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足型脈絡膜血管病變

別讓人生風景扭曲!近三成民眾對黃斑部病變認識不足

別讓人生風景扭曲!近三成民眾對黃斑部病變認識不足#多足型脈絡膜血管病變

全球約有逾 22 億民眾受眼科疾病困擾。亞太地區承擔了全球近三分之二中度至重度視力障礙病例的巨大負擔,其中黃斑部病變更是威脅民眾視力健康的主因之一。在亞洲地區的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nAMD),高達六成屬於多足型脈絡膜血管病變(PCV)亞型。PCV 病灶一旦破裂出血,患者視力可能瞬間降至重度視力障礙程度,恐造成不可逆的影響與沉重家庭負擔。 為喚起社會對視力健康的重視,衛生福利部(衛福部)攜手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中華民國愛盲協會、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眼底病變尖端治療中心及台灣羅氏大藥廠,以「視界羅盤 Eye要清晰」為主題,接軌世界視覺日,推動守護視覺行動力。 衛生福利部指出,隨著3C產品普及與使用時間不斷增加,視覺健康挑戰已非單一疾病問題,而是橫跨生活型態、預防醫學與公共衛生的整體議題。 三成民眾對黃斑部病變認識不足 除了關注更應行動 依據最新的「亞太視力健康調查」,範圍涵蓋台灣、南韓、香港、泰國等亞洲8個國家,共4,354位40歲以上的民眾參與,其中包含600位台灣受訪者。報告顯示,有近三成(29%)民眾對於老年性黃斑部病變認識不足或毫無認知;此外,雖有逾九成的民眾關注視力健康,但行動積極度不足,僅約三成的人會進行眼科檢查。 報告也指出,多數人雖了解視力受損將影響工作與生活,仍普遍存在「視力退化就是自然老化」的迷思,導致沒有積極去評估、篩檢或就醫。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王一中理事長表示:「黃斑部病變的成因,不一定只是單純視力的老化,而是長期用眼行為的累積結果。研究顯示,每增加100度近視,就會提高60%黃斑部病變的風險。」他也強調:「現代人重視體態與飲食管理,卻常忽略視覺保養。視覺一旦受損,再先進的科技也難以完全恢復。預防與早期治療,是維持清晰視界的不二法門。」 視力老化恐提早!黃斑部病變不是長者專利,中壯年族群也應當心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2023年台灣約有 721萬人因眼科疾病就診,較前一年增加約 31 萬人,顯示視覺問題已成國人健康隱憂。 中華民國愛盲協會理事長吳建良指出:「黃斑部病變已非長者專利。過去此疾病多見於65歲以上族群,但門診經驗上可以觀察到,如今40至50歲左右的中壯年族群,也常成為黃斑部病變患者。」老年性黃斑部病變(AMD),常見型態包括因老化引起的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nAMD)、多足型脈絡膜血管病變型黃斑部病變(PCV)以及糖尿病引起的黃斑部水腫(DME)。 吳建良理事長呼籲:「民眾可使用阿姆斯勒方格表進行每月的自我檢測,一旦發現視力有扭曲、模糊、黑點或顏色黯淡等情況,應立即至醫院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PCV病變亞洲族群佔比高,早期診斷、及早治療成關鍵 多足型脈絡膜血管病變(PCV)為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病變(nAMD)亞型之一。在亞洲族群的病例中,PCV的比例高達 60% ,比起歐美國家的20%更為常見。此外,國際研究也指出,若其息肉樣病灶反覆復發,五年後的平均視力將明顯下降 7。然而,如能控制息肉樣病灶的進程,有望降低復發頻率,減少重複治療的需求與負擔。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眼底病變尖端治療中心陳珊霓主任指出,臨床上觀察到部分 PCV 患者雖定期追蹤,卻因未依醫囑積極治療而錯失良機。PCV 息肉樣病灶一旦破裂出血,視力可能在短時間內驟降至僅剩0.01,幾乎等同於無法清楚辨識影像、僅剩光感,對視力造成不可逆的損害。。 她並說明:「PCV 的風險在於其病灶的脆弱性,即便定期追蹤,若不治療仍可能突發破裂。門診中此類患者不乏有職業駕駛、工程師等高度用眼者,突發性的視力受損不僅嚴重影響其生活品質,更造成沉重的家庭經濟負擔。」 PCV治療方式多元,除了雷射光凝固治療、光動力療法,也可使用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anti-VEGF)類藥物來治療,醫師會考量患者的病灶類型、位置、病程以及出血或滲漏的情形來制定治療策略。近期在 2025 年歐洲視網膜專家學會(EURETINA)上發表的最新研究指出,創新的治療方法不僅能改善患者視力,還能延長給藥間隔。在一年追蹤期間,接受創新療法治療的患者,其最佳矯正視力(BCVA)從基線獲得提升,同時病灶也獲得控制。研究中的發現,有望降低視網膜出血和視力喪失的可能性。 Eye要清晰!接軌世界視覺日,守護全民清晰視界 「視界羅盤 Eye要清晰」行動以羅盤象徵「正確方向」,衛福部、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愛盲協會及醫界代表共同表示,此次接軌世界視覺日是跨界響應的起點,期望喚起社會對眼疾防治的重視,不僅是醫療挑戰,更是全民責任,期望建立「及早篩檢、積極治療」的全民共識,守護視力健康。

台灣快速邁入超高齡社會 ! 約8萬熟齡族恐因老年性黃斑部病變視力受損

台灣快速邁入超高齡社會 ! 約8萬熟齡族恐因老年性黃斑部病變視力受損#多足型脈絡膜血管病變

根據內政部最新數據,台灣人口已連續近 20 個月呈現負成長,加上出生率持續低迷,使得台灣正快速邁向超高齡社會的門檻。在這樣的趨勢下,如何建構完善的熟齡照護體系,已成為當前最熱門且迫切的社會議題。然而,除了日常生活的照護與陪伴,熟齡族群的健康挑戰也日益嚴峻,特別是與年齡相關的慢性疾病,其中,影響視力甚鉅的黃斑部病變,尤以在亞洲族群中盛行率偏高的多足型脈絡膜血管病變(PCV),其帶來的永久性視力喪失風險更是不容忽視。最新研究數據指出,PCV 可透過積極治療改善視力,且逾半數患者能延長給藥間隔時間,為熟齡照護體系帶來一線曙光。 8萬6千熟齡因末期黃斑部病變恐嚴重影響視力 約六成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屬於多足型脈絡膜血管病變 不治療恐快速導致失明 「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好發於50歲以上熟齡族,且隨著年齡增加,罹患機率也大增;台灣每10位65歲以上老人,就有1人罹患老年性黃斑部病變。而末期黃斑病變發生率則約為1.9%,換算約為8萬6千位老人恐因疾病影響,而使眼睛中央視野功能完全喪失。 多足型脈絡膜血管病變(PCV)為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nAMD)亞型之一,在亞洲人身上特別常見。據統計,在亞洲族裔的「濕性」老年黃斑部病變(nAMD)病例中,PCV 佔比高達 60%,遠高於西方國家。PCV 的特徵是脈絡膜血管末端形成類似葡萄串的異常血管病灶,猶如血疱,若不處理,有如計時炸彈,可能隨時爆破,令視力急降,並恐導致失明,早期診斷和治療對於幫助恢復視力和預防進一步視力喪失至關重要。 PCV 治療迎來新突破:積極治療有效改善視力並延長給藥間隔 過往,治療方式除了傳統的雷射光凝固治療、光動力療法,另外也可透過抗血管新生抑制劑來治療。近期在 2025 年歐洲視網膜專家學會(EURETINA)上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為患者帶來了曙光。數據顯示,創新的治療方法不僅能有效改善患者視力,還能顯著延長給藥間隔。在一年追蹤期間,患者的最佳矯正視力(BCVA)從基線平均提升 8.9 個字母(第 40、44 及 48 週平均) 。這相當於在標準視力表上多看近兩行。重要的是,61% 的患者達到息肉病灶完全消退,86% 的患者達到息肉病灶不活動,這些發現可望降低視網膜出血和視力喪失的可能性。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