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

控制你才不是因為太愛你!「9跡象」教你判斷情緒虐待

控制你才不是因為太愛你!「9跡象」教你判斷情緒虐待#控制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情緒虐待對人的危害相當於身體虐待,而且經常更加嚴重。在肢體暴力的事件中,受害者可能會有實際的證據,例如瘀傷。他們也許有機會藉由提出控告,採取法律行動,或者藉由保護令來尋求保護。然而,情緒虐待是一種更為普遍的虐待形式,大多數都會在身體虐待與性虐待發生的前後出現。情緒虐待就是心理暴力!情緒虐待包含所有非身體的行為(包含明顯與隱晦的手法),會隨著時間以某種模式出現。這些手法包括批評(侮辱、謾罵、當成小孩對待)、敵意(吼叫、沉默以對、言語攻擊)、恫嚇(裝模作樣、威脅)、羞辱(利用他們對你的了解來使你難堪),以及騷擾(連續不斷的重複要求)。他們的意圖是要控制或支配受害者,這會導致自我價值降低、心理狀態出問題和自殺想法。情緒與精神虐待都可以統稱為:心理暴力。心理暴力的定義是以控制、否定與支配為基礎的行為和言語。這些關係中存在著權力不平衡的情況,所以在各種關係中都可能經歷虐待,例如親密伴侶、父母和子女,以及上司與員工之間的關係。是體貼還是控制?9種親密關係中的虐待跡象在關係剛開始時,了解你的新對象可能很有趣又令人興奮。但當新對象偶爾說出或做出讓你覺得不對勁的事情,有時我們會因陷入新關係帶來的新奇與興奮感之中,而想要忽視這些跡象,不過請特別注意你的直覺,花點時間仔細檢視並識別對方的話語、行為和意圖是否有以下9種跡象:1. 控制對方一開始表現出來的形式,可能有體貼、保護與照顧。然而,在虐待關係中,這些行為表示對方企圖從各方面控制你的生活。施虐伴侶經常會緊盯著你去哪裡和在哪裡,堅持隨時都要聯絡到你,告訴你可以或不可以見誰、應該穿什麼,諸如此類的事。施虐者可能會苛求或發怒,或是以比較溫和的方式提供「有用的建議」。這些要求之中,可能會帶有他們的批評,或者你會隨著時間注意到,如果不聽從他們的建議就會產生某些不良後果。2. 辱罵辱罵又稱為言語侮辱,目的在於贏得爭論、羞辱,或是控制你的自我價值感,這可以明顯表達出來,也可能以開玩笑或鬧著玩的方式掩飾。這麼做的意圖,絕對是要輕視並貶低受害者。當爭論的方向總會轉移到攻擊你的性格,那麼對方的意圖就只有控制你、削弱你的信心,以及支配你。例如:「你每次都忘記我要你做的事。你是真的笨,還是有什麼毛病?」3. 吼叫吼叫通常就是提高音量,不過施虐者會利用吼叫來使人順從。被吼叫者會因此而習慣聽從企圖以這種行為將意志強加於人的吼叫者。吼叫會磨耗受害者的精力,阻止他們表達意見。人的意志與尊嚴會隨著時間被削弱。4. 孤立施虐者會把你花時間跟朋友與家人相處這件事視為威脅,因此可能會設法孤立你。首先,他們也許會批評或貶低你跟朋友與家人的關係。例如,施虐者可能會說你愛的人對你很差或利用你,或者你跟他們相處的時間,影響了你和施虐者的關係。 有時候孤立你的意圖會更為明顯。施虐者也許會限制你的金錢、交通方式,或是限制你跟朋友與家人的聯絡。這種社交孤立產生的寂寞,可能會導致焦慮、憂鬱、物質使用增加,以及健康問題。5. 威脅威脅是一種表達方式,意欲造成你的傷害、痛苦或損失。這是施虐者的一種脅迫行為,暗藏著暴力的可能性。恐懼會變成強大的激發因素,讓你嘗試改變關係並配合施虐者。這種表達方式經常以你恐懼的事為目標:6. 懲罰懲罰是施虐者感到受傷、被拒絕,或是覺得被拒絕時,可能做出的任何反應。懲罰的形式可能是報復或制約。施虐者會為了報復而使你痛苦,並且引發你的制約反應,企圖改變你的行為。 7. 拒絕拒絕行為是拒絕承認你的需求與才能。這可能包含收回或拒絕付出愛、關注或情感。這種方式是要貶低你和你的付出,暗指沒有人想要或需要你。8. 忽視忽視是一種行為模式,目的在於消除關注與情感,並且剝奪你對歸屬感、愛及連結的情感需求。忽視包括了疏忽行為、不理會、對其他人反而表現出興趣,以及沉默對待。9. 財務虐待財務虐待包括限制取用資金、不提供財務資訊,或者完全控制資金,通常就像家長對待孩子的方式。在這種類型的虐待中,受害者經常不知道施虐者的收入情況,或者必須把自己所有的薪水都交給對方。「他是否有這5大特徵?」幫助你認清身旁的施虐者許多處於虐待關係中的人,都會懷疑自己是否應該注意到警訊,可是一開始卻沒看出來。虐待關係起初的情況大多是迅速投入、過度體貼、全神貫注在受害者的安全或幸福上,而且對關係有不切實際的期望。以下是10大情緒虐待者特徵:1. 不負責任施虐者不會承認錯誤或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如果他們在工作上遇到困難,或者留不住工作,那是因為他們受到了不公平的對待。如果他們對別人做出虐待行為,那都是受害者的錯,是對方讓他們生氣的。也許施虐者成長的過程很不愉快,或是酗酒,才會有那些行為。無論發生什麼,或是他們該負的責任有多明顯,都不是他們的錯。事實上,發生事情通常都是你或別人的錯。他們每次道歉時都會補一句話,例如:「要是你沒那麼做,根本就不會發生。」2. 缺乏情緒/缺少情緒自我控制施虐者可能會毫無情緒控制,或者對你的情緒痛苦做出冷淡疏遠的反應。健全人格的特徵是有彈性,並且能夠調節情緒。具有虐待型人格的人可能會過度調節情緒,表現出麻木的樣子。如果他們的情緒調節不足,可能就會敏感、暴躁或憤怒。受害者可能會覺得他們的伴侶/施虐者就像有「雙重人格」。施虐者誇張的情緒波動和過度敏感,經常使受害者感到困惑與不安。虐待型人格很脆弱,容易覺得受到侮辱或冒犯,而且通常有防衛心態。3. 生性嫉妒施虐者經常把愛當成嫉妒的藉口:「我會嫉妒是因為太愛你了。」然而,嫉妒跟愛毫無關係。它代表的是占有、控制,以及缺乏信任。嫉妒行為包括質疑伴侶的行蹤或意圖,而且會對事實錯誤解讀,藉此將控制行為合理化。施虐者可能會:質疑你的穿著。質疑你想穿給誰看。檢查你的手機訊息。檢查你的車子的里程數。頻繁打電話或傳訊息給你。要你立刻回覆。只要你沒立刻回覆,就把這當成你變心的表現,並且質疑你在說謊。4. 扮演受害者施虐者對特定挫折的反應,就像是受到了攻擊與針對,而且他們在對質時通常會改寫過去。他們會塑造自我犧牲的形象,並且形容你忘恩負義,或許還會說都是你得到好處,而他們在受苦。到最後,你會覺得自己沒有扮演好伴侶、孩子、朋友或員工的角色。5. 自負自負的人只重視自己的形象、成就、外表與素質。施虐伴侶可能會時常提起自己的素質與行為有多麼棒,而受害者能跟他們在一起有多麼幸運。施虐者可能會利用這種形象來控制對方的行為,威脅要是對方讓自己難看,他們就要離開。識別情緒虐待者的目的背後...其實是沒安全感、害怕被遺棄情緒虐待者的目的是持續控制受害者。施虐者想要掌握所有決定權,一切都占上風。為了操控你的想法與情緒,施虐者會破壞你的信心、削弱你的自尊,並且讓你懷疑自己的判斷和理智。情緒虐待者想要支配你,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創造適當的情境,藉此動搖你的自我效能感,或是讓你懷疑自己處理情況的能力。滿足施虐者的需求,藉以增加自己的重要性與優越性。不安全感、紓解壓力、害怕被遺棄,這些都是他們想要支配或虐待別人的可能原因。當你對自己發生的事以及受到的影響知道越多,就越能讓自己準備好擺脫情緒虐待的影響。知識就是力量。認識施虐者所利用的這些元素,能夠讓你更清楚明白「遭受行為虐待,並不是你的錯」。也突顯了他們的行為只是為了滿足自身需求的這項事實。好好教育自己,這能夠讓你確認並明瞭自己經歷了什麼。(本文摘自/情緒虐待自癒療法:擺脫心理暴力的惡性循環,重新走向自我復原之路/本事出版)

疫苗佐劑已成熟?有助控制武漢肺炎

疫苗佐劑已成熟?有助控制武漢肺炎#控制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武漢肺炎疫情延燒,前中研院院長、現任生策會會長翁啟惠提出,觀察目前趨勢,2019新型冠狀病毒未來或將演化成如同流感的季節性傳染病,並認為最有效的防治方式是疫苗。不過,研發疫苗首重抗原,後續可搭配的疫苗佐劑卻非一蹴可及,多掌握在各國大廠手中。所幸,昱厚生技開發的LTh(αK)黏膜佐劑技術平台,二期臨床試驗已證實安全和有效性,有望加速疫苗開發。昱厚生技總經理兼任研發長徐悠深博士表示,該佐劑不僅可加強疫苗免疫反應,且可製成鼻噴劑型疫苗,對於呼吸道黏膜感染的新型冠狀病毒預期可提供更好的保護效果,只待各界開發出疫苗抗原,可馬上投入人體臨床試驗!疫苗研發費時 佐劑平台技術加速研發武漢肺炎讓全球聞之色變,專家指出美國國衛院的疫苗可能要等3年,針對疫苗開發難度,徐悠深博士表示,必須短期內製備出抗原,又製備出抗原不代表疫苗完成,還要經過動物實驗,才能進入人體一至三期臨床試驗,進而大規模接種,坦言需要很長的時間,三年已是保守估計。此外,抗原的產量是疫苗發展須考慮的瓶頸,有時製造的抗原會不夠,若有佐劑平台技術加入,可以減少抗原使用量,等量生產的抗原可以施打更多人。進一步而言,若是一般肌肉注射疫苗,無法在黏膜產生抗體,病毒還是會在黏膜處複製後進入血液,這時血液中的抗體才能發揮作用。而加入黏膜佐劑,可將疫苗製成噴鼻劑型,在黏膜組織誘導出抗體,只要病毒進入呼吸道,可以馬上中和,避免進一步感染,無論針對SARS、這次武漢肺炎病毒都能提供更好的保護效果。噴鼻式疫苗已成為現今疫苗發展的趨勢之一,2003年發現SARS病原體的香港大學傳染病權威袁國勇教授,日前也發布其團隊亦投入研製噴鼻式新型冠狀病毒疫苗。疫苗分兩部分:抗原+佐劑 佐劑能增強抗原免疫反應徐悠深博士解釋,疫苗分成「抗原」和「佐劑」兩部分,抗原是病毒上面的蛋白質、醣類等,可以經由生技技術量產製成疫苗,接種進人體後可誘導免疫系統產生免疫反應。待病毒感染人體,免疫系統可快速啟動抵抗病毒,因此疫苗是預防傳染病的最好方法。然而,單獨使用抗原接種的免疫反應可能不穩定,尤其是新興傳染病,添加佐劑後,抗原免疫反應可以增強,例如佐劑會吸引免疫細胞吞噬抗原,進而將病毒抗原資訊帶回免疫系統,使身體產生更多有效抗體。LTh(αK)黏膜佐劑技術平台Ready 催生噴鼻型疫苗SARS之後,政府積極推動疫苗及佐劑之研究,徐博士經多年研發成功利用基因工程方法,將大腸桿菌的LT蛋白去毒,並保留其生物活性製成「疫苗黏膜佐劑LTh(αK)」。徐悠深博士提到,此佐劑加入季節性流感抗原,製成鼻噴劑型的流感疫苗,已在台灣完成臨床一、二期試驗,證實安全性,且能有效在呼吸道黏膜誘導產生很高的專一性抗體,結果發表國際期刊,規劃進入臨床三期。該佐劑技術平台如何加速疫苗開發?由於徐悠深博士解釋,沒有添加適當佐劑的疫苗,可能在後續臨床試驗容易因免疫效率難以掌握而失敗,因此,「只要武漢肺炎疫苗的抗原製備完成,就可添加LTh(αK)黏膜佐劑,增加試驗成功率,若情況緊急,可能從一期試驗進展至三期,通過後盡快接種高風險的族群。」由於因應流行性傳染病時,疫苗研發是不可或缺的,專家學者也體認到想要儘快找出疫苗,得預先開創所謂的「平台技術」,當傳染疫情爆發時,可按病毒的特異基因序列依已建立的平台技術,快速製成疫苗。抗原與佐劑平台技術因預防醫學的興起,吸引世界級科學家與藥廠致力投入,徐悠深博士說,在這2019冠狀病毒爆發的緊要關頭,昱厚生技的LTh(αK)佐劑平台技術已成熟並完成量產準備,願意與產學研各界積極合作新疫苗開發,盡早製作出有效疫苗,儘快解除國民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恐懼。(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打破飲食禁忌!6原則控制血糖

打破飲食禁忌!6原則控制血糖#控制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隨著人口老化、肥胖與飲食習慣改變,糖尿病人口呈現快速地成長。究竟有多少人沒有意識到自己生病了?外食是糖尿病患者的天敵,但外食也是現代人不得不面對的處境。炸豬排、串燒、咖哩飯、烏龍麵…等外食的誘惑,讓你常常處在想吃又不敢吃的掙扎中嗎?失明、洗腎、腳部壞死、神經障礙、腦中風等這些高血糖引起的恐怖併發症,一輕忽就會萬病纏身加倍慘!根據《不被糖尿病殺死的57個方法》一書表示,其實只要用做得到的飲食習慣+懶人運動法+身心放鬆,讓血糖下降不卡關,不讓恐怖併發症爬上身!潛在危險因子,你有幾項?• 熱愛【喝酒】!每天晚上非小酌一番不可。•【愛吃肉】勝過蔬菜,尤其最愛炸物!• 吃飯就要吃【白米飯】,不多吃幾碗就覺得不滿足。• 是【美食愛好者】,盡情吃好吃的東西是人生一大樂事。• 不知不覺間飲食都靠【速食】解決。• 戒不掉【甜點和果汁】。• 長期【懶得動】身體。• 有【肥胖】傾向,視體重計為惡夢。以上選項符合幾項呢?小心!只要超過三個以上就屬於危險族群!但別擔心,不論是糖尿病候選人還是已經得病的人,本書要教你用最輕鬆、不勉強的方式有效降低血糖值。降血糖第一步:吃肉喝酒沒問題嗎?!其實只要選對食材,就能放鬆享受/忍耐不吃喜歡的食物、常常吃不飽、飲食清淡…,你也有這樣的困擾嗎?不能大口吃肉、不准喝酒、甜點更是被封殺!其實,都是因為選錯食物、用錯方法,才導致血糖值不減反增。其實被視為「禁忌」的食物只要正確吃,以及稍微調整一下習慣就能避免血糖值上升的訣竅。• 吃的順序換一下!第一口先吃蔬菜• 用有嚼勁的食物取代軟綿綿食物• 不是一天三餐,而是一天五餐• 選擇吃牛排、不吃烏龍麵• 酒戒不掉?改喝紅酒就OK• 少鹽少糖,用辛香料提高代謝• 吃對澱粉血糖才會降• 甜點的選擇重點是巧克力&水果• 咖啡是隱藏好物,茶也是好幫手降血糖第二步:懶散的人也能辦到!養成每天持續運動習慣的方法/運動雖然是控制血糖的要點,但是要求討厭運動的人突然去運動,不僅缺乏幹勁,也很難持之以恆。相反的,如果能將一些很簡單的動作融入到生活習慣中,就算每天不勉強自己去運動,也能達到降低血糖的效果。跟著這樣做,簡單動一動、加強代謝、肥胖OUT!• 走路降血糖!只要10分鐘,逛街、遛狗都可以,稍微走一下就有效。• 肌肉鍛鍊!一邊看電視一邊舉寶特瓶,想到時舉一下就好。• 一天走一次樓梯!放棄搭電梯或手扶梯。• 躺著就能做的簡單運動!金魚體操、抱膝滾動。• 懶懶散散運動法!坐著時轉動腳踝、站著時踮腳尖、蟑螂運動法。• 隨時按壓!刺激穴道、按揉小腿。降血糖第三步:打造銅牆鐵壁防禦力!輕鬆搞定失控的血糖值/「壓力對身體不好」大家都知道!但你知道嗎?原來壓力也會造成血糖值上升。不斷地忍耐和勉強自己會造成糖代謝異常,而且抗壓荷爾蒙會讓血糖、血壓和心跳速度上升、免疫力下降,直接導致文明病的產生。因此藉由身心放鬆,讓胰島素運作正常,血糖自然往下降!

3C網路使用 是控制誘惑的練習!

3C網路使用 是控制誘惑的練習!#控制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這年頭的父母,不免要經歷一段親子之間「手機大亂鬥」的時期,也就是,孩子極力爭取更多使用3C或手機的時間,但父母則需要做好把關的角色。先撇開網路上的各式內容不管,單就手機或網路使用這件事來談,「到底要不要讓孩子擁有自己的手機?」、「每天開放使用多長時間?」、「使用時需不需要大人在一旁陪伴?」,這些問題真是有夠惱人的。即使你現在不去想,有一天孩子也會逼著你不得不面對。網路使用的控管,就是對抗誘惑的過程陳志恆諮商心理師表示,其實,3C產品或手機網路的使用,不單單只是可以用或不可以用的問題,我們需要把它看成是對抗誘惑的過程。為什麼?智慧型手機的設計,就是要讓你「愛不釋手」。當生活中的各種必須活動,以及全世界最有趣的事物,全被集中在一個小小螢幕中,大家當然拼命盯著看,誰還有空理會身旁的人呢?而當大人都難以抵擋手機的誘惑,大腦尚在發育中的孩子,更是無招架之力。因此,我越來越同意有些學校規定進校門收手機的政策,因為,誘惑管理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眼不見為淨」——沒看到,就不會想起,心思就會放在當前重要的事情上(當然,這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所以,大部分的「手機大亂鬥」都是發生在放學後的家庭時光中。孩子憋了一天沒上網,回到家瘋狂滑著手機,任憑大人怎麼勸、怎麼吼,都沒用——這樣的場景,你應該不陌生。特別是,如果你沒有從孩子小的時候,就逐步鍛鍊孩子自我控制的能力,手機網路往往是佔上風的一方。 上得去,也要下得來在孩子手機網路使用的管控上,我們最怕遇到兩種狀況:第一、國中以前,家長認為孩子功課壓力不大,無限制開放使用,國中之後見學習大受干擾,這時才要規範,已經一發不可收拾。第二、國中以前,家長認為孩子還小不該碰,嚴格禁止,上國中後甫解禁,就讓孩子網路吃到飽;孩子沒有從小練習,當然上去後就下不來。由此可知,面對手機誘惑的自我控制能力,是需要從小培養的。但是,怎麼培養?(一)小處著手—從孩子做得到的開始練習首先遇到的問題是:「孩子多大時,可以給他使用智慧型手機或網路?」這目前沒有固定的答案,但你不可能一輩子禁止孩子接觸,讓孩子成了原始人類。通常在幼兒園或上小學時,就可以讓孩子有機會接觸到手機或網路世界。除了要幫孩子過濾及篩選網路內容外,更要規範孩子網路使用的時間,例如,從每天每次10分鐘開始。 事先規範:開放孩子使用前,先說好規則,請孩子時間到就要停下來。預告提示:時間快到前,如7分鐘時,預做提醒,讓孩子有心理準備為自己踩煞車,結束網路使用。 堅持停止:時間到時,務必請孩子停下來,原則上不能有討價還價的空間。 溫和而堅定:若孩子不從,或因此大發脾氣,請父母保持「溫和而堅定」的態度,先同理孩子的感受:「我知道你還想玩」、「我知道不能繼續玩手機,你很生氣」,同時堅定地繼續要求孩子停止使用網路。 適時肯定:當孩子能做得到,在事先約定的時間內停止使用手機網路時,請不吝給予孩子大大的肯定;因為,這對孩子而言,真的不容易。越小的孩子,在使用網路的過程中,父母盡可能參與互動與討論;越大的孩子,只要確認孩子使用網路內容無不妥,便可以給孩子獨自使用的空間,或者在一旁陪伴就好。(二)逐步開放—依孩子年齡及自我控制能力漸次開放使用時間當孩子能夠一段時間(通常是以一年為單位)做得到在規範的時間內,結束手機網路使用,我們便能夠相信孩子已經具備一定程度的自我控制能力;此時,便是延長孩子手機及網路使用時間的時機了。每次延長5到10分鐘不等,通常需要與孩子事先充分討論,取得共識。如此,只要孩子能夠一段時間都遵守規則,確實做到「上得去也下得來」,父母就可以在新的年段,再多開放孩子使用手機網路的時間。請注意,一次增加一點點就好,以孩子能做得到的為原則;如果孩子停不下來,就請退回原來的使用時間,當然,這些規則事先都要說清楚。(三)反覆堅持—每天都做到,沒有例外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在執行過程中,父母必須堅定立場,讓孩子知道不可能有例外。因此,不論晴天雨天、平日假日,甚至功課進步或退步,都要共同遵守規範。這時,最該避免的是,把上網時間與孩子的成績或學習表現掛勾在一起。如果你告訴孩子:「只要你功課進步,就讓你多上網一些時間!」,到頭來會變成,孩子威脅父母說:「如果你不讓我玩手機,我就不讀書了!」同理,父母也不可以因為任何理由,無故剝奪孩子使用手機網路的時間——要求孩子遵守規範,父母自己也得先遵守。如此,孩子便會清楚知道,每天他有多少時間能上網。這時候,父母若能與孩子討論以下兩個問題,將更能幫助孩子提升自我管理的能力:該如何充分運用這段有限的上網時光?如果一直很想繼續上網,不想下線時,可以怎麼幫助自己踩煞車?從小讓孩子反覆練習的目的,是在孩子進入青春期時,能夠擁有足夠的自我管理能力以抵擋誘惑,知道什麼時候可以上線,什麼時候要停下來;什麼時候可以多上網一些,什麼時候連碰都別碰比較好。高品質的親子關係是避免網路沈迷的防護網單純把手機網路本身看成是個誘惑源,若能有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便有能力抵擋誘惑,不至於讓網路主宰了人生。然而,我們都知道,孩子的網路沈迷,時常反應的是生活中遇到困境、陷入痛苦之中,像是課業挫敗、同儕孤立、情緒困擾或家庭危機等。生活中若缺乏一定的成就感,也感覺不到被家人朋友接納與看重時,孩子便能輕易地在網路世界裡獲得慰藉,當然進得去同時出不來,而且越陷越深,這才是最大的問題關鍵。身為父母,我們大概很難幫助孩子掃除所有成長過程中會造成痛苦的障礙,但我們至少能盡力與孩子維持一段高品質的親子關係,這能讓孩子在現實生活中因挫敗而急速下墜時,穩穩地接住孩子,不至於陷入網路世界裡,不可自拔。

實驗證實 秋葵裡異槲皮素可控制血糖

實驗證實 秋葵裡異槲皮素可控制血糖#控制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全台灣有超過150萬的糖尿病患者,而根據資料統計,有45%患者飲食控制認知錯誤,台灣營養學會營養師鄭師嘉表示,許多糖尿病患者需進行少鹽、少糖、少油等飲食限制,而為了有效控制血糖,試圖依靠飢餓療法等極端方式,不但無法有效控糖,反而容易使血糖範圍飄移、熱量不足造成身體機能失調,坊間也盛傳許多未經證實的控糖飲食偏方,患者隨意大量嘗試之下血糖不降反升。秋葵含異槲皮素 具抗氧化性 有效降低血糖水平糖尿病患者平常需節制攝取吸收率快的單醣類食物,如果汁、水果、奶茶等,除了熱量高外,還會促使胰島素大量分泌,造成血糖上升。秋葵含豐富的維他命A和B群、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等。且秋葵含有豐富水溶性的膳食纖維,配合足量的水可以阻止腸胃吸收碳水化合物,實驗結果同時也發現,秋葵的「異槲皮素」與「血糖控制」有正相關,異槲皮素具有抗氧化性及調解葡萄糖代謝作用,能夠有效改善血糖水平,能延緩醣分吸收,抑制脂肪形成,果膠還能保護胃壁。自製秋葵水助控糖若想自製秋葵水飲用,建議選購表面絨毛完整、顏色鮮豔且無農藥的新鮮秋葵,不過因秋葵產季僅有5個月(6月-10月),且不易存放、容易褐變,購買上建議少量購買以確保品質。而作法是將新鮮秋葵去頭去尾、切片後泡入常溫開水中一晚,早上空腹飲用。由於秋葵中的粗纖維會刺激腸胃道,若是消化機能較弱的人,建議可改喝秋葵水,不直接食用秋葵。

飲食過於營養反不利控制癌細胞?

飲食過於營養反不利控制癌細胞?#控制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癌細胞要餓死它,不能吃太營養?這個觀念一直廣泛流傳在病友間與網路上,也有些病患時常在門診時提出類似問題。想像一下,癌細胞在身體裡就像是到處搶錢的流氓,要對付這種流氓,我們應該是加強警政系統去抓出這些壞蛋才對,應該沒有人會想用降低所有人薪水收入的方式來讓流氓搶不到東西吧? 限制癌症病人攝取營養就像不給警察、民眾薪水,而希望能讓癌症因為這樣的沒錢(沒營養)而餓死。最後總是癌細胞沒被餓死,正常細胞先被餓壞。因此,癌症病患更應該多多補充營養才是正確的觀念。事實上,癌症病患的營養照護近年來已經成為一個熱門的課題。依據歐洲抗癌行動聯盟(European Partnership for Action Against Cancer, EPAAC)的研究顯示,癌症患者經常出現營養不良和肌肉量減少的症狀,這些症狀會大大降低癌症病人的存活比率。肌肉蛋白質消耗是癌症惡病質的標誌,嚴重影響生活質量並使病人的身體功能對治療的忍受力產生負面影響。在癌症患者中,如果觀察到營養攝取不足並且體重減輕持續發生,都會導致嚴重的後果。它們可能由於治療期間的食慾降低而導致食物攝入不足,身體活動減少和分解代謝紊亂引起。體重減輕與肌肉量減少造成的身體功能受損會導致預後不良,這會使抗癌難度增加,導致預定治療成效減少或療程中斷,並使生活品質下降。尤其,頭頸癌患者在接受放射治療時,由於口腔黏膜發炎、破皮、疼痛,平均體重都會因為治療減少3%到5%,如果他們不願意接受積極的營養介入(如:插鼻胃管灌食),則營養不良導致的免疫力降低將易引發肺炎,甚至癌病復發,進而治療失敗等惡性循環的結果經常一再發生,絕不是只靠單一種營養素補充就能防止體重下降的。基本的卡路里仍是最重要的,目前醫學界的共識認為,癌症病人不只不應該限制營養,更應該積極監控營養狀態,隨時補充營養,預防營養不良的出現,來確保治療能順利完成,並維持病人生活品質,對於特別加強某些單一的營養補充元素,並非不可。(本文摘自/自己的癌症自己救/時報出版)

用「高血壓導管」控制高血壓更有效

用「高血壓導管」控制高血壓更有效#控制

(優活健康網記者 張桂榕/綜合報導)63歲的黃先生罹患高血壓十餘年,雖然持續用藥控制、但血壓始終起伏不定,有時收縮壓甚至飆破180毫米汞柱。由於他父親當年一度嚴重心肌梗塞命危,醫師建議積極控制血壓,他因而決定接受「高血壓導管治療」,終於讓血壓達標,擺脫心頭大患。十大死因「高血壓」死亡率上升最鉅!穩壓刻不容緩醫師指出,血壓每增加20/10(收縮壓/舒張壓)毫米汞柱,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就會倍增!我國十大死因當中,高血壓位居第八,但死亡率上升最鉅。台灣高血壓學會與中華民國心臟學會呼籲民眾不僅要「知道自己的血壓」,高血壓患者則應積極配合醫囑將血壓控制達標,降低中風、心肌梗塞、主動脈剝離等疾病風險!高血壓控制不良,小心心肌梗塞突襲台灣高血壓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王宗道指出,台灣超過二十歲以上成年人當中,每4人就有1人罹患高血壓。但將近五百萬高血壓病患中,卻有三分之一患者不自覺有高血壓。一般人血壓應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若經診斷為高血壓,血壓在160/100毫米汞柱以下者,可先透過SABCDE(限鹽、限酒、減重、戒菸、飲食控制、適度運動)等生活方式調整,經觀察3個月後血壓仍未獲得控制,則應用藥治療。血壓降不下來? 導管治療可助血壓達標什麼是「高血壓導管治療」?醫師解釋,腎臟在血壓的調控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若腎臟交感神經過度活化,會導致腎素分泌增加,進而提升鈉再吸收作用、降低腎臟血流,導致血壓升高。高血壓導管治療是從患者鼠蹊部,以導管進入腎動脈後以微能量降低末端過度活躍的交感神經活性,達到降低血壓的效果。誰適合裝「高血壓導管」?1.已使用三種以上降壓藥達最高劑量2.持續一個月血壓仍無法控制達目標值3.無法按時服藥4.難以忍受藥物副作用5.合併有心腦血管疾病或器官受損6.繼發性高血壓經治療後持續三個月血壓仍無法獲得足夠控制「穩壓三部曲」--- 準確測量、有效治療、控制達標王宗道也特別提醒,治療高血壓的第一步,是要正確測量血壓。除了門診測量血壓、居家自行量測之外,24小時連續血壓測量,可測定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平均血壓值及變動的情形,對於高血壓的診斷及評估高血壓患者的藥物使用情形,也有相當大的幫助。

焦慮、墨守成規 造就控制狂母親

焦慮、墨守成規 造就控制狂母親#控制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於/編輯整理)有孩子邁入青春期的家庭,總是火藥味很重,但如果能聆聽青少年的聲音,常有許多意外收穫。因為從他們充滿情緒、聽起來很刺耳的話語中,往往能直指出家庭的真實面貌與困境。在晤談室,常見的場景像是母親苦口婆心地說:「我做的一切都是為你好。」孩子則憤怒地回答:「但我不需要妳給我的這些。我要的,妳卻不給我。」被許多「好媽媽」的標準所綁架 無法動彈不斷給予,卻不考慮孩子目前真正的需要。有時候是出於母親自己本身的需要,因為她需要透過「不斷給予」,來減輕擔心自己不是個好媽媽的焦慮。是不是要養出一個好小孩,自己才算是一個好媽媽呢?好小孩的定義又是什麼呢?是街坊鄰居都有口皆碑?還是符合社會大眾的名校、好成績?但是這些別人眼中或嘴裡的優點,能夠反映出孩子大腦與品德的成長,以及更重要的內心滿足和快樂嗎?同理,為了成為所謂的「好媽媽」,背負重擔的妳,過得快樂嗎?是不是儘管很多人說妳做得很好了,妳在理智上同意這點,但只要一遇到生活上的小失常,就會像壓垮妳的最後一根稻草,在夜深人靜的時候,讓妳崩潰大哭。「控制狂」媽媽太過焦慮 緊抓上一代或周遭環境的標準很多被孩子認為是「控制狂」的媽媽,都是太過焦慮,沒辦法停下來好好思考的女性。為了對抗焦慮,她們緊緊抓著從上一代或是周遭環境吸收進來的「各種標準」,嚴格地控制小孩與自己。她們沒有意識到自己過多的關心,對孩子來說,全都是潛在的監視與控制,因為她們也讓自己身在「許多標準」的控制中。「留白」是一種對孩子的信任,而「安靜」更是一種深刻的包容。除了無微不至的關心,學習「放下」,是另一種孩子也需要我們給予的愛。在孩子還幼小、依賴時,身為母親的我們可以做很多努力,幫助孩子的身心逐漸茁壯。當孩子日漸長大並堅強時,我們該放手去相信孩子,信任他們自己可以走得好,過得快樂。(本文摘自/愛媽媽,為什麼這麼難?/寶瓶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