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精準醫療

台灣羅氏攜手台灣東洋 為癌症精準醫療發展添動能

台灣羅氏攜手台灣東洋 為癌症精準醫療發展添動能#癌症精準醫療

羅氏大藥廠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台灣羅氏」)與台灣東洋藥品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台灣東洋」)18日簽署新階段合作協議,攜手為拓展台灣癌症精準醫療再添發展動能。根據協議,自2025年5月1日起,台灣羅氏旗下的創新癌症口服標靶藥物Rozlytrek® 羅思克®,授權台灣東洋推進台灣市場與醫學學術交流;台灣羅氏則持續提供臨床試驗與相關研究支持。此合作不僅實踐台灣羅氏「先患者之需而行(Doing now what patients need next)」的企業宗旨,也拓展台灣東洋在癌症藥品領域的產品組合,雙方期盼結合優勢資源,一同為醫療端提供更多元的專業支援與產品選擇。 台灣羅氏與台灣東洋秉持著相同的理念,透過策略性授權、更強化的在地夥伴合作關係,以及對醫療專業人員更完善的支持,擴大雙方在醫療領域的影響力,並致力於滿足社會對臨床醫療資源的需求。因此,延續去年Avastin®癌思停®合作案的成功基礎,今年雙方更進一步將合作拓展到Rozlytrek®羅思克®口服標靶藥物,充分展現了雙方對台灣癌症醫療領域的長期永續承諾。 強強聯手,結合國際創新研發與在地深耕優勢 台灣羅氏大藥廠總經理 Girish Mulye 表示:「羅氏認為,在專注於未來創新研發的同時,提供目前患者所需的醫療解決方案亦是當務之急。我們始終對改善患者的生活充滿激情,同時我們勇於決策,敢於行動。我們也相信,優秀的商業活動能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這就是台灣羅氏透過策略性授權與台灣東洋合作,將所需的治療方案帶給更多患者的原因。藉由台灣東洋在市場推進與通路經營的專業及優勢,將有助加速創新療法的醫療資源,實踐我們對個人化醫療的承諾。」 台灣東洋總經理侯靜蘭表示:「台灣東洋深耕癌症領域已逾數十年,且積極參與國內醫學中心多項臨床試驗,已成為國內醫療團隊與國際藥廠在抗癌等重大疾病領域所信賴的首選合作夥伴。繼去年推動 Avastin® 癌思停® 的合作後,此次再與台灣羅氏攜手結盟,今年進一步開展 Rozlytrek® 羅思克® 的推廣計畫,不僅展現羅氏在癌症創新藥物上的優勢,也彰顯台灣東洋在地通路與市場推進的實力,亦拓展台灣東洋在癌症領域的完整布局,共同落實對台灣醫療體系與臨床需求的長期承諾。」 以患者之需為本 加速癌症精準醫療應用 身為全球創新藥研發領導者,羅氏長期專注於癌症、免疫疾病與罕見疾病等重大醫療領域。2024年,羅氏在研發上的投資達130億瑞士法郎,在精準醫療、免疫療法與抗體藥物複合體等關鍵技術領域持續創新;其中腫瘤學為最主要的研發領域,充分展現其深耕癌症醫療解決方案的堅定承諾。 台灣羅氏深耕台灣逾半世紀,在癌症治療領域始終扮演領導角色。為持續提升台灣的癌症照護水平,我們將以創新研發為核心,積極引進具臨床價值的創新藥物,發展精準醫療,並提升臨床醫療資源,同時也與醫療夥伴合作,為台灣醫療體系注入永續發展動能,深化我們對癌症照護與醫療進步的長期投入。 圖/台灣東洋總經理 侯靜蘭 圖/台灣羅氏大藥廠總經理 Girish Mulye

北醫校友總會生醫新創論壇首登場 次世代基因定序技術掀熱潮!

北醫校友總會生醫新創論壇首登場 次世代基因定序技術掀熱潮!#癌症精準醫療

臺北醫學大學校友總會今(12日)舉辦第一屆校友生醫新創論壇,邀請來自生醫領域新創校友分享學研創業經驗,論壇除了聚焦近年生醫產業熱門領域,包括AI智慧醫療、精準醫療、次世代基因定序技術等最新進展與現況,同時解析如何讓研究與市場需求結合,從實驗室走向新創公司。 有別於過往專注在臨床醫療發展與科研成果發表,這也是北醫校友總會第一次舉辦新創論壇。臺北醫學大學校友總會李靜蘭理事長指出,期能藉此強化校友與校友、校友與校園間的鏈結,建構資訊與資源流通平台,打造北醫創業生態系。 走出象牙塔,多元發展建立北醫創業生態系 這次論壇當中,除了有圖爾思生物科技公司劉君豪總經理介紹次世代基因定序技術在微生物研究的應用,找出微生物對人體的影響、甚至迅速找出不明病原體等。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資訊研究所特聘教授李友專以「AI醫療大未來」為題,解析AI將如何衝擊醫療的未來商機,他也把過去北醫與同仁研究成果轉換成智慧財產,甚至變成新創公司的心路歷程跟大家分享。富禾生醫創辦人李建謀總經理則分享有關癌症免疫精準治療。 「學校走出去、校友回學校」臺北醫學大學董事長陳瑞杰表示,北醫建校迄今有62年歷史,目前光是在校博、碩、學士就有近六千人,畢業校友更是超過五萬人,在各行各業都有傑出校友,「以前學研單位是象牙塔,自己埋頭研究;現在則是強調生態圈。」所以除了學校要走出去,也希望校友能回學校,透過新創論壇這類活動,讓在學學生或研究人員找到最適合的典範。 陳瑞杰董事長指出,新一代台灣醫師跟早年不同,越來越多臨床醫學人才往外走,不管是資訊、工程或是其他領域,都在想著有沒有辦法走出跟前輩不一樣的路。因此,學校致力於營造多元發展的環境,北醫「不僅要能提供環境給第一名的學生未來當教授、當院長、當院士,也要能讓其他人有機會能當總經理、董事長。有人帶領學生,有人資助學校,形成一個得以自我維持的生態系統。」 「創新不能只是新而已,重點還是要落地」,市場需求在哪裡?有沒有哪些最新的工具與服務?如何從實驗室進入產業?這次論壇從業界觀點、分享相關資訊。 下一個新興病毒如何防?次世代基因定序有助及早揪出新興病原  近年次世代基因定序(NGS)市場方興未艾,多數人聚焦NGS在臨床治療應用,尤其是癌症精準醫療、藥物基因體學等。本次論壇活動召集人,同時也是圖爾思生物科技公司劉君豪總經理介紹次世代基因序技術在微生物研究的應用。 劉君豪總經理說,在人身上的微生物基因是人體基因的一百倍,人類基因體可以定序,但卻不容易改變。但若可以更加了解人身上的微生物,透過飲食或其他方法調控,從「理解它」到「調控它」,就能「透過管理微生物來管理人類健康」。 圖爾思很早就專注在微生物領域,客戶很多都是科學家,他們透過圖爾思提供的試劑、定序服務、甚至資料分析等,更有效率地找出微生物對人體的影響、與人體間的互動。 劉君豪總經理以腸道菌研究做進一步說明,腸道菌有不少是厭氧菌,一般技術培養不出來,要厭氧培養才培養得出來,但是,定序檢測就不會有相關限制。此外,面對病原體不明的發燒患者,傳統要確認感染病原體可能需要透過培養,但有時候不一定培養得出來,甚至結核菌可能需要兩個月的培養時間,如此一來就會影響臨床醫師用藥選擇;這時候若能使用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最快24小時就能找出結果。 其實不只是人體微生物,劉君豪總經理說,「在環境中包括水體、土壤、甚至空氣中也都有微生物。」當下一個大流行病來臨的時候,透過次世代基因定序進行微生物公共監測,有機會能更迅速找出未知的新興病原體。 從臨床改變開始,翻轉醫療照護體系 除了北醫校友,此次新創論壇也邀請到國際NGS龍頭、去年甫在台灣成立分公司的Illumina 台灣分公司營運長鄭裕翔,一起參與座談。鄭裕翔指出,「二十年前,人類全基因解碼做一個要一億美金,現在以Illumina九月發表的新機器為例,做一個大概是兩百元美金,而且一天內就可以做出來。」 NGS帶來更快速、準確又低成本的檢測,成本降低後,可望有更多人投入相關領域,發現更多基因運用,把基因應用推廣到最大。估計全球相關市場規模目前大概兩百億,到2027年可以達到1200億。不過,NGS對許多醫師是全新的領域,「以美國為例,六成的醫師在當年學習階段並沒有接觸過基因診斷、基因治療。」 鄭裕翔營運長指出,「其實不只是臨床診斷,以癌症為例,若能透過相關技術提早診斷。讓患者從三四期為主,都能提早在一二期發現,患者的疾病旅程也會大不同,甚至改變的會是整個醫療照護體系。」 北醫校友總會表示,對於新創團隊來說,將基因數據資料串連、分析,從中找到治療方向、藥物開發都是另一個寶庫。也因此,希望能透過相關活動,持續攜手臨床單位開發基因體醫學潛力,建立基因體醫學生態系。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