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心臟衰竭

「疲憊、失眠、吃不下」恐是女性心臟衰竭警訊!女性症狀難察覺,死亡率高出男性一成  醫:把握黃金三原則

「疲憊、失眠、吃不下」恐是女性心臟衰竭警訊!女性症狀難察覺,死亡率高出男性一成 醫:把握黃金三原則#女性心臟衰竭

近年來,心臟健康的問題日益受到醫界所重視。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心血管疾病已是全球第一大 死亡原因,每年約有 1,800 萬人死亡心血管疾病。事實上,在台灣心臟病早已佔據國人第二大死亡原 因超過 15 年,僅次於癌症,平均每 23 分鐘就有 1 人死於心臟疾病。其中,女性的心臟疾病常因表現非典型症狀,使患者容易錯過治療時機。為提升女性對於心臟疾病的警覺性,亞東醫院攜手心臟內科及心臟外科舉辦「妳的心健康,幸福不心慌-認識女性心臟衰竭的關鍵時刻」衛教講座。對此,亞東醫院彭渝森副院長表示,為提供個別化治療,亞東醫院也設立「女性心臟特別門診」,盼提供女性 專屬照護。 圖/亞東醫院彭渝森副院長表示,亞東醫院為提供個別化治療,設立「女性心臟特別門診」,歡迎民眾多加利用。 「疲憊、失眠、吃不下」 恐 是女性心臟衰竭的警訊!   錯把警訊當壓力 而延誤治療   醫:女性心臟衰竭死亡率高於男性 「『我只是最近比較累、吃不下、睡不好』—這些,可能是妳的心臟在求救。」心臟血管內科張藝耀主治醫師指出,女性心臟衰竭容易以疲憊、失眠、活動力下降、腹脹、腸胃不適等,看似「日常的疲勞感」的症狀出現,而這也使女性患者比男性更難被正確診斷,直到病情惡化時,才驚覺危 機已逼近。 圖/心臟血管內科張藝耀主治醫師呼籲女性患者不可忽視身體警訊,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對此,亞東醫院心臟內科劉芫宏醫師也進一步說明,隨著年齡增長、尤其停經後,女性可能因 停經後雌激素減少或妊娠相關疾病,如:產後心肌症、妊娠糖尿病等,增加日後心血管疾病的風 險,導致其罹病風險大幅上升。除了診斷與症狀的差異外,女性患者也可能因缺乏體力或因罹患心 衰對心理造成的影響,承受更多的身體及社會的限制,導致他們延誤就醫。臨床研究也顯示,心臟 衰竭女性患者在確診後的五年內死亡率高於男性達 11%,反映出誤診與診斷延遲的嚴重後果。 圖/心臟血管內科劉芫宏主治醫師說明女性心衰竭患者常表現出非典型症狀,造成女性患者經常延誤就醫。 面對心臟衰竭警訊, 掌握「 黃金三原則」  移植等待時間長、 反覆治療衝擊大   醫:左心室輔助器助找回生活 面對心臟衰竭的威脅,亞東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黃日新醫師提出「黃金三原則」,盼藉此幫助高風險族群對自身狀況有所警覺: 原則 1、一年有兩次或兩次以上因心臟衰竭而住院 原則 2、口服利尿劑六個月內增加一半以上的劑量 原則 3、對藥物的耐受性下降、治療效果不佳,服藥後仍有症狀出現。 若三項條件皆符合,則應該考慮心臟進階治療。黃日新醫師也進一步說明,常見心臟衰竭的治療方式以心臟移植與左心室輔助器(Left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 LVAD)為主,雖然臨床中女性心臟移植成功率較高,然而,平均每位患者等待心臟時長約 500 天,且至今仍有 350 位患者正在等待心臟移 植。然而,急性心臟衰竭的發作是猝不及防的,在等待心臟移植期間,不但需忍受疾病所帶來的不 適,更可能因心臟衰竭的發作而反覆進出醫院,對患者、家屬生理和心理都將是一大負擔。 所幸,隨著醫療科技進步,心臟衰竭的治療已有不同選擇,新一代的左心室輔助器(LVAD)體 積小,更適合女性使用,有許多女性患者在接受手術後生活品質大幅改善。研究發現,接受左心室 輔助器(LVAD)的男性和女性在生存率、心臟移植發生率、功能狀態或患者報告的生活品質方面並 沒有比較低,過去心臟衰竭患者可能因病情嚴重,須隨時擔心自身的心臟功能惡化,現今左心室輔 助器(LVAD)有機會為女性患者生活帶來新的希望,目前統計至 2024 年,已有 71 例患者使用左心 室輔助器(LVAD)來延續生命。 圖/心臟血管外科黃日新主治醫師與我們分享心衰竭患者黃金三項原則,如符合應考慮進階治療,有望大幅提升生活品質。 心臟衰竭像不定時炸彈,難預測未來終點  亞東醫院攜心臟內外科舉辦講座,助民眾掌握心臟警訊 亞東醫院心臟血管外科劉芳君護理師提醒,心臟衰竭就像是不定時炸彈,是死亡風險、時間皆無法準確預測的重大疾病之一,若未密切追蹤或誤解初期症狀,可能錯過黃金治療時機。除了保持良好 的生活型態並進行飲食管理外,更要遵循醫囑用藥,如服用藥物後仍出現喘、疲憊、下半身水腫等症 狀,則應主動與醫師、護理師討論。最後,亞東醫院心臟血管醫學中心吳彥雯主任也再次呼籲,此次「妳的心健康,幸福不心慌」衛教講座,希望能夠幫助更多女性患者及一般民眾,即時把握心臟的警 訊,若自身或家人近期有心臟衰竭相關症狀,應盡速至門診接受專業評估與治療,早期診斷、早期治 療,與「心」重新連結。 圖/心臟血管外科劉芳君專科護理師提醒民眾,除保持良好生活型態外,要遵循醫囑用藥,如病情加重應主動與醫療人員討論。 圖/心臟血管醫學中心主任吳彥雯醫師呼籲民眾,如有相關症狀應盡速至門診接受診斷及治療,與「心」重新連結。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