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對腮裂囊腫

頸部反覆流膿恐藏隱疾  萬芳醫院提醒警覺腮裂囊腫

頸部反覆流膿恐藏隱疾 萬芳醫院提醒警覺腮裂囊腫#第二對腮裂囊腫

一名8歲女童自小右側頸部就有一個小洞,偶爾流出分泌物。家長原以為只是單純皮膚膿包,僅帶孩子至一般診所治療,卻未見改善。近日分泌物轉為黃濁並散發惡臭,伴隨疼痛,才緊急轉診至臺北市立萬芳醫院小兒外科。經理學檢查與影像檢查,確診為「第二對腮裂囊腫」,醫療團隊隨即安排住院手術,成功切除病灶。術後病童恢復良好,傷口癒合順利,目前定期追蹤未見復發。 小兒外科主任黃振盛指出,「腮裂囊腫」是胚胎發育過程中腮裂組織未完全退化所致,其中以第二對腮裂最為常見,佔比高達95% 此類疾病多出現在頸部側邊,尤其是胸鎖乳突肌前緣,臨床上常見皮膚表面出現小洞,平時流出透明黏液,若感染則會產生黃白色膿汁並伴隨腫脹疼痛。由於嬰幼兒期症狀不明顯,往往要到學齡期因反覆感染或分泌物異常,才被家長察覺。若未及時治療,可能導致反覆發炎,甚至在成年後發生惡性變化。 此次女童的囊腫達11×9×35毫米,走向長度超過5公分。黃主任說明,團隊採用「階梯式切除法」,依照囊腫路徑分段切開並逐步清除,以確保完整切除,同時縮短傷口長度,減少疤痕。若僅用單一大切口,雖操作較快,卻不易徹底移除深層病灶,增加復發風險,且可能留下明顯疤痕。 黃主任提醒,許多家長容易將腮裂囊腫誤認為皮膚膿包或淋巴腫大,延誤就醫。單靠抗生素僅能暫時壓制發炎,無法根治。若發現孩子頸部側邊固定位置反覆腫脹,並伴隨分泌物,應及早就醫,以免反覆感染,影響外觀與生活品質。 圖/8歲女童患有第二對腮裂囊腫,因感染化膿流出黃色及帶有異味的膿液。(萬芳醫院提供) 圖/黃振盛主任提醒家長,若注意到孩子脖子出現不明小洞、反覆流膿或觸摸到腫塊,切勿輕忽,儘早尋求專業醫師診治,才能守護孩子的健康。(萬芳醫院提供)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