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池穴

常常手麻、頭暈、睡不好,以為是自律神經失調?根源在頸椎的「交感神經型頸椎病」

常常手麻、頭暈、睡不好,以為是自律神經失調?根源在頸椎的「交感神經型頸椎病」#風池穴

42歲的陳小姐來診時滿臉疲憊:「我不是沒看醫生,但怎麼都查不出原因。」 她工作是一名行政助理,近一年經常感覺心跳容易加快、容易喘、早上醒來特別累,工作一段時間後還會出現肩頸僵硬、眼睛脹脹的、頭有點暈。不僅如此,她的腸胃也變得敏感,常常胃悶悶脹脹。她曾做過心電圖、腦部核磁共振、腸胃鏡,甚至服用過安眠藥與抗焦慮劑,卻始終找不到真正的問題。 這類案例在門診並不少見。許多症狀看似分散,其實可能來自一個被忽略的關鍵:交感神經型頸椎病。 什麼是交感神經型頸椎病? 翰鳴堂中醫診所吳文誠中醫師表示交感神經屬於自律神經系統的一部分,負責調節心跳、血壓、消化、瞳孔、腺體分泌等功能。在頸椎兩側,尤其是第2到第6頸椎區域,分布著上頸交感神經節,當這些部位因關節活動受限、筋膜張力不均或關節囊沾黏,導致交感神經受干擾時,便可能產生一連串與「頸部無直接關聯」的全身症狀。 這就是交感神經型頸椎病,臨床上常見卻容易被誤診為壓力大、自律神經失調或身心症。 你也有這些狀況嗎?可能與頸椎有關 吳文誠中醫師說明以下這些身體狀況,若合併出現超過兩項,且長期未見改善,值得進一步評估是否與交感神經型頸椎病有關: ✅ 起床後總覺得脖子硬、肩膀緊、眼睛酸脹 ✅ 心跳有時忽快忽慢、容易感覺胸口「卡卡的」 ✅ 常覺得頭重重、注意力難集中、容易疲倦 ✅ 明明累卻睡不深、淺眠、常作夢或半夜醒來 ✅ 手容易麻、手指有刺刺感,但檢查不出原因 ✅ 胃口變差、容易脹氣、排便變慢或變黏 ✅ 有時感到莫名焦躁、煩悶,卻說不上哪裡不舒服 這些都是交感神經受干擾時,會出現的訊號。 醫師解析:為何會出現這些「全身性」症狀? 許多人對頸椎的認知停留在「脖子痠」、「肩頸僵硬」,但其實頸椎周圍的神經網絡極其豐富。當局部關節因長期姿勢不良、慢性退化或受傷產生滑動障礙,會對附近的交感神經節造成張力壓迫,導致整個自律神經系統的調節能力下降。這種「干擾」不像骨刺那樣明顯,也不會出現在一般X光或核磁共振報告中,因此很容易被忽略。 治療關鍵:用針刀鬆解頸椎深層卡點 翰鳴堂中醫診所的吳文誠中醫師表示,面對這樣的病人,經常使用一種融合中醫經絡與現代解剖的微創工具——針刀,針對這類患者進行治療。 針刀外型像針,刀口極細,可深入椎間關節囊的「沾黏點」,釋放異常張力,重建神經滑動空間。簡單來說,它的作用是「打開卡住的地方」,讓交感神經的傳導恢復通暢。優勢是局部麻醉即可進行,不需開刀,恢復期短,且當下就能感受到改善。雖然比起針灸,操作針刀的酸脹感會更強,但當下相關症狀的鬆解感與改善程度也更明顯。以陳小姐為例,透過三次針刀療程針對第2~3頸椎關節囊鬆解,再搭配經絡調整與睡姿矯正建議,她的心悸與睡眠問題大幅改善,甚至連原本不被重視的腸胃脹氣也減少了。 結語 吳文中醫師分享交感神經型頸椎病是一種常見卻經常被忽視的問題。它不像明顯的骨刺或椎間盤突出那樣易於診斷,但卻可能影響我們的睡眠品質、情緒穩定與日常活力。當頸椎的深層關節囊因壓力、姿勢不良或長期緊繃,牽動交感神經節的傳導,身體就可能出現一連串「莫名其妙」的全身反應。 如果你也經常手麻、頭暈、心悸、胃脹氣、睡不好,卻總在檢查中找不到明確病因,翰鳴堂中醫診所的吳文誠醫師表示,不妨就診評估,從「交感神經型頸椎病」的角度重新思考,找到恢復日常生活品質的關鍵解答。 交感神經頸椎病的居家保健穴道 風池穴 位置:在枕骨下緣,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約在後髮際與耳垂齊平處稍內側。 主治:頭痛、頭暈、眼疲勞、頸部僵硬、感冒初起、自律神經失調相關症狀(如失眠、心悸)。 臨床意義:風池穴鄰近上頸交感神經節與椎動脈通道,當此處肌肉緊繃或筋膜沾黏,容易干擾交感神經,造成如陳小姐案例中所述的全身性症狀。 按壓手法:兩手拇指同時按壓左右風池穴,其他手指固定在頭側,輕輕用力往頭內推,感覺微微痠脹即可。 按壓時間:每次按壓10~15秒,休息3秒,反覆3~5次。早晚各做一次,有助舒緩頸源性頭暈與焦躁。 搭配呼吸:按壓時配合緩慢深呼吸,效果更佳。若搭配熱敷,更可促進局部循環與放鬆效果。 ⚠️ 若按壓時出現劇烈疼痛、手麻加劇,或無法緩解症狀,宜就診尋求專業醫師診斷,勿自行施壓過度。

經前頭痛不只是「賀爾蒙作怪」 - 針刀療法精準鬆解頸椎關節囊,揪出反覆偏頭痛的真兇

經前頭痛不只是「賀爾蒙作怪」 - 針刀療法精準鬆解頸椎關節囊,揪出反覆偏頭痛的真兇#風池穴

賴小姐是一位的空服員,工作時總是面帶微笑、姿態優雅,卻在每次月經來前,都要硬撐著工作。偏頭痛一發作,左側太陽穴像被釘子釘住,連光線與聲音都變得難以忍受。西藥、止痛藥、中藥都曾經是他的主要治療選項,但成效總是不持久。因緣際會之下,她再次來到中醫診所的診間求助。 她的頭痛,其實來自「脖子」 在問診與觸診中,初鳴堂中醫診所院長周大翔醫師發現,這個患者在頸椎C2到C4之間、斜方肌上緣、以及肩胛提肌附著點,都有多個很明顯壓痛點,比一般人多很多。這些點不只是肌肉痠痛,更是筋膜與關節囊的沾黏與神經過度興奮所導致的「反射性緊繃區」,這在中醫針刀學裡,被稱為干擾點或病源點。 更重要的是,她除了經前頭痛,平常也經常有肩頸僵硬、入睡困難、眼壓不適等小毛病。這些「小問題」,其實早就透露出:她的自律神經與肌筋膜系統長期處於不平衡狀態。 經前頭痛背後的「張力真相」 周大翔中醫師表示經前頭痛(premenstrual headache)在臨床上相當常見,多數醫療體系會將病因歸為女性賀爾蒙的波動——雌激素與黃體素的變化影響腦部神經傳導與血管調節,引發頭痛、情緒波動、乳房脹痛等。這樣的理解沒錯,但仍有一個關鍵盲點未被關注:為什麼有些人特別容易被誘發? 其實,許多慢性偏頭痛患者在月經週期前後容易發作,是因為他們的頭頸筋膜系統早已處在緊繃、沾黏、循環差的狀態,賀爾蒙的波動只是最後一根稻草。這就像一條快爆掉的橡皮筋,平常已繃緊到極限,一點小拉扯就可能讓它斷裂。 換句話說,賀爾蒙波動是「標」,筋膜失衡才是「本」。 筋膜張力不平衡,如何誘發頭痛? 周大翔中醫師分析人體的筋膜像一張包覆肌肉與器官的「連身衣」,一旦某個部位的張力失衡,會牽動整體結構平衡。頸部筋膜與腦部血流、自律神經系統有著密切連動。當頸椎附近的關節囊與筋膜出現微小沾黏,會導致局部交感神經興奮,血管收縮、腦部供氧下降,進而引發偏頭痛、暈眩、眼脹、甚至失眠。因此,若單靠止痛藥或調經中藥,只能短暫壓制症狀,無法處理頸部筋膜的深層張力問題,效果自然有限。 針刀療法:用精準鬆解還原筋膜彈性 針刀療法是一種融合中醫經絡理論與現代解剖學的微創療法,透過極細的刀型針具,深入筋膜與關節囊間進行鬆解,解除病灶部位的沾黏與張力源。 與傳統針灸相比,針刀更能針對筋膜失衡與神經干擾點進行「病源處理」,不只是局部止痛,而是從結構上修正張力異常。周大翔醫師表示,在對空服員小姐的治療中,主要針對頸椎關節囊周圍、斜方肌上緣、胸鎖乳突肌等處進行針刀釋放,同時搭配遠端針位如合谷、風池、太陽,協助調整全身氣血與自律神經。首次治療後,她就感到頭部壓迫感明顯下降、頸肩鬆快。三次療程後,經前頭痛的頻率與強度大幅下降,睡眠也改善許多。 經前不適,不只「婦科問題」 許多女性在面對經前症候群時,容易將一切歸因於「體質虛、荷爾蒙亂、壓力大」,但卻忽略了長期肩頸緊繃、低頭工作、睡姿不良等所累積的「筋膜壓力」。這些看似與婦科無關的問題,卻是造成反覆偏頭痛、經前不適、甚至內分泌失調的重要根源。周大翔醫師提醒 如果你也是經前總被頭痛、肩緊、情緒困擾綁架的人,試過不同方法治療效果都未達理想,不妨從筋膜張力與沾黏影響自律神經的角度重新出發,恢復沒有病痛的生活品質。 👇 經前頭痛居家保健穴道 ✅ 穴道:風池穴 位置:在後頸部,枕骨下、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之間的凹陷處。 作用:疏風清熱,調整頭頸部循環,緩解偏頭痛、頸部僵硬。 按壓方式:雙手大拇指向上按壓,其他手指扶住後腦,每次按壓 5 秒、放鬆 5 秒,重複 10 次。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