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嚥障礙

出生腦缺氧 2歲童學會吞第一口食物

出生腦缺氧 2歲童學會吞第一口食物#吞嚥障礙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吳太太因妊娠高血壓,懷胎七個月緊急剖腹產下「承承」,過程中承承因腦部缺氧,造成吞嚥障礙,但全家人都樂觀面對,帶著他安排語言治療、學習鼻胃管照護,並在10個月大開始學習吞嚥。現在承承已經2歲,日前看到孩子努力吞下第一口食物的模樣,讓媽媽相當感動。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學會理事長王亭貴教授指出,吞嚥和進食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但有些孩子因神經性因素、結構性因素或功能性因素形成吞嚥功能障礙,食物從嘴巴移動到胃部的過程中,某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導致進食與吞嚥動作發生困難,以致於食物吞不下去、無法吸收足夠營養,進而影響發育。經過無數次練習 母:感動難以言喻王亭貴理事長表示,6月是國際吞嚥困難意識月,期待藉由承承的故事,以及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學會舉辦的徵文活動,讓社會大眾更加「認識吞嚥障礙、關心吞嚥障礙」。吳太太分享照顧承承心路歷程,雖然因懷孕生產過程不順,導致孩子起步比一般人辛苦,但全家人並不洩氣,擦乾眼淚陪伴承承踏上漫漫復健路。一開始學習鼻胃管照護並配合到宅語言治療師的指導,從簡單的口腔按摩,練習舌頭動作,到誘發吞嚥反射,經過無數次的練習,直到看著承承小口、慢慢地吞下第一口食物,內心感動難以言喻,她表示「雖然承承比較慢,但承承很努力!」口咽喉構造發育異常 也會吞嚥障礙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復健部部長、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學會理事周立偉醫師表示,「神經性因素」包括腦部損傷、遺傳代謝問題、特殊症候群、罕見疾病等,會造成口腔感覺、反射與動作功能異常,以承承為例,因出生時腦部缺氧,影響神經肌肉控制,造成吞嚥相關肌肉無力、呼吸吞嚥動作不協調,也無法順利啟動吞嚥反射,才導致吞嚥障礙。「結構性因素」主要是口、咽、喉構造發育異常引起,如喉頭軟化症、唇顎裂、食道狹窄、胃食道逆流等;「功能性因素」是指有些嬰幼兒神經發展及結構正常,但因口腔動作功能發展尚未成熟,伴隨呼吸功能異常,使得吸吮、吞嚥時容易造成嗆奶。積極與語言治療師配合 一定可改善語言治療師陳子雲也強調,嬰幼兒吞嚥障礙治療以協助寶寶建立由口進食攝取足夠營養為目標,藉以減少照護者餵食的費力程度,與降低嗆入呼吸道的危險。例如承承因腦部損傷造成口腔感覺、反射與動作功能的異常,需先透過鼻胃管進食,漸漸地調整為從口進食,再進一步指導家長如何教導孩子認知、理解指令和物品指認的概念,只要家長積極與語言治療師配合,孩子一定能愈吃愈好!

減少長者吞嚥障礙 快學「健口操」

減少長者吞嚥障礙 快學「健口操」#吞嚥障礙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運動即良藥」這句話,即使是放在行動不便的病人身上,還是十分貼切。長時間的無法動彈,會造成關節僵硬和肌肉萎縮的現象發生。雖然病人身體機能已經衰退或行動不便,無法進行激烈的身體活動,但仍要維持一定的身體狀態,避免越來越衰退。只要學會簡單的復健體操和按摩手法,每日固定執行一至兩個小時,也能降低肌肉萎縮和疼痛的情況,對於病人的身體復健,有很大的幫助。要注意的是,並非所有的按摩與復健都適合每一個病人,如果伴有皮膚潰傷、腫瘤患者,在居家按摩和執行運動體操時,一定還是要徵詢過醫師的意見。復健體操的功能,不僅能避免體態和肌肉的僵化,使衰弱的病人維持原本狀態,不要持續萎縮下去;對於肌肉健康但罹患精神疾病或失智症的病人而言,透過持續活化身體機能、促進血液循環的運動方式,也有減少睡眠障礙,穩定情緒的功能,對於身心都能有很大的幫助。即使是步行這種簡單的運動,對於失智症的病人來說,都能減少他惡化的速度。依據病人的身體狀態,安排適合的運動,才能有效的維持或增強目前的健康狀態,不要讓衰弱持續嚴重下去。放鬆眼周肌肉:眼部穴位按摩操許多長照病人都是中、老年人口,眼睛視力往往因為長期使用或疾病(例如:糖尿病),有視力退化、甚至病變的狀況,除了出門需要勤帶墨鏡,防止太陽光的傷害外,在雙眼乾澀、酸痛不舒服的時候,按摩眼部的穴位,可以暫時減緩不舒服的症狀。如果可以,早晚各進行兩次眼睛的穴位按摩操,配合熱敷,將有助於放鬆病人眼部的肌肉,減輕老花、乾眼症等問題。 眼部穴位按摩操分解動作一、 將雙手中指指間,放在眉毛中間的位置,順時針、逆時針各旋轉按摩十次。二、 接著將指尖按在太陽穴位上,先左後右, 各旋轉轉圈按摩三十下。促進口腔健康的「健口操」訓練口腔的健口操,是最容易自己在家操作的體操,能夠改善唾液的分泌、降低吞嚥障礙,甚至有改善發音和增加臉部表情的功能。執行過程中,可以口腔按摩作為輔助,雙手使用除了大拇指以外的四隻手指頭,輕輕托住臉頰,約莫上顎後端的地方,旋轉按摩十圈,再來到雙頰凹陷處,重複來回按摩十次,最後延伸至下巴後方的凹陷處,來回按摩五次,就可以徹底舒緩平日裡口腔的壓力。 健口操分解動作一、 雙頰先輪流鼓起,可以先右再左或是先左再右。二、 重複兩次後,再同時鼓起兩邊雙頰,使用雙手將兩頰鼓起的氣一次擠下去。三、 隨著擠出,嘴巴可發出「噗」地聲音,重複進行二次以上;接著把嘴角往兩側拉, 一樣發出「咿」的聲音, 重複二次以上。(本文摘自/在宅安心顧,圖解長期照護指南/博思智庫出版)

長者得吃泥狀食物?破除8大飲食迷思

長者得吃泥狀食物?破除8大飲食迷思#吞嚥障礙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嗆到的時候可能完全沒有感覺,而這也正是吞嚥困難中最危險的情況,因為照顧者或照護機構可能會因為沒有觀察到咳嗽的情形,而讓吞嚥困難者逕自食用語言治療師不建議的質地。因此,若用是否有咳嗽當標準,並不能完全判斷吞嚥是否安全,也是為什麼吞嚥障礙最好都應該經過專業的吞嚥攝影等儀器客觀檢查。迷思1:老人家都是咬不動所以吞嚥困難吞嚥的過程可以簡單分為四個階段:「口腔準備期」、「口腔期」、「咽部期」和「食道期」,這四個階段也對應著各種吞嚥困難可能出現的時機。用牙齒咀嚼僅是「口腔準備期」的一部分能力,口部肌肉和舌頭能否協調而有力的動作、是否感覺到食團的狀態,都會影響口腔期「向後吞」的這項動作成功與否。就算在「口腔準備期」和「口腔期」的階段都正常,也可能會因爲「咽部期」的障礙,讓食團沒有適當地向食道推進,導致嗆到甚至吸入性肺炎。迷思2:吞嚥不適就是要煮粥、打泥嬰兒就算還沒有長牙,也可以靠著上下顎運動,用舌頭頂向上顎來碾碎食物。天然的食物如香蕉、南瓜、水蜜桃不需用調理機打碎,也能以牙齦嚼食,在口中被碾壓成泥,食品如馬鈴薯泥、墨西哥酪梨醬、鷹嘴豆泥等也是本來就會料理成泥狀,碎豆花、廣東粥、義式蔬菜湯等不需要太費力咀嚼,也是很多吞嚥功能良好的人喜愛的食物,準備飲食不需要必把所有食物都打成粥或特製成糊。迷思3:改善吞嚥困難就是要改變飲食舉例來說,當一側的咽部肌肉比另一側更有力,使用特定的姿勢可以預防食團進入弱側;有時患者保護呼吸道的機能減弱了,使用特定的動作和步驟來自主保護呼吸道,也是語言治療師經常建議的吞嚥策略。這些治療手法不必改變飲食,也能減輕吞嚥困難,甚至可以大量減少殘留和食物嗆入的現象;因此,如果在嘗試這些策略前,就自行改變食物質地,是大大犧牲了吞嚥困難者的生活品質。迷思4:碎狀、泥狀、濃稠的食物和飲品=好吞的食物光是把食物變得「免嚼」只能跳過磨碎食物的過程,「增稠」只能讓液體流得慢些,如果舌部功能不佳或咽部吞嚥不完全,濃稠的質地反而更易產生咽部殘留,提高吞嚥後嗆入食物的風險。每個吞嚥困難的患者對不同的質地反應皆不相同,沒有仔細地評估是難以判定何者才能有幫助,未經語言治療師評估便調整質地不但沒幫助,還可能幫倒忙。迷思5:年長者或失智者就是要吃為吞嚥困難特製的飲食失智症的患者常會「忘了吞」,食物一直含在口中,食物不小心掉進咽部,卻還沒準備好吞,這種感覺就好像一般人吃飯邊說話或突然不注意嗆到一樣,就算保護機制是好的,也會因為動作的不協調而嗆咳。這時候調整食物的外觀和溫度、選擇在精神好的時候進食、依飲食喜好備餐和餵食者的提示和仔細觀察,比調整質地甚至改由管狀進食還更能正常攝取營養。迷思6:沒咳嗽表示沒嗆到,咳嗽表示食物掉進呼吸道了反射機制健全的人常常可以在聲帶這道大門前,透過咳嗽「救回來」,沒有或僅有少量食物真的掉進呼吸道;反過來說,沒咳嗽也不代表沒有嗆到,有些中風後或年長者反射的機制變弱或消失,嗆到的時候可能完全沒有感覺,而這也正是吞嚥困難中最危險的情況。若用是否有咳嗽當標準,並不能完全判斷吞嚥是否安全,也是為什麼吞嚥障礙最好都應該經過專業的吞嚥攝影等儀器客觀檢查。迷思7:食品要調整成泥狀表示飲品也要增稠才安全吞嚥困難的人對不同食物質地的反應是不同的,很多泥狀和稠化的食品流動性用肉眼看類似,但黏稠度和是否有融化性都會在咽部有不同的反應。如前述,對稀薄液體掌握不好的原因很多,對稀薄液體會嗆咳但固體食物處理能力佳的個案不在少數,因此稀薄液體絕不應該用來預測對於其他食物質地的吞嚥表現,必須要經過語言治療師進行吞嚥攝影檢查,來確認各個質地的表現。迷思8:醫生幫家人裝了鼻胃管,接下來的日子都要用鼻胃管吃飯了鼻胃管、胃造口和空腸造口等各類經管進食方式都是在「提供營養」,不是在「治療吞嚥障礙」,以鼻胃管的不適度和對吞嚥功能的不良影響而言,更是只能作為短期的使用,胃造口也並非是一旦使用就是永久的處置,只是和鼻胃管相比,較適合相對長程的使用。如果所有的患者都只是短期使用也罷,但因為吞嚥障礙的多變,吞嚥功能的基本能力不同,有許多患者在裝鼻胃管後,接受了吞嚥訓練、嘗試了許久,仍然無法完全地由口進食,這時候正確的做法應該是考慮其他不良反應較少的經管進食方式,並持續地搭配最大安全限度下的經口吞嚥訓練。沒有人能百分之百預期吞嚥障礙的進程,當初期的醫療處置顯得不再適用後,為了您愛的家人,請協助他與醫療團隊諮詢鼻胃管以外的可能,傾聽醫療人員的建議;請鼓勵他定期地接受語言治療師執行的吞嚥功能評估、吞嚥訓練和進食策略調整,且不管用不用鼻胃管,都需要口腔清潔,也都可以進行吞嚥訓練。(文章授權提供/愛長照)

吞嚥訓練、減憂鬱 揮別鼻胃管進食

吞嚥訓練、減憂鬱 揮別鼻胃管進食#吞嚥障礙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74 歲男性主動脈手術後,兩邊返喉神經麻痺,來診時經鼻胃管進食、聲帶麻痺無聲。治療靠談話而非精神藥物,處理病人內心害怕及家屬焦慮。接著設計循序漸進的復健動作,著重3要點:(1)從局部到全身、(2)要求專心、(3)不抱希望。病人一個月內拔除鼻胃管,聲音重現並持續進步。護理之家 高達6成長期藉管餵食另一位80歲女性腦幹中風昏迷後甦醒,因吞嚥困難做胃造口進食,已復健2年,雖可說話但經口進食就會嗆到。病人吞嚥時極在意喉頭有痰感覺,並且要求身邊的人無時無刻關注,一昧想活命卻不願花費一絲努力。經過長時醫師在旁不斷地叮囑,食物到喉頭沒有停下來咳痰,儘管只有幾回順利完成。但返家後身邊照顧者沒人能強迫她練習,病情原地繞圈。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高年科主治醫師林佩芬表示,根據估計,台灣護理之家住民高達60 %長期藉管餵食,全台管餵人口上看45至50 萬人(大多使用鼻胃管)。目前各國醫藥政策皆定向減少插管、盡量保留天然生理功能,近年來管餵人口持續減少。台灣則不然,多數人非常害怕嗆到且多經由令人不舒服的鼻孔插入。抑鬱也會對吞嚥能力造成影響從小生病時,會受到大家關注,表現越虛弱關注就越多,使人喜好病懨懨,不利於復健或療癒。抑鬱導致身體活動大量減少、體能下降,吞嚥能力亦然;抑鬱又導致睡眠障礙,服用抗憂鬱藥物及鎮定劑,更使吞嚥功能雪上加霜。然而對於一個生病的人,害怕受苦的心若強烈,便會引發強烈情緒,心理反復煎熬,終究抑鬱。吞嚥訓練首要處理的便是心理-害怕受苦的心念。林佩芬醫師提醒,不論鼻胃管插管、約束或是鎮定劑使用,會受到看護、家屬、護理及環境各層面的壓力及影響,需要良好的醫病溝通、正確的政策宣導及友善的支持環境,方能改善。相較於醫療糾紛也不在少數的美國,成功減少管餵人口,護理之家入住者中,嚴重失智症併有自行進食困難者,入住一年後的插管率,正逐年減少。台灣也應審思鼻胃管的使用了。

改善長者吞嚥 進食當心5NG習慣

改善長者吞嚥 進食當心5NG習慣#吞嚥障礙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許多年長者在用餐及用藥的時候,經常要耗費許多時間。許多長輩因容易喝水嗆到、食物無法下嚥,藥丸不易吞下等吞嚥困難狀況,由家屬帶至醫院就診。有吞嚥困難的老人家因為口咽部肌肉無力萎縮、口腔感覺遲鈍,常讓以往輕而易舉的進食變得困難重重。常見5點錯誤習慣 易導致長者吞嚥困難南投醫院語言治療師呂昂衛建議民眾若有相關吞嚥困難的問題,可至醫院復健科就醫,由專業醫事人員如醫師或語言治療師的協助,及早改善吞嚥困難。常見5點錯誤習慣,稍加留意,就可讓年長者吃得安全、有品質:1)吵雜的用餐環境/用餐環境會影響用餐時頭部擺位及注意力。建議年長者坐在椅子上用餐時,以頭部朝下目視膝蓋的姿勢吞嚥,身體勿傾斜,減少頭部左右擺動。2)吃東西等同作口腔運動/家屬常認為吃東西才算是作口腔運動,但兩者強度與次數不同,不能等同視之。別忽略善用平時10至15分鐘作口腔運動,建議上網搜尋「呷百二吞嚥健康操」示範教學,搭配口腔棉棒或壓舌板等,培養平時口腔運動習慣,增加口腔肌力及耐力。3)進食時口頭交談/家屬常擔心年長者嗆到而不時詢問,其實反增嗆咳風險。建議可從觀察口腔及兩側齒槽處是否殘留食物、聆聽呼吸時是否有混濁音或呼吸急促,提醒吞嚥後需自行咳嗽,再反覆吞嚥數遍。4)用餐完未進行口腔清潔/忽略口腔清潔的重要性,除了引起齲齒及口腔內細菌滋生外,殘留的食物或細菌也會經由口咽部落入呼吸道,引發吸入性肺炎。5)提供不適合的食物/建議在溫度、味道、食物質地變化,增加年長者對口中食物的感覺,例如稍微溫熱的開水比室溫開水更能提高年長者感覺。此外適度地使用食品增稠劑,改變食物稠度,也能減少嗆咳的機會。

長者吞嚥障礙 長期置放鼻胃管傷身心

長者吞嚥障礙 長期置放鼻胃管傷身心#吞嚥障礙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日前,鼻胃管與安樂死在新聞中曾有部分關聯,但是鼻胃管真的會走向安樂死嗎?吞嚥障礙是復健科常見問題,造成吞嚥障礙原因很多,國內最常被診斷需要置放鼻胃管協助吞嚥的疾病包括中風後引起吞嚥困難,退化性神經疾病如失智症、巴金森氏症、或脊隨側索硬化症等病人。吞嚥障礙嗆咳 嚴重將造成肺部感染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復健科醫師羅惠郁表示,若吞嚥障礙沒有適當治療,許多併發症將隨之而來,如營養不良、吸入性肺炎等。在台灣最常見的治療是置放鼻胃管,以灌食取代由口進食。然而近幾年來醫療觀念進步,為了避免長時間配戴鼻胃管對病人身心造成影響,鼻胃管置放與移除的時機,越來越受到關切。如果發現用餐時間過長、進食意願降低、體重短時間內明顯下降、進食過程中咀嚼困難、流口水、無法將食物成功吞下或進食伴隨嗆咳,嚴重者會在嗆咳後肺部感染,須特別注意。短時間內無法恢復正常吞嚥,或面臨日漸吃力的吞嚥障礙,建議到復健科尋求語言治療師、呼吸治療師、職能治療師、營養師的協助。長期置放鼻胃管 導致身心負面影響若經專業人員判斷,短時間內吞嚥訓練能有效恢復吞嚥功能,可建議暫時置放鼻胃管並接受吞嚥治療,安全進食後即可評估移除鼻胃管。若退化性疾病造成吞嚥障礙,專業人員判定只能恢復部分由口進食,或需長時間依靠鼻胃管補助養分供給,則可考量給予其他治療,如胃造口。研究報告指出,長期裝置鼻胃管對病人身心皆有負面影響,如限制社交互動,鼻胃管亦會與食道及胃摩擦造成發炎或潰瘍。研究指出,有長期吞嚥障礙的病人,使用胃造口替代由口進食,能明顯改善營養攝取、提升生活品質。羅惠郁醫師表示,如果疾病引起的吞嚥障礙需要較長時間(3個月以上)恢復,先以胃造口為主要營養供給來源,同時進行吞嚥訓練,當吞嚥功能回復至可接受範圍時(有部分嗆咳但身體保護機制可以克服),即可移除胃造口,恢復由口進食,既能減少置放鼻胃管造成的心理障礙,也能夠安全維持足夠的營養攝取。

研究:2成以上長者每週進食嗆到3次

研究:2成以上長者每週進食嗆到3次#吞嚥障礙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長者若因器官退化、虛弱或因中風、帕金森氏症等疾病有吞嚥困難問題,進食時易發生嗆咳、吸入性肺炎。國內研究發現,台灣社區65歲以上長者21.8%每週至少3次進食嗆到,12.8%評估為吞嚥異常,每10個高齡者可能就有1個有輕度以上的吞嚥障礙。長者咀嚼、吞嚥問題 易導致消化變弱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表示,長者因感覺功能變差,面臨咀嚼、吞嚥能力,腸胃消化功能漸弱等情況,容易衍生營養不良問題,建議及時尋求在地社區營養師及語言治療師諮詢協助,改善吞嚥功能及營養攝取。隨著年齡老化,肌少症屬老年症候群,骨骼肌肉質量減少、功能降低,臉部、咀嚼肌及舌肌的吞嚥相關肌群功能也減退,造成吞嚥功能改變。長者平日生活在家除了多動動手腳增強肌肉,吞嚥肌肉也需要運動。長者透過加強吞嚥功能的訓練,不但可改善因吃不下造成營養攝取不足問題,也能提昇生活品質。飯前進行吞嚥健康操 防食物嗆咳、卡住中華民國語言治療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蘇心怡指出,65歲以上老人常出現的吞嚥問題為進食速度慢、食物停留在口咽時間延長等,容易發生食物嗆咳或食物卡在咽部造成阻塞。「呷百二吞嚥健康操」建議長者每天三餐飯前10分鐘進行,易發生吞嚥障礙高風險族群,如失智症、帕金森氏症等患者,即早進行「呷百二吞嚥健康操」可預防或延緩被放置胃管。若有吃東西、吞嚥上的困難,如吃東西、喝水時會嗆到或是喉嚨感覺卡卡的、吞不乾淨等問題,建議尋求醫師及語言治療師的幫忙,做進一步諮詢與檢查。「呷百二吞嚥健康操」可於https://goo.gl/4fzfZf查詢。

寶寶吞嚥障礙 2公分鈕釦卡食道

寶寶吞嚥障礙 2公分鈕釦卡食道#吞嚥障礙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家中有寶寶進入口腔期要當心,隨手一把抓就容易把物品放入嘴裡,甚至吞下肚,家長應隨時留意,盡量別將小物品放在隨手可得的地方。2歲的劉姓男童出生後為吞嚥困難而發現食道閉鎖,經手術治療後恢復正常吞嚥。本月初家長發現男童又出現吞嚥障礙,不肯吃飯且容易流口水,擔心又出現食道狹窄,進行X光檢查後,發現男童食道內有一枚近2公分左右的鈕釦。幼童吞入異物多發生在4歲以下童綜合醫院小兒外科主任醫師郭敏勇表示,幼童吞入異物的情形很常見,多是發生在4歲以下,除鈕釦外,硬幣、磁鐵、鈕釦式電池、迴紋針等等也常被小朋友拿來把玩而吞入;另外也曾發生過幼童因為吃乾果類食物時沒有完整咬合,整顆吞入而卡在食道。口腔期好奇心強 隨時注意異物入侵 幼童充滿著好奇心,又處於口腔期,加上年紀小的嬰幼兒不會講話,無法正確表達感受,所以當出現吞嚥困難、流口水、咳嗽等症狀,或者孩子表示嘴巴或脖子疼痛時,都要特別小心可能有異物吞入卡住,須儘速帶孩子到醫院進行檢查,儘早確認病因並治療。不要自行催吐或使用偏方郭敏勇主任表示,口腔期的幼兒對於好奇的物品都會想往嘴裡塞,若不小心卡在食道、氣管等位置,就會造成吞嚥及呼吸上的問題。另外,吞下尖銳物或具有腐蝕性的物品,就算沒有卡在食道或氣管,也可能刺傷或損害消化道。若發現孩子吞下異物時不要自行催吐或使用偏方,尋求醫師的協助才能避免二次傷害。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