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TR-CM是一種轉甲狀腺素類澱粉蛋白沉積症造成之心肌病變1,醫師表示,由於症狀容易與心衰竭混淆,以往不少病患都找不到真正的原因,導致最後手腳無力、越來越虛弱甚至心衰竭而病逝。ATTR-CM與家族遺傳高度相關1,因此家族中若有病史,一定要特別留意。 一位63歲男性,10年前就有腕隧道症候群,近兩年四肢末端發麻,伴隨走樓梯越來越無力,輾轉各大醫院都沒找出病因,結果到院確診為ATTR-CM。經半年藥物治療,病情惡化速度獲得良好控制,從原本已經要坐輪椅,到現在恢復可以自行走路。 馬偕紀念醫院心臟衰竭暨影像醫學主任洪崇烈醫師說明,ATTR-CM是由於肝臟合成異常,導致轉甲狀腺素類澱粉蛋白無法正常運輸,使得蛋白沉積在心臟造成心肌病變。病患會產生心臟肥厚或是神經、心律傳導等異常症狀,晚期可能導致心律不整而演變為心臟衰竭。2019年,ATTR-CM的盛行率低於一萬分之一以下2,是相當罕見的疾病。 彰化基督教醫院心臟血管內科陳美綾主治醫師表示,ATTR-CM會導致心肌變厚,進而影響血流,患者通常會有喘、水腫、疲累等表現,甚至因為心律不整而心跳不穩,部分患者還需要裝心律調節器。另外,多數症狀容易與冠狀動脈心臟疾病混淆,也是臨床上診斷ATTR-CM困難的原因。 陳美綾醫師補充,ATTR-CM病程非常長,變異蛋白不僅沉積在心臟,也影響神經系統,且多好發於中老年患者,早期症狀常以神經學症狀表現如手麻、四肢無力、走樓梯越來越困難等。患者初期以為是老化,大多就診神經科或骨科,一直到後期心臟出現喘、疲憊等症狀,才又求診心臟科,輾轉求醫卻一直找不出病因,治療也沒有效果。 「遺傳型」神經病變多,「野生型」心臟病變合併軟組織異常 ATTR-CM有分遺傳型(基因變異)與野生型1,洪崇烈醫師提到,台灣兩者個案都有。野生型患者多為男性,平均年齡為74歲3,幾乎都有上述心臟肥厚異常等症狀並伴隨雙手腕隧道症候群、二頭肌斷裂變得肥厚的表現。遺傳型個案則較年輕,最早在50~60歲左右發病1,主要會表現神經異常造成四肢麻、刺痛感等情形或是低血壓,男女發病比例相近。 陳美綾醫師分享臨床觀察情形,台灣9成以上ATTR-CM家族譜系屬A97S基因變異4,會先有神經型病變症狀,隨後出現心臟問題,屬於綜合型表現;國外案例分布則較不同,多集中於心臟病變的個案。 醫師說明,當懷疑是ATTR-CM時,除檢視心肌肥厚狀態並確認是否有家族史外,目前已有核子醫學PYP scan可檢視心肌鈣堆積情形,輔以心肌切片與基因檢查,幾乎就能確診並辨別是屬於哪一型的ATTR-CM。 洪崇烈醫師說明,早期因缺乏有效藥物,加上症狀治療的藥物效果不明顯,病情惡化時甚至最後只能做肝臟移植。目前ATTR-CM的治療,是以穩定蛋白的藥物治療為方向,研究顯示此類藥物可降低患者心血管住院率及死亡率。陳美綾醫師進一步指出,根據最新的治療藥物臨床觀察,可降低病患42個月整體死亡率達41%5,顯著改善生活品質。 ATTR-CM症狀不明確 醫師分享病患耗費10年才確診 統計至113年10月,台灣約有330名家族性ATTR-CM確診患者6。陳美綾醫師表示,多數病患可能都還在尋求治療未被診斷,實際盛行率恐被低估,她提醒民眾,若有長年找不到原因的神經病變或不明原因心肌肥厚情形,且又有家族病史,不要隱諱就醫,應盡早求診以免耽誤治療。她也呼籲,以往遺傳型病患未接受適當治療時,病情會快速惡化,存活率僅約2.5-3.6年7,隨著能穩定蛋白新藥的發展,相信未來也有機會研發出移除變異蛋白甚至是扭轉基因的療法,讓病患有機會重獲健康人生。 (本衛教內容由輝瑞大藥廠提供,專為提供予台灣一般民眾而準備) PP-VDM-TWN-0398-202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