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化劑

樂閱讀/留意塑化劑的每日可容忍攝取量

樂閱讀/留意塑化劑的每日可容忍攝取量#塑化劑

世界衛生組織表示,塑化劑不至於對人體健康造成立即危害,長期大量攝取才會造成慢性影響。目前世界各國對DEHP規範的每日可容忍攝取量(TDI)上限範圍為0.02至0.14毫克/公斤,以體重60公斤的成人為例,每日攝取量上限為1.2至8.4毫克。塑化劑事件之後,衛生署參考歐盟標準,對五種塑化劑訂出每天每公斤體重的人體可耐受量,其中DEHP為0.05毫克、DBP為0.01毫克、DINP與DIDP皆為0.15毫克,BBP則為0.5毫克。人體試驗研究顯示,DEHP進入人體後,絕大部分可於24至48小時之間,經由尿液或糞便排出。DINP亦會被人體迅速排出或代謝,72小時內有85%可由糞便中排出,其餘部分主要由尿液排出。若民眾擔心塑化劑可能造成的危害,最重要、最有效的做法就是立即停止使用含塑化劑的食物、化妝品,並養成多吃蔬果、多喝開水、多運動的習慣,加速塑化劑的排出。老實說,許多醫學研究都證明,塑膠的確有害人體健康,但究竟會造成什麼樣的損害?在法律實務上真的很難證明。造成那麼大風波的塑化劑事件,消費者的權益的確受到了侵害,也從身體權及健康權的觀點提出團體訴訟,但造成的實質損害是什麼?這些損害與塑化劑之間的因果關係又是如何?舉證過程的困難與考驗很大。如果這些障礙無法跨越,到頭來,集體訴訟的象徵意義將大於實質意義。2012年3月20日,高等法院審結,生產含有塑化劑的起雲劑之上游廠商昱伸香料負責人賴俊傑被判刑15年,賓漢香料負責人陳哲雄判刑13年;而金果王食品負責人陳阿和明知起雲劑有問題,仍繼續出貨摻有起雲劑的果汁,則依違反《食品衛生管理法》、詐欺未遂罪,判刑一年兩個月。這樣的判決結果是否真能起以儆效尤的功效,你我心知肚明;如何找出一條真正確保食品安全的路,對法院、對台灣消費者,都將具有重大意義。(本文作者/李鳳翱)(摘自/懂這些,消費從此不吃虧/商周出版)

北市抽查精油 一件含塑化劑使用恐生畸胎

北市抽查精油 一件含塑化劑使用恐生畸胎#塑化劑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採訪報導)生活在步調快速的都會城市中,面對無形的壓力,儼然成為現代人不可避免的課題,為了抒發壓力、放鬆身心,不少人藉由精油泡澡、按摩,達到放鬆的目的,而為了保障民眾使用精油時的衛生安全,北市衛生局進行精油抽檢,共計十五件樣品,其中一項來自「彭村梅專業美容企業天母店」所產的馬鞭草單方純精油,遭驗出環境賀爾蒙,恐對身體產生極大危害!精油宣稱療效別買衛生局指出,此次檢驗項目,檢驗結果發現其中1件檢出「鄰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 DEHP)」104.9ppm,衛生局解釋,此成分為塑化劑之一種,也屬「環境荷爾蒙」類成分,會經由食入、吸入或是皮膚吸收等方式進入體內。據研究指出該物質長期累積於體內,會干擾生物體的內分泌作用,影響生殖、神經系統,可能有致畸胎、癌症等問題。依據化粧品衛生管理條例第23條及第27條之規定,可處1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15萬元以下罰金,其妨害衛生之物品沒收銷燬之。衛生局提醒,近年來精油產品大行其道,商家為了搶攻市場大餅,紛紛使出各樣行銷手法以吸引消費者,甚至宣稱產品可達預防、治療疾病等醫療效能,衛生局再次提醒消費大眾謹記化粧品選購小秘訣「一不二要」,「不輕信誇大療效宣稱、要購買來源清楚產品、要認明完整中文標示」。

塑毒雖能排出體外 但恐長期影響幼童腦部發育!

塑毒雖能排出體外 但恐長期影響幼童腦部發育!#塑化劑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前年的塑化劑風暴,引起社會一陣恐慌,但對早已長期接觸到塑化劑的幼童,其影響恐怕不是說風波已過就能當作沒事!因為根據高雄醫學大學公共衛生系教授吳明蒼針對六十位停用塑毒的孩童做出的研究顯示,塑毒恐怕會長期影響孩童腦部的發育,進而使智能、身高出現問題!塑毒雖排出體外 但幼童甲狀腺刺激素卻不能回升吳明蒼教授在公共衛生年會發表研究指出,受檢兒童在停用塑毒食品6個月後,尿液中的塑毒代謝物濃度明顯降低,可是血液中的甲狀腺刺激素(TSH)一直偏低,沒有回升,家長應積極帶孩子回來接受長期追蹤。而甲狀腺刺激素透過腦垂體前葉分泌製造甲狀腺素,以掌管人體基礎代謝率,對2歲以下嬰幼兒更與腦部發育有關,如果分泌不足,恐怕影響孩子的智能、身高,也會使一般人心跳變慢、怕冷、易疲倦。吳明蒼教授認為,長期以來,吃到塑化劑的孩子不知道有多少,只是甲狀腺刺激素濃度並沒有低到異常、病態的程度,不容易被醫師察覺,若不是食品藥物管理署的技正在檢驗室發現並揭發塑毒食品,恐怕更多孩子受害。

氣球抽檢 竟七成不符規定塑化劑還超標!

氣球抽檢 竟七成不符規定塑化劑還超標!#塑化劑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兒童節將至,一顆又一顆的普通氣球,或是造型氣球預計將成熱賣商品,而為了保護兒童的健康,日前,經濟部標準檢驗局,抽檢了市售氣球共二十件,發現其中四項產品塑化劑超標,十一件標示不符合規定,換句話說,七成的市售氣球通通違規!七成市售氣球竟都不符合標準!對此,標檢局副局長莊素琴說,這幾年民眾已經意識到塑化劑的嚴重性,因此,標檢局已經將「塑化劑」列為標檢局監督查核重點項目之一,父母為小孩選購玩具時候,除了可以看玩具是否有「中文標示」及「商品安全標章」,另外,也可以拿起玩具聞聞看,假如有濃烈塑膠味最好不要購買。另外,在吹氣玩具標示方面,抽查的20件裡也發現11件標示不符合商品檢驗法之規定,包括玩具名稱及適用年齡標示錯誤、無標示主要成份或材質、適用年齡、產地、進口商、製造商、注意事項及警語等相關資料。而莊素琴也指出,目前,已依照商品檢驗法規定,通知業者限期改正,違者將處新臺幣10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罰鍰。  

塑化劑定「香」 髮妝恐讓你提早更年期

塑化劑定「香」 髮妝恐讓你提早更年期#塑化劑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根據日前英國的媒體報導,部分化妝品、髮雕被證實含有塑化劑,長期使用,女性更年期恐怕會提前2年半報到,最嚴重提早15年就停經,而提早停經,罹患中風、心臟病等機率也會隨之增加。 且國外研究更發現,家庭經濟收入越好的兒童尿中塑化劑濃度越高,因為從小使用嬰兒油等護膚產品,導致性早熟。女性一生中排的卵是固定的,如性早熟、月經提早來,更年期也會提早出現。 彩妝師手腳快速的替民眾上妝,愛美女性沒了妝,感覺差很大。但英國媒體報導,大部分化妝品內含「鄰苯二甲酸脂」,也就是小分子的塑化劑,透過皮膚吸收,女性荷爾蒙被干擾,更年期還可能提早報到。 「在化妝品、保養品裡塑化劑常被用來當作定香劑,越香的化妝品、髮雕、洗髮沐浴乳等,越要小心,而使這些化妝品、保養品、清潔用品的香味濃郁而持久。」化妝品越聞越香的「定香劑」,就是塑化劑,使用越久,女性更年期提早2年半,嚴重還可能提早15年就停經,甚至連中風、心臟病、骨頭問題和腦溢血,得病機率也會隨之升高。南投縣政府衛生局呼籲消費者選購化妝品、保養品、清潔用品等,最好選擇淡淡的,或是沒有香味的最安全。 噴髮雕替頭髮定型,內含的香味讓皮膚無形之中吸收塑化劑,甚至連洗髮精、沐浴乳,越香越有風險。南投縣政府衛生局提醒消費者,香過頭的這些產品能不用就不用,否則就改無香味的商品,以免讓身體「慢性中毒」,化得越美,更年期反而更早上門。

醫療器材含塑毒?衛生署說明管理情形

醫療器材含塑毒?衛生署說明管理情形#塑化劑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據報導,環保團體召開記者會說明民眾有權利使用PVC Free醫療器材事件,食品藥物管理局針對含塑化劑PVC材質醫療器材之管理情形,再次提出說明。食品藥物管理局表示,經參酌國際相關管理趨勢,已於100年5月23日正式公告高鄰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暴露風險之聚氯乙烯(PVC)材質醫療器材相關注意事項及標示規定,是類產品如輸液套及延長管路、臍脈導管、血袋及其輸注管路、腸道營養餵食袋、鼻胃餵食管、腹膜透析袋及其管路、用於體外人工血液循環或心肺繞道術之血液管路、血液透析管路等產品,以降低該等產品對敏感族群之健康風險疑慮,並兼顧醫療器材在臨床治療上之可選擇性,讓醫護人員視情況即時選用適當產品。此外,食品藥物管理局亦加強宣導及產品標示之稽核,並持續關注國際間對是類醫療器材產品之管理趨勢,以及相關替代產品之發展情形。食品藥物管理局指出,聚氯乙烯(Polyvinylchloride,下稱PVC)由於兼具柔軟性、耐久性等材料特性,以致臨床使用時不易出現管路變形堵塞或破損斷裂等情形,降低投藥問題或失血等治療風險,因而被廣泛運用於許多醫療程序。為維持PVC材質之高柔軟性,製程中會添加不同成分之塑化劑,其中包括鄰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在內之鄰苯二甲酸酯類,亦為目前各國PVC材質之醫療器材常用塑化劑。食品藥物管理局表示,經查世界各國均未禁用含DEHP之醫療器材,美國、歐盟、加拿大、日本、英國等世界主要國家,分別採取發佈注意訊息、許可證資訊揭露、產品標示等管理措施,以降低相關醫療器材產品對敏感族群之健康風險疑慮。但考量該類產品之產品特性、成本、替代性材料之普及率等因素,上列國家至今均未宣佈禁用、限用、訂定DEHP含量或溶出量之強制性標準等進階管理規定。食品藥物管理局表示,由於醫療器材之使用頻率較日常生活用品為低,且食藥局受理醫療器材查驗登記申請案,是依據醫療器材生物相容性之國際標準ISO 10993,考量醫療器材最終成品與人體之侵入程度、接觸時間、接觸範圍等風險因子,模擬醫療器材產品之使用情形,就其生物相容性進行評估。食藥局尚要求醫療器材製造廠應符合醫療器材優良製造規範(GMP),其中規定製造業者應於醫療器材產品設計過程進行風險評估及分析,以確保病患使用醫療器材產品時之安全。食品藥物管理局表示,衛生署已建立藥物安全資訊主動監控機制,除有藥物不良反應通報系統之外,對於安全有關訊息亦隨時進行瞭解,以保障民眾之健康安全。此外,提醒醫療院所、醫護人員或病患,如懷疑因為使用上開醫療器材導致不良反應發生時,請立即通報至衛生署建置之全國藥物不良反應通報中心(http://adr.doh.gov.tw),不良反應通報專線(02)2396-0100。

添加物充斥 食品怎麼吃才安心健康?

添加物充斥 食品怎麼吃才安心健康?#塑化劑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茂軒/綜合報導)人們在講求均衡營養、健康加分之際,一連串爆發的禽流感雞隻問題、塑化劑事件、瘦肉精疑慮,衛生單位抽檢出違法使用食品添加物案例等,在在引發民眾對吃的恐慌,食品安全頓時成為大家極度關切的焦點。對此,衛生署台南醫院在本(26)日早上舉辦「食在安心 營造健康」講座,由營養諮詢科營養師潘玲玲主講,教導民眾如何才能吃得安心又健康。潘玲玲營養師指出,「起雲劑」原是一種合法食品添加物,經常使用於果汁、飲料等食品中,通常是由阿拉伯膠、乳化劑、棕櫚油及多種食品添加物混合製成。而DEHP則是一種普遍用於塑膠材料之塑化劑,已被環保署公告為第四類毒性化學物質,長期高劑量暴露,會造成胎兒及幼童生殖系統的危害。去年發生的重大案件,是因不肖業者將塑化劑DEHP違法加入起雲劑中,經檢調與衛生署的查緝,此事件雖已落幕,但營養師仍建議民眾仍應少喝市售塑膠杯裝的飲料;少用塑膠袋、塑膠容器、塑膠膜盛裝熱食或微波加熱;少用保鮮膜進行微波或蒸煮,也不要用來包覆油性食物;少讓兒童在塑膠巧拼地板上吃東西、玩耍、睡覺;不給兒童未標示「不含塑化劑」的塑膠玩具、奶嘴;減少使用含香料的化妝品、保養品、個人衛生用品等;少吃不必要的保健食品或藥品;少吃加工食品;吃東西前要洗手,洗掉手上所沾的塑化劑;多喝白開水,取代瓶裝飲料、市售冷飲或含糖飲料;多吃天然新鮮蔬果,以加速塑化劑排出;多運動以加速新陳代謝;喝母乳,避免使用安撫奶嘴。至於前陣子媒體報導,中部地區某養雞場,因禽流感發生雞隻集體暴斃事件,導致民眾「聞雞色變」,連雞蛋也受累。潘玲玲營養師表示,其實禽流感病毒是不耐熱的, 56度C 加熱3小時、 60度C加熱30分鐘或100度C加熱1分鐘均可殺滅禽流感病毒。平常吃雞肉或鴨肉,只要煮熟絕對完全,雞肉煮熟時其湯汁澄清,且貼骨肉不應為粉紅色,避免食用生的和半熟的蛋類。潘玲玲營養師建議民眾購買家禽和蛋類時,應選擇有合格屠宰證明或經CAS認證之產品。蛋類應放在冰箱中儲藏;雞肉解凍應提前一晚置於冷藏室中解凍,且在下面放一盤子接住滴下的水滴,若在室溫下解凍,則會讓存活的病毒大量繁殖。處理未煮過或冷凍的生肉時,要注意避免碰觸鼻子、眼睛和嘴巴。處理熟食和生食的刀具及砧板,都應分開以避免交叉污染。潘玲玲營養師指出,瘦肉精是一種類交感神經興奮劑,學名是「腎上腺乙型接受體作用劑」,包括:萊克多巴胺、沙丁胺醇、特必林、克倫特羅等,大約有20餘種。由於能促進蛋白質的合成,增加飼料轉換率,讓動物多長肉、少脂肪,增加賣相,獲取更高利潤,所以被加在飼料中供動物食用。直接食入過量的萊克多巴胺,會產生噁心、肌肉顫抖、血壓上升、心悸、無力感及頭暈等症狀。目前瘦肉精仍是農委會公告禁止使用的動物用藥,因此衛生署在現行的動物用藥殘留標準中,並未訂定殘留標準,亦即不得檢出。所以只要是在台灣販售的肉品,不論是國產或進口,依規定是「不得檢出」瘦肉精。為避免吃到含瘦肉精的肉品,建議民眾不要購買太便宜、來源不明的肉品,選擇有合格屠宰證明或經CAS認證之產品仍為上策。食品藥物管理局目前正全力執行輸入食品邊境查驗措施,不符合我國食品衛生安全相關規定之產品,一律不得輸入,辦理退運或銷毀。潘玲玲營養師提醒,若民眾想確認所買的牛肉是從哪裏進口的,可先注意相關標示,因衛生署規定,販賣有完整包裝的牛肉,或在有公司、商業登記的賣場販賣的散裝牛肉,均須標示牛肉之來源。此外,在衛生單位定期抽驗市售食品中,違法添加食品添加物的案例時有所聞,對於在常溫下很容易腐敗變質的食材,廠商為增進賣相及延長保存,在加工過程中最常不當添加是過氧化氫與防腐劑。營養師指出,防腐劑苯甲酸,若食入過量則會剌激腸胃道,引起胃痛、腹瀉等症狀;己二烯酸若攝取過量,會加重肝臟負擔;去水醋酸則屬於防腐劑中毒性較強的一種,長期過量食入,可能傷腎、肝,嚴重影響健康。至於過氧化氫,俗稱雙氧水,是家庭中常用的漂白劑及消毒劑。在食品工業上,常用於食品的漂白、微生物的控制及無菌包裝容器的殺菌。過氧化氫若是在製造時添加過量或煮熟後浸泡過氧化氫,常會使食品中仍殘留過氧化氫。歷年來曾驗出過氧化氫殘留的食品有魚肉煉製品(如魚丸、魚板、魚捲及魷魚絲等)、魚翅乾品、麵製品(烏龍麵、溼麵條、油麵及米苔目等)、豆類製品(干絲、豆干及麵腸等)、新鮮蓮子及鹽水雞等,此外,免洗筷、竹籤及牙籤也有過氧化氫殘留的問題。過氧化氫若食用過多可能會引起噁心、嘔吐、腹瀉或腹脹等腸胃道症狀,甚至還會導致腸胃道潰瘍、出血、黏膜發炎等危險。提醒民眾選購食品時,勿以色澤為取向,對於異常白皙或偏離傳統色澤太多的食品,應提高警覺,並應認清完整標示,民眾若對所購食品有添加過氧化氫之疑慮,可至衛生局免費索取檢驗試劑,從顏色反應,答案便可分曉。

幼兒啃玩具要小心 毒性物質恐超標

幼兒啃玩具要小心 毒性物質恐超標#塑化劑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好奇的幼兒總會把玩具或小東西往嘴巴裡塞,讓許多家長相當頭大,環保署表示,我國兒童玩具、商品等含塑化劑之管制,已有完整部會分工機制,根據經濟部標準檢驗局規定14歲以下兒童及嬰兒玩具,8種塑化劑含量總和不得超過0.1%(w/w)近日針對「綠色和平」所公布兒童玩具檢測結果及民生商品含塑化劑檢測超標。 我國毒性化學物質管理法對塑化劑源頭管制,自100年7月20日業將鄰苯二甲酸酯類等26種,公告為毒性化學物質,運作人必須依法取得許可、登記、核可始能運作環保署表示,根據經濟部標準檢驗局規定14歲以下兒童及嬰兒玩具,8種塑化劑含量總和不得超過0.1 %(w/w),係參採歐盟及美國加州要求6種塑化劑總含量不得超過0.1%(w/w),顯見我國管理強度與歐美相當。去年標準檢驗局針對進口及內銷之玩具商品共計檢驗11727批,不合格293批,其中鄰苯二甲酸酯類可塑劑含量不合格者計192批,合格率約97.5%。對品質不符合規定之商品已依據商品檢驗法令業者退運、銷毀、拆解至不堪使用或為其他必要之處置,業者後續報驗同貨品分類號列之產品並將加強查驗,請民眾及家長安心。 環保署強調,像塑化劑之類的環境荷爾蒙,因存在不同產品、生活用品、玩具及食品等,無法以單一法令及單一政府機關來管理,我國已於99年4月6日完成訂定「環境荷爾蒙管理計畫」,確立各部會分工。例如:食品、食品容器、醫療器材由衛生署主管;農藥、飼料、農產品由農委會主管;商品、玩具由經濟部主管;環藥、飲用水、室內空氣品質由環保署主管;為即時且迅速監測並管理市面上相關商品、產品,保障國人生活環境與民眾健康。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