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化劑

充氣玩具塑化劑超標百倍 長期接觸恐致癌

充氣玩具塑化劑超標百倍 長期接觸恐致癌#塑化劑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價格便宜、款式多變的充氣玩具,是所有大、小朋友喜愛購買及遊戲玩耍的商品,但日前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卻從市售20件產品中發現有1件塑化劑含量超過國家標準0.1%限量值規定,超標近110倍,另有10件標示檢查不符合規定。鄰苯二甲酸酯類 會干擾內分泌平衡為關心兒童健康安全及瞭解市售充氣玩具品質,標檢局特地於南部地區之百貨、量販店、藥局及零售商店等地,購買20件樣品進行物理性(如危害尖端、危害邊緣、銳邊、突出物等)、化學性(包含重金屬含量、鄰苯二甲酸酯類塑化劑等)、中文標示、商品檢驗標識檢查。結果元圓玩具有限公司所製造出的塑膠五金玩具,塑化劑檢測出10.9%,超過國家標近110倍,對此,標檢局表示,「鄰苯二甲酸酯類塑化劑」是種環境荷爾蒙,會干擾正常內分泌系統的平衡及功能,長期暴露於塑化劑,可能會引起男童雌性化、女童性早熟,以及增加女性罹患乳腺癌機率等,因此,兒童玩具商品含塑化劑是歷年來市場監督查核重點項目之ㄧ。不合格商品 皆已通知業者回收、修正至於其他標示檢查不符合規定商品,包括未標示使用方法或注意事項、製造商資料不完整及產品材料標示不明確、商品檢驗標識不符規定等,共計10件。而此次不合格商品,目前皆依「商品檢驗法」第63條之1規定,通知業者限期回收或改正,違者將處新臺幣10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罰鍰,未依規定限期回收、改正之商品,並得沒入、銷燬或採取其他必要之措施。

戴奧辛、塑化劑、農藥!茶包猶如恐怖「毒物包」

戴奧辛、塑化劑、農藥!茶包猶如恐怖「毒物包」#塑化劑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陳承璋/採訪報導)白煙蒸騰,熱開水燒得發燙,倒入備好的茶杯,再把買好的茶包,沉浸其中,牽一牽茶包細線,一晃一盪之間,轉眼就是一杯茶色金湯,冷冬中喝下一口,身體即刻溫暖,真是幸福!但你知道這些茶包,幾乎都有毒嗎?有什麼毒?你沒聽錯,你所熟知的農藥、塑化劑、戴奧辛等毒素,很不幸的,若你是茶包愛好者,這些毒素很可能早就被你咕嚕咕嚕喝下肚!低海拔茶葉 易有農藥殘留問題為什麼市售的茶包很可能都潛藏毒素?農藥,就是最大毒素來源,業者昌牧牧表示,茶葉種植其實有分為低海拔及高海拔,一般來說海拔越高,天氣越冷,蟲害越少,較不用施打農藥,反之在低海拔處,因容易有蟲害,茶農就會施打農藥或利用小綠葉禪來降低蟲害。但若是民眾在挑選茶葉的過程中,不幸選到施打農藥的茶葉,就容易會有農藥殘留的疑慮,長庚醫院毒物科醫師顏宗海不諱言,當農藥施打完後,一般建議至少過1個禮拜,等農藥代謝完再採收,但若是沒有經過停藥期,就會有農藥殘留的疑慮。此外,由於農藥種類多、功效不同,有些茶農為了預防傳染病、蟲害,就會使多種農藥,透過加乘的功效來一次解決,但醫師表示,民眾若不小心喝下多種農藥殘留的茶葉,恐怕會對身體器官造成傷害,如神經毒性、傷肝、傷腎等風險,嚴重者則有致癌疑慮。茶包農藥殘留,並不是沒有任何根據,過去政府對於市售茶包的抽檢,多次檢驗結果都同樣指向,「至少有五成以上的茶包,」都檢驗出有農藥殘留,就連大廠牌也在名單之中,令人吃驚。茶葉成本高 業者混茶恐對身體造成危害除了農藥殘留之外,一包茶包只賣你幾塊錢,到底賺什麼?為了壓低成本,從東南亞進口廉價茶葉,就成了廠商的應對之道!「本土茶葉成本高,東南亞茶葉價格低廉,有業者為降低成本,除了選擇品樣不好、揉茶的茶渣等外,還有能選擇以混茶的方式來製成,」顏宗海醫師直言,若選到含有越南茶葉的話,恐有戴奧辛的疑慮,可能影響人體內分泌、免疫系統、甲狀腺功能異常、女性不孕、流產以及產下畸胎機率,嚴重的話還有致癌風險。但為什麼台灣本土茶葉成本較高?業者昌牧牧則表示,在種植茶葉、採收、製作過程中,需要人工除草、無毒有機肥灌溉、揉茶等,需耗費較高成本,例如,人工茶葉採收的薪資,以每一台斤(600公克)80~100元來計算,製成過程,每6台斤才能製成1台斤的茶葉,由此可見,人力成本高,所以才有業者為講求經濟效益,以選擇混茶的方式製作。茶包價格低廉要當心 存在的隱憂與風險大市面上茶包的價格廣泛,從一包幾塊錢到幾十元的都有,這其中差別到底在哪?業者昌牧牧表示,主要是品項的差別,像是平面的茶包裡頭的茶葉都是屬於茶末,而立體茶包才是一顆顆的完整茶葉,因此,業者賺取利潤的方式,只能壓縮成本,所以便宜茶包的除了可能是用品項較差、外來茶等外,還有很多我們所不知道的隱憂。茶包材質要注意 恐增致癌、不孕風險除了茶葉的隱憂,再進一步剖析茶包的包裝材質,同樣也令人擔憂!整體而言,茶包主要是以紙茶包和塑膠茶包為主,但為增加茶包韌性,有些會添加環氧氯丙烷(ECH),一旦碰到水就會溶解出3氯丙二醇,根據動物實驗指出,若曝露於含有3氯丙二醇的環境中,恐有致癌風險(如睪丸癌、腎癌)。此外,至於塑膠茶包,大部分都是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乳酸(PLA)或尼龍等材質製成,一般在泡茶時,水溫通常都會高於80度,而此溫度下PET材質,就可能會釋放出塑化劑,造成內分泌受到干擾、甲狀腺功能異常、性早熟、不孕、致癌等風險;而PLA雖然號稱環保回收材質、無毒性,但它其實是由基因改造的玉米所製成,在健康上也是有風險存在。記住泡茶三要點 喝茶也能很健康市售茶包品質良莠不齊,價錢從幾塊錢到十幾塊錢都有,然而,大多數的茶包幾乎都是碎茶葉,來源地也難逃從東南亞等地方廉價進口,導致大部分茶包都潛在健康危機,但事實上,喝茶好處還是很多,不能因茶包猶如毒物包,而放棄茶品本身的好處,怎麼喝對茶,才是你須關注的焦點!整體而言,喝茶歸結出兩大重點,第一,當然是茶包盡量少喝,要喝也請別喝廉價茶包,盡量購買立體茶包,確保你喝到的是「整顆茶葉」,而非廉價碎沫茶葉,第二,所有茶葉的第一泡,請倒掉別喝,因農藥幾乎都是水溶性,有助於降低喝下殘留農藥的風險,最後沖泡茶包的同時,水溫切記勿太高,以免使茶包材質溶出你不該喝到的毒素!

樂閱讀/留意塑化劑的每日可容忍攝取量

樂閱讀/留意塑化劑的每日可容忍攝取量#塑化劑

世界衛生組織表示,塑化劑不至於對人體健康造成立即危害,長期大量攝取才會造成慢性影響。目前世界各國對DEHP規範的每日可容忍攝取量(TDI)上限範圍為0.02至0.14毫克/公斤,以體重60公斤的成人為例,每日攝取量上限為1.2至8.4毫克。塑化劑事件之後,衛生署參考歐盟標準,對五種塑化劑訂出每天每公斤體重的人體可耐受量,其中DEHP為0.05毫克、DBP為0.01毫克、DINP與DIDP皆為0.15毫克,BBP則為0.5毫克。人體試驗研究顯示,DEHP進入人體後,絕大部分可於24至48小時之間,經由尿液或糞便排出。DINP亦會被人體迅速排出或代謝,72小時內有85%可由糞便中排出,其餘部分主要由尿液排出。若民眾擔心塑化劑可能造成的危害,最重要、最有效的做法就是立即停止使用含塑化劑的食物、化妝品,並養成多吃蔬果、多喝開水、多運動的習慣,加速塑化劑的排出。老實說,許多醫學研究都證明,塑膠的確有害人體健康,但究竟會造成什麼樣的損害?在法律實務上真的很難證明。造成那麼大風波的塑化劑事件,消費者的權益的確受到了侵害,也從身體權及健康權的觀點提出團體訴訟,但造成的實質損害是什麼?這些損害與塑化劑之間的因果關係又是如何?舉證過程的困難與考驗很大。如果這些障礙無法跨越,到頭來,集體訴訟的象徵意義將大於實質意義。2012年3月20日,高等法院審結,生產含有塑化劑的起雲劑之上游廠商昱伸香料負責人賴俊傑被判刑15年,賓漢香料負責人陳哲雄判刑13年;而金果王食品負責人陳阿和明知起雲劑有問題,仍繼續出貨摻有起雲劑的果汁,則依違反《食品衛生管理法》、詐欺未遂罪,判刑一年兩個月。這樣的判決結果是否真能起以儆效尤的功效,你我心知肚明;如何找出一條真正確保食品安全的路,對法院、對台灣消費者,都將具有重大意義。(本文作者/李鳳翱)(摘自/懂這些,消費從此不吃虧/商周出版)

北市抽查精油 一件含塑化劑使用恐生畸胎

北市抽查精油 一件含塑化劑使用恐生畸胎#塑化劑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採訪報導)生活在步調快速的都會城市中,面對無形的壓力,儼然成為現代人不可避免的課題,為了抒發壓力、放鬆身心,不少人藉由精油泡澡、按摩,達到放鬆的目的,而為了保障民眾使用精油時的衛生安全,北市衛生局進行精油抽檢,共計十五件樣品,其中一項來自「彭村梅專業美容企業天母店」所產的馬鞭草單方純精油,遭驗出環境賀爾蒙,恐對身體產生極大危害!精油宣稱療效別買衛生局指出,此次檢驗項目,檢驗結果發現其中1件檢出「鄰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 DEHP)」104.9ppm,衛生局解釋,此成分為塑化劑之一種,也屬「環境荷爾蒙」類成分,會經由食入、吸入或是皮膚吸收等方式進入體內。據研究指出該物質長期累積於體內,會干擾生物體的內分泌作用,影響生殖、神經系統,可能有致畸胎、癌症等問題。依據化粧品衛生管理條例第23條及第27條之規定,可處1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15萬元以下罰金,其妨害衛生之物品沒收銷燬之。衛生局提醒,近年來精油產品大行其道,商家為了搶攻市場大餅,紛紛使出各樣行銷手法以吸引消費者,甚至宣稱產品可達預防、治療疾病等醫療效能,衛生局再次提醒消費大眾謹記化粧品選購小秘訣「一不二要」,「不輕信誇大療效宣稱、要購買來源清楚產品、要認明完整中文標示」。

塑毒雖能排出體外 但恐長期影響幼童腦部發育!

塑毒雖能排出體外 但恐長期影響幼童腦部發育!#塑化劑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前年的塑化劑風暴,引起社會一陣恐慌,但對早已長期接觸到塑化劑的幼童,其影響恐怕不是說風波已過就能當作沒事!因為根據高雄醫學大學公共衛生系教授吳明蒼針對六十位停用塑毒的孩童做出的研究顯示,塑毒恐怕會長期影響孩童腦部的發育,進而使智能、身高出現問題!塑毒雖排出體外 但幼童甲狀腺刺激素卻不能回升吳明蒼教授在公共衛生年會發表研究指出,受檢兒童在停用塑毒食品6個月後,尿液中的塑毒代謝物濃度明顯降低,可是血液中的甲狀腺刺激素(TSH)一直偏低,沒有回升,家長應積極帶孩子回來接受長期追蹤。而甲狀腺刺激素透過腦垂體前葉分泌製造甲狀腺素,以掌管人體基礎代謝率,對2歲以下嬰幼兒更與腦部發育有關,如果分泌不足,恐怕影響孩子的智能、身高,也會使一般人心跳變慢、怕冷、易疲倦。吳明蒼教授認為,長期以來,吃到塑化劑的孩子不知道有多少,只是甲狀腺刺激素濃度並沒有低到異常、病態的程度,不容易被醫師察覺,若不是食品藥物管理署的技正在檢驗室發現並揭發塑毒食品,恐怕更多孩子受害。

氣球抽檢 竟七成不符規定塑化劑還超標!

氣球抽檢 竟七成不符規定塑化劑還超標!#塑化劑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兒童節將至,一顆又一顆的普通氣球,或是造型氣球預計將成熱賣商品,而為了保護兒童的健康,日前,經濟部標準檢驗局,抽檢了市售氣球共二十件,發現其中四項產品塑化劑超標,十一件標示不符合規定,換句話說,七成的市售氣球通通違規!七成市售氣球竟都不符合標準!對此,標檢局副局長莊素琴說,這幾年民眾已經意識到塑化劑的嚴重性,因此,標檢局已經將「塑化劑」列為標檢局監督查核重點項目之一,父母為小孩選購玩具時候,除了可以看玩具是否有「中文標示」及「商品安全標章」,另外,也可以拿起玩具聞聞看,假如有濃烈塑膠味最好不要購買。另外,在吹氣玩具標示方面,抽查的20件裡也發現11件標示不符合商品檢驗法之規定,包括玩具名稱及適用年齡標示錯誤、無標示主要成份或材質、適用年齡、產地、進口商、製造商、注意事項及警語等相關資料。而莊素琴也指出,目前,已依照商品檢驗法規定,通知業者限期改正,違者將處新臺幣10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罰鍰。  

塑化劑定「香」 髮妝恐讓你提早更年期

塑化劑定「香」 髮妝恐讓你提早更年期#塑化劑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根據日前英國的媒體報導,部分化妝品、髮雕被證實含有塑化劑,長期使用,女性更年期恐怕會提前2年半報到,最嚴重提早15年就停經,而提早停經,罹患中風、心臟病等機率也會隨之增加。 且國外研究更發現,家庭經濟收入越好的兒童尿中塑化劑濃度越高,因為從小使用嬰兒油等護膚產品,導致性早熟。女性一生中排的卵是固定的,如性早熟、月經提早來,更年期也會提早出現。 彩妝師手腳快速的替民眾上妝,愛美女性沒了妝,感覺差很大。但英國媒體報導,大部分化妝品內含「鄰苯二甲酸脂」,也就是小分子的塑化劑,透過皮膚吸收,女性荷爾蒙被干擾,更年期還可能提早報到。 「在化妝品、保養品裡塑化劑常被用來當作定香劑,越香的化妝品、髮雕、洗髮沐浴乳等,越要小心,而使這些化妝品、保養品、清潔用品的香味濃郁而持久。」化妝品越聞越香的「定香劑」,就是塑化劑,使用越久,女性更年期提早2年半,嚴重還可能提早15年就停經,甚至連中風、心臟病、骨頭問題和腦溢血,得病機率也會隨之升高。南投縣政府衛生局呼籲消費者選購化妝品、保養品、清潔用品等,最好選擇淡淡的,或是沒有香味的最安全。 噴髮雕替頭髮定型,內含的香味讓皮膚無形之中吸收塑化劑,甚至連洗髮精、沐浴乳,越香越有風險。南投縣政府衛生局提醒消費者,香過頭的這些產品能不用就不用,否則就改無香味的商品,以免讓身體「慢性中毒」,化得越美,更年期反而更早上門。

醫療器材含塑毒?衛生署說明管理情形

醫療器材含塑毒?衛生署說明管理情形#塑化劑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據報導,環保團體召開記者會說明民眾有權利使用PVC Free醫療器材事件,食品藥物管理局針對含塑化劑PVC材質醫療器材之管理情形,再次提出說明。食品藥物管理局表示,經參酌國際相關管理趨勢,已於100年5月23日正式公告高鄰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暴露風險之聚氯乙烯(PVC)材質醫療器材相關注意事項及標示規定,是類產品如輸液套及延長管路、臍脈導管、血袋及其輸注管路、腸道營養餵食袋、鼻胃餵食管、腹膜透析袋及其管路、用於體外人工血液循環或心肺繞道術之血液管路、血液透析管路等產品,以降低該等產品對敏感族群之健康風險疑慮,並兼顧醫療器材在臨床治療上之可選擇性,讓醫護人員視情況即時選用適當產品。此外,食品藥物管理局亦加強宣導及產品標示之稽核,並持續關注國際間對是類醫療器材產品之管理趨勢,以及相關替代產品之發展情形。食品藥物管理局指出,聚氯乙烯(Polyvinylchloride,下稱PVC)由於兼具柔軟性、耐久性等材料特性,以致臨床使用時不易出現管路變形堵塞或破損斷裂等情形,降低投藥問題或失血等治療風險,因而被廣泛運用於許多醫療程序。為維持PVC材質之高柔軟性,製程中會添加不同成分之塑化劑,其中包括鄰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在內之鄰苯二甲酸酯類,亦為目前各國PVC材質之醫療器材常用塑化劑。食品藥物管理局表示,經查世界各國均未禁用含DEHP之醫療器材,美國、歐盟、加拿大、日本、英國等世界主要國家,分別採取發佈注意訊息、許可證資訊揭露、產品標示等管理措施,以降低相關醫療器材產品對敏感族群之健康風險疑慮。但考量該類產品之產品特性、成本、替代性材料之普及率等因素,上列國家至今均未宣佈禁用、限用、訂定DEHP含量或溶出量之強制性標準等進階管理規定。食品藥物管理局表示,由於醫療器材之使用頻率較日常生活用品為低,且食藥局受理醫療器材查驗登記申請案,是依據醫療器材生物相容性之國際標準ISO 10993,考量醫療器材最終成品與人體之侵入程度、接觸時間、接觸範圍等風險因子,模擬醫療器材產品之使用情形,就其生物相容性進行評估。食藥局尚要求醫療器材製造廠應符合醫療器材優良製造規範(GMP),其中規定製造業者應於醫療器材產品設計過程進行風險評估及分析,以確保病患使用醫療器材產品時之安全。食品藥物管理局表示,衛生署已建立藥物安全資訊主動監控機制,除有藥物不良反應通報系統之外,對於安全有關訊息亦隨時進行瞭解,以保障民眾之健康安全。此外,提醒醫療院所、醫護人員或病患,如懷疑因為使用上開醫療器材導致不良反應發生時,請立即通報至衛生署建置之全國藥物不良反應通報中心(http://adr.doh.gov.tw),不良反應通報專線(02)2396-0100。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