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胰見

臺大醫院啟用AI 系統「助胰見」 突破胰臟癌早期診斷瓶頸

臺大醫院啟用AI 系統「助胰見」 突破胰臟癌早期診斷瓶頸#助胰見

被稱為「癌中之王」的胰臟癌,由於發病初期無明顯症狀、診斷困難且進展快速,致死率極高,成為全球臨床最棘手的癌症之一。根據預測,胰臟癌將於2030年成為美國第二大癌症死因,在台灣亦已攀升至國人癌症死因第七位。其五年存活率僅約10%,然而若能於腫瘤小於2公分時即時診斷與治療,存活率可望大幅提升至80%。不過,早期胰臟癌在CT影像中猶如海底撈針,約有40%病灶易被忽略,診斷成功率大幅仰賴醫師經驗與工作負荷,為臨床一大挑戰。 為突破此一瓶頸,臺大醫院與臺灣大學應用數學科學研究所攜手合作,開發出全球首套人工智慧胰臟癌輔助診斷系統「助胰見(PANCREASaver)」,並已於2024年底正式於臺大醫院影像醫學部臨床上線,開放提供自費AI影像分析醫令,為胰臟癌早期偵測與精準治療奠定全新里程碑。 助攻早期胰臟癌診斷 AI提高檢出率 胰臟位處腹腔深處,其病灶常難以從常規CT影像中清晰辨識,尤其2公分以下之早期腫瘤,更難以肉眼察覺。為解決此一難題,「助胰見」導入深度學習模型與多重影像資料訓練,可於PACS系統中即時分析病患CT影像,自動標示胰臟輪廓與可疑病灶位置,輔助放射科醫師判讀。全國性臨床測試顯示,「助胰見」對早期(<2cm)胰臟癌具80%檢出敏感度,整體準確率更突破90%。 臨床應用整合多科 協助制定最佳治療方案 「助胰見」現已於臺大醫院全面啟用,放射科醫師可即時參考AI判讀結果,有效提升診斷效率與信心。臨床上更與消化內科、外科及腫瘤科等多專科密切合作,共同評估病情並制定個人化治療策略,搶抓黃金治療時機。一名67歲女性,因黃疸及搔癢就診,電腦斷層影像顯示總膽管與肝內膽管擴張,未見明顯腫塊,在臺大醫院經AI輔助分析並搭配內視鏡超音波檢查後,成功揪出胰臟頭部隱匿病灶,確認為早期胰臟癌,得以及時治療。 榮獲多項國際肯定 臨床落地實證強 「助胰見」已取得台灣與美國發明專利各4項,並通過TFDA醫材核准與美國FDA突破性醫材(Breakthrough Device)認證。系統開發成果亦發表於國際頂尖期刊《The Lancet Digital Health》、《Radiology》,榮獲RSNA Margulis Award、國家新創獎、臺北生技獎、SNQ國家品質標章等多項肯定,顯示臺灣在AI醫療創新領域的強勁實力。 前瞻應用持續擴展 引領癌症精準醫療未來 展望未來,研發團隊計畫將「助胰見」擴展應用至胰臟炎、胰臟囊腫等疾病,並結合多模態影像與醫療資料,推動更完整的胰臟疾病風險預測與精準治療。此一創新成果不僅象徵臺大醫院在AI與醫學影像整合的領先地位,更為全球胰臟癌早期診斷立下新標竿,為患者帶來希望與生命轉機。

健保突破「三弱」 覆蓋率百分百領先全球!堅守健康平權!全民健保改革不忘初衷 實現互助自助

健保突破「三弱」 覆蓋率百分百領先全球!堅守健康平權!全民健保改革不忘初衷 實現互助自助#助胰見

臺灣全民健康保險制度的核心目的在於保障人民享有基本的醫療服務、實現真正的健康平權,然而隨著全球疫情、人口老化以及日益增加的醫療支出,全民健保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考驗著現有體制如何順應需求、應對快速地變動,再次彰顯全民健保的核心價值與未來的平衡發展!Discovery攜手寶佳公益慈善基金會推出《探索臺灣:健康平權》節目,紀錄臺灣的健康成效與醫療平等,在眾人的努力下,跨越生理、地理、經濟三弱的困境,成為全民引以為傲的健康政策,並一步步登上全球健康照護領域榜首。《探索臺灣:健康平權》將於7月21日星期日晚上9點於Discovery頻道臺灣首播,並陸續於東南亞及日本播出。 集眾人之力實現自助互助精神  不再因病而貧、因貧而病 臺灣的全民健康保險制度(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NHI)於1995年正式實施,作為一個具高度普及性和包容性的醫療保險系統,它以「社會保險」的形式,透過社會互助和自助,保障全體國民享有基本的醫療服務,前行政院衛生署署長張博雅強調,全民健保一直以落實真正的健康平權為目標,期望能讓民眾不再因病致貧、因貧致病。而在健保推動過程中,針對特殊和罕見疾病的保障也有許多指標性的重大進展,中央健保署署長石崇良指出,罕見疾病治療用藥通常價格昂貴,但經過多次討論和實際成本效益評估後,脊髓性肌萎縮症(SMA)治療藥物納入健保給付範圍。這不僅為患者和家庭提供實質幫助,也體現了全民健保在保護特殊人群健康方面的決心。 政府政策推動之外,民間公益團體的投入也是全民健保形成自助互助良善循環的重要推手。台灣血液基金會董事長侯勝茂分享,血液捐贈是社會踴躍採取的行動,使臺灣捐血率達8.13%,成為世界第一。寶佳公益慈善基金會則長期捐贈A型肝炎疫苗,每年為全國約21萬名滿一歲幼兒提供免費接種,提升幼兒A肝疫苗的覆蓋率以形成集體免疫力,在生活的不同面向落實健康平權的核心理念。 跨越地理限制落實健康平權  放眼全球成為國際借鑑 全民健康覆蓋(Universal Health Coverage)一直是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的重要項目之一。臺灣持續推動全民健康覆蓋,打破地理弱勢並提升偏遠地區的醫療可及性。透過山地離島地區醫療給付效益提升計畫和遠距醫療服務,城鄉醫療差距得以縮小。此外,健保收費規則也減輕了經濟弱勢群體的醫療負擔,縮小了健康不平等。根據全球數據資料庫網站(Numbeo)2024年全球健康照護指標(Health Care Index)評比,臺灣的全民健保位居全球首位。前行政院衛生署署長葉金川回憶健保開辦初期,民眾的配合使得首次繳費率達到98%,並在第一年就有60%的民眾滿意度,為全民健保的成功提供了支持和鼓勵,成就了今日臺灣全民健保接近百分之百的覆蓋率,為全球樹立典範。 展望未來趨勢與成本平衡挑戰  推動預防醫療與數位醫療創新 人口高齡化和醫療費用增加給全民健保帶來了財務壓力。資源有限情況下,如何提供更多醫療服務成為未來的重要課題。科技創新則提供了解決方案,臺大醫院內科廖偉智教授團隊結合健保龐大資料庫和AI技術,開發了世界首創的人工智慧胰臟癌輔助偵測系統「助胰見」(PANCREASaver),檢測小於2公分胰臟腫瘤的敏感性超過74%,總體靈敏度高達91.8%,讓醫療人員能即時診斷,避免繁瑣的檢查流程,讓患者更快獲得精準治療、節省大量醫療支出。 健保的數位醫療系統升級也運用在基層醫療機構上,因應高齡化的挑戰,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榮譽理事長陳宏麟醫師與工研院合作,整合臨床醫療和患者的飲食、運動等生活數據,透過長期追蹤和分析患者的日常生活習慣,預測潛在的健康風險並介入和調整治療方案,從地方做好預防醫療,提升醫療資源使用效率和改善健康水平。 陳建仁前副總統認為,全民健保自開辦以來一直面臨諸多的變革與挑戰。然而,全民健保在每個階段都保持彈性變通,與時俱進。在維持核心價值的同時平衡成本,提供高質量的醫療服務,始終不變的初衷是要為國人提供更完善、優質的健保制度,並成為社會安定的基石。特別在面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嚴峻時刻,全民健保幾乎百分百的覆蓋率為防疫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探索臺灣:健康平權》記錄了全民健保的發展與里程碑,並呈現了未來面臨的問題。這需要多方討論與研究,以幫助全民健保在保持初衷下,邁向下一階段。節目將於7月21日星期日晚上9點於Discovery頻道隆重獻映,並陸續於東南亞及日本播送供各地觀眾收看。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