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是流感最常見的併發症,而肺炎鏈球菌是導致肺炎的主要原因。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預防保健及慢性病防治委員會吳至行教授呼籲,在流感季節來臨前尚未完成公費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的65歲以上長輩與19-64歲具有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之高風險族群,應及早完成1劑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PCV13)及1劑23價肺炎鏈球菌多醣體疫苗(PPV23)接種,為健康超前部署。 流感與COVID-19繼發IPD感染,死亡風險激增數倍 肺炎鏈球菌常年潛伏於鼻腔中,一旦免疫力下降,或是感染流感、新冠病毒等呼吸道病毒破壞免疫系統,潛伏在鼻腔中的肺炎鏈球菌就有機可趁、從呼吸道或血液侵襲器官演變為敗血症、腦膜炎等侵襲性的感染症。且當身體免疫力低的時候,接觸其他的帶菌者也會受到感染,臨床上就有長者因與帶有肺炎鏈球菌的幼童密切接觸而遭到傳染,凸顯肺鏈在人際傳播中的隱匿性與危險性。今年截至10月20日,全國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IPD)累計病例達270例,創下近六年同期新高,進入秋冬病例恐再增加。 流感患者一旦併發細菌性呼吸道感染,約三成是肺炎鏈球菌所致。研究數據更顯示,流感併發IPD患者的ICU住院需求增加近三成,死亡風險激增四成。此外,IPD與COVID-19也會共同感染,患者的死亡風險更是單純IPD患者的7.8倍。即使在醫療先進的已開發國家,仍有30%至52%的肺炎鏈球菌腦膜炎存活者會留下永久性神經後遺症,包括聽力喪失、肢體功能障礙和認知能力受損。 吳至行教授示警,罹患肺炎會對全身器官帶來嚴重的傷害,不僅會有立即的性命威脅也會引發一系列傷害身體健康的連鎖反應,研究顯示成年患者因嚴重肺炎球菌疾病住院後,一年內4名患者中就有超過1人會死亡;而另一項研究指出,在嚴重肺炎感染後,一年內發生心血管疾病事件的機會增加6倍,急性感染與長期的衝擊,大幅增加家庭與社會的照護負擔。 10/1流感新冠疫苗開打,專家籲「左流右新 肺鏈不可少」 為降低感染風險,政府提供65歲以上長者及19-64歲高風險族群免費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六類高風險族群分別為:脾臟功能缺損患者、先天或後天免疫功能不全者、人工耳植入者、腦脊髓液滲漏患者,以及一年內接受免疫抑制劑或放射治療的惡性腫瘤患者及器官移植者。由於這些民眾免疫系統較為脆弱,感染IPD的風險可能比一般健康成人高出數倍至十數倍。 吳至行教授分享,一位63歲合併高血壓、糖尿病與高血脂的患者,長期拒絕服藥與接種流感及新冠疫苗。所幸在醫師多次衛教下,同意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幾個月後,患者感染流感,但因事先接種了肺鏈疫苗,避免了更嚴重的併發症發生,患者後來還請家中符合施打資格的家人都趕緊去打疫苗。隨著10月1日流感與新冠疫苗開打,吳至行教授強調,病毒跟細菌不會挑人攻擊,且也無法預測何時會感染,強烈呼籲疫苗接種是保護自己與家人健康最有效的方式,民眾除了「左流右新」的雙重保護外,65歲以上長者及高風險族群更不可忽視肺炎鏈球菌疫苗的重要性。肺炎鏈球菌感染風險無分季節,全年都可以接種疫苗,建議符合資格民眾應盡速公費完成1劑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PCV13)及1劑23價肺炎鏈球菌多醣體疫苗(PPV23)接種以獲得完整的免疫保護力,高齡者甚至也可以將公費肺炎鏈球菌疫苗當作政府提供的「65歲生日禮物」。 除了以上對象,也提醒肺炎高危險族群,例如,慢性肺病、腎病、糖尿病、吸菸者等,以及一般成人,可以跟醫師討論,是否需要自費接種PCV13、PCV15或PCV20等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提升保護力,避免成為社區保護罩的缺口。 成人公費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原則 65歲以上 未曾接種過PCV13及PPV23者:先接種1劑PCV13,間隔至少1年後再接種1劑PPV23 已接種過PCV13者:間隔至少1年再接種1劑PPV23。 曾經接種PPV23者:間隔至少1年再接種1劑PCV13。 19-64歲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IPD)高風險對象 未曾接種PCV13與PPV23者:先接種PCV13,間隔8週再接種PPV23 已接種PCV13者:可於間隔8週後接種PPV23 曾接種PPV23者:間隔至少1年可接種PCV13 已完整接種兩劑者:無需重複施打 美國CDC建議接種時程 50歲以上,或是19-49歲具有慢性病者。(需自費接種) 未曾接種過肺鏈: 一劑PCV20 一劑PCV15,一年後銜接PPV23 曾接種過PPV23 一劑PCV20 一劑PCV15 曾接種過PCV13 一劑PCV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