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

預防慢性病 定期健檢好重要!

預防慢性病 定期健檢好重要!#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隨著國人平均壽命不斷延長,台灣目前65歲以上的人口已超越全部人口數的7%,達到所謂的「高齡化」國家,也讓國人的死亡原因以「慢性疾病」為主,依據行政院衛生署所公布的國人十大死因來看,包括腦中風、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三者都在其中,可見慢性疾病的預防是相當重要的。全民健康保險不只提供民眾基本的醫療照護,更積極地推行預防保健。目的就是讓民眾養成「預防勝於治療」的觀念。其中成人預防保健健康加值服務就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成人預防保健服務的檢查項目,是參考歐美國家保險給付常規性健康檢查項目所訂定,不但是所需的基本健康檢查項目,同時也是初步的健康篩檢。成人預防保健確實有其必要性,因為40歲至50歲的成年人正值壯年期,身體如果沒有出現不適的狀況,通常很少會主動接受健康檢查。但是許多疾病在早期時是沒有症狀的,如果能藉由全民健保所提供的成人預防保健的健康檢查,就可以達到及早檢查出健康問題並得到及早治療的效果。奇美醫學中心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陳思豪呼籲,許多的慢性病除可藉由成人預防保健早期發現外,還可獲得很好的控制,像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希望民眾能藉此了解成人預防保健的內容及重要性,並能定期至醫院為自己的健康加值。

預防心血管疾病 從生活習慣做起!

預防心血管疾病 從生活習慣做起!#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採訪報導)冬天天氣不穩定,寒流、冷氣團時常報到,更容易引起心血管疾病方面等問題,而這類症狀,不發作沒事,一發作起來可是很危險,嚴重甚至會要人命!振興醫院外科部主任醫師張忠毅表示,造成心臟生病的原因有很多,可別以為平常身體好好的,沒什麼大礙,就以為不會突然有心血管疾病的問題,提醒民眾,平時要注意自身的生活作息、飲食習慣,也要定期健康檢查,才是預防的好方法。一般來說,心血管疾病會有幾種狀況產生,最常聽到的就是冠動脈阻塞造成的心肌梗塞,會產生不同程度的胸痛、發汗、暈眩、嘔吐,若是覺得心絞痛,全身有痠痛症狀,嚴重也會導致心肌梗塞;再來,大血管動脈瘤破裂也是狀況之一,張忠毅說,沒病也要開刀的情況有兩種,一種是動脈瘤超過5公分、胸主動脈超過6公分時,若是不動刀,破裂的機率為25%,會造成死亡風險,而另一種為暫頸動脈,就是頸部的地方會摸到顆粒狀的東西,這會使頸部產生暫時缺血,有時候手會一下可以動一下又不能動,若出現這種情況也要開刀;血管阻塞會導致肢體痠痛、腫脹、跛足,嚴重可能要截肢,而這種狀況通常都是因為糖尿病所引起;最後就是腦部產生的中風,這時候全身上下可能都會出現問題,因為腦部的代謝只用血糖,所以血糖一低就易造成腦受傷。張忠毅進一步指出,哪些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其實很多原因都藏在我們的生活習慣裡。其中第一名影響之最為抽菸,菸對人體心臟的危害很大,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全球就有五分之一的心血管疾病是由吸菸所導致,因此,張忠毅就說了,戒菸是第一步驟且非常重要。接著就是我們都知道的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還有肥胖等因素,其實大家都知道這些問題對身體都是很不健康的,但真的可以把握健康原則,做到的少之又少。由於食物太精緻、飲食習慣西化,大腸癌在國人死亡率中已排行第一名,台灣洗腎人口,更是居世界之冠。甜食、炸物等食物雖然美味,但可能是讓你致命的關鍵,很多人的肥胖症狀,也是造成心血管疾病的主因,且可別以為外表看起來不胖,身體就沒問題,平常的飲食才是最重要的。張忠毅提醒民眾,肝臟、蛋黃、烏魚子、蟹卵等,這些都會使膽固醇過高,一般來說,每週不宜食用超過2-3個蛋黃,另外,甜食吃太多會造成三酸甘油脂上升,是一種存在血液中的脂質,會增加出現心臟疾病的風險,建議可多吃秋刀魚、鮭魚、白鯧魚等來增加ω-3脂肪酸。還有痛風也是越來越年紀大的人有的困擾,最重要的還是要先控制體重、多喝水,且蛋白質不能吃太多,會使造成痛風主因的普林含量太多,像黃豆就是很好的食物,但種子類的食品就別常碰,如黃豆芽、綠豆芽等,若是食欲不佳可適當補充含糖液體,避免身體組織分解而痛風。張忠毅特別提到了停經婦女,因為沒有荷爾蒙的保護作用,雌激素分泌減少,進而對心臟血管產生較大的威脅性,醫生就建議,多吃黃豆補充大豆異黃酮,每日食用1-2杯250ml的豆漿或是25g的黃豆,都是很好的選擇,若是補充荷爾蒙,小心罹患乳癌機率也會上升。張忠毅再次強調,發生心血管疾病的時候,時間是最主要關鍵,有時候如果來得及,可能還可以救回一命,但是總不能每次都跟時間下賭注,所以有個健康的身體才不會治標不治本,控制好飲食、規律運動、減重,再來吃藥物食品,才能大大降低心臟疾病的風險。

「心房顫動血壓計」 揪出中風危險因子

「心房顫動血壓計」 揪出中風危險因子#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根據國民健康局2007年「台灣地區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之追蹤調查研究」顯示,國內20歲以上民眾每4個人就有一個患有高血壓,由於症狀不明顯,竟有高達四成患者渾然不覺,一發病就是腦中風、心肌梗塞等,嚴重傷害心臟、腦部等重要器官。台大醫院內科部心臟科兼台灣高血壓相關心臟疾病臨床試驗聯盟江福田教授表示,高血壓、心房顫動是造成中風的最主要危險因子,風險較一般人高出五倍以上,因此建議民眾養成定期監測血壓及心房顫動的好習慣,進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降低中風發病機率。台灣醫學研發出全球專利的「心房顫動血壓計」,量血壓的同時,還可精確的篩檢出病患是否患有心房顫動。根據BBC新聞報導,若65歲以上民眾使用心房顫動血壓計進行檢查,量血壓的同時,還可精確的篩檢出病患是否患有心房顫動,可大幅降低因中風、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造成的醫療支出。 不怕高血壓,就怕找不出高血壓患者,國內有健保給付之後,高血壓患者接受治療比例已經高達9成;為了提升全民高血壓及心房顫動防治,宣導民眾主動透過篩檢,預防腦心血管疾病,醫界專家特此共同成立「腦心血管疾病防治雲端大聯盟」,期盼結合政府、醫界、企業等各界力量運用雲端技術,於全國廣佈雲端血壓量測站,共同推動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新竹縣衛生局表示,新竹民眾只要持「健康樂活卡」就可以免費測量血壓,並可測心房顫動,無須奔波往返醫院,只要在臨近生活圈即可自我檢測,已在竹北市、湖口鄉、新埔鎮、關西鄉、竹東鎮等鄉鎮市正式發行。量測站系統更會將每次量測的血壓狀況自動儲存於「個人健康管理平台」的私人帳號中,民眾不僅能在家上網查詢過去的檢測數值,長期追蹤;並與多家在地醫事機構的系統整合,持卡民眾於就診時,醫師更能直接透過電腦調閱血壓紀錄報表,以提供更妥適的診斷處方建議。百略醫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林金源表示,要讓台灣成為腦心血管疾病防治研究重鎮,更想透過雲端血壓量測站,提升民眾對於高血壓及心房顫動的自知率,建立正確量測觀念,做到「量血壓、測房顫、顧心臟、防中風」健康四要訣,確實量測高血壓及心房顫動,才能預防腦中風與心血管疾病。

先戒菸吧! 抽菸為罹患心病最危險因素

先戒菸吧! 抽菸為罹患心病最危險因素#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採訪報導)可別以為年輕或是身體上沒什麼異常,就沒有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存在!由於國人飲食習慣越來越西化,又無長期運動的習慣,導致肥胖、糖尿病、高血壓等病例越來越多,因而產生許多心血管疾病等問題。振興醫院外科部主任醫師張忠毅表示,現在年輕人的生活、飲食習慣都偏西化,罹患心臟、血管方面的疾病年齡層有明顯下降的趨勢。張忠毅說,心臟病發的症狀有很多,不是只會表現在心臟上。若是民眾有出現胸痛,特別是左胸;嘔吐和反胃症狀、頭痛;頸部跟手部有刺痛或是麻麻的感覺;手臂、下巴、頸部、背部痠痛,那都有可能是心臟病發的訊號。張忠毅進一步指出,造成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和肥胖都是主因,尤其第一名危險的原因是抽菸,因此,要預防心病,首先最重要的就是戒菸!一般來說,血壓要控制在120/80mmHg才算正常,若是患有糖尿病或心臟病的患者,則是要在130/80mmHg之間;高油脂有兩種指標,一種為三酸甘油脂,血液會呈現乳白色,另外一種就是膽固醇,超過200mg/dl就是高膽固醇,建議可多吃鮭魚、紅麴、麥片等食物降低;另外,空腹血糖如果大於126mg/dl、糖化血色素大於6.5%,就是有糖尿病,而我國65歲以上,每4位就有1人有糖尿病,顯現糖尿病已經是當前不可忽視的疾病;最後,肥胖也是易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原因之一,但減重不是快速瘦身就沒有問題,醫生建議每周減0.5公斤的速度,才是健康又能夠持續的方式。若是真的心臟病發作,時間是最重要的關鍵!張忠毅說,心血管疾病不發作沒事,一發作就很危險,但很多潛在的風險,有時候不會看出有什麼異常,因此,定期檢查身體跟維持好的生活習慣,如運動、健康飲食等,才是預防心血管疾病發作的不二法門。

氣溫驟降 心腦血管疾病高峰期!

氣溫驟降 心腦血管疾病高峰期!#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面對寒流持續來襲,嘉義基督教醫院腦中風中心特別呼籲民眾在寒流期間要特別留意保暖,若發生腦中風情形發生時應盡速就醫,以免延誤治療。腦中風總是在國人十大死因前三名,不僅是造成肢體障礙的主因,對家庭起居上也產生很大的影響。嘉義基督教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宋昇峰表示,中風主要是腦血管產生病變,引發出血或血流不通暢。而且往往發生在一瞬間,讓人措手不及,在照顧上更成了家庭與社會沉重的負擔。而腦中風的種類可分為缺血性及出血性,臨床上,又以缺血性腦中風居多,約佔80%左右。患者發生腦中風的情形時,民眾務必熟記並活用「FAST」口訣,即突發性臉部歪斜(Face),手臂單側無法高舉(Arm),或說話含糊不清(Speech),記下發作時間後立即就醫(Time),有上述三種情形時,應盡快叫救護車送醫,能在三小時內接受血栓溶解劑治療,其治療效果是最好的。宋昇峰再度提醒,寒流又要來襲,氣溫變化差異大,是心腦血管疾病發作的高峰期,民眾務必要留意自我的健康,每天量血壓外,只要出現不適症狀,應盡速就醫,把握黃金三小時的救護時間。 (圖片來源:嘉義基督教醫院提供)

婦女偏頭痛 心臟病、中風第二主因!

婦女偏頭痛 心臟病、中風第二主因!#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編譯)婦女患有嚴重的偏頭痛且伴有視力障礙的人,可能會使心臟病發作和中風的風險增加!但科學家們表示,比起偏頭痛的徵兆和隨著病情發展出的視力問題,包括閃光,高血壓仍是中風或心臟病發的大指標。一項具有15年意義的研究,追踪了27860名婦女,其中有1,435位有偏頭痛先兆,儘管以前就有表明偏頭痛會增加中風、心臟疾病一倍的風險,但從未被定為第二大因素。研究報告作者托比亞斯庫爾特博士表示,繼高血壓,偏頭痛先兆是第二個最強大引發中風、心臟疾病的誘因,會讓糖尿病、吸煙、肥胖或是家族早期心臟病史提前到來。庫爾特說,有偏頭痛先兆困擾的女性比沒有這困擾的女性,超過了3倍的風險;另外,由同一學院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有偏頭痛先兆的女性,採用荷爾蒙避孕藥也可能產生血塊。

老人情緒不易察覺 當心老年憂鬱症

老人情緒不易察覺 當心老年憂鬱症#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一名79歲的林老太太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等多種慢性病,在長期服藥控制下平日沒有明顯症狀。去年初,老太太開始出現諸多疑難雜症,包括頭暈、虛弱、渾身發熱、夜眠不佳等,經過多次抽血與影像檢查卻未發現明顯病因,因此住院治療。經過詳細的評估與詢問,發現病人罹患嚴重憂鬱症。由於久病且獨居,子女們也都沒發現她情緒上有任何異狀,還以為病人的身體不適是因老化與病況惡化所致。何謂老年憂鬱症?即為65歲以後所發生的憂鬱症狀,包含重鬱症、輕鬱症、低落性疾患、適應性疾患等。在一般老年人口中,憂鬱症的發生率約為7%左右,若加上復發率,則接近20%。女性憂鬱比例較男性高,而醫療機構住院中的老年人盛行率更高達30%左右。除此之外,喪偶等生活壓力事件、慢性疾病、長期失眠、社交孤立等,也都與憂鬱疾患有相關性。老年人罹患憂鬱症時比較少表達憂傷或情緒低落,反而經常會抱怨身體上的不適,例如頭暈、疼痛、胸悶或腸胃症狀等。而且老人家經常罹患其他慢性疾病,導致憂鬱症狀被其他疾病的症狀所掩蓋,或是被誤認為是正常老化的現象,因此延誤憂鬱症的診斷、治療。此外,某些藥物也可能造成憂鬱的副作用,尤其使用多種藥物的老人家更提高了憂鬱症的危險性。憂鬱症若未適當治療,病程可持續數年,並造成功能退化、生活品質變差、原有疾病惡化等,最終可能導致死亡。憂鬱症病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會為一般人的1.64倍,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危險性為一般人的1.37倍。老年憂鬱症也被證實與中廣型肥胖和代謝症候群有相關性,這也可部分解釋憂鬱症與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相關性。其他被發現與憂鬱症相關的疾病還包括失智症、骨質疏鬆與免疫功能異常等。由此可知,憂鬱症會造成身體疾病的發生或加重,而因此又會再加重憂鬱的症狀,形成一個牽涉生理、心理、社會層面的惡性循環。其實老年憂鬱症是可以治癒的,像是心理治療、運動、藥物治療等。奇美醫學中心老年醫學科主治醫師蔡岡廷表示,憂鬱症其實並不難察覺。人生有高低起伏,偶爾情緒低落在所難免,但若老人家出現憂鬱情緒,且對平日嗜好也失去興趣,持續超過兩星期,那就得特別注意了。此時應儘早就醫,以期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獲得較好的效果。(圖片來源:奇美醫院提供)

罹心病機率大 慢性腎臟病患高危險群

罹心病機率大 慢性腎臟病患高危險群#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根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資料顯示,且國內以及國外的研究都指出,慢性腎臟病患者合併患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或是心臟疾病的比率,比一般民眾罹患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心臟疾病的比率高出2至3倍。此外,心血管疾病更是慢性腎病變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因此,如何早期診斷心臟病以及精確評估心臟功能,對於腎臟病患者的照顧是相當地重要。台南成大醫院心臟團隊臨床研究發現,傳統心臟超音波對於心臟功能的評估,仍然存在力有未逮之處;但利用亮點追蹤心臟超音波研究對慢性腎衰竭病患的心臟功能評估斷,與傳統心臟超音波的檢查比較,亮點追蹤心臟超音波可早期且精確地偵測心臟功能異常以及精準地評估病患心臟功能。成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劉嚴文表示,慢性腎臟病患罹患冠狀動脈疾病、腦血管、周邊血管和心衰竭等心臟血管疾病的機率都會比一般民眾高,所以對於心臟疾病的問題更是不容小覷,提醒慢性腎臟病患務必要更加注意。(圖片來源:成大醫院提供)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