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蕁麻疹

常被蚊蟲「叮」上,小心惹毛皮膚

常被蚊蟲「叮」上,小心惹毛皮膚#蕁麻疹

蚊蟲叮咬,每個人都有經驗,但來到皮膚科門診的患者,則絕大部分不相信自己的病症是蚊蟲叮咬而來的,也因此又稱為「急性癢疹」、「蕁麻疹樣苔癬」。一般叮咬反應是形成小膨疹,反覆叮咬後,則因對蚊蟲唾液產生過敏反應,而形成硬實丘疹,數天才會消退。蚊蟲叮咬的反應強弱,也會受到個人體質影響,例如異位性體質,尤其是青春期前的小孩,反應較為強烈,服用止痛消炎藥者,部分慢性病毒感染〈如EB病毒〉、白血病患者〈特別是NK細胞型〉,也會有較強烈的反應,甚至形成水泡、潰爛。一個常被問到的問題,為什麼同樣一群人,就只有一個人被咬?要診斷蟲咬症並不難,但要說服患者相信則有時十分困難,皮膚表面溼度、溫度、二氧化碳、汗水及皮脂成分,乃至血液中荷爾蒙、蛋白質成分,都可能對蚊子有不同吸引力。至於蚊子以外的小蟲,如跳蚤、蟲,則似乎沒有那麼挑食。治療在處理上,止癢是最直接的,口服或外用抗組織胺,尤其是新近上市的外用doxepin可提供一定效果,有時痱子膏、薄荷、樟腦油、萬金油,甚至牙膏,也部分有效,至於類固醇方面,則往往要用到高劑量,或最強效外用類固醇,而且還不一定有用。其實蚊蟲叮咬,預防還是最重要的,塗抹含DEET〈diethyltoluamide,待妥因〉的防蚊劑,濃度百分之四十至五十者可以阻斷蚊子對乳酸的嗅覺,防止叮咬有不錯的效果。另外穿著淺色衣服,避免出入草叢、貓狗出沒處或罕有人跡的工地地下室。當然,避免搔抓破皮而細菌感染,乃至引發丹毒,更為重要。

啤酒喝出清涼,也帶出「冷因性蕁麻疹」問題

啤酒喝出清涼,也帶出「冷因性蕁麻疹」問題#蕁麻疹

冷因性蕁麻疹,是一種較少見的慢性蕁麻疹,佔慢性蕁麻疹的5.2-33.8%。患者在接觸冷水或食用冷飲數分鐘或數小時後,發生局部或全身性的蕁麻疹。有些病患在冷水浴或游泳後,甚至會發生頭痛、胸悶、低血壓、暈厥。如食用冷飲如冰水或啤酒後也會誘發咽喉水腫。它可分為二大類:可以是後天或遺傳性,前者較常見。先天性冷因性蕁麻疹又可分為兩種,包括遺傳性家族性冷徵候群,表現方式又分為遲發性冷因性蕁麻疹,以及家族性冷因性自體發炎徵候群。前者接獲冷後9到18小時發病,常留下色素沉澱。後者約1到2小時發病,但會有眼結膜充血、發燒及其它全身症狀,成因是CIAS1基因異常,引起IL-1釋放。後天性冷因性蕁麻疹發生率為0.05%,主要在年青人產生,五年內約有五成患者自行痊癒或改善。診斷方法粗略可以將冰塊放置前臂上,90%的病患10-20分鐘內會出現膨疹,稱為cold-contact stimulation test,但有時患者呈陰性測試結果,需在特殊環境下才會誘發。更精密法可用特殊裝置,此儀器可調節設定不同溫度於前臂作測試。此外血中可能出現冷凝蛋白、anti-lamin B抗體、C1-esterase inhibitor下降、C4下降。研究中有近7成出現IgE抗體增高,而抗IgE抗體、異位性體質也較多。有些患者是因感染幽門桿菌、toxoplasma 、昆蟲叮咬、食物、藥物而誘發。後天性冷因性蕁麻疹依成因,又可分為至少五種,除以上的常見典型案例,還有四種非典型冷因性蕁麻疹,包括遲發性冷因性蕁麻疹(delayed cold urticaria,24小時後發疹)、冷依賴性皮膚劃紋症(cold-dependent dermographism, 皮膚預冷後才會產生)、冷誘發性膽激鹼性蕁麻疹(cold-induced cholinergic urticaria,冷的環境下運動產生)、全身性非典型冷因性蕁麻疹(systemic atypical cold urticaria,特殊環境下誘發全身性症狀)。蔡呈芳 醫師表示在治療上先找出誘發的溫度,以避免冷為主,之後則是用高劑量抗組織氨。嚴重時可投予白三烯抑制劑、環孢黴素、類固醇及給予epinephrine 。懷疑與感染有關時,也有人給予高劑量盤尼西林治療,用法是每天口服pnenoxymethylpenicillin 1 MU共2-4週,每天肌肉注射benzylpenicillin 1 MU共20天,及每天doxycyclin 200mg共3周。其他治療方式包括冷減敏就是逐漸洗冷水產生耐受性,還有塗抹辣椒素。

天氣冷暖不定,過敏體質慎防蕁麻疹

天氣冷暖不定,過敏體質慎防蕁麻疹#蕁麻疹

天氣冷暖不定,一回濕一回冷的天候讓許多銀髮族難消受,由於家中的環境變潮溼,加上晾曬的衣物不易乾燥,特別提醒,對於有過敏宿疾的病患而言,極易引起身體的不適,更要慎防蕁麻疹上身。蕁麻疹為一種過敏性皮膚炎,其典型的症狀為全身散布的不規則膨疹且會全身發癢,通常持續時間不超過二十四小時,嚴重時有時會導致眼眶、嘴唇與舌咽部水腫,進而引起休克或氣喘的危險,鄭國良醫師表示一般症狀過後不會留下後遺症,但是有少部份的人會轉成慢性皮膚病。至於引起蕁麻疹的病因有很多,歸納其常見原因可分為以下幾種一、食物引起,常見會誘發過敏食物如海鮮、草莓、巧克力等。二、藥物引起,如阿斯匹林、止痛藥、抗生素與可待因等。三、血液製劑。四、病毒引起或發高燒。五、因醫療檢查使用含有碘離子的顯影劑。六、被蚊蟲叮咬或蜂螫。對於蕁麻疹的治療,醫師表示首重症狀的處理,全身性皮膚癢可使用口服抗組織胺,另對於因搔癢而不易入睡情形者可輔以輕微的抗鬱劑,嚴重症狀時則可考慮給予類固醇治療。蕁麻疹並不是難纏的疾病,有過敏病史的人宜注意自身對何類致敏物過敏,更要注意不要置身在有過敏物的環境,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與住處環境清潔,方能避免該疾病產生。

常引發藥物疹的藥物

常引發藥物疹的藥物#蕁麻疹

藥物疹,就是服用藥物後引發的皮膚疹。它的臨床表現十分多樣化,例如會造成皮膚搔癢性皮疹的蕁麻疹、神經性血管腫、病毒樣疹等;較嚴重者,如多型性紅斑、史蒂芬強生症候群、毒性皮膚壞死等,會造成皮膚血管炎,皮膚黏膜壞死潰瘍,引發後續全身營養、水分、電解質流失,細菌感染引發敗血症而危及生命。鄭國良醫師指出,絕大部分的藥物疹都是大範圍出現於全身皮膚,甚至於黏膜處;但固定型「藥物疹」則是例外。基本上固定型藥物疹是一種過敏引起的皮膚血管炎反應,只要有此體質的患者每次使用此種藥物,便會在相同皮膚黏膜部位出現皮疹。此種藥物皮疹最常發生於生殖器部位及肛門周圍,其次為手腳,臉部的眼框周圍等。通常是在使用藥物後三十分鐘至八小時內發作。臨床上,固定型藥物疹發作時,醫師表示,患者的皮膚及黏膜會出現圓形、亮紅或暗紅之水腫斑塊;患者自覺會癢、會痛,疹子很快轉變成深棕帶紫的斑塊,中央可能出現水泡,隨後破皮而流湯流水。若立即停用藥物,皮疹約持續數天至數週後逐漸痊癒,脫屑後形成棕紫灰色的色素沉澱。若不慎再度服用此藥物便又加重復發。至於常引發此種過敏的藥物,醫師指出有感染時常服用的: A.    抗生素類:如四環素。 B.    解熱鎮痛劑類:如阿斯匹靈。 C.    磺醯胺類:即磺胺劑等。雖此種藥物疹也會自行痊癒,但是曠日費時且癢痛難耐;醫師建議民眾,若出現類似症狀時,應立即尋求醫師協助。除了用藥改善症狀、加速復原外,並可了解病症來龍去脈,避免不必要的懷疑爭議,藉由與醫師討論分析可能的致病藥物後,做一過敏藥物紀錄以避免再次服用而復發,這才是一勞永逸的辦法。

跳蚤叮咬

跳蚤叮咬#蕁麻疹

<案例>「醫師,這到底是什麼症頭?爲什麼越生越多,每天都抓個不停?」帶著孫子來看的阿公,指著患者的小腿向我詢問道。 五六歲的小男孩小腿上,有許多紅色的丘疹,或聚或散,有的排列成三角形或是一直線,以足踝附近的病灶最多,有些疹子已經被抓破了,有些疹子中央有小小的水泡。 「這是丘疹樣蕁麻疹,應該是跳蚤叮咬造成的,家裡有養貓或狗嗎?」我一面解釋一面問道。 「有養狗啦,可是爲什麼我們家的狗很乾淨,不會有跳蚤的。而且全家只有他會這樣,難道只有他被咬嗎?」阿公質疑的問道。 「有時候跳蚤特別喜歡叮咬家中的某一個人,而且小孩子被叮咬後的免疫反應特別強,所以會起許多紅紅的疹子,並且癢的要命!家中寵物的跳蚤,常常是被外面的流浪貓狗所傳染。」我繼續的解釋。也一面開了止癢藥膏及口服抗組織胺藥物給患者服用,並且叮嚀注意家中環境和寵物的消毒。 阿公有些疑惑的帶著孫子走了。 後續追蹤的結果,小孩子的父親也有被咬的疹子,只是疹子較少罷了。在幾次的治療及環境的消毒後,患者們得到痊癒。 在蚊蟲叮咬的反應中,小孩因為免疫反應的關係,叮到後起的包特別大、特別癢,甚至沒有叮到的地方也會有類似的疹子,這就是所謂的丘疹樣蕁麻疹。兒童被叮咬後,也特別容易因為抓破而細菌感染。跳蚤 跳蚤是無翅的小昆蟲,大小約零點一至零點八公分,肉眼可見。據統計,世界上約有2500種之多,成蟲以吸血為食。依照主要寄生宿主的不同,又可分為人蚤、貓蚤、鼠蚤、狗蚤、鳥蚤等五大類。臨床上以貓蚤、狗蚤叮咬最常見,鼠蚤及鳥蚤叮咬也偶可見到。流浪貓、狗常是跳蚤的宿主(來源),戶外草地、地下室、儲藏室、空屋等,則是常見被跳蚤叮咬的場所。 跳蚤跳躍的高度可達十八公分,所以叮咬的範圍以小腿為主,尤其是腳踝附近最常被叮咬。如果身上也有被跳蚤叮咬的疹子,則需考慮跳蚤被帶到家中,躲藏在沙發及床鋪上。 在治療上,給予口服抗組織胺以及塗抹局部強效類固醇來止癢,且可使疹子較快速消失,嚴重的患者可以短期使用口服類固醇。如有續發細菌感染,則給予口服抗生素治療。此外,所有的寵物及居家環境都要消毒,以殺死所有可能的跳蚤,如此可以達到戲劇性的根治。此外在跳蚤多的地方,穿著長褲、長襪,甚至把長褲的褲管包在襪子中(類似軍中打綁腿的方法),以及噴上驅蟲液,可以大幅的減少被叮咬。當然常會有跳蚤的地方最好還是少去為宜。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