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腎病變

34歲白領「三多一少」症狀檢查竟糖尿病腎病變!醫:5大表現一定要就醫

34歲白領「三多一少」症狀檢查竟糖尿病腎病變!醫:5大表現一定要就醫#糖尿病腎病變

你以為血糖穩定就代表萬無一失嗎?芯悅診所代謝科楊幼琳醫師提醒,糖尿病控制絕不只看血糖!許多病人以為數字漂亮就安心,沒想到腎病變卻早已悄悄上門,等發現時可能已來不及。 診所曾接診一位年僅34歲的上班族,僅因「吃多、喝多、尿多、體重減輕」求診,竟確診第二型糖尿病,且已出現腎臟病變,糖化血色素高達11(正常值為小於6.5),需立即展開治療。 警覺!血糖正常不代表腎臟健康 楊幼琳醫師指出,早期腎病變通常無明顯症狀,許多病人等到水腫、泡泡尿、疲倦等警訊出現時,腎功能可能已嚴重受損。更可怕的是,誤信偏方、過度攝取加工食品或濫用消炎藥,也可能進一步加速腎臟損傷。 糖尿病友必做三件事,保護腎臟不遲疑: 每3~6個月抽血、驗尿檢查: 包含肌酸酐(<1.3)、腎絲球過濾率 eGFR(65歲以上應 >60)、尿中蛋白UACR(<30) 每年加做眼底檢查,提前掌握微血管病變警訊。 主動與醫師討論腎功能檢查與藥物選擇。 腎病變不再無解!及早治療可望延後26.6年進入洗腎 針對廣大糖尿病友最擔憂的腎病變風險,楊幼琳醫師提到,近年來,糖尿病治療領域出現重大突破,一種新型藥物SGLT2抑制劑(俗稱「排糖藥」)已然成為護腎的新利器。這類藥物不僅不會對腎臟造成負擔,更能有效延緩腎功能惡化,為糖尿病友的腎臟健康提供強而有力的支持。 根據最新研究顯示,若能在腎功能指標腎絲球過濾率(eGFR)達85時,及早介入使用特定SGLT2抑制劑,甚至能將患者進入洗腎期的時間大幅延後長達26.6年1。這意味著,糖尿病友將有機會顯著延長其健康餘命,持續享有更高品質的生活。 因此楊幼琳醫師建議,即使患者原先血糖控制狀況良好,但若出現蛋白尿、腎功能指數下降,或同時合併心血管疾病、心臟衰竭等情況,應積極與主治醫師討論,評估是否適合將SGLT2抑制劑納入治療方案,以期達到更全面的疾病管理效果。 出現這5大症狀?小心慢性腎臟病已悄然上身 糖尿病腎病變被稱為「沉默殺手」,以下5大徵兆務必提高警覺 泡:泡泡尿明顯、不易消 水:腳踝水腫、臉部浮腫 高:血壓持續偏高 貧:臉色蒼白、容易頭暈 倦:易疲倦、體力明顯下降 不洗腎的關鍵:提早發現+正確治療 台灣每4位糖友,就有1位面臨腎臟問題2。楊幼琳醫師強調:「糖尿病是一場馬拉松,不是短跑,不論是用藥反應或者生理狀態的自我觀察,都一定要主動回報醫師,才能與糖尿病照護團隊共同落實最佳的護腎健康管理計畫。」 除了穩定血糖,更要納入腎臟與心血管風險評估,與醫療團隊討論是否需使用具保護作用的新型藥物。 想遠離洗腎危機?請記得: 每3~6個月抽血、驗尿追蹤 按時服藥,遵照醫囑 戒菸、戒檳、減少飲酒 吃清淡、降低飽和脂肪、增加原型食物的攝取 體重控制,每週運動達150分鐘

糖尿病為百病之首!醫:3成病患腎病變不知,及早檢驗遠離腎臟惡化

糖尿病為百病之首!醫:3成病患腎病變不知,及早檢驗遠離腎臟惡化#糖尿病腎病變

蛋白尿是糖尿病腎病變最常見的首要徵兆,但糖尿病患者卻有3成不知自己有蛋白尿。醫師提醒,有蛋白尿代表腎臟已有初步損傷,若沒有妥善治療,就會讓症狀越來越嚴重。 開蘭安心診所院長陳柏瑞醫師表示,糖尿病患者如果面臨腎損傷沒有及時介入,很容易加速腎臟惡化、提高洗腎風險。由於早期腎病變沒有明顯徵兆,有些病患可能尿液只有一點點泡泡情形,若無進行尿液檢驗,也可能忽略自己有蛋白尿。如果本身具有三高,慢性病又有控制不佳的情形,更可能提高腦中風、心臟病發生等風險,「這些疾病都是不可逆的,只能透過提早發現來預防與控制。」 糖尿病腎病變,低蛋白飲食更要控制 陳柏瑞醫師說明,糖尿病患或者是腎病患者飲食的控制很重要,通常都會建議要採取低蛋白飲食,糖尿病患者會建議每公斤攝取1~1.2克蛋白質,如果已經有初期腎病變跡象,更要限制在每公斤0.8克。 蛋白質來源更要以優良蛋白質為主,像是新鮮的豆魚蛋肉類就要佔三分之二,如果是內臟或者是加工食品,因含磷量較高,對腎臟負擔大,容易造成心血管危害要盡量少吃。 另外,根據數據統計,糖尿病患者有7成合併高血壓,超過4成合併慢性腎臟病,更有超過8成有高血脂,三高族群飲食可參照「三少一多」:少油、少鹽、少糖及多纖維的飲食原則,透過飲食調整及控制,來延緩糖尿病惡化相當重要。 糖尿病用藥進步,直接排糖減少腎壓力 陳柏瑞醫師強調,現在糖尿病用藥已相當進步,從過往是單純降血糖,因刺激胰島素作用容易造成肥胖等副作用,至現今的藥物已經能夠排糖,並直接作用於腎臟,降低腎臟血流之壓力,也減緩洗腎機率,進而延長腎臟使用的壽命,對保護心臟、胰臟、腎臟都有明顯效果。 醫師門診中有一名60幾歲女性病患,罹患糖尿病至今已有8年時間,於某次回診時,發現有白蛋白尿現象(UACR數值 為36 mg/g,一般標準為30 mg/g),由於該名病患非常遵從醫囑且飲食控制、生活作息都做得很好,並定期回診,因此很快發現有異且立即調整藥物,至今不僅數值都控制非常好,有時也能品嚐甜點與紅酒來維持生活品質與樂趣。 透過基層醫療診所,做好疾病控制 陳柏瑞醫師強調,台灣人口慢慢邁向老化,獨居者也不在少數,當生理功能慢慢退化就容易產生肌少情形,若加上衰弱以及本身三高未獲得良好控制,很容易開始發展為多重用藥,加重病情。「透過基層醫療診所提早介入,醫護團隊也能提供正確醫療觀念,時時叮嚀病患,對預防重病發生有相當大的幫助。」 以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來說,推出的「及時篩、腎心安」計畫讓病患透過風險評估了解自身的高風險因子並提升自我照護意識,再經醫護人員促進醫病的溝通與衛教,協助患者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更有助於延緩糖尿病腎心併發症。 糖尿病是一種新陳代謝異常的疾病,若沒有做好控制,各種併發症就容易發生。陳柏瑞醫師表示,這是台灣未來醫療環境的挑戰,但如果能在身體還及格的狀態提早預防與介入,透過基層診所監測血糖,提早發現蛋白尿與腎絲球過濾率等疾病指標,控制好三高,也能夠穩定控制並維持良好生活品質。 民眾若想進一步了解更多糖尿病相關風險預防知識,也可以透過搜尋「保腎護心卓越機構」線上衛教網站,或是直接輸入網址https://actonmrf.com/了解住家附近有哪些優質的基層診所,進行專業的慢性病風險評估與諮詢。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