過 5 年,已被納入多項幼兒健檢與社區健康計畫,用於協助早期辨識視覺風險因子。國際實務顯示,手持式視力篩查儀能提升幼兒配合度並改善初篩效率,使家長及醫療端更早掌握視覺風險。受訪台灣兒科醫師表示,本土幼兒篩檢方式仍有改善空間,與國際相比「工具導入速度偏慢」,但臨床需求十分明確。 協助初步辨識視覺風險,並非診斷用途 兒科醫師一致強調,手持式視力篩查儀主要功能為: * 協助醫療人員「初步辨識」視覺風險因子 * 可以檢測的視力問題包含近視、遠視、散光、不等視、斜視、瞳孔大小不一等弱視風險因子 * 以非接觸方式進行,快速且幼兒接受度高 但篩檢結果僅供初步評估,不具診斷用途,最終診斷仍需由眼科專科醫師確認 兒科醫師提醒家長:若出現五大視覺異常行為,建議儘早評估 兒科醫師_楊為傑也提醒:家長可留意五大視覺異常行為 若幼兒出現以下情況,建議儘早安排視覺評估: * 靠近觀看書本或玩具 * 歪頭看物品 * 常揉眼、瞇眼 * 走路偏移、容易撞到東西 * 抓不準物品位置 圖/家長與醫療端的共同衛教推動,有助改善幼兒視覺延後就醫現象(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圖取自Envato) 兒科醫師_楊為傑表示,早期辨識有助降低延後就醫的情況,並提升後續轉介效率。 此次 60 位兒科醫師的訪談回饋顯示,幼兒視覺問題的核心痛點不在於症狀是否嚴重,而是 是否能被及早發現。 若能透過更符合幼兒特性的視覺初篩方式,加上家長與醫療端的共同衛教推動,將有助改善台灣長期存在的幼兒視覺延後就醫現象,提升幼兒視覺照護品質,並為每個孩子建立更清晰、安全的學習與發展起點。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