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期

大腸癌「第●期前」開刀有望根治,醫:1招可防腸沾黏

大腸癌「第●期前」開刀有望根治,醫:1招可防腸沾黏#末期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大腸癌近5年來連續高居國人10大癌症發生率之首,目前每年罹患人數約2萬1千人、10大癌症死亡原因排名第3位 ,每年就有約5,000人因患大腸癌死亡。部立苗栗醫院直腸外科主任鄭智元指出,大腸癌一般分為5期,其中,0至3期的最佳治療方式是手術治療。由於現今治療大腸癌的藥物,在經過大規模的研究後發現,對於0至3期的癌症,並無法達成治癒的效果;若用手術則有相對較高的機會達成根治癌症的效果,尤其越早期接受手術,效果越佳。腸癌副作用分急、慢性,恐困擾長達數年針對病患和家屬常會擔心的大腸癌手術風險,鄭智元表示,手術後常見的副作用或併發症,可分為急性(手術後不久即發生)與慢性(手術後數週至數年才發生)。1. 急性副作用:常見術後腸蠕動恢復不佳,易發生於高齡病患、手術前已有腸阻塞或腸穿孔者。因手術過程需花較長時間,或採取傳統手術所導致,其問題可透過術後及早下床恢復活動、或選擇微創手術改善2. 慢性副作用:常見傷口感染、肥胖、營養不良,或傳統手術導致傷口疝氣者,可透過控制血糖濃度、使用6週束腹帶等方式改善。「腸沾黏」就像體內有疤痕,醫:會一輩子存在此外,病患也常會問什麼是沾黏?鄭智元說明,沾黏是組織或器官間所發生的纖維性組織。黏連的纖維組織可以視為是體內的疤痕,是手術後人體修復過程中發生的自然現象。造成黏連的纖維組織常接連在兩組織間,並常跨過一段體腔空間,只要有接受過腹部手術,腹內必定會產生程度不一的沾粘,且永久存在。而隨著醫材的進步,目前有不少民眾手術時會選擇自費防沾黏的貼片或凝膠(非健保給付項目),以降低腸沾黏發生機率。鄭智元提醒,大腸癌早期並無明顯症狀,若有定期接受篩檢,便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根據統計,早期腸癌如果妥善治療,存活率高達90%以上。一般民眾若能具備好「腸」識,除了落實於生活、養成健康生活習慣,也要定期接受便利又有效的大腸癌篩檢,才能遠離癌症威脅。

25歲紅唇族舌痛2個月 罹舌癌末期

25歲紅唇族舌痛2個月 罹舌癌末期#末期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有嚼檳榔病史的25歲周先生,今年5月舌頭右側開始出現疼痛感,但其認為僅是舌頭潰瘍而未就醫。經過一段時間後,周先生的舌頭疼痛持續加劇,最後只好趕緊至耳鼻喉科尋求醫師診治,接受口腔黏膜篩檢後確診為舌癌(鱗狀細胞癌)併頸部轉移,臨床上為第四期(最末期)。若發覺自身有出現2周以上的舌頭潰瘍未好、舌部有硬塊或持續麻木感或出血等狀況,可能就是舌癌找上你了,建議第一時間立馬就醫治療,以免耽誤病情。檳榔裡的成分 含有致癌物質安南醫院耳鼻喉科邱怡喬醫師表示,台灣嚼檳榔人口高達240萬人以上。據統計,口腔癌患者高達88%有嚼檳榔的習慣,而嚼食檳榔正是造成口腔癌發生率及死亡率居高不下的主因,因為檳榔裡的「檳榔素」、「檳榔鹼」、「石灰」、「檳榔果」及「荖花」,均具有致癌物質,易造成口腔癌粘膜病變發生,嚴重時更會惡化成癌細胞。戒菸戒檳榔 才是遠離口腔癌最有效方式口腔癌是泛指發生在口腔之惡性腫瘤的稱呼,以鱗狀細胞癌居多,好發於40~60歲間男女的舌癌為常見口腔癌類型之一。為遠離口腔癌,邱怡喬醫師呼籲有嚼食檳榔習慣者,應戒菸、戒檳榔和定期口腔黏膜檢查。口腔黏膜檢查不會疼痛,是由醫生目視或觸診口腔黏膜,看有無疑似癌前病變或癌症的病兆,除可早期找到口腔癌外,更重要的是要找出癌前病變並予以適當治療以早期阻斷癌症的發生,減少日後再發生癌前病變與癌症的風險。健保可補助口腔黏膜檢查目前針對有嚼檳榔或吸菸的朋友,國民健康署補助30歲以上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民眾、18至未滿30歲嚼檳榔(含已戒檳榔)原住民,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民眾可持健保卡(18至未滿30歲原住民請多備戶口名簿)至耳鼻喉科接受口腔粘膜檢查,防患於未然。

明知B肝卻沒治療 男肝癌末期開刀也無效

明知B肝卻沒治療 男肝癌末期開刀也無效#末期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1名40多歲的病人,當兵時就知道自己有B肝,又有肝癌家族史,卻沒有定期追蹤,直到被家人察覺日漸消瘦來看診,才發現肝癌已惡化到無法開刀的程度。根據國健署統計,每年肝病死亡人數高達一萬三千人,研究也證實B型及C型肝炎是導致肝病的主因。不知自己患B肝 沒症狀常延誤治療然而根據統計,全台近百萬需要治療的慢性B型肝炎,竟然只有17萬人接受治療,肝臟若反覆發炎不治療,恐有肝臟衰竭、肝纖維化加速、肝硬化,甚至於肝癌的風險。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戴嘉言教授表示,肝臟沒有神經分布,身體無法第一時間用疼痛反應出警訊,等到症狀明顯時,往往已經延誤最佳的治療時機。治療率低的另一個原因是,大約有5成民眾不知自已患有B肝 ,可說是肝病防治的未爆彈!戴嘉言教授建議,民眾應定期檢查,及早面對和積極治療。定期追蹤治療 可降低肝硬化、癌症發生率台灣肝臟研究學會會長簡榮南教授表示,根據健保資料庫的最新研究,針對14,395名30~69歲肝炎患者進行追蹤達10年,結果發現患者自2000年開始持續接受治療後,死亡風險值逐漸降低,到了2008年至2011年間,慢性肝病及肝硬化死亡率已降低了22%,肝癌發生率降低14%,肝癌死亡率降低24%,可見治療可降低末期肝病及罹癌風險。簡榮南教授指出,目前B肝治療主要有口服及針劑兩種,口服抗病毒藥物需每日服用,可抑制病毒生長和複製,療程約3年,另一種是長效型干擾素,每週注射一次,除了可以降低病毒量,還能調節免疫系統,療程約1年,建議可與醫師討論,選擇適合自己的治療。肝指數異常、常飲酒 都是高風險群30歲以上未曾施打B肝疫苗,或肝指數異常、有肝炎、肝癌家族史與經常飲酒者等都是肝病高危險群,應定期篩檢,切莫等到出現倦怠、噁心等症狀才治療。簡榮南教授強調,一旦發現B肝,務必要定期追蹤及治療。

骨質疏鬆致髖部骨折 死亡率同等乳癌末期!

骨質疏鬆致髖部骨折 死亡率同等乳癌末期!#末期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你知道骨質疏鬆的嚴重性嗎?根據研究指出,人體的骨骼骨質,在三十歲將達到最高峰,之後,便慢慢流失,值得注意的是,尤其女性停經後,骨質的流失更會加速,另根據統計顯示,若人體因骨質疏鬆,不幸造成髖部骨折,其死亡率將直逼乳癌末期的死亡風險,且醫療費用更高達百萬以上,因此民眾面對骨質的流失,鈣質攝取的不足,則須以如臨大敵的謹慎態度去面對!若民眾持續鈣質攝取不足 台灣骨鬆人數將暴增根據《2013亞太地區調查:骨質疏鬆症的流行病學、費用以及負擔》的報告顯示,隨著人口日益老齡化,國人罹患骨質疏鬆症的風險也加大,臺灣19歲以上人口中,61%的男性和71%的女性維生素D攝取不足。平均每日鈣質攝入量也僅為推薦量的約62%,分別為男性622mg和女性628mg。未來臺灣50歲以上人口中,三分之一的女性和五分之一的男性將因骨質脆弱而發生骨折。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陳芳萍理事長指出,雖然骨質疏鬆症發生率很高,但因為沒有明顯不適的症狀,因此很容易被人們所忽略,大多數是在發生骨折就醫後才被發現,此時骨鬆的情況已相當嚴重。髖部骨折死亡率高 醫療費用更高然而,高齡社會的到來,使骨質疏鬆的發生率日趨增高,骨質疏鬆一旦引起骨折,足以引起一些嚴重的後果。陳芳萍說,假如發生髖骨骨折,1年內大概有20%的人群會死亡,30%會導致永久殘廢,50%沒有辦法獨立行走,80%常生活中至少喪失一項獨立活動的能力,嚴重威脅人們的生活品質。她強調,大家都以為只有癌症死亡率高,其實目前因骨質疏鬆致髖部骨折的1年內的死亡率,男性為22%,女性則為15%,相當於是乳癌第3、4期的死亡率,而每一人每年醫療花費超過500萬元!陳芳萍提醒,預防骨質疏鬆症的兩大重點,一個是適量的運動,一個是均衡的營養。成人每天「鈣質」攝取量是1000毫克,然而根據衛服部調查,台灣人鈣質的攝取量相當少,女性平均每天攝取的鈣質才將近536毫克,男性611毫克,是遠低於一天的建議量。若在日常飲食中多維持鈣質的足量攝取,例如每日一杯低脂高鈣乳品,就能強健好骨力。

翁罹肝癌末期 放療合併標靶藥腫瘤縮小達8成

翁罹肝癌末期 放療合併標靶藥腫瘤縮小達8成#末期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癌症病患,接受治療的開始,都先需要進行手術,把腫瘤切除,或進行栓塞,但有些病患,可能因為腫瘤過大,或是年紀過高不能開刀摘除腫瘤,進而讓癌症治療的困難度大幅提高,但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癌症中心,聯合中國附醫與奇美醫院,共同進行放射治療合併口服標靶藥治療研究,實驗證實,在四十個無法手術的肝癌病患身上,發現部分病患腫瘤完全消失或大幅縮小,可望成為未來肝癌的治療新趨勢。翁肝癌末期無法開刀 接受試驗腫瘤大幅縮小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邱仲峯表示,參與此次臨床試驗的一名67歲葉姓病人,罹患晚期肝癌且無法手術治療,但是肝功能良好,接受放射治療1個月,加上每天服用標靶藥,原本11公分大的肝腫瘤,4個月後縮小至5公分,1年後縮小至2公分,腫瘤縮小八成,延續生命且提高生活品質。邱仲峯進一步說明,此次臨床試驗歷經3年收案(2010~2012年),加上2年追蹤,共收治40位平均年齡62歲、無法手術切除、且經歷動脈栓塞或不適合動脈栓塞,及肝功能狀況良好(肝硬化指數低)的肝癌病人,腫瘤大小為3~15.5公分(平均8.2公分)。放療合併標靶藥 肝癌治療新趨勢療程是先讓病人接受放射治療及每天口服標靶藥,再每3個月進行電腦斷層掃瞄追蹤,評估安全性及治療效果。試驗結果顯示,肝癌腫瘤治療反應率達55%(腫瘤完全消失或大部分消失),三成二病人存活期超過2年,高於無法手術的肝癌病人存活期約6個月至1年。另外,有三成九病人2年內病情無復發,顯示合併療法能增加肝腫瘤的控制,且沒有非預期的副作用。根據衛福部2013年最新統計發布(統計至2010年),臺灣肝癌死亡總人數及死亡率高居癌症死亡第二位。初估臺灣每年約有11,000個肝癌新增病例,其中近七成發現時已無法手術相當可惜。過去無法手術的肝癌病人僅能接受電燒或栓塞治療等單一治療,但延長存活期效果仍不理想。此項研究成果已刊登在今年4月國際放射腫瘤領域排名最高的國際放射腫瘤學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adiation Oncology•Biology•Physics, IJROBP)。

患大腸癌勿放棄!第四期不等於末期

患大腸癌勿放棄!第四期不等於末期#末期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據國民健康局癌症登記資料庫,從民國96年大腸直腸癌首次超越肝癌,成為台灣癌症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連續四年奪冠,而且20.5%病患為第四期。民國99年大腸直腸癌死亡率的排名為第3位。年齡越大,越容易罹患大腸直腸癌,而且存活率越低。郭綜合醫院血液腫瘤科何民康主任表示,其實配合大腸直腸癌醫療團隊接受完整治療,第四期病患的生活絕對不是末期,生活品質和存活率都高於其他癌症。國內外研究顯示,肝轉移的大腸直腸癌,如果能接受肝腫瘤切除手術,五年存活率可大幅提升約七倍,從約5%到33%,主要關鍵在於如何讓腫瘤縮小,接受肝腫瘤切除手術。國內外臨床研究發現,傳統化療藥物包括草酸鉑(Oxaliplatin)或依瑞諾丁(irinotecan),治療大腸直腸癌第四期患者,近一半患者的腫瘤可以縮小一半,有六到七成患者存活時間可延長到一年。大腸直腸癌病人接受化療合併標靶藥物治療,其實是「辛苦而不痛苦」,它與其他抗癌藥物的最大差別,在於藥物毒性並不是那麼強,藥物副作用也不會那麼讓人痛不欲生。

高危險腎細胞癌末期現曙光 健保新給付標靶藥物

高危險腎細胞癌末期現曙光 健保新給付標靶藥物#末期

腎細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雖然不是國人前十大癌症之一,但由於初期沒有任何症狀,過去藥物發展尚未純熟,常見的化學治療與放射線治療對於腎細胞癌來說治療效果有限,加上有症狀發現時通常都為末期,致死率極高,被認為是一種極惡性又難治療的癌症。尤其是高危險群的腎細胞癌末期病患,往往預後效果不佳,病人難以存活。所幸,治療這類疾病的標靶藥物問世,更令病友開心的是,健保在今年元旦開始,將給付Torisel(特癌適)作為第一線治療高危險腎細胞癌晚期的藥物,未來除提升病患的整體存活率與生活品質外,更可大幅減輕病患家庭的經濟負擔。高雄榮總泌尿科余家政主任表示,腎細胞癌多發生於50歲以上男性,60-70歲為高好發年齡層,台灣每年約有800-900個新增病例,佔所有癌症發生率的2%-3%。腎細胞癌是腎臟近端腎小管發展出來的腫瘤,由於腎臟位於後腹腔深部,非常容易被忽略,此外,腫瘤較小時多半沒有任何症狀,通常都是在健康檢查時透過腎臟超音波意外被發現;或是腫瘤越長越大,才出現腰痛、小便帶血等症狀,此時前往就醫,通常都已經是第三、四期,有時甚至已合併其他器官轉移。針對早期腎細胞癌患者,開刀是主要的治療方式,大於4公分以上的腫瘤可考慮將整個腎臟拿掉,降低未來可能復發的機率,然而小於4公分的腫瘤通常只需將腫瘤切除或局部冷凍療法,而不需將腎臟整個切除,余主任強調,腎臟局部切除仍可保持部分腎臟功能,維持病患生活品質並且減少心臟血管問題的發生,但僅限於初期罹癌病患。然而針對晚期腎細胞癌患者,通常仍會先進行腎臟的全切除,再輔助其他藥物治療。由於腎細胞癌對於化學治療與放射線治療的療效不佳,過去標靶藥物尚未問世時,皆以免疫治療為主,利用干擾素(Interferon)及白介素2(interleukin-II)兩類藥物激活並啟動免疫系統,進行攻擊癌細胞,現在則以標靶藥物做為晚期病患的第一線的治療選擇。用於治療腎細胞癌的標靶藥物分成兩類,一類是阻斷血管增生,包括紓癌特(Sutent)及蕾莎瓦(Nexavar);另一類則是抑制細胞增生,包括特癌適(Torisel)以及癌伏妥錠(Afinitor)。目前紓癌特(Sutent)已被健保核准給付在手術後轉移的第一線使用,針對晚期腎細胞癌預後較差的病患可使用最新的特癌適(Torisel),都有不錯的治療效果。余家政醫師解釋,Torisel(特癌適)是目前核准用於高危險群的晚期轉移腎細胞癌的標靶藥物,可治療包含亮細胞腎癌及非亮細胞腎癌的病患,對於預後不佳的高危險群,或其它藥物治療反應不好的晚期病人而言,是治療上的另一新選擇。所謂轉移性腎細胞癌的高危險群必須符合以下六點中的三點(含)以上:1.距離初次診斷出腎細胞癌之時間未達一年;2.Karnofski Performance Scale (KPS)介於 60至70之間;3.血色素低於正常值(12gm/dL);4.矯正後血鈣值超過 10mg/dL;5.乳酸脫氫酶(lactate dehydrogenase)超過 1.5 倍正常值上限;6.超過一個以上的器官有轉移病灶。轉移性腎細胞癌預後較差的病患,約佔所有病患的1/3,臨床上也發現Torisel的副作用相較其他標靶藥物是較輕微,可能出現嘴巴破皮、皮膚疹及食慾不振的狀況。而且高危險群的腎細胞癌患者有福了,過去使用Torisel(特癌適)的病患,每個月須額外負擔將近13萬的治療費用,不過從今年1月1日起,Torisel(特癌適)納入健保給付第一線治療藥物,讓病患家庭的經濟負擔大大減輕,並提高病患的存活時間與生活品質。若能早期發現腎細胞癌早期接受治療,第一期腫瘤小於7公分的病患,五年存活率可高達95%,余主任也提醒已經罹患末期腎臟癌的民眾,要確實遵照醫師的治療指示,定期服用藥物,才能提高整體療效,此外,維持運動的習慣、保持正面積極的態度,若有困難要主動尋求協助,目前有藥廠針對癌友推出「STAR program」,提供電話關懷服務,癌友可多加利用。余主任特別叮嚀,腎細胞癌的發生可能跟基因、環境因素都有關聯,除了有家族史的民眾要特別注意外,一般人也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抽菸以及高脂肪性的食物攝取,化學物質及重金屬的接觸也需特別留意,建議五十歲以上的民眾要定期接受包括影像學掃描的健康檢查,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遠離癌症的威脅。

舌癌、喉癌末期「鐵定」沒救? 接受治療就有希望

舌癌、喉癌末期「鐵定」沒救? 接受治療就有希望#末期

根據平面媒體報導,台中有一名74歲的詹姓果農抽菸抽了40年,每天至少要抽半包菸,這40年來常常感到聲音沙啞、喉嚨有痰,去年底就醫,醫師建議要做切片檢查,但他認為不必要,兩個月後再度到醫院,腫瘤迅速惡化,還已經是喉癌第4期,緊急作氣切才救回一命。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曾顯群表示,詹先生原本只有2到3公分的腫瘤,才不到3個月腫瘤急速惡化,還長到直徑7公分、寬約1公分,腫瘤不僅阻塞氣管,甚至還大到突出頸部皮膚,醫師一邊幫他救命,一邊進行化療,並配合標靶藥物治療,目前病情算是有穩定下來。而另一名49歲的林姓男子,罹患舌癌末期,雖然有接受治療,但仍然沒有戒掉20多年的抽菸、嚼檳榔習慣,導致再度復發,癌細胞甚至轉移到肺部。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腫瘤內科醫師曾思文表示,為對抗病魔,林先生開始戒掉抽菸、嚼檳榔的壞習慣,並接受化療和藥物控制,才將病情控制下來。舌癌和喉癌末期患者通常都被認為很難治癒,但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的醫師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曾顯群認為,罹癌第四期只要不放棄任何的希望,仍有機會能夠再度重生。癌症人人怕 國外研究:七種人風險最高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1676男死於癌症機率較女性高! 原因為何要再細究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1416男性口腔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 皆已躍居台灣十大癌症第四位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1153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