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

天然的鴉片 曬太陽好處太多了!

天然的鴉片 曬太陽好處太多了!#心理

(優活健康往編輯部/綜合整理)避開太陽,有時候會像是節食時想避免把新鮮出爐的巧克力餅乾吞下肚一樣。你的大腦裡有個聲音開始對你說話,慫恿你(相當潛意識地)小小地咬上一口餅乾;或者說,在這個比喻的例子裡,就是讓你的身體接觸到一點點陽光(只要幾秒鐘而已,不會傷害身體的!),此時餅乾的味道──或是曬太陽的感覺──總是特別美好,讓你吃到停不了口,或是忍不住要一直沐浴在陽光下。小咬幾口可能變成全部吞下肚,小曬幾秒鐘可能會變成好幾分鐘。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陽光感覺起來那麼棒美好呢?曬太陽可以提供天然的快感那種曝曬過紫外線之後帶來的幸福感,是身體上真正的感覺,而且可能早在我們變成人類之前,就已經根深柢固地嵌進我們的DNA裡。曬太陽會刺激身體釋放一種「感覺良好」的物質,提供了天然的快感,這類物質像是血清素(serotonin)、多巴胺(dopamine)、β-腦內啡(beta endorphin),算是人體的天然鴉片。(吃餅乾也可以得到等效的反應,釋放出相同的荷爾蒙,構成那種最熟悉的陶醉感。)陽光也會抑制像褪黑激素那樣的荷爾蒙,這類荷爾蒙會讓你覺得懶洋洋提不起精神,還有「消沉」的感覺。陽光對心理狀態的影響是長期的以前我們認為釋放這些荷爾蒙的動作始於下視丘,它是我們腦部的情緒指揮中心,也是數不盡的荷爾蒙反應的發源地。不過最近科學家已經解開了這個祕密通訊服務之謎,發生之處其實就在你的你的皮膚細胞裡。事實證明,我們的皮膚和神經系統共用同一種我們才剛剛開始瞭解的語言。舉例來說,現在我們已經知道這些控管情緒的荷爾蒙鑰匙,可能並非大腦的獨家產品,它們也可以經由曝曬過紫外線的皮膚細胞生成,然後進入血液中,再傳送至大腦──現在這條通路成了雙向道。陽光對你心理狀態的影響,絕對不只是短期的而已,它幾乎能完全控制你生活的生物節奏──體溫高低點的日常模式、警覺性的高低、睡眠模式、荷爾蒙的分泌,以及其他基本的生物功能,像是什麼時候想吃東西等,它甚至還會成為你老年時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因素。讓我們來好好看看這些關聯之處,一路上我還會進一步提到與維他命D的關聯。(本文摘自/健康是曬出來的:維他命D之父的養生報告/時報出版)

怦然心動的力量 可提升免疫力

怦然心動的力量 可提升免疫力#心理

(優活健康往編輯部/綜合整理)中學時,我曾經把喜愛的演員海報貼滿了牆壁及天花板。或許是當時還很天真,覺得自己就像被海報中的他注視著,不,「他一定看著我」心裡這麼想著,待在房間時,總覺得很害羞,但心情常雀躍不已。年輕時追星讓人心情愉快回想起這件事有點不好意思,但這應該不僅是我,想必大家也有類似的經驗吧?「唉呀!當時還青春年少嘛!」我彷彿可以聽見大家這麼說,那麼,目前已沒有這樣的感覺了嗎?確實,年紀老大不小了還在房間裡貼滿海報,反而令人覺得很危險。不過,看著喜愛的男女偶像的照片或影像,不管到了幾歲都會令人很開心。即使不需張貼海報,也不妨把照片放在筆記本裡,或是設定成手機的待機畫面。觀看喜歡的人 多巴胺分泌會增加事實上,曾有一個「觀看喜歡的人的影像,腦部活動及免疫力會產生什麼化?」的報告。依照這個報告,和完全不感興趣的影像相較之下,觀看喜愛的女演員時,與動機、快感有關的多巴胺分泌將會增加。更令人驚奇的是體內的自然殺手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靈活度也會上升!人體內攻擊、消滅癌細胞及病毒等免疫機能中,自然殺手細胞相當於重量級的主角。人類就這一點而言,實在是很單純可愛!即使沒有直接見面,也沒有直接接觸,大腦及免疫力仍然會因怦然心動而產生反應。是的,我們不可以小看「怦然心動」的力量。光是想像 大腦及身心都會變最佳狀況光是感覺到心愛的人在身邊,大腦及身心都能因而變成最佳狀況。不管是心儀的演員、可愛的偶像、搞笑藝人都沒關係,又或是酷酷的搖滾歌星、運動選手都沒可以,只要是能夠令你心跳加速的人,都請你把他的照片放在身邊。任意妄想「要是我有一天和他(她)墜入情網!」這也沒關係,盡情享受想像力奔馳的樂趣!(本文摘自/活腦力:77個好習慣活出不癡呆下半生/尖端出版)

避免相敬如「兵」 夫妻要有小秘密!

避免相敬如「兵」 夫妻要有小秘密!#心理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日本退休族現在流行「卒婚」,「卒」的意思就是「畢業」,意謂夫妻倆雖然仍住在一起,感情也沒問題,但卻各過各的生活,各自都有不同的社交圈,我和老婆目前的生活其實就是這種模式,彼此都不必勉強陪伴對方,但也非常珍惜可以共同參與的活動。同學會不攜伴 才能玩得盡興另一半的同學會,該不該一起出席呢?我有一個很簡單的原則是「大型,不去,小型,就去。」大型同學會,動輒2、30個人,很難還有空去招呼自己的另一半,事前問一下主辦人「是否可以攜伴」是避免尷尬的最好方法,如果只是幾個最要好的同學小聚,則不妨一起前往,彼此的另一半就比較有機會互動,進而也有可能成為好友。不只同學聚餐如此,家族大聚會也可適用同一標準,我雖是家中獨子,但同輩的表(堂)親卻有10幾個,某年,我主動邀請所有表(堂)兄弟姊妹聚餐,因為長輩陸續過世後,大家難免漸行漸遠,有些人甚至彼此已經超過10年未曾謀面,因此我還特別拜託大家不要帶另一半及下一代來聚餐,才能讓大家盡情盡興。夫妻間要保有各自隱私夫妻如果沒有各自的生活圈和不同的寄託,硬要2人同進同出,或是成天在家大眼瞪小眼,保證越老會越相敬如「兵」,日本流行卒婚之前,更常發生的是丈夫一旦退休,太太立刻申請離婚的事情。甚至我還建議,夫妻之間要有各自的隱私,為了保有隱私,我和老婆就不是臉書的朋友,不只老婆不是臉友,我和3個子女也不是,雖然如此,但我卻很喜歡在臉書上分享和老婆的合照,還被朋友一直嘲笑在「晒恩愛」。讓人感覺幸福 較容易交到朋友夫妻關係和樂的人,對外形象就是正面又幸福,讓人感覺幸福的人,也相對比較容易交到朋友,不過,無論是多麼哥兒們的朋友,他們都不可能陪你走完人生這一條長路,唯有你的另一半,才是可以牽手到老的人。婚姻生活當然不會一路平順,總有風雨,也總有起落,但既然都走到了人生下半場,就更該好好珍惜,我常跟老婆說:「我們下輩子不會再見。」不要留任何遺憾,以為還有下輩子可以彌補。(本文摘自/走過失業,我喜歡現在的人生/時報出版)

當爸有自信 小孩行為問題比率低

當爸有自信 小孩行為問題比率低#心理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男人對小孩的教養態度,是小孩成長主要關鍵。英國一項研究發現,男人養育小孩時,如果樂在其中、很有自信,小孩到了9歲或11歲,就會比較開心,較不會出現行為問題。父親角色 影響小孩行為發展研究計畫主持人英國牛津大學查理斯‧歐旁多博士表示,在嬰幼兒時期,父親角色會深深影響小孩的心理、情緒發展,當小孩長大至兒童期,這對小孩行為的影響,便會更深遠。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線上版〈開放版-英國醫學期刊〉(BMJ Open)。 對於男性來說,養育小孩重點在態度,至於花在照顧小孩、做家事的時間長短,倒是其次。這項研究含括一萬多名兒童與兒童父母。研究結果顯示,父親養育的態度與小孩出現行為問題比率息息相關,相較之下,男人在照顧小孩、做家事所花時間長短,與小孩行為問題相關性反而沒那麼強烈。研究重點為一萬多名兒童,這些兒童在8個月大時,都與父母同住,英國研究團隊分析這些家長所做的問卷,其中約7000名兒童追蹤至9歲,另外約有6500名兒童追蹤至11歲。研究顯示,男性對身為父親這件事是否帶有熱情、是否有自信,對小孩行為發展會產生重大影響。 透過父親情緒狀況 可預測小孩行為發展美國兒童精神科醫師馬修‧羅爾伯接受外電媒體訪問時表示,這項研究雖然沒有證實兩種現象有因果關係,但透過男人對擔任父親一職是否有自信、小孩有需要時父親是否可以適時給予溫暖回應等,可以預測小孩未來行為發展。 羅爾伯補充,在小孩出生第一年,父母如果感覺很沮喪,就會減少自信,也較無法給予小孩適當情緒回應,這樣小孩便可能出現較多行為問題。(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健康久久 每天記得對身體表達感謝

健康久久 每天記得對身體表達感謝#心理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首先建議各位於日常生活中,培養對萬事萬物懷抱感謝之情的習慣。同樣的環境之下,有人終日怨天尤人、心情鬱悶地過活,有人將「謝謝」掛在嘴邊、懷著感激情緒度日;這兩種人所感受到的幸福程度差距極大,時間拉長一些,兩邊的健康狀況亦將變得大相逕庭。有一個關於感謝的訣竅。面對任何事都站在對方的立場,試想其心情。那麼便可發現自己蒙受了多大的恩惠。找機會一起練習看看吧!感謝自己身體的每一個部位/我們身體的所有器官每天努力不懈地工作。心臟盡力將血液推出、腸與胃負責消化食物並吸收營養、腎臟則努力地將身體不需要的廢物轉化成尿液以排出體外、雙手在學習或工作上幫我們很大的忙。而當我們要四處移動時,更少不了雙腳的支援。請在每一天即將結束之時,例如晚上洗澡的時候,對構成身體的每一個部位道謝。不僅要感激內臟,也請試著向雙手或雙腳,以「謝謝你今天也努力運作,幫了我很大的忙」的話慰勞。對魚一樣表達感謝/蔬菜、水果、魚或肉都具有生命,我們接收了這些生命才得以存活。所以,在用餐時也該站在食物的立場考量,試著對「它們」表達感謝之情。舉例來說,假設看到晚餐的主菜是鹽烤秋刀魚,首先我們要試想「成為菜色之秋刀魚的立場」。如果我是這條秋刀魚,肯定是在海裡自在悠遊比較快樂。然而我卻被漁夫的網子給撈了起來,最後被端上餐桌。我想秋刀魚會因此感到「真遺憾」、「不甘心」、「好痛苦」吧!這麼一來,當我要動筷享用秋刀魚時,難免會想對它獻上一句「秋刀魚,抱歉了」對吧?我接著再補上一句:「秋刀魚呀!你就進到我肚子裡、化為我的血肉,與我一起為世上的人們服務吧!」秋刀魚肯定會覺得很開心地想著:「太棒了,那我就跟這個人一起努力吧!」並且確實轉化為體內的營養、行遍全身,而食用秋刀魚的我亦將獲得更多精力。不過,要是不願意這麼想,而只是顧著抱怨「這魚燒焦了,有致癌物。」、「這條秋刀魚冷凍過了,肉質也不是很厚實。」等,秋刀魚將頓失立場。「待我進到這個人的身體裡,我才不要成為這個人的血肉哩!我要馬上化為排泄物離開這裡。」總覺得秋刀魚會想如此宣言呢!感謝腳踏車!?/即便是沒有生命的東西,也請您對它表達謝意。我每天往返家裡與工作場所的醫院,全靠腳踏車。某天我才突然察覺到,當我結束工作、走到停腳踏車的地方時,發現腳踏車正在等著我來找它呢!霎時覺得它頗為「可愛」。畢竟它可是一句怨言也沒有,一直待在這兒等著我呢!由於疼愛之情滿溢,我不禁拍拍坐墊,對它說了聲「久等啦!」接著我感受到腳踏車傳達出來的喜悅。待我坐上腳踏車、踩動踏板之後,它也「叮鈴、叮鈴」地開心奔走著。「這個醫生,是不是腦子燒壞啦?」還請您千萬別這麼想。感謝是能在各種時機執行、用來確認自身幸福的行為。懂得表達感謝,包圍自己的世界將隨之變得更加美好。(本文摘自/我的生命只剩下一年/九韵文化)

資優生難教?應注重心理問題

資優生難教?應注重心理問題#心理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雖然敏感本身沒有好壞,但是,當「敏感」遇上了孩子的「過度解釋」,特別是往負面的胡同裡鑽牛角尖時,則容易使自己陷入情緒的風暴與泥淖裡,資優的孩子較能夠辨別自己當下是處在哪一種情緒,然而,在情緒控制及想法的轉念上,他們是需要協助的。很敏感 能有效地察言觀色資優生對於周遭的一切常充滿著熱烈的情感,影響所及,面對人際相處,如果遇到了知己或能力相當的夥伴,就有機會相互合作,但在知音難尋的情況下,他們也能耐得住,而一個人埋頭苦幹,對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他們很敏感,能有效地察言觀色,感受對方所要傳達的訊息及情緒反應。資優生通常是有幽默感,並且熱愛分享的,不過,有時候會因傾向於「想講自己要說的」,而忽略了對方的需求,及對方所能負荷、理解的程度,所說的內容太過深奧,曲高和寡,因而容易被一般同儕視為愛現,覺得他們自以為是。過度激動特質 在資優孩子身上易發現波蘭精神科醫師卡齊米日.東布羅夫斯基(Kasimierz Dabrowski)曾提出一個「過度激動特質」(overexcitabilities)的概念,包括智能、情緒、想像、感官及心理動作等,在資優的孩子身上,很容易發現其中1、2項或幾項不同特質的排列組合。當我們對於孩子的身心特質有了概念,在教養上,面對孩子的表現,也就比較容易給予合理的對待,至少可以肯定一件事,即孩子的表現並不是故意的,更重要的是,提醒了我們在陪伴資優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否忽略了孩子心裡隱微的問題,卻不自知。各階段壓力源不同 父母應特別留意這些特質雖然沒有好壞,但是會視每個資優生的不同情況,深刻地影響孩子在生活中、學習及人際、情感上,產生不同的反應,目前在校園裡,國小、國中是採取分散式資優資源班,高中則採取集中式資優班,面對不同年齡層的孩子,我們所需要關注的焦點將會不一樣。例如:國小、國中資優生的壓力源,大部分來自於和原班級裡,與一般同學的人際相處及互動,而高中資優生的壓力源,主要則來自於資優班內部的同儕競爭、比較、課業負擔,以及周遭他人的高度期待,因此,建議父母特別留意,孩子在不同階段所面臨的成長挑戰。(本文摘自/資優生教養的頭痛問題/寶瓶文化)

釋放負面情緒 學著原諒自己

釋放負面情緒 學著原諒自己#心理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因為西方近代心理學理論,或是幾世紀以來的新時代資訊的推廣,我們對內心小孩的瞭解越來越廣,也越來越深,不知道各位有沒有聽說,或至少有過來人的經驗,那就是──小時候的我們不懂人情事故。以為全天下的事都跟我們有關不但渴求關注,更十分自我的以為全天下的事都跟我們有關,只要我們沒得到想得到的關懷和愛,就覺得是我們的錯、是我們的責任,這個「責任往身上攬」的習慣,讓我們的潛意識裡,囤積了許多有如以下的信念:爸爸會打媽媽,是因為我不乖。媽媽會和爸爸吵架,是因為我成績很爛。爸爸和媽媽之所以會離婚,是因為我不好好吃飯。潛意識的傷痛 阻礙我們創造人生這些自以為是的信念之中,還有更離譜的延伸,爸爸做生意失敗,欠了一屁股債,是因為我的眼睛不夠大,哥哥之所以會離家出走,是因為我的屁股太大,媽媽拋棄家庭,是因為我頭髮太多,這些信念,深深藏在內心小孩的潛意識裡,動輒勾動我們的兒時傷痛,以極為負面的方式,阻礙我們創造想要的人生。我就有不少客戶,童年時親眼目睹母親被父親毒打,或言語侮辱,為了保護母親,常常挺身而出,以言語或行動阻擋父親的惡行,有意思的是,在自我療癒的過程裡,他們常常說:「我好氣我媽不懂得保護自己,或是替她自己出頭,看到她這樣軟弱,也讓我在感情當中,很不能信任男人。」釋放他們自由 潛意識傷口才會好「有沒有可能,你對母親的指責,其實是對自己當初使不上力的自責?你不原諒母親當初的軟弱對你所造成的傷害,有沒有可能是你不願意原諒當時的自己?」聽到這番提示,客戶終於茅塞頓開,自我療癒的電燈泡亮了。由以上的案例,我們可以得知,要能療癒「不信任男人」的傷口,必須先療癒「我無法保護母親的罪惡感」,換句話說,在釋放掉了纏繞在原生家庭裡,父親對母親施暴記憶的負面情緒後,這些客戶們,一定要先原諒自己的內心小孩,告訴他們:「會發生這些事情,不是你的錯。」以此釋放他們自由,那麼,埋藏在潛意識深處的傷口,才能轉化成愛和光,當然,要再進一步原諒母親,甚至父親,也會變得容易一些。(本文摘自/與你的內心小孩成為好麻吉/新星球出版) 

常感到地震?恐潛在對人恐懼症

常感到地震?恐潛在對人恐懼症#心理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對人恐懼症是青年期容易罹患的精神官能症之一,雖然感覺上這2、30年以來,對人恐懼症的患者有減少的趨勢,但是它很適合作為我們討論的起點,對人恐懼症雖然有各式各樣的症狀,但共通點就是患者在與他人接觸的時候,感到強烈的不安。和一般認識的人相處時感到困難比方怕自己會因緊張而臉紅,不安得説不出話來,或者以為自己身上有一股奇怪的臭味,擔心受到周遭人的嫌惡,跟家人在一起時不會不安,有時候面對完全陌生的人也不會有事,唯獨和一般認識的人相處時感到困難,不曉得自己和他人之間應該保持多少距離、如何保持距離,嚴重的時候,甚至害怕出門,一直把自己關在家裡。自己産生變化 接觸他人關係也在改變進入青年期以後,所謂的「自己」有了相當大的改變,當我們説這就是「我」的時候,這個「我」到底是什麼?自己也變得不明白,這個「我」可以説每天都在變化,難以捉摸,自己産生變化,同時表示自己與所接觸的他人之間關係也在改變,然而站在當事者的立場所感覺到的,卻是他人發生了急遽的變化,不知道如何應對,比如説過去覺得很溫暖的人突然變得冷淡,或是原本親近的人突然感到疏遠。經常感覺發生地震 受到驚嚇一位女學生突然對外界感到恐懼,待在宿舍裡一步也無法外出,於是來找我諮商,期末考就快到了,如果再這樣下去,她將因無法參加考試而留級,因此拚了命地努力出門,來尋求我的幫助,明明就在不久之前,她都還可以很平靜地上學,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會變成這樣,束手無策。我仔細聽她的述,原來她經常感覺發生地震,受到驚嚇,步行來找我的途中,也以為道路開始搖晃,地面好像要裂開,害怕得不得了,她稱呼自己的症狀是「地震恐懼症」,常常心裡想「啊!地震了!」回過神來發現地面一點都沒有搖晃,這樣的情況一天要發生好幾十次。與母性大地的一體感中 處於安定狀態在「山窩」(譯按:日本在山林、河岸過著漂泊生活的遊居民)的語言中,稱呼地震為「」(母親的搖動),母性的大地搖動了,人們原本身在與母性大地的一體感中,處於一種安定狀態,現在卻感覺到地基逐漸崩塌的不安,我認為這位女學生的對人恐懼症,就呈現了這樣的樣貌。(本文摘自/青春的夢與遊戲:探索生命,形塑堅定的自我/心靈工坊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