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系統

「乾燥症」讓六旬婦人欲哭無淚

「乾燥症」讓六旬婦人欲哭無淚#免疫系統

欲哭無淚不只是一種形容,而是真的會發生!家住大甲的62歲吳女士原本就常覺得口乾舌燥、吞嚥困難,且眼睛很容易乾澀。原本她以為是年紀大或更年期的緣故。但最近,吳女士看連續劇看到感人處想跟著哭泣時,卻發現自己竟然「欲哭無淚」,乾哭嚎了半小時卻流不出淚水來。好在後來聽親友建議到醫院檢查,才發現自己罹患一種免疫系統失調的病症「修格連氏症候群」,也就是所謂的「乾燥症」。目前吳女士在醫師協助下接受免疫調節藥物治療,症狀與生活品質已大大改善。光田綜合醫院風濕免疫科洪國棟醫師指出,這位吳女士其實從十幾年前就開始覺得眼睛容易乾澀,常常有鈍鈍的異物感,會不由自主地想揉眼睛。她以為人老了就是容易眼乾流眼油,所以平時就點眼藥水了事。此外,吳女士還常覺得口乾,每次吃飯或餅乾、蛋糕等食物時,吞嚥都十分困難,噎到的狀況時常發生,得馬上喝些湯或飲料才能吞得下去。而且皮膚也一直都乾乾的,失去原有的光澤。這些持續已久的症狀,都被吳女士解讀為年紀大的關係而加以忽視,直到情形越來越嚴重,到風濕免疫科就診後才發現是罹患了修格連氏症候群(俗稱乾燥症)。洪國棟醫師解釋,修格連氏症候群確切發病原因仍未完全確定,但普遍認為和免疫系統失調有關。患者失調的免疫系統會攻擊身體的外分泌腺,例如唾液腺或者是淚腺,造成淚腺與唾液腺的受損,因此無法製造足夠的眼淚與唾液,引起眼乾與口乾的症狀。此外,修格連氏症候群也可能侵犯身體其他的器官,包括皮膚,腸胃道或呼吸道等系統,好發於年齡較大的女性(40~50歲),女性與男性比例約為 9:1。洪醫師強調,修格連氏症候群之症狀可能時好時壞,也會受到許多因素影響:例如服用利尿劑、抗組織胺藥物、抗憂鬱藥物或安眠藥等均可能造成病患症狀惡化。此外,睡眠不足、壓力、疲倦等也可能使病患更不舒服。如果民眾發現身體有上述異狀,建議儘快至醫院諮詢專業的醫師,才能早日給予適當的治療。

母乳哺餵保護寶寶抵抗新型流感

母乳哺餵保護寶寶抵抗新型流感#免疫系統

母乳是大自然賜給嬰兒最珍貴與神奇的禮物,無論在營養提供、疾病預防、智力提昇及健康促進各方面,母乳都是無可取代的,哺餵母乳可增進嬰兒與哺乳媽媽的健康。隨著新型流感案例的增多,美國疾病管制局官方網站(http://www.cdc.gov/h1n1flu/infantfeeding.htm)有關新型流感與哺餵母乳的主張,母乳可以提供寶寶各種保護的抗體,抗體是由身體的免疫系統所製造,可幫助寶寶抵抗感染。如果母親曾接觸到病毒,她的體內就會產生抵抗病毒的抗體,經由乳汁幫助寶寶抵抗疾病,對免疫系統尚未成熟的嬰兒特別重要。儘早且頻繁的純母乳哺育是保護6個月以下嬰兒免於感染最理想的方式。以下是在新型流感時與哺餵寶寶母乳應該知道的事:1、 母親接觸到這種新型流感時,不需要停止餵食母乳。2、 母親在服用藥物治療新型流感期間,仍可以繼續餵食母乳。3、 生病的母親為避免疾病傳染至嬰兒,可擠出母乳至奶瓶中,並由健康的家人或親友幫忙餵食。4、 如果寶寶生病了,可繼續給寶寶餵食母乳。因為母乳可以保護寶寶的免疫系統並提供寶寶所需水份。除此之外,母乳也會幫助寶寶發展對於疾病的抵抗力。5、 凡與嬰幼兒接觸者皆應加強洗手,餵奶時如有與寶寶近距離的接觸,不要在寶寶面前咳嗽或打噴嚏。如果覺得不舒服,咳嗽或打噴嚏,請戴上口罩。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呼籲全體市民,此時此刻,更需要支持母乳哺育,從產前到產後,從醫院到職場,給予嬰兒及媽媽們最友善的哺乳環境,共同支持媽媽哺育母乳,營造下一代健康的未來。讓滴滴母乳都是愛!母乳在新型流感時,更彰顯她大自然的神奇威力﹗

旅遊急救包!學會感冒自療法

旅遊急救包!學會感冒自療法#免疫系統

端午連假將至,許多民眾已做好短程旅遊的計劃,但在這段期間如果不幸遇上感冒,還真是掃興。北醫附醫家醫科醫師們表示,假期感冒和流行性感冒病毒可以經由眼睛、鼻子或嘴進入孩子的身體。用有病毒的雙手去摸臉是孩子得到感冒的主要途徑。大人都認為自己不會用手去摸臉,但事實上這也是大人的感染途徑。美國威斯康辛大學一項感冒病毒傳染途徑實驗中,研究者觀察在同一屋子內的一群人,暴露在感冒病毒存在的環境下,發現這些人平均在一個小時內不自覺的觸摸自己臉部至少十五次以上,而且大部分的人因感染而致病;而在另一個類似的實驗中也顯示,如果有任何衣物或手套可以減少手直接觸摸的機會,則得到感冒的機會就少得多。出外旅遊,孩童被他人碰觸的機會難免較多,但最好還是減少次數,避免感染。 旅遊中,若小孩突然感冒,北醫附醫家醫科建議可做以下處理,以減輕不舒適感:◎ 保持溫暖: 保持溫暖可以幫助將身體的能量直接用在免疫系統迎擊病原體的戰鬥中,而不是僅用在禦寒方面。◎ 休息: 在免疫系統與病原體戰鬥的最初幾天,是很耗體力的,因此,應讓孩子多休息,使身體有足夠的能量,以幫助免疫系統能正常的運作。 ◎ 漱口藥: 試試漱口藥,將頭向後仰,讓漱口藥深入到喉嚨後面使藥水濕潤不舒服的喉嚨,使喉嚨得到短暫的紓解。或者將一茶匙的鹽巴溶於溫水 中,每天漱口四次。或者含有單寧酸的茶,可以使黏膜較緊貼,減少喉嚨癢的感覺。◎ 多喝開水: 發燒將使身體產生脫水,並且失去鹽分,因而更需要補充足夠的水分。一般人每天至少要喝下八大杯(每杯二百五十CC))水,但在感冒時,量還要更多。如果你的尿液呈現黃色,就表示你還沒喝夠水分,須多喝直到尿液看起來清澈。用溫度適中的溫水幫孩子擦洗身體,還可以給予皮膚適當的水分。

小感冒併發肺炎個案激增 家長切莫輕忽

小感冒併發肺炎個案激增 家長切莫輕忽#免疫系統

寒假一過,家中唸幼稚園的小寶貝又要上學去了,光田綜合醫院特別提醒家長,要小心注意孩子的健康狀況,即使是小感冒也輕忽不得。每到冬季感冒病號特別多,尤其是嬰幼兒,幾乎都逃不過感冒的侵襲。區區一點流鼻水、咳嗽,對大人而言或許不算什麼,但對嬰幼兒來講,卻是健康的一大威脅。近來光田綜合醫院小兒科就發現有十多例嬰幼兒因感冒併發雙球菌感染而引起的肺炎個案,部分病例還出現肺積水等嚴重的症狀,幸好透過及時發現和治療,都未引起膿胸的嚴重結果。光田綜合醫院小兒科周宇光主任表示,一般上呼吸道的病毒感染稱之為感冒。亦即指聲帶以上的咽、喉、鼻腔等病毒感染;而氣管炎則指聲帶以下的氣管發炎;若再向下感染,便形成了支氣管炎、小支氣管炎或支氣管性肺炎等下呼吸道感染。而嬰幼兒因抵抗力較弱,常常因感冒而引起小支氣管炎、支氣管性肺炎或細菌性肺炎等的併發症。 雖然普通感冒一般症狀輕微,如流鼻水、微咳、偶有頭痛、疲勞、腸胃症狀,經一星期左右身體多會復原。但在腺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時,在持續一週左右的感冒症狀之後,常常病情反而變得更嚴重。有厲害的帶痰咳嗽、急促的呼吸,甚至有鳴喘的情形出現。同時亦可能會有發燒或嘔吐、腹瀉等症狀一併出現。這種小支氣管炎或支氣管性肺炎的情況在嬰幼兒特別容易發生,尤其在冬季。故我們必須隨時注意嬰幼兒感冒的變化情況。周宇光主任表示,小支氣管炎一般病程為兩週,但帶痰咳嗽、流鼻涕的情況可能會持續一個月或更久。在這期間如果又得到新的感冒,則會使原先的症狀再重來一次,這就是家中有在幼稚園唸書的小孩、嬰幼兒之感冒很難在短期復原的主要原因。此外,氣管在病毒感染後,局部的抵抗力會降低,易增加細菌侵入的機會,故部分嬰幼兒在這過程中會得到細菌性肺炎的併發症。此時嬰幼兒除了有帶痰音咳嗽的症狀加重外,還有會有高燒、活動力變差、呼吸變得困難與急促等症狀,醫師提醒家長切勿忽視病情,一定要趕緊帶孩子就醫診療,並配合適當的抗生素及支持性治療,以免進展到肺積水,甚至膿胸、肺膿瘍等併發症。在感冒的治療與照護方面,感冒初期用止咳、化痰與止流鼻水的藥物為主;但在病情進展到流膿鼻涕、鼻塞時,對嬰幼兒應加上鼻部的護理與治療。此時用暖霧氣沖洗鼻部,軟化膿鼻涕,再加以適度的抽吸,便可使嬰幼兒有鼻部舒暢的效果。而有支氣管炎的嬰幼兒,用蒸氣吸入化痰,加上胸部抽痰的物理治療,可加速氣管痰液的清除,縮短疾病天數。對於細菌性肺炎的治療,除上述的支持性治療外,要加上抗生素治療,才能有效治療肺炎。要是病情進展到膿胸,更需要插胸管排膿。周宇光主任表示,針對預防肺炎雙球菌引起的肺炎、腦膜炎、中耳炎等感染,目前最有效的方式是施打預防針,也就是肺炎雙球菌的疫苗。通常在出生第二個月就可施打,可與同時間的三合一或四合一等疫苗一起注射。愈早施打,就能愈早得到防護力。

小傷口處理不慎 引起蜂窩性組織炎

小傷口處理不慎 引起蜂窩性組織炎#免疫系統

一位50多歲女性,日前因天氣不錯,與家人外出踏青,不慎遭蟲咬傷,返家後發現小腿皮膚有紅點狀,心想昆蟲咬傷,不以為意,便自己擦藥局買來的藥膏,但三、四天了一直沒好轉,後來,大小腿甚至出現紅、腫、熱、痛,並且發高燒並發冷,因此被家人送到該院急診,經診斷為嚴重的蜂窩性組織炎,血液的細菌培養也培養出鏈球菌,經過多日的針劑抗生素治療,發燒的問題才漸漸改善,腳的紅腫也慢慢回到原狀。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感染科郭漢岳醫師表示,蜂窩性組織炎的主要症狀為皮膚區域的紅、腫、熱、痛,主要發生在足背、小腿、手背等地方,發炎的區域一般集中一處,沿周圍擴散,有時會順著淋巴的循環由小腿一路向鼠蹊部發炎,雖然疼痛為蜂窩性組織炎常見的症狀,不過疼痛一般都是在碰觸到發炎地方才會發生。若發炎區域較大,有可能會引起發燒、發冷等症狀。一般引起蜂窩性組織炎的病原菌為鏈球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都是存在於皮膚的細菌,當表皮有受傷或破損時,細菌會順著破損處進入體內,若菌量太多或人體免疫或循環狀態不好,就可能引起組織的發炎。因此,發生蜂窩性組織炎的主要危險因子有皮膚缺損(傷口、香港腳、泡水過久)、循環不佳(動脈或靜脈阻塞、放射線治療後)、免疫不佳(糖尿病、肝硬化、洗腎)、體重過重等。一般而言,若病患有糖尿病、肝硬化等免疫不佳的情形,或是該區域血液循環太差,就有可能會感染到更深層的皮下脂肪及肌肉層,並會產生化膿的現象,此時就需要將膿瘍引流,嚴重時可能要手術切除感染部位,甚至截肢。郭漢岳醫師指出,蜂窩性組織炎的治療以抗生素為主,輕微的蜂窩性組織炎可以使用口服的抗生素,若症狀較嚴重,則需要先以針劑治療,甚至先作血液培養,找出致病菌再投藥。若有膿瘍產生,則需要手術將膿去除或引流。若在不碰觸發炎部位也會有劇痛,則要考慮已侵犯到肌膜,需評估是否要緊急手術。一般用藥到症狀消失兩到三天為止。郭漢岳醫師提及,針對有些病患已改善所有能改善的危險因子,但仍然一再發生蜂窩性組織炎,則有文獻建議可以使用抗生素做長期的預防。在國內主要以每月一次的長效型盤尼西林肌肉注射以預防之,且就其門診患者的施打情形,此方法確實能減少蜂窩性組織炎的發作次數,只是每次都須要作盤尼西林測試;若怕痛的病患也可以口服盤尼西林來治療。不論是肌肉注射或口服治療,一般建議先治療六個月,再評估停藥後是否有復發的情形。建議民眾發生蜂窩性組織炎時,還是要請醫師診治,不要自己買抗生素吃,以求正確的診斷和治療。除了治療之外,找出危險因子並儘量加以控制是很重要的,因為若不將危險因子改善,復發的機會就會很高。郭醫師提醒,蜂窩性組織炎雖然只是皮膚的感染,然而一旦細菌向深層侵犯,也會引起嚴重的併發症,早期診治及治療才能保護我們的健康。而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也是預防蜂窩性組織炎的不二法門。

養寵物的健康危機:貓抓病

養寵物的健康危機:貓抓病#免疫系統

飼養寵物可以為生活帶來樂趣,許多人樂此不疲,也與寵物愈來愈親暱,忽略了寵物可能帶來的健康威脅,其中「貓抓病」便是一種新興的人畜共通傳染病,患者有日增趨勢。永和耕莘醫院感染科主任高寶鑽醫師指出,貓抓病早在1950年便被發現,由於患者多經貓抓傷或咬傷而造成感染,故此名之,其致病菌為「韓瑟勒巴通氏菌」,好發在小孩及年輕人身上;而在台灣,貓抓病的臨床研究從1995年才開始,直到1998年出現首次病例報告,目前每年約有15-30個確定病例。其實,一般健康人感染到貓抓病菌,通常不會有明顯症狀,少數會有發燒、淋巴結腫大、疼痛及傷口出現紅色丘疹等情形;但小孩、老人、使用類固醇的病患、及免疫系統較差的人(如癌症病患、器官移植病人及愛滋病毒感染者等),則可能發展為全身性感染,導致神經視網膜炎、腦膜炎、心內膜炎、肝臟及脾臟病變等,其潛伏期通常為2-6週。顧名思義,貓抓病的主要帶菌者是家貓,但帶有致病菌的貓不會有明顯症狀,而貓和貓之間則可經由貓蚤傳播病原,尤其一歲以下的幼貓、在收容所的貓,較容易受到感染。根據研究,人類的貓抓病患者,超過90﹪係經由帶菌貓隻的咬、抓或舔舐傷口而染上病菌;但須注意,貓並非此病的唯一媒介,接觸狗、猴、兔、雞及馬等動物也可能遭感染,幸運的是,貓抓病並不會直接由人傳染給人。高寶鑽醫師表示,就整體而言,貓抓病是一種良性疾病,免疫系統健全的人可自行痊癒,但症狀有可能持續三週或更久;治療方面,給予口服抗生素即可,但免疫力不佳的患者,須用藥物改善中樞神經系統及肝脾的症狀。寵物飼養者、獸醫、5歲以下孩童及免疫功能不佳的人,都屬貓抓病的高危險群。預防之道應避免寵物接觸病原,維持乾淨的飼養環境,限制外出,並做好防蚤措施,接受定期體檢,以預防身上有寄生蟲,帶病菌傳給人。另外,應避免與寵物玩耍時被抓傷或咬傷,若不慎遭抓傷、咬傷,應立即以流動清水及肥皂清洗傷口,千萬別讓貓咪舔到傷口,以免病菌趁隙而入。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