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威明

「北榮一號雲」超級電腦剪綵啟用 四喜臨門 共創新猷

「北榮一號雲」超級電腦剪綵啟用 四喜臨門 共創新猷#陳威明

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馮世寛主任委員,今(6)日上午出席臺北榮總重粒子治癌百例、達文西手術5,000例感恩會,並為國內首座負壓科技加護病房及「北榮一號雲」超級電腦剪綵啟用。 馮主任委員嘉許並感謝陳威明院長帶領的北榮團隊,在癌症治療、重症防疫及智慧醫療上優異成果,嘉惠病人,並期許榮總醫療體系共同努力,以最先進的設備、最優質的醫療、最有温度的服務,提供最高品質的醫療服務。 陳威明院長感謝臺北榮總全體同仁上下一心、團結合作,在歲末年終時展示這四項優異的成果 首先是重粒子完成百例治療,初期的成果令人驚艷,臺北榮總率先引進重粒子治癌技術,今年5月15日開幕啟用的重粒子中心,至12月5日為止,半年內已完成100例病人治療,本來被認為無法治療的胰臟癌,經過化療及重粒子治療後可以手術切除,其他如攝護腺癌、肺癌、肝癌、骨肉癌、頭頸癌、婦科癌症等的治療也獲得病人極高的滿意度;過程順利且病人復原良好,持續追蹤治療成效中,目前仍有多人在等候治療。醫院不惜營運虧損籌建重粒子治療,看到重症病人的康復,一切都值得了,因為病人的生命是無價的。此外,重粒子癌症治療中心營運之後,來自各國的參訪更是絡繹於途。 第二項成就是完成達文西手術5,000例,其中許多案例是困難的癌症手術,其中胰臟癌、壺腹周圍癌及腎臟癌部份腎臟切除之達文西手術病例數都是居全國之冠。輔導會整體醫療體系合計已完成近1萬2千例達文西手術,對提升國人健康及醫療水準貢獻卓著。 第三項成就是首座專為醫院設計的叢集式超級運算平台「北榮一號雲」啟用,大幅提升整體運算的能力,可望加速北榮精準醫療、智慧醫療、疾病預後預測、基因序列資料分析、數位病理精準診斷、智能藥物開發的發展,並且提供AI應用程式最佳發展平台。「北榮一號雲」超級電腦為新一代超級運算平台,具有強大的AI計算能力。包括全方位的資料中心、創新的運算架構以及多功能的軟體工具,將推動生成式AI及大型語言模型LLM在醫學領域的創新應用,不僅提升診斷的精確性,更加快針對各種疾病的個人化治療策略的制定,不僅是北榮資訊發展重要的里程碑,更代表臺灣在高速計算醫學領域中邁出了重要一步,也為國際醫學合作開闢了新途徑,進一步推動醫學AI的創新與發展。 最後是因應未來新興傳染病,國內首座智慧科技加護病房的啟用,醫院投資逾一億元興建15間智慧負壓隔離加護病床,位於科技大樓,與主要的住院大樓分艙分流,並且引進或自行研發多項最新科技包括AI防護衣穿脫魔鏡、溼洗手監測系統,已獲得國家醫療品質獎肯定;衛星護理站進行影像監視與呼吸器遠端調控;設置智慧電視與三方視訊系統等,同時導入機器人協助護理師傳送物資,減少人員暴觸風險。在疫情發生時可提供最高防疫標準的負壓隔離重症治療,平時則可作為一般呼吸系統重症加護病房使用,達到「病毒擋得住、訊號出得來、治療進得去、夥伴找得到、家屬看得見」的目標,大幅提升重症醫療照護品質。智慧機器人在內的多項科技產品,以提升照顧的品質及防疫安全,臺北榮總不因疫情減緩而停下腳步,持續努力守護國人健康。為以後可能發生的新興傳染病,做好充分的準備。

小犬颱風逼近臺灣,但它吹不走臺北榮總舉辦國際會議的熱情和亞太骨腫瘤醫師的堅定情誼!

小犬颱風逼近臺灣,但它吹不走臺北榮總舉辦國際會議的熱情和亞太骨腫瘤醫師的堅定情誼!#陳威明

每兩年舉辦一次亞太骨骼肌肉腫瘤醫學會會議,是全世界最重要的骨腫瘤會議之一,內容豐富精彩,各國專家參與相當踴躍,甚至吸引遠至北歐芬蘭的專家也自費前來參加。 亞太骨骼肌肉腫瘤醫學會(APMSTS)將於2023年10月4日起至7日,在臺北市萬豪酒店舉行為期4天的國際會議 2018年10月7日,於印度舉行的第12屆會議上全票通過,由臺北榮總陳威明院長於2020年接任主席,並由臺灣籌辦第14屆亞太骨骼肌肉腫瘤大會,這是學會成立28年来,臺灣首次承辦亞太地區最重要的骨腫瘤會議,同時也是經歷三年多Covid-19疫情之後,全球首度舉辦大型骨腫瘤實體會議。吸引三百多位國外骨腫瘤專家貴賓自費報名參加,大會邀請到全球多位骨腫瘤領域重量級的大師前來演講,包括全球排名第一美國梅約醫學中心骨腫瘤主任Peter S. Rose教授,歐洲骨腫瘤大師義大利Davide Maria Donati教授,日本土屋弘行教授等,會議內容精彩可期;會議中也安排多位國內專家擔任座長及演講,擴大臺灣在世界骨腫瘤領域的影響力。 大會主席陳威明教授表示,「10月4日舉辦的開幕典禮上,將有幸邀請到全球骨腫瘤的一代宗師、美國梅約醫學中心的榮譽教授Franklin Sim擔任重要致詞貴賓,包括我在內的臺灣中生代以上骨腫瘤醫師,多數都曾受到Franklin Sim教授悉心指導。現已高齡80多歲的他,多年來一直無償提供資詢,並協助安排臺灣年輕一代醫師前往美國梅約醫學中心深造學習,Franklin Sim教授等同間接照顧了臺灣骨腫瘤病患。」與會的全球骨腫瘤專家中,曾是他學生的也不在少數,大會安排他上台擔任唯一的致詞貴賓,藉以表彰對他畢生在骨骼肌肉腫瘤領域的奉獻以及卓越的成就,並代表臺灣骨腫瘤醫師和受恩病人向他致上最高敬意和謝意。 陳威明教授表示,會議期間他將發表專題演講,介紹臺灣骨腫瘤領域的傲人成就及長期病人追蹤的結果,10月6日的大會晚宴,也特別邀請兩位骨肉癌病人上台表演,第一位是他的病人郭小姐,接受骨骼移植手術治療後得以保全肢體免於截肢,並能如願前往巴黎市立音樂學院深造,這一次是專程受邀回台於晚會上鋼琴演奏表演;第二位是由他的恩師陳天雄教授於29年前進行體外高劑量放射線照射自體骨骼重建的業餘跆拳道高手林小姐,她應邀於現場跆拳道表演並現身說法,印證不可思議的治療結果及臺灣的骨科醫療實力。此外,榮總吳博貴教授也將於大會中分享利用液態氮低溫冷凍治療骨腫瘤領先全球的創新研發及臨床經驗。 此次大會由臺北榮總骨科團隊全力承辦,透過會議的舉辦,可以將臺灣骨骼肌肉系統腫瘤領域的傑出表現及研究成果和各國的與會專家分享,讓他們更了解臺灣的骨科實力,並發揚臺灣人熱情好客的精神,為國民外交盡一份心力!

融合科技與醫學 引領癌症治療新紀元 

融合科技與醫學 引領癌症治療新紀元 #陳威明

臺北榮總10/2舉行核醫精準醫療中心剪綵暨數位化正子電腦斷層造影儀(PET/CT)啟用儀式,融合科技與醫學,將診斷與治療無縫結合,引進並開發針對特定腫瘤的放射性藥物,結合 AI智慧醫療及堅強的醫療團隊,建構完整的癌症治療中心,引領癌症治療新紀元。 臺北榮總陳威明院長表示,民國57年,葉鑫華教授自美返國開創現代核醫子醫學;59年於臺北榮總成立核子醫學中心,81年設立國家多目標醫用迴旋加速器中心,引進臺灣第一台PET/CT,首開國內代謝及功能性正子電腦斷層造影診斷先河。在葉鑫華、劉仁賢、王世楨、黃文盛等歷任主任帶領下,將核子醫學發揚光大。今日啟用的數位化PET/CT,斥資9千多萬元設置,加上PET/MR等先進的儀器,將幫助第一線臨床醫師做最快速、最精準的診斷及治療。 數位化PET/CT:高效率、低輻射、快速 彭南靖主任表示,PET/CT高效率、低輻射且檢查快速,診斷的準確率高達94.1%至98.5%,是目前公認偵測癌症最有效的利器。核醫精準醫療中心引進最新數位化正子電腦斷層造影儀(PET/CT),影像解析度由3.75 mm提高至 2.1mm,造影靈敏度提高了1.8倍,正子藥物注射劑量可減少一半,病人可以在更舒適的狀況下接受更低輻射劑量的正子造影檢查,為精準治療提供更快速便利的工具。本中心設有高階正子造影中心及同位素治療病房,提供一站式個人化精準醫學診斷及治療服務。 診斷治療:融合科技與醫學 彭南靖主任說明,從正子影像中可以觀察到不同腫瘤的特徵,包括腫瘤代謝、特異性抗原表現、腫瘤細胞膜合成以及免疫相關反應,結合迴旋加速器正子製藥的技術,開發針對特定腫瘤的放射性藥物,目前已應用於神經內分泌腫瘤及前列腺癌治療等領域。 臺北榮總核醫部成功引進「鎦-177 DOTATATE體內核種」藥物,為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療方法。一名50歲女性病人,罹患神經內分泌瘤併多處肝轉移,以「鎦-177 DOTATATE體內核種」藥物進行四次完整療程後,病灶及數量大幅減少。 今(112)年9月14日,臺北榮總核醫部獲得TFDA首度核准,可自行生產製造F-18 PSMA 1007檢查藥物,此藥物可附著在攝護腺的癌細胞上,讓癌細胞看的更清楚,不僅可進行癌症分期評估,也可評估「鎦-177 PSMA 體內核種」藥物治療可行性,提供晚期轉移攝護腺癌患者,在荷爾蒙治療和化療失敗後的治療選擇。目前治療的六位病人中,其中一位72歲男性,患有攝護腺癌併局部復發及骨轉移,經過一次治療後腫瘤指數已降為一半,過程並無任何不適,持續治療中。 對於什麼樣的人需要做PET/CT? 彭南靖主任說明,根據日、韓及臺灣研究顯示,對於一般無症狀病人篩檢癌症的發現率僅1.2%,但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遞增,60歲以上可達1.5-2.6%;另外不同族群及共病狀況可以高達3.3-18.8%。疑癌病人篩檢癌症的發現率為25%,因不同原因的罹癌風險比例而有所不同,若是臨床症狀疑癌(含體重不明原因半年內下降5公斤)為37.1%,影像檢查疑癌為19.5%,腫瘤指標升高為15.9%。此次PET/CT裝機測試期間共23位受試者參與,發現四位有明顯病灶,陽性率達17.4%。 彭南靖主任強調,正子造影檢查對風險較高的族群及疑似癌症的病人較有價值。在一般無症狀偵測癌症發現率僅1.2%,不建議以PET/CT去普篩,但是其好處是可以偵測到早期的病灶,預後較佳。50歲以上成年人若是疑癌,建議每隔1-2年規劃做一次健康檢查,有癌症家族史,要提早10年做準備。 核醫精準醫療中心結合PET/CT、PET/MR與同位素治療病房,發展核醫診療一體化。包括針對神經內分泌腫瘤之胜肽受體(PRRT)與針對攝護腺癌之特定膜抗原(PSMA)正子造影與核種治療,以及硼中子捕獲治療(BNCT)前的特殊正子造影。 PRRT與PSMA之診療一體化是透過特殊正子造影,偵測並定位患者體內之腫瘤以及腫瘤表面特有之接受器或抗原,再透過治療性放射核種標定之藥物與腫瘤緊密結合,並給予腫瘤精確的放射治療;而硼中子捕獲治療本身即為一種高精確的細胞內放射治療,其原理為透過腫瘤攝取硼藥物,再用熱中子射線引發腫瘤內的硼分裂反應以殺死腫瘤。在治療前會進行針對硼藥物設計之特殊正子造影,觀測與模擬硼藥物於腫瘤的分布攝取,協助判斷患者是否適合進行硼中子捕獲治療,以及協助放射治療計畫的擬定。

放射線癌症治療「最後一塊拼圖」我國首座重粒子癌症治療中心開幕

放射線癌症治療「最後一塊拼圖」我國首座重粒子癌症治療中心開幕#陳威明

斥資新台幣45億元,由臺北榮總籌劃設立我國第一座「重粒子癌症治療中心」,15日上午舉行開幕儀式,蔡英文總統特別親臨致詞,並與總統府林佳龍秘書長、總統府張惇涵副秘書長、退輔會馮世寬主任委員、衛福部薛瑞元部長、原能會張靜文主任委員、日本台灣交流協會泉裕泰代表、日本重粒子醫學之父辻井博彥教授,及臺北榮總陳威明院長共同按下啟動柱,以高能量放射線破壞惡性腫瘤的DNA,象徵我國癌症放射治療進入嶄新紀元,重粒子將成為未來治癌新利器,提供國人多一項治療選擇。日本台灣交流協會泉裕泰代表也應邀致詞,並表達祝賀之意,對於臺灣政府與民間通力合作,有效率的執行重粒子籌設與運作,給予高度肯定。 重粒子癌症治療中心  再寫臺灣放射治癌新歷史 蔡英文總統表示,癌症長期位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醫界無不殫精竭慮,希望找到更有效的治癌方法。臺北榮總從民國98年起,開始規劃籌建世界最先進的重粒子癌症治療中心,期間經歷新冠病毒疫情肆虐全球,但終能克服重重困難,於今天起正式服務病人,並完成臺灣放射腫瘤治療「最後一塊拼圖」,再寫臺灣放射治癌的新歷史。她期許未來在臺北榮總與所有醫院的合作下,共同提升臺灣治癌的能力,與世界一流的醫院並駕齊驅。她也特別感謝臺北榮總團隊及所有幕前、幕後英雄的努力,讓全世界再次看見臺灣。 陳威明院長說明,臺北榮總重粒子癌症治療中心於民國108年1月正式動工,109年6月建築及基座完工,創下15個月內完成建築物本體的紀錄,並與日本技術團隊無縫接軌,興建過程中雖遭逢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但在臺北榮總與所有工程與技術團隊的共同努力之下,克服一切困難,終能如實、如質峻工,在日本輸出海外重粒子設備中,臺北榮總重粒子癌症治療中心最快開始治療病人,也是全世界第14座運轉中的重粒子中心,今天也是台日醫療合作的新里程碑。 陳院長特別感謝總統、行政院、衛生福利部、原子能委員會、退輔會、國輻中心、及臺北市政府的支持。臺北榮總結合社會善心人士的力量自行籌建和營運重粒子中心,感謝歷任林芳郁、張德明、李發耀及許惠恒四位院長的接續努力,更感謝潤泰尹總裁捐建整棟重粒子建築,以及宏國集團、宏泰集團、中興保全、與華新麗華集團的慷慨解囊,齊心協力、眾志成城。同時也感謝江賢二大師捐贈巨幅大作,讓環境更溫馨療癒。 陳院長也特別向所有參與這個計畫的醫療團隊、工程人員、國內外技術團隊致敬,從今天起國人不必遠渡重洋,就能在臺灣接受世界級的重粒子治療,為癌症病人帶來新希望。 陳院長強調,病人的勇氣與堅強是重粒子團隊進步的動力,臺北榮總是為病人而生,將秉持「視病猶親、追求卓越」的初衷,為每一位需要幫助的病人提供最好的照顧和治療,遠離癌症的恐懼,重拾健康和幸福的人生。 重粒子中心引起新南向國家關注 並與美國梅約醫學中心簽訂合作意向書 臺北榮總的重粒子中心已吸引國際的目光,不僅引起新南向國家的高度關注,全球排名最佳的美國梅約醫學中心已經三度派專家來北榮,並且於4月正式簽訂合作意向書,共同針對重粒子癌症治療及研究進行交流合作。此外,由於重粒子中心是國內最高能量的同步加速器,不只嘉惠癌症病人,更可協助太空元件的抗輻射驗證,臺北榮總已和國家太空中心合作,並且在去年8月進行首次福衞八號太空元件抗輻射檢測,未來可望為臺灣太空產業盡一份力量。 臺灣每年有將近12萬名新增癌症病人,今天起臺北榮總結合重粒子放射治療與其它治療方式,包括:外科手術、化療、光子治療、標靶治療、免疫療法等,提供跨專科且更完整的全方位癌症治療,為許多過去被視為困難治療的癌症,帶來新的希望。 病例說明 童先生72歲,因B型肝炎定期於腸胃科門診追蹤。111年3月,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右肝2.1公分病灶,疑似為肝細胞腫瘤,建議手術切除或進行射頻燒灼術,童先生考量治療風險未予同意。111年5月,經核磁共振檢查發現,右肝病灶為2.3公分,且有典型的肝細胞癌之影像特徵,同時癌症指數已明顯上升。醫師再次建議手術或射頻燒灼術,童先生仍因治療風險考量拒絕。隨即轉介參加重粒子人體試驗案評估,經重粒子委員會審查,獲選加入臨床試驗。 經過一連串繁瑣程序且縝密的治療計畫,確定準確性與安全性後,於111年8月25日至8月30日一週內,進行四次呼吸調控重粒子放射治療。111年11月肝臟核磁共振追蹤檢查,右肝腫瘤已完全消失,治療期間無任何不適,皮膚僅輕微泛紅,無任何可觀察之副作用,目前持續於門診追蹤,並無任何復發情形,體力及精神十分良好。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