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指標性物種保育暨復育計畫

從百岳上到海面下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與多元夥伴展現公私協力保育成果

從百岳上到海面下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與多元夥伴展現公私協力保育成果#具指標性物種保育暨復育計畫

本署自112年成立以來,積極整合國家公園、濕地與海岸等資源,涵蓋全國陸海域保育面積25.4%,推動跨域治理積極擴大整合國土保育系統與推展SDGs及ESG行動,以呼應聯合國2022年舉辦的生物多樣性大會COP15中達成協議,在2030年前保護30%的地球自然資源,也就是「30x30」目標。 從理念到實踐,國家公園體現CSR、ESG,落實企業永續經營 為確保生物間的互動鏈不被破壞,有效防止棲地破碎化與物種流失,本署透過推動OECM(其他有效在地保育措施)概念規劃,從河川發源地的國家公園,串聯到下游的濕地、海岸,藉此完整照顧永續生態棲地,將國家公園已有之保育計畫加強執行,國家公園系統為生物多樣性研究與保育策略發展的重要基地,亦為國際保育趨勢接軌鋪路,本署自113年6月起啟動拜會企業及民間NGO團體合作交流行程,截至本(114)年9月止,計有拜會73家企業及42家民間NGO團體,並透過各項「具指標性物種保育暨復育計畫」提供給有意願企業或民間NGO團體共同合作,目前已有企業營運者陸續投入心力於國家公園生物多樣性保育工作,計有51案合作成功案例。濕地與海岸復育同樣成果顯著,累計復育面積已達上百公頃,透過與在地社群合作推動友善農業及環境教育,累積超過七萬人次參與,讓生態保育逐步與地方創生、環境教育緊密結合。此外,署方導入海岸監測技術,持續守護珊瑚礁、潮間帶與沙洲等敏感生態,並結合 NGO 與學界資源,推動「向海致敬」等行動,提升全民對海洋保護的關注。 國家公園推出合作媒合平臺,創造更多元管道共同守護臺灣永續環境 本署透過國家公園主題網建置媒合平臺,包含「棲地維護復育」、「物種保育復育」、「生態學校」、「服務設施維護」、「影像行銷推廣」、「其他合作」等六大主題專案提供給有意願企業或民間NGO團體共同合作,提供企業展現社會責任與 ESG 行動,一起成為自然資源守護者。 多元夥伴守護角色 保育救援或與在地社群合作推動工作樣樣來 國家公園夥伴除了企業與NGO團體共同合作外,更有一群默默長期守護山區、協助瀕臨物種復育工作與棲地重建,登山迷途及受傷者救援下山等人命救助工作守護神的保育巡查員,在臺灣,高山型國家公園面積超過 27 萬公頃,目前在各國家公園管理處中共有 112 位保育巡查員,每位保育巡查員平均要巡護的區域,高達 4,500 公頃,不僅有效維護登山安全,也大幅降低盜獵、盜伐與違規棄置等事件,並兼顧野生動物監測與教育宣導。 打造北回歸線永續軸帶 共創人與自然共好藍圖 本署以「福爾摩沙北迴歸線永續軸帶」作為發展核心,提出「多元、韌性、健康、福祉」四大願景,串聯山林、濕地與海岸,建構兼具生態保育、文化教育與地方創生的綜合示範區,展現臺灣在生物多樣性保育上的決心,並提升國際能見度,使我國逐步成為國際永續典範。 本署王成機署長表示,未來國家公園署將持續深化跨域合作與數位工具導入,擴大山林巡護、濕地與海岸復育能量,同時推動環境教育、文化儲存與社會參與,讓全民共享自然資源,並將臺灣打造成全球永續發展的重要示範基地,王署長強調,國家公園的價值不僅在於守護珍貴資源,更在於凝聚全民共識,攜手共創「人與自然共好」的永續藍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