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

動脈未老先衰 4成熟男變硬漢

動脈未老先衰 4成熟男變硬漢#心血管疾病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歷年統計,心血管相關疾病,持續高居十大死因第二位,而醫學研究顯示,心血管病變養成期長達20-30年,40歲後即潛藏危機,65歲後嚴重威脅生命。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心臟科主任蔡忠文醫師表示:「心血管病變初期幾無病徵不易察覺,動脈硬化是一個前兆,一旦罹病隨時有血管阻塞、爆裂的可能,嚴重者更會引發心肌梗塞、心絞痛、腦中風等後果。」4成熟男變硬漢 動脈平均超齡24歲!聯安預防醫學機構特別針對810位45-64歲男性的動脈硬化檢測數值進行分析,發現近4成受檢者動脈硬化程度已超過同年齡層的標準值,推算平均動脈年齡已高達78歲,足足超出實際年齡24歲之多,已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進一步分析動脈超齡者的日常飲食與生活習慣,發現導致其動脈異常的五大危險因子包括抽煙、低密度脂蛋白過高、血壓過高、血糖過高以及高密度脂蛋白不足。若以美國國家衛生院研發的「評估未來十年內罹患心臟疾病風險」計算公式推算,發現動脈超齡者較正常者罹病風險竟高出4倍。預防心血管疾病第一步 從檢視血管健康做起蔡忠文醫師表示,心血管相關疾病的產生,肇始於血管病變,一般傳統檢測多著重於血糖、血壓、血脂的檢測與抽菸習慣的影響,然而血液數值正常並不代表可與心血管疾病絕緣。57歲的蘇先生(化名)動脈年齡卻高達76歲,頸動脈血管狹窄程度已達40%,他說:「以前在醫院抽血檢查結果都正常,完全沒想過自己的心血管會有問題,要不是女兒夠細心替我安排全身健康檢查,真不知道後果會如何。」蔡忠文醫師指出,透過動脈硬化儀檢測,民眾可測出脈波傳播速度(PWV)了解四肢週邊血管的硬化程度,進而推算出動脈年齡,以評估血管健康狀況。而動脈硬化現象是可逆的,醫學研究顯示,若持續追蹤受檢者PWV值及存活率的相對關係,發現PWV獲得改善者的存活率約60%,而PWV未獲改善或惡化者僅約20%,相差甚多。定期健診+安心飲食+護心運動 是血管健康金三角一般建議男性40歲起即應定期檢視心血管健康,包括基礎的血液及心電圖檢測,幫助初步了解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再進階到如動脈硬化儀、頸動脈超音波、心臟超音波、電腦斷層掃瞄等影像醫學檢查,透視血管影像並了解心臟功能。在日常飲食上,聯安預防醫學機構營養師洪雅容建議,每日至少攝取兩份蔬果,每週攝取五色蔬菜、3次深海魚,並採行低GI飲食法,避免體內胰島素過渡分泌,進而減少脂肪屯積,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此外,規律的運動習慣可增強心肺功能,進而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蔡忠文醫師建議,一般民眾應掌握「531原則」:每週運動5次、每次30分鐘、心跳速度達每分鐘110下,但提醒心血管疾病患者或高危險群,應由醫師先評估個人運動時的心肺負荷量,再選擇適合的運動以達到護心運動的效果。蔡忠文醫師強調,平時多保養並定期健康檢查以及早發現病變徵兆,心血管相關疾病是可以避免的!

養生新趨勢:每日3蔬2果 健康長壽抗老化

養生新趨勢:每日3蔬2果 健康長壽抗老化#心血管疾病

隨著科技及醫療的進步,生活型態及飲食習慣改變,肥胖人口比率增加,許多慢性疾病盛行,包括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等心血管疾病。因此現代人更注重健康與營養,維持理想體重及正常的血糖、血脂肪及膽固醇,是健康長壽的秘訣,最好的方法是從健康養生的飲食開始!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營養組陳雨音表示,健康養生需要從平日的飲食保養做起,除了減少攝取高油高糖的加工食物外,多攝取各種不同的新鮮蔬果,可以減少體內自由基的傷害。各種顏色的蔬果中,富含許多不同的植物化學物質,如類黃酮素、類胡蘿蔔素、有機硫化物及多酚類等,這些天然蔬果不僅具有對抗自由基、抗氧化、抗老化、抗癌外,還可調節免疫機能,預防心血管疾病,因此每天攝取足夠的蔬果,可以讓身體更健康。陳雨音指出,每天最好要攝取到3碟蔬菜及2份水果,而且多樣化選擇不同的蔬果,才可以均衡攝取到各種不同的營養素。近年來許多研究發現,有些食物如人參、苦瓜、肉桂、洋蔥、紅麴、薏仁、黃豆及納豆等;以及部分微量元素如鉻、鎂、釩等,已被發現具有特定不同之療效。還有許多維生素如維生素A、C、E等也都是許多人熱衷追求養生的熱門食品。但是如何依循每個人不同的體質及疾病需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健康均衡飲食?陳雨音建議最好先經過適當的醫療檢查,了解自己的特殊體質及需求,由專業醫療人員提供個別化的飲食設計與營養諮詢,再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健康飲食以及份量,建立正確的健康養生觀,也才是養生的不二法門。

長期糖尿病 下肢動脈易阻塞

長期糖尿病 下肢動脈易阻塞#心血管疾病

六十五歲的王先生(化名),罹患第二型糖尿病十年,伴有高血壓。他每月抽一包菸,已有卅年菸齡,平日易有下肢冰冷及偶有夜間足部痙攣現象;最近走上坡路段或快步行走時,腿部有脹痛及不適感,休息時則稍為緩解。台東基督教醫院家庭醫學科黃信揚表示,像這樣的病人是下肢動脈疾病的高危險群。根據統計,超過80%的下肢動脈疾病患者都有抽菸習慣或曾經抽菸,抽菸、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都是下肢動脈疾病的危險因子。下肢動脈疾病患者的預後與心血管疾病密切相關,每年約有5~7%的患者發生心肌梗塞或腦中風,因心血管疾病致死的機率增加二至六倍;而且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患者同時患有冠狀動脈心臟病。黃信揚醫師說,下肢動脈疾病是因為下肢動脈硬化,造成下肢動脈血管狹窄,讓血流無法傳送到足部,以致下肢缺氧。其典型症狀是間歇性跛行,也就是走路時下肢肌肉酸痛,休息時緩解,其中約有25%病人的病情會逐漸惡化。間歇性跛行的不適限制了病人的行走距離,不僅病人運動意願減少,生活機能也大受影響,所以下肢動脈疾病患者即等同曾患冠狀動脈心臟病或腦中風的病人,因為心血管疾病復發的風險相當高。此外,糖尿病是一種新陳代謝疾病的組合,伴有不當的高血糖,會造成血管病變,也會增加二至四倍罹患下肢動脈疾病的機會。糖尿病的罹病時間與下肢動脈阻塞危險性和嚴重度成正比,糖尿病人因下肢動脈疾病而截肢的風險,是非糖尿病病人的七至十五倍。根據台大的研究,在非創傷性的下肢截肢患者中,糖尿病人大約占了一半。目前台灣糖尿病人下肢動脈疾病盛行率約18.5%,平均年齡六十三歲。平均糖尿病罹病時間約十年,男女比例相當。 黃醫師強調,下肢動脈疾病會減低生活品質與造成殘障,更容易合併心血管疾病,所以糖尿病患者都不可以抽菸,戒菸亦可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會。預防下肢動脈疾病就是要嚴格控制血糖、血壓、血脂肪。血糖控制目標是糖化血色素7%以下,以不發生低血糖症狀為底限;血壓控制目標以收縮壓小於130mmHg與舒張壓小於80mmHg;血脂肪目標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小於100 mg/dl。若無消化性潰瘍或藥物過敏,所有下肢動脈疾病患者應服用阿斯匹靈來預防中風及心肌梗塞。黃醫師建議,患者也需注意足部的照顧和保護,包括:穿著合適的鞋襪、不可赤腳走路與穿著夾腳脫鞋、每日足部自我檢查、保持足部清潔與保暖、在乾燥皮膚塗上潤滑乳液、每年由醫師進行足部篩檢,要特別注意的是,當足部傷口潰瘍或間歇性跛行時,必須立即就醫。

病症的警訊,代謝症候群切莫忽視

病症的警訊,代謝症候群切莫忽視#心血管疾病

一位家住沙鹿,60多歲的許姓女士,最近總覺得身體狀況大不如前,即使維持原本的作息與飲食習慣,但體重就是不聽話,直線上升,控制不下來,而且她也發現體力不濟的狀況越來越明顯,稍微活動一下就氣喘噓噓、胸口悶悶,上下樓梯時更是費力。她擔心自己罹患了什麼疾病,於去年還特別到心臟科看診,並接受運動心電圖檢查,檢查結果也未發現異狀。直到今年,她到醫院接受較全面的健康檢查後,才知道自己已是代謝症候群的一員,再不好好改善飲食與生活習慣,恐怕未來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很高。光田綜合醫院健康檢查中心王牧群醫師表示,國人代謝症候群的比例不斷上升,代謝症候群並非一種疾病,而是透過指標項目的檢查結果,定義是否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族群,進而能讓民眾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提前預防。我國代謝症候群的診斷指標包括腰圍、血液中的三酸甘油脂、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空腹血糖與血壓等五項。腰圍女性大於80公分,男性大於90公分,三酸甘油脂高於150、男性HDL-C低於40或女性低於50,空腹血糖高於100,血壓大於或等於130/85,就都算是不正常,只要上述五個指標項目有三項超出正常值,就代表有代謝症候群。王牧群醫師指出,這位許姓女士於門診進一步安排核醫科心肌檢查仍無異常,除了腰圍超過80公分外,空腹血糖、三酸甘油脂都過高,近年來身體狀況不佳的毛病與這些潛藏於體內的危險因子脫不了關係,若不提早預防保養,未來罹患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糖尿病的風險會很高。目前許女士在光田醫療團隊的協助下,已積極透過飲食與運動調整健康狀況,飲食方面,以清淡的「3低」飲食(低油、低鹽、低糖)為主,運動方面則掌握「333」原則(每周3天以上,每次30分鐘以上,每次心跳速率達130下),相信持之以恆,定期追蹤,健康狀況就能有所改善。另外,患有心臟病的民眾運動方式則需依心臟科醫師的建議來進行。近年來,國人生活習慣多吃少動又作息不正常,已使代謝症候群的年齡層下探,不少人年紀輕輕健康狀況就拉警報。醫師提醒民眾,即使診斷出為代謝症候群,只要在醫師協助下積極矯正生活與飲食習慣,還是能有效預防疾病發生,症狀輕者甚至能恢復正常數值。而40歲以上的民眾因代謝功能下降,需更加注意這方面的問題,定期至醫院或健康檢查中心接受健康檢查,隨時掌握自己的身體狀況。

吃錯早餐 小心賠上健康與活力!

吃錯早餐 小心賠上健康與活力!#心血管疾病

小美(化名)是一位會計人員,平時為了維持窈窕計劃,早餐習慣只喝一杯黑咖啡果腹。原以為喝了咖啡有提神醒腦的作用,但長期下來,發現每天早上精神狀況不佳、注意力無法集中,工作表現也愈來愈不理想,經常出一些小差錯,還差點因人為疏失造成公司的財務損失,並且出現胃痛的症狀。在經過一次全身健康檢查後,才發現原來是因為錯誤的早餐習慣所造成。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徐景宜營養師表示,多年來一直都有研究證實,腦部的活動是要靠澱粉類及優質蛋白質促進腦部靈敏度、判斷力與注意力,經過一夜空腹時間,若不吃早餐,將造成供給大腦的營養素不夠,容易感到疲勞、注意力不集中、情緒差等狀況,無形中影響學習效果、工作效率及人際關係。經常不吃早餐的人,會容易出現胃、腸方面的障礙,不但無法達到減重的目的,反而容易發胖,因為能量不足,降低了新陳代謝率,更容易堆積脂肪,並且增高罹患慢性疾病的風險。徐景宜強調,早餐不但要吃,重要的是要「吃得對」。一般人習以為常的早餐選擇,如火腿蛋三明治配奶茶、燒餅油條、蚵仔麵線等,雖然提供了熱量,卻也包含過多的脂肪,甚至是反式脂肪,加上纖維質及優良的蛋白質含量不足,吃多了容易造成肥胖及心血管疾病,反而弄巧成拙。 要吃出美味與健康兼具的早餐其實很容易,只要避免營養不均、油脂含量過高的早餐組合,即可吃出健康活力又可保持窈窕體態。徐景宜建議只要把握「健康飲食五大黃金守則」,聰明挑選早餐組合,不但可將熱能轉化為一天活力的動能,還能有助日常生活的表現。【健康飲食金字塔】 五大黃金守則● 選擇纖維質高的五穀類食物為主,如:全麥麵包、全麥土司、雜糧饅頭、五穀粥、燕麥片 ... 等 )。● 搭配適量的蔬菜、水果● 選擇優良的蛋白質:適量的魚肉、雞肉、鮪魚或奶類製品 ( 芝士、優格、優酪乳 ) 、豆漿、蛋類製品。● 避免選用高脂肪食物:一大早若吃得太油膩,不易消化、引起腸胃負擔。● 避免選擇高熱量、高糖或高鹽份的食物組合【活力健康超完美套餐】 A.早餐店套餐:【主餐】鮪魚蛋三明治/【飲品】燕麥片/【附餐】水果B.豆漿店套餐:【主餐】燒餅夾生菜/【飲品】低糖豆漿/【附餐】水果C.方便簡易套餐:【主餐】全麥土司夾低脂起司/【飲品】咖啡加鮮奶/【附餐】水果D.傳統中式套餐:【主餐】地瓜稀飯或五穀粥+現炒青菜/【【附餐】水果E.便利商店套餐:【主餐】三角飯糰/【飲品】低脂鮮奶或優酪乳/【附餐】水果【NG早餐解套方案】 ● 火腿蛋三明治:火腿為加工食品,鹽分較多、熱量較高,且含有添加劑。解套方案:改吃鮪魚蛋或起司蛋,增加蛋白質,營養加分。● 蛋餅加奶茶:奶茶中的奶精為反式脂肪酸,對心血管不好,加糖後熱量更高。解套方案:改喝低糖豆漿或米漿;蛋餅可加高麗菜或鮪魚更有營養。● 燒餅油條:油條為 高脂肪食物,熱量過高。解套方案:燒餅夾生菜、蛋或起司,飯糰不加油條改加蛋,增加纖維質及蛋白質。● 蚵仔麵線:麵線勾芡,熱量高;蚵仔數量不多,不足以供應足夠蛋白質。解套方案:瘦肉粥、玉米粥、海鮮粥等,含腦部活動所需的澱粉及蛋白質。● 麵包加咖啡:麵包只有澱粉類,若加餡料(例:奶酥、紅豆)糖粉高,油脂為反式脂肪酸,熱量高。解套方案:選擇纖維質較高的 全麥土司、 五穀雜糧麵包、核桃麵包等,喝咖啡改加鮮奶,且勿空腹飲用,易傷腸胃。延伸閱讀: http://www.lianan.com.tw/09_knowledg_01_detail.asp?sn=455

氣候忽冷忽熱,小心用藥預防腦中風

氣候忽冷忽熱,小心用藥預防腦中風#心血管疾病

對於患有慢性病,尤其是心血管疾病病史的民眾,天氣一轉涼,必須多加留意。醫療統計,國人腦中風佔十大死因第二名,且年紀超過65歲者,約每12人就有1人發生過中風。簡單來說,中風即是大腦內腦血管發生阻塞或破裂,使得腦部受到壓迫,造成血流不順、腦細胞壞死,輕者可能癱瘓或語言功能障礙,嚴重者則可能死亡。新店耕莘醫院 田芳瑜藥師表示當氣溫驟降時,血管也會跟著收縮,這時血壓容易升高,進而造成高血壓患者容易有腦出血的可能。因此,若您或家人患有高血壓,一定要注意血壓的變化,最重要的是必須遵照醫師的指示,按時服用降壓藥。同時在飲食上要避免高鹽,最好保持清淡;可適當的進補,但也要避免高膽固醇飲食而增加心血管負擔。若有服用抗血小板凝集的藥物Aspirin,也要特別注意會有一些腸胃不適的問題,如潰瘍。至於曾發生過中風的病人,天氣轉涼或驟降會使二度中風的機會相對提高,絶對不可輕忽!記得適時規律運動,幫助血液循環暢通,會有不小的幫助。另外,有感冒時,切勿亂服藥,一般市售感冒藥可能含有PPA成份,這可能導致血壓上升,購買前一定要詢問藥師,確保自身用藥安全,才能有效遠離腦中風,平安過嚴寒!

可怕的肥胖疾病鏈

可怕的肥胖疾病鏈#心血管疾病

各位胖哥胖妹要注意了,與肥胖有關的疾病除了大家所熟知的高血壓、糖尿病之外,如果平常睡覺時鼾聲如雷,白天又經常嗜睡,此時千萬不可掉以輕心,因為這很可能是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而且這一個疾病與代謝機能疾病如糖尿病亦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所謂的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就是患者在睡夢中,會反覆出現短暫缺氧的現象,近年來,許多研究均發現,缺氧會引發胰島素抗力,增強交感神經興奮,改變下視丘、腦下垂體和腎上腺的功能,產生各種發炎物質,使得葡萄糖代謝缺損,因而被懷疑可能是糖尿病的前身。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病,患者在睡眠時,上呼吸道的肌肉張力變小,造成呼吸道的部份或完全阻塞,呼吸不暢通,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的睡眠中心主任杭良文醫師認為,間歇性的缺氧勢必會影響睡眠品質,晚上睡不好,到了白天,注意力無法集中,孩童的學習能力降低,成人開車易出車禍,血壓也比較不穩定,除了是其他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所引起的白天過度嗜睡症狀更是容易造成交通或工安意外的主要原因。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導致葡萄糖代謝缺損的證據,近十年來有增加趨勢。美國一項大規模的睡眠心臟健康研究發現,在排除肥胖因子後,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與糖尿病仍有獨立的相關性。另有動物實驗指出,被引發糖尿病的動物在睡眠中,對低血氧及高二氧化碳反應會產生抑制現象,使得呼吸終止。人類實驗也證實糖尿病人合併神經病變時,會增加中樞及減低週邊化學接受體對二氧化碳的刺激,造成呼吸反應下降。另外,根據瑞典一個大型研究針對2668人的調查,經過十年追蹤發現,習慣打呼者罹患糖尿病的機率比沒有打呼習慣者高多出許多。因此杭醫師歸納出:肥胖與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自律神經病變、代謝機能失調所形成的糖尿病,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如不及早接受適當的治療,勢必會形成危險的惡性循環,不容輕忽。病患應及早諮詢睡眠醫學的專業醫師,必要時應做徹底的睡眠檢查,找出真正的病因,至於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治療,病患可以選擇佩戴適合的陽壓睡眠呼吸器、口內矯正器或手術治療,降低呼吸障礙指數,改善患者心血管狀況,針對白天嗜睡的症狀治療,可使用中樞神經興奮劑改善,以提高大腦覺醒程度,維持患者日間的清醒並集中精神,以避免因過度嗜睡造成的意外傷害。隨著逐漸增加的流行病學調查及資料,睡眠呼吸中止症與糖尿病等代謝障礙的相關性日益清楚,我們雖然不能武斷地推論所有的糖尿病人皆源於阻塞型呼吸中止症,但睡眠呼吸中止絕對會影響新陳代謝。因此,及早有效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不僅可改善睡眠品質,對預防人類兩大慢性病---高血壓、糖尿病,也提供了一條清楚的道路。

隱形眼鏡配戴不良,冬天乾冷  雪上加霜

隱形眼鏡配戴不良,冬天乾冷 雪上加霜#心血管疾病

發生隱形眼鏡配戴不良症候群的原因有些是因為先天體質不良,例如患有乾眼症、嚴重角膜炎、結膜炎,或是對隱形眼鏡及保養藥水有過敏度反應等;也有些可能是因為本身使用方法不當,或是驗配上出了問題,如選用了弧度太鬆、太緊、度數不合的鏡片等後天因素造成。至於每逢冬季時,有些患者的不適感會更嚴重,張醫師說,原因在於軟性隱形眼鏡會吸收水份,使本來就覺得乾的眼睛更乾,而冬天時天氣乾冷,對乾眼症的患者來說無異是雪上加霜,隱形眼鏡往往很快變乾,進而使得眼睛感到更不舒服。諾貝爾眼科 張朝凱醫師建議對於因先天體質因素,不適合配戴隱形眼鏡的民眾,提醒最好不要勉強配戴。而雖然雷射手術及配戴普通眼鏡也都可以矯正視力,乾眼症會造成結膜炎,這類患者在未治療改善前宜避免做雷射手術;還有懷孕婦女易因角膜水腫造成度數不穩定,也都不適合接受雷射近視手術,最好等到生產後度數回歸正常狀態時,再考慮接受手術矯治。此外,因嚴重乾眼症,或有自體免疫疾病、嚴重角膜炎及結膜炎、嚴重眼瞼炎等患者,除了不適合配戴隱形眼鏡外,也不適合做雷射近視手術,而以配戴一般鏡片為宜。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