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

常態性久坐、超時工作 當心過勞症上身

常態性久坐、超時工作 當心過勞症上身#心血管疾病

根據臺北市96年死因統計,心臟血管疾病及腦血管疾病,分別佔中年族群(45-64歲)十大死因的2、3名。缺乏規律運動、肥胖、高血壓、膽固醇過高、糖尿病、有抽菸習慣、有家族早發性冠狀動脈心臟病史,以及爭強好勝的人格特質,都與心臟病的發生息息相關。而大客車駕駛因工作時需久坐,若缺乏規律運動,容易成為心臟及腦血管疾病之高危險群。疲勞原是正常的生理反應,只要適當的休息,短時間內就可以恢復。但是,愈來愈多的疲勞致死或意外案例,讓人不得不正視過勞的問題。臺北市衛生局96年針對臺北市職場員工進行身心健康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超過三成的調查對象每週工時超過48小時,遠高於法定工時標準及全國工時常模;在自覺工作壓力方面,有32.8%的工作者「常常」或「一向」感到工作壓力很大,此比率顯著高於2004年全國受雇者(19%)。所謂的「過勞症」在醫學上的正式用語是「職業引起急性循環系統疾病」,指的是工作壓力與職業因素所引起的腦血管以及心臟疾病的急性發作。其判定必須考量工作的規則與職業的特異性,是否有超出尋常工作的特殊壓力之事實,如不規律的工作、工作時間過早、輪班、夜班或在工作現場猝發的急性疾病……等。常見過勞之工作行業為:駕駛、勞動時間長、長期站立或姿勢不良、輪班制……等等。預防過勞首要條件是認識過勞,過勞症初期為工作壓力影響情緒的症狀,患者常有「感覺憂鬱、心情低落」,「難以入睡、易醒或早醒」,「做什麼都沒有興趣,一直快樂不起來」,「很想換工作,但又沒辦法離開」等情緒症狀。若此時沒有適當休息,緊接著身體出現不適的現象,包括:頭痛、噁心、暈眩、肢體麻痺無力等腦血管疾病之症狀,或胸悶、胸痛、冒冷汗、臉色蒼白、呼吸急促等心血管疾病之急性症狀就會發生。衛生局提醒您,疲勞為身體防禦機能中的警告訊號,即勞動生活中達到上限之前的一種安全警覺措施,因此不必太擔心疲勞的發生,重要的是要避免過度勞累,同時採取積極性的恢復疲勞措施。有關過勞症防治手冊之相關資訊,歡迎至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網站( http://www.health. gov.tw/ )或上職場健康促進互動網( http://www.healthcity.net.tw/workhealth/ )查詢。

預防聽力「未老先衰」 重視耳朵日常保健

預防聽力「未老先衰」 重視耳朵日常保健#心血管疾病

近年來,由於台灣社會高度經濟成長,公共衛生發達,平均壽命延長,逐漸邁向歐美等「老人國」的社會形態,根據另一項統計指出,七十歲以上的銀髮族,每兩人便有一人患有重聽,溝通困難。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耳鼻喉科陳正文主任指出,銀髮族的聽力減退,除了少數是由耳垢栓塞,耳硬化症,慢性中耳炎等外耳及中耳的問題而引起的,其他絕大部份的問題出在內耳耳蝸毛細胞或聽神經的一種良性的生理退化現象。而此種聽力退化的現象乃是緩慢徐徐而生,患者本身往往並不自覺,等到出現溝通上的困難,此時通常已經是中度或重度重聽了,因此如何能早期發現而加以矯治(配戴合適的助聽器),對於適應未來的生活起居一定大有幫助。「聽力退化」雖然是一種自然老化的過程,但是許多研究均顯示,若是不及早好好地保養聽力,則這種老化的現象有可能提早出現,並且加速惡化,陳正文醫師提供一些日常保健之道,以預防「未老先衰」!1. 避免噪音:研究顯示噪音與聽力退化有加乘作用,長期暴露在噪音的環境下絕對會加速聽力老化的程度,只是因個人體質不同而影響程度不一而已。像長期使用隨身聽,累積下來後,便對耳朵造成莫大的負擔,加速聽力的退化。2. 控制心血管疾病:研究顯示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高膽固醇、高血脂症等均可能影響內耳血管循環,進而加速聽力老化,因此好好控制這些疾病,則有助於減緩退化的進行。3. 慎用耳滴劑及耳毒性藥物:多數耳滴劑及某些藥物都已被證實具有耳毒性,長期使用可能會破壞內耳聽覺神經細胞,因此必須在醫師的指示下謹慎使用。4. 定期聽力檢查:一旦檢查出聽力已有早期病變,則定期追蹤是相當重要的,至少一年應有一次完整的聽力檢查。即使已有配戴有助聽器也應該時時注意聽覺的變化,一有問題務必求教於專業的聽力師、耳鼻喉科醫師或助聽器廠商廠商做必要的檢查或調整。資訊時代來臨,生活形態的改變,家庭制度的簡化,已經使得「耳根清靜」不再是老人的一種福氣;相反的,為了不與社會脫節疏離,造成更多家庭悲劇,我們更應一起來重視銀髮族「聽」的權利!

預防老年失智:多用腦、運動、攝取不飽和脂肪食物

預防老年失智:多用腦、運動、攝取不飽和脂肪食物#心血管疾病

隨著國內人口老化,失智症患者也有增加趨勢,如何加強防治成為重要課題。失智症是因大腦進行性的退化,導致記憶力減退,同時伴隨認知功能損害的一群疾病,最常見的病因是阿茲海默症及血管性失智,目前都無法根治。天主教耕莘醫院永和分院神經內科-王志弘醫師表示,根據現有研究,有一些方法確實能夠延遲失智症的發生,或減緩疾病的進行,以下便從「預防疾病」及「減少腦力的衰退」兩個層面,教導民眾如何預防失智症的發生。一、預防疾病的進行1. 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目前認為,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不僅能減少血管性失智的發生,對於阿茲海默症的病情、提升大腦認知功能也有幫助。因此,控制血壓、血糖、膽固醇、戒菸、多運動都很重要;王志弘醫師指出,其中降低血壓及提升高密度膽固醇(HDL,所謂好的膽固醇)效果最明確。2. 調整飲食高脂肪、高熱量的飲食也會增加失智症的機會。多攝取魚類及富含多元不飽和脂肪的食物(紅花籽油、粟米油、大豆油、葵花籽油及果仁等)可以減少失智的危險。至於補充維他命C和E、以及一些抗氧化劑(如胡蘿蔔素)、銀杏萃取物等,預防失智的效果較有爭議,尚無明確的結論。另外比較爭議的是「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與「荷爾蒙」的使用。過去認為大腦的退化與發炎有關,因此有人推測,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可以預防阿茲海默症,但有的研究說有效,有的說沒效,結果相當分歧。王志弘醫師提醒,由於長期使用這類藥物恐有胃腸出血副作用,目前並不建議。另外,補充女性荷爾蒙和預防失智的關係,目前尚有爭議;至於男性荷爾蒙與失智症的發生,則有待進一步研究。二、如何減少腦力的衰退1. 多用腦:多動腦可以減少智能退化,不僅年長時多使用腦力有助降低失智風險,年輕時的教育、工作是否需要大量腦力,也和日後失智的機率有關。目前有人正研究一些刺激大腦的運動,看能否減少大腦智能、甚至整體生活機能的退化。2.安排休閒活動:研究證實有些休閒活動可以減少失智症的風險,包括:閱讀、打牌、下棋、玩樂器、跳舞等,多從事這些休閒活動同時也可提升生活品質。3.培養運動習慣:運動對身體有益,也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對減少失智症的發生也有幫助。不一定要劇烈運動,即使單純的走路也可以降低失智機率。

2008世界心臟日 拼健康!齊步走!

2008世界心臟日 拼健康!齊步走!#心血管疾病

每年世界心臟日,國際間都會同步舉辦全國性的大型活動,以呼籲民眾重視心臟疾病對健康的危害,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從而預防疾病的發生。而台灣中部2008年世界心臟日原本定在9/28,於沙鹿鎮登山步道熱鬧舉辦,但正逢薔蜜颱風來襲,延至昨日(10/12)舉行,今年主題為「其實你不懂你的心?」,吸引到上千人熱情參與,一同響應這項健康活動。本次活動由世界心臟聯盟發起,中華民國心臟學會與光田綜合醫院、沙鹿鎮公所主辦,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台中縣衛生局擔任指導單位。光田醫院王乃弘院長致詞時表示,光田綜合醫院自民國89年至今連續取得中區主辦權,主辦中部地區的世界心臟日活動,希望透過活動帶領民眾一起來運動,並將預防心臟血管疾病的正確觀念傳達給所有的民眾。王乃弘院長進一步指出,隨著國人的飲食與生活習慣改變,罹患心血管疾病的人數有增無減,患病年齡不斷往下探,衛生署統計96年國人十大死因中,心臟疾病高居第二名,光是去年度,就有13003人死於心臟疾病,因此今年世界心臟日以「其實你不懂你的心?」為題,要讓參加民眾認識心血管疾病的可修正及不可修正之危險因子,了解自己是否為罹換心臟疾病的高危險群,同時了解預防心臟疾病的正確觀念,以享受健康”心”生活。活動雖然因為颱風延期一次,但仍澆不熄民眾的熱情,不少人早在上午7點多就陸續聚集到活動會場來,神清氣爽的先做起熱身操,表示已迫不及待要參加這次的活動。家住清水的王先生更帶著全家人起了個大早,一同來參加,他表示,每年世界心臟日他幾乎都會帶著全家人一起來,平時自己工作繁忙,小朋友放學後也常常只待在家中,缺乏運動。參加這次的活動可以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學到很多保健知識,同時還能運動健走,闖關拿獎品,而小朋友也能參加現場舉辦的「決定健康 從”心”開始」繪畫比賽。活動一開始,先由熱力十足的社區團體上場表演舞蹈,台下民眾看得津津有味,忍不住跟著節奏一起搖擺。接著大家在有氧教練的帶領下,活力充沛得做起有氧操,伸展肢體、讓睡意一掃而空,現場阿公阿媽們平時習慣打太極等活動,從沒做過有氧操,覺得既新鮮、又有趣。為了提倡運動有益健康的觀念,並讓民眾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主辦單位還精心設計了許多趣味十足又能兼顧健康概念的活動項目,包括「每日一萬步 健康有保固」健康齊步走健走活動,於會場更可挑戰「超級”心”光大道」、「拒菸金頭腦」機智問答等闖關遊戲,檢測自己是否為三高一中廣的心血管疾病高危險群,通過考驗的民眾,還能獲得精美貼心的禮品,而光田綜合醫院優秀的醫療團隊更直接進駐會場,為民眾進行與心臟疾病相關的檢查與諮詢,參加者個個躍躍欲試,覺得不虛此行。整個活動也圓滿落幕。

貫穿過去與未來的健康好滋味

貫穿過去與未來的健康好滋味#心血管疾病

「毒奶風波」帶來全球恐慌,一夕之間,消費者驚覺遭波及的食品項目竟如此之廣;主食、零食、飲品……竟沒什麼食物可以安心吃下肚。我們享受文明進化帶來的便利生活,以往卻很少想到該付出什麼代價。早在大家警覺到溫室效應危機之前,高糖、高脂肪、高膽固醇、低纖維的現代人飲食型態所帶來的肥胖問題與各種文明病,便已敲醒了第一記警鐘。而當人們想藉活得自然、吃得健康來當成「樂活」的出發點時,這才發現:在世界每一個角落,人類都早已製造出「不健康」的環境。僅就乳品而言,無論是近來添加三聚氰胺的奶粉,或像1986年車諾比核變事件後的輻射牛奶,或是各類來自於環境的含氯污染物(如農藥、多氯聯苯、戴奧辛)的威脅,都不是戒慎恐懼的消費者端詳食品標示就能完全免除。過去傳統時代,在選購食品時,幾乎不用擔心不良添加物的問題,但曾幾何時,人們活得連吃得安心的基本保障也沒有?啜飲著香濃豆奶是許多民眾兒時的記憶,那股溢滿胸腹的暖流,貫穿了今日與過往,甚至還流向未來。豆奶以含有35%植物性蛋白質的黃豆為原料,本就有「綠色牛奶」的美稱,更富含早經實證具人體保健作用的異黃酮、卵磷脂等特殊成份。黃豆與豆奶的發源地都在中國,此後傳向朝鮮半島與日本。美國從1920年代開始推廣黃豆與黃豆製食品;1999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已正式肯定黃豆植物性蛋白在降低心血管疾病機率上的益處。時至今日,豆奶等黃豆製食品,在心血管疾病、癌症、更年期症狀,甚至肥胖與體重過重等疾病上能起的防治作用,皆廣受全球研究且肯定。平日喜歡喝飲料的民眾不妨可以考慮用營養健康的豆奶作為諸多選擇之一。

告別毒奶恐慌 包裝豆漿喝出營養健康

告別毒奶恐慌 包裝豆漿喝出營養健康#心血管疾病

延燒全球的「毒奶事件」雖帶來恐慌與不安,但也未嘗不是國人重新檢視飲食習慣的契機。就拿我們生活周遭隨處可見,營養豐富、健康養生的豆漿來說,或許是消費者不能忽視的最佳選擇。明治維新時代,瘋狂吸收西洋文明的日本人才開始喝牛奶。而在物資缺乏的年代裡,台灣人甚至曾將奶粉視為珍貴的補品。美國對以長壽著稱的扶桑民族的飲食內容進行研究,認為日本人平均每日攝取70公克黃豆或黃豆製品,是心血管疾病,或大腸癌、攝護腺癌、乳癌等癌症罹患率遠低於美國人的主因。因此1986年美國飲食營養協會即建議以黃豆製品取代學校營養午餐中的肉類;1999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也證明黃豆中富含的植物性蛋白質有助於降低心血管疾病罹患機率。到了2002年,已有75%的美國人在調查時表示明瞭這「神奇豆」(miracle bean)對身體的益處。科學依據是什麼呢?自1960年代開始,醫藥與營養學家開始認真分析黃豆的營養價值與養生功效;結果發現:黃豆中含35%的植物性蛋白質,幾乎是牛肉的兩倍,同時涵蓋所有動物性蛋白質所能提供的人體必需胺基酸。如果與牛奶比較,以黃豆製成的豆漿中,維生素B1,以及鉀、鐵等礦物質含量明顯高於牛奶。此外,豆漿總脂肪含量中有三分之二為植物性不飽和脂肪酸,不但不含膽固醇,更具有降低血膽固醇、防止動脈硬化的效果。 更重要的是:對乳糖不耐症基因缺陷者來說,牛奶喝再多有可能都等於白喝,而豆漿含的是寡糖,可被人體吸收。尤其婦女、兒童或缺鐵性貧血患者,更可藉由豆漿中鐵質而受益。至於想對抗肥胖或體重過重問題的人,也可以善用豆漿的特質。實驗證明:使用黃豆搭配低熱量飲食八週後,確有減少2.2%體重的效果;富含膳食纖維成份,可促腸胃蠕動並增加飽足感的豆漿,更廣為專科醫師與營養學家所推薦。而對於黃豆中富含的植物性蛋白質、異黃酮素等成份,對更年期或懷孕婦女的益處,也得到證實。豆漿是國人最習見的黃豆製食品,不但可當飲品,甚至可當主食。很多人曾因隨處可見、唾手可得而忽視它;或許毒奶風暴可讓我們重新認識,並重視豆漿這老祖先恩賜的真正價值。但一般坊間豆漿,由於消費者無法掌控品質、添加物或製作流程,因此,建議消費者也可就近在便利商店選擇標示健康食品認證,或標榜低糖、無糖的包裝豆漿,對健康更有保障。此外,標榜「高纖」的豆漿產品,除含有植物性蛋白質外,還添加了膳食纖維成份,可促進腸胃蠕動並增加飽足感;更不必擔心攝取過量糖份的問題。想施行可兼顧減重與健康的豆漿減肥法的朋友,不妨一試。

掌握飲食、運動要領 拒當心臟早衰族!

掌握飲食、運動要領 拒當心臟早衰族!#心血管疾病

為響應全球對心血管疾病急遽年輕化危機的關注,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中華民國心臟學會、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於97年9月28日(星期日)上午假國父紀念館東側廣場,與全球100多個國家同步舉辦「世界心臟日活動」,今年的世界心臟日以「你知道你的危險因子嗎?(Do you know your risk?)」為主題,呼籲全民遠離危險因子,拒當心臟早衰族!臺灣近年來,隨著經濟快速成長,醫療科技發達使國人平均餘命延長,民國96年零歲平均餘命兩性合計估計為78.25歲,其中男性估計為75.09歲,女性估計為81.90歲(內政部,2008),但國人飲食及生活型態改變,吃多、動少,加上生活緊張等因素,致罹患心血管疾病者,有日益增加與年輕化的趨勢。根據臺北市96年衛生統計,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與高血壓性疾病,分別為北市第二、三、十一位的死亡原因,其死亡百分比各佔11.3、8.9、0.97,合計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百分比為21%,亦即本市約每5名死亡個案中,即有1名與心血管疾病有關。依據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任程俊傑研究指出,在15年前,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平均年齡67,現在平均約50到60歲,其中百分之10,是50歲以下者,由此可見罹患心血管疾病者,有日益增加及年輕化的趨勢。 導致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高齡、肥胖症、完全不運動者、抽菸 患者等。■ 預防心血管疾病三大要領第一、飲食要均衡:應多吃蔬菜、水果,天天蔬果五、七、九(兒童五份、成年女性七份、成年男性九份),及多吃全穀食糧、魚、瘦肉、豆類、低脂乳類及葵花油、玉米油、橄欖油及油菜子,少吃肥肉及豬油、牛油等,可以緩和心臟的老化。第二、規律運動: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有關危險因子的研究顯示,缺乏體能活動,每年造成全世界死亡人數達200萬人以上;而缺乏運動者與經常運動者比較,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機會增加1.5至2.4倍。以健走運動為例,國外的研究顯示,每日健走1萬步就能保持足夠的運動量,1萬3,000步至1萬5,000步,即可促進心肺功能,甚至達到減重效果,又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報導,一週健走3小時以上,可降低35~40%罹患心臟病的風險。對於心臟病人,其運動量應要與醫師討論,病情已穩定的病人,其運動量一般在自覺輕鬆愉快的程度內較妥,如運動出現胸痛或呼吸困難,應立即停止,儘速就醫。第三、戒菸:戒菸可以使好的膽固醇增加(高密度膽固醇),降低血管阻塞的風險,二手菸對健康的影響等同抽菸,希望癮君子特別注意公德。為了讓市民了解自己的「心臟」,當天現場會設置免費闖關活動,讓民眾檢測心臟健康狀態,更邀請專業醫師現場分享心臟保健知識。且現場也設有血壓、血糖、動脈壓、一氧化碳、體脂肪檢測,讓參與的民眾可以輕鬆學習各項預防心血管疾病的方法。歡迎民眾帶著您寶貝的心與家人同心共享一個健康的「世界心臟日」之旅。

世界心臟日-邀您響應愛心、護心

世界心臟日-邀您響應愛心、護心#心血管疾病

一年一度的世界心臟日即將在9月28日(日)熱鬧登場,而台灣中部的世界心臟日今年仍由沙鹿鎮獲選主辦,每年皆吸引眾多民眾闔家參與,與世界同步響應愛心、護心的活動。24日當天,主辦單位沙鹿鎮公所與光田綜合醫院更於「讓沙鹿躍上國際 2008世界心臟日」記者會上,共同宣示守護民眾健康的決心,並熱情邀請大家一起參加世界心臟日的活動。每年9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日為世界心臟日,每到這一天,世界各國都會同步舉辦全國性的大型活動,以呼籲民眾重視心臟疾病對建康的危害,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從而預防疾病的發生。沙鹿鎮長蘇麗華於記者會中表示,沙鹿鎮雖然是海線的一個淳樸小鎮,但卻能從眾多大城市中脫穎而出,代表中部地區主辦該活動,實屬難得,也讓沙鹿躍上國際與世界同步,走在營造民眾健康生活的最前線,帶領民眾了解疾病、迎向健康,28日當天,歡迎大家一起來響應世界心臟日活動。光田綜合醫院副院長陳宗瀛表示,根據衛生署統計民國96年國人十大死因中,心臟疾病高居第二名,去年度約有13003多人死於心臟疾病,而其中男性佔了7660人,女性則佔了5343人,男性數目比女性多,不過因為許多女性發病在停經之後,年齡較高,又常合併糖尿病、高膽固醇等疾病一起發生,所以症狀往往較為嚴重。有鑒於心臟疾病預防之重要性,院方有鑒於心血管疾病一直是威脅民眾健康的殺手,自民國85年起便成立海線地區第一個心臟團隊,完成世界罕見之「成人型先天性主動脈阻斷病患之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台灣第一例「右位心冠狀動脈氣球擴張術」、中部海線第一例「心臟去顫器植入術」等手術,十二年來累積超過6200例成功案例及治療經驗,多年來更積極走入社區,透過活動舉辦與各種衛教宣導,致力於健康觀念的推廣,而每年世界心臟日活動的舉辦,更能喚醒民眾對健康的重視,強化預防醫學的落實。世界心臟日的舉辦主要是為了提倡運動有益健康的觀念,並讓民眾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而主辦單位設計的活動內容寓教於樂,同時又能健體強身,所以每年都吸引數以千計的民眾一同參加。今年的活動更是精采可期,不容錯過。2008世界心臟日活動以「其實你不懂你的心?」為主題,中區活動主場地選在沙鹿鎮登山步道,參加民眾除了能參與活力十足的健身有養操與健走活動外,主辦單位更精心設計一連串的活動,包括「拒菸金頭腦」機智問答、「超級”心”光大道」闖關活動等,民眾每過一關,就能對自己的健康狀況有更多的了解。活動當天更於現場舉辦「決定健康 從”心”開始」國小寫生比賽,得獎者將獲得豐富的獎品。時值週末假日,歡迎大家一起來參加,絕對能讓你滿載而歸!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