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衛師

推動公職公衛師制度,健全健康治理體系

推動公職公衛師制度,健全健康治理體系#公衛師

作者/翁瑞宏 台北市公共衛生師理事長 中山醫學大學 公衛系教授 蔡秉兼/台北市公共衛生師理事   桃園壽山高中 健康與護理教師 今年適逢《公共衛生師法》通過五週年,回顧其立法初衷,正是為因應人口高齡化、慢性病負擔、健康不平等、新興傳染病,以及氣候變遷帶來的環境健康風險等挑戰。隨著這些問題日益嚴峻,民間機構、地方政府與學術界紛紛呼籲,應讓公衛師發揮專業,積極參與健康治理。如今正是推動「公職公衛師制度」、補足制度缺口的關鍵時刻。 更值得重視的是,台灣多年來積極爭取參與世界衛生組織,強調自身公衛能力與國際貢獻 然而,國內至今尚未建構完善的公職公衛師制度,使公衛專業人員無法制度性參與政府決策與實務工作。此一內外落差,不僅削弱我國對外爭取的說服力,也限制健康治理體系的整體效能。若要真正與國際接軌,必須正視此制度性斷裂,儘速補足公部門缺乏專業公衛師的關鍵環節。 公衛師制度的建立,是我國公衛專業發展的重要里程碑。該制度明確界定公衛師於環境健康、疫病防治、健康促進與食品安全等領域的職責,體現出台灣朝向現代化健康治理的制度設計。然而,現行政府體系仍無對應職系與職稱,使取得證照的專業人才能投入卻無定位,有能力卻無法充分發揮。借鏡公職社工師制度,儘速設立「公職公衛師」職系與職稱,賦予法定地位,健全專業人力結構,勢在必行。 面對人口老化、慢性病盛行、新興傳染病風險、食品安全與環境健康衝擊,現行政府公部門的人力配置與職責分工已難以有效因應這些複雜多元的挑戰。若要提升健康治理的專業性與韌性,補足體制中缺乏公衛師的環節已刻不容緩。設置公職公衛師,不僅是補足人力,更是推動健康治理體系結構性改革的關鍵。公衛師將成為除衛生行政與衛生技術外的「第三支柱」,專責政策研究、風險評估、健康倡導與跨部門整合,全面提升政府應變與治理能力。 在中央層級,公衛師可支援部會政策規劃、數據分析與跨部會協作,強化疾病防治、慢性病管理、新興傳染病防疫、食品風險評估、長照與健保制度等領域的科學性與整合力,補強現有職系功能,並強化決策與執行的連結。在地方層級,公衛師則能深入社區,積極投入健康促進、疫病防治、食品查核與篩檢服務,強化地方執行能量,推動社區為基礎的整合型照護模式。 目前公部門由衛生行政與衛生技術職系承擔健康任務,但其訓練內容未必涵蓋公衛核心能力,如健康促進、社區動員、跨部門整合與健康不平等介入等,仍需仰賴具系統性思維與倡導能力的公衛師。設立公職公衛師制度,正是彌補此結構性缺口的關鍵政策。雖然職稱、職等與進用方式尚需進一步規劃與協調,但仍可透過階段性試辦計畫建立制度雛型,並與人事行政及考選制度接軌,逐步實現兼具專業化與公平性的制度設計。 推動公職公衛師制度,是達成專業治理、永續發展與全民福祉的關鍵一步。唯有制度保障與專業力量並行,「健康台灣」才能從口號化為實踐。

強化公衛體系 論壇籲中央推動公職公衛師制度

強化公衛體系 論壇籲中央推動公職公衛師制度#公衛師

台北市公共衛生師公會舉辦「公共衛生師法」五週年論壇,特別邀請行政院政務委員陳時中、衛福部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衛福部健保署副署長龐一鳴、副署長陳亮妤,以及多位地方衛生局長與專家學者,共同探討公衛師的職涯發展,並呼籲中央政府儘速啟動「公職公衛師制度」。該制度的推動,將為公衛師提供明確的進用職務,充分發揮專業價值,進一步強化公衛體系。 目前,多個地方衛生局及醫療院所已表達支持,期望將公衛師納入人才庫,凸顯公職公衛師試辦計畫的迫切性。與會學者建議衛福部成立「跨司署公共衛生師制度小組」,邀集國民健康署、疾病管制署、食藥署及醫事司等相關單位,共同設計制度架構與用人模式,擬定職責標準、任用資格及監測指標,推動制度化與法制化。 面對流感、新冠疫情及多種呼吸道病毒同時爆發,加上醫療院所基層人力不足與斷層的嚴峻挑戰,公衛師在政策設計、健康倡導、風險溝通與社區動員等方面具備獨特優勢,能有效彌補現行體系的制度缺口,成為推動衛生政策及醫療體系轉型的重要即戰力。 臺北市公衛師公會強調,公衛師期待建立完善的公職制度,讓專業人才能真正投入衛生體系服務,發揮專業價值。公會呼籲中央政府主導推動公職公衛師制度,期盼公部門與公衛師攜手合作,共同實現「健康台灣」的政策願景。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