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寶寶

讓孩子建立自我保護觀念

讓孩子建立自我保護觀念#媽媽寶寶

文╱郭珮綺 採訪諮詢╱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身心科主治醫師林宜正‧台北市私立浩恩幼稚園園長馬文華 小朋友的成長過程裡處處充滿危險,而從6個月大開始,他們漸漸有了感知能力,而到了一歲之後,開始會說話、走路,對身邊的人事物更是充滿好奇心,然而面對危險許多孩子們往往卻一無所知,因此,從小建立自我保護的觀念,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是很重要的課題。 找對方法-DADDY、MUMMY DON’T WORRY! 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身心科主治醫師林宜正表示,自我保護與認知概念具有很大的相關性,若是要讓小朋友產生自我保護的意識,必須先讓他們和這個世界建立連結。 但以嬰幼兒而言,他們對於環境的感知能力比較弱,尤其是1歲以前的寶寶更是沒有辦法做到自我保護,因此,在這階段「家長」顯得特別重要,與其教導小朋友如何自我保護,家長更應該負起責任,循序漸進耐心並反覆引導他們建立自我保護的概念。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除了家長的責任外,孩子也應該在不同的年齡層漸漸建立起自我保護的概念,例如:當陌生人靠近想要碰觸自己的身體時,這時候要勇敢說不,甚至是大聲呼叫;或是當過馬路的時候要記得左右察看是否有來車,必須謹慎、注意安全;而在家中,除了家長要避免讓孩子接觸危險物品外,也應該設下規矩讓孩子知道,在家中不能奔跑嬉戲,以免撞到桌角。雖然這些問題看似簡單,但由於隨著孩子長大,活動範圍也變更廣,這背後的危險性卻不容小覷。 刺激感官‧探索世界 在新生兒的階段,寶寶只能透過聽覺與觸覺感受身旁的事物。漸漸的會開始透過把東西抓在手中或是放入口中等方式,開始擴張探索的範圍。林宜正醫師也提到,隨著發展的年紀去觸發他們對於環境的認知是很重要的。 2至3個月大的寶寶,是透過抓握和接收聲音的方式感受外在環境,因此家長可以透過不同材質的觸覺遊戲、玩聲音的遊戲和寶寶互動;4至6個月則是可以透過口腔刺激的方式,因此,在這個階段,家長可以逐漸嘗試多樣化的副食品,避免口腔敏感的問題發生;而在1歲的階段則是可以開始透過簡單的詞彙,增加認知能力,加深對周遭人事物的記憶。從孩子2歲開始,他們開始會透過簡短的字句表達想法,但這個時期的孩子,在口語、記憶發展上才正逐漸成熟,也因此他們只能記得部份發生過的事情。3、4歲的孩子,已經可以明確的表達自己的需求、與他人溝通,但在這個階段多是以自我為中心,較不懂該如何與人分享互動。除此之外,孩子也有強烈的模仿能力,但在對於自身身體的認知上,也已經處於可以明確學習並且描述器官的階段,孩子對於男女的性別會有不同的認知。建議家長可以從這個階段開始,帶孩子學習對於身體以及周遭環境安全的認知,或是學習對於熟人、陌生人、環境的警覺性。而處於5、6歲階段的孩子,則是個性養成很重要的一個時期,也會開始接納旁人不同的意見,這時,建議父母可以用不同的教養策略,來慢慢引導孩子。 分層教育‧很重要! 事實上,大部分學齡前的孩子學習能力強,模仿力也高。家長在這個階段不僅要耐心教導,也必須以身作則當榜樣,以防孩子仿效,留下不好的習慣。而當家長在對小朋友進行危機概念教育的過程中,了解孩子的身心發展是很重要的一環。家長必須依據他們的身心發展以及特性,才能夠設身處地的替孩子建立正確且適合的自我保護概念。 2歲以前 孩子在2歲以前,他們已經開始學走路、探索世界,雖然語言發展尚未成熟,但事實上他們可以大致聽懂禁止的指令,台北市私立浩恩幼稚園園長馬文華表示,建議可以在危險的地方貼上禁止的符號,讓他們建立危機意識,而家長除了可以透過這種方式,也可以搭配嚴肅的表情,既可以有效讓他們了解其中的危險性,也可以讓他們在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2~3歲 在這個階段,孩子會對於身邊的事物容易感到好奇,遇到新鮮、沒看過的物品會想直接動手,這時候家長除了要時時刻刻跟在一旁,最重要的是,當孩子做出危險動作時,可以先帶離現場,並以嚴肅的口氣,讓他們知道事情的危險性。此階段的孩子好奇心強,相對年紀較大的孩子,外出時很難約束規範他們,常常在大人轉身不注意的時候,突然被玩具或是新奇的事物所吸引而溜走,因此,建議家長在外出時隨時叮嚀孩子,務必要緊跟父母不可以單獨行動。 3~4歲 3~4歲的孩子在語言發展和溝通能力上,已經可以透過句子來描述,這個時候醫生建議,當危險行為發生的當下,除了要以嚴肅的態度制止他們當下的行為並帶離現場外,也必須透過引導的方式教導,避免下次再做出相同的行為。相較於2~3歲的孩子,3~4歲孩子理解能力漸強,平時,家長可以透過繪本以及說故事的方式(例如:小紅帽與大野狼)教導孩子,在說故事的過程中,告訴他們事情的前因後果,替孩子以有系統的邏輯方式建立自我保護的概念。 4~6歲 隨著孩子年齡漸漸變大,表達能力越來越好,這時候的他們會開始產生自我意識,出現哭鬧、生氣、反抗、難以溝通的現象,這時候家長的態度顯得更加重要,必需嘗試以不同的方式,處理孩子的行為狀況。有時,適時以「冷處理」的方式,等他們先冷靜下來,再以溫和但堅定的態度,告訴他們事情的嚴重性以及可能造成的後果。建議家長平時在家可以透過拋出問題,或是以情境劇的方式,讓他們自己提出遇到危險時的解決辦法,家長也可以在討論的過程中,將更好的方式補充教導孩子,以溝通對話的方式一起討論。 CHECK!小地方開始 孩子對於抽象的警告,有時可能較難理解。建議家長可以在家中製作警告標誌,並帶孩子實際操作讓孩子了解,以便強化他們的印象。例如:在熱水壺貼上紅色的警告標誌貼紙,或者讓孩子實際看到熱水冒煙的情況,並告訴孩子「燒開的熱水壺很燙」、「熱水會冒煙,不能碰!」,接著可以再邀請孩子自己重複說一遍,這樣也可以加深孩子的印象。 CHEER UP!拒當溫室裡的花朵 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面對困難、危險,還有另一個很重要的觀念是,必須讓孩子透過學習,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並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家長若是一昧擔心受怕,阻止孩子接觸外在環境,亦或總是替孩子解決問題,反而會降低孩子對於外在環境的警覺心,不僅失去解決問題的能力,挫折忍耐力也會降低,甚至成為溫室裡的花朵,永遠長不大。 ※原文刊載於2017年12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70期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文章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article-11719-0.html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流感高峰又來到‧接種疫苗保護好

流感高峰又來到‧接種疫苗保護好#媽媽寶寶

文╱李藹芬  採訪諮詢╱木生婦產科診所兒科主治醫師張馨宇 每到10月,流感疫苗開打,無非是為即將來到的流感季節做好預防準備。千萬不要小看流感的威力,萬一不幸併發重症,嚴重時,可是會致命的!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公費疫苗接種對象,首度納入家有6個月以下寶寶的父母,提醒符合資格的父母,不要放棄權益,才能避免跟上這討人厭的「流行」! 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的威力究竟有多強?歌手蕭敬騰曾經因罹患A流而發高燒,並在後台昏倒送醫;6月間,一名2歲女童,從確診染上流感到死亡,僅僅4天的時間而已。最近更傳出藝人潘瑋柏因嚴重流感引爆肺炎,住進加護病房1星期。 面對流感高峰季即將來臨,其實每一個人都不應輕忽流感的威力! 最佳預防方式‧接種疫苗 若不想讓流感病毒在身上逞兇鬥狠,最佳的預防方式就是接種疫苗。張馨宇醫師指出,「接種疫苗後,需要兩週讓體內的抗體濃度上升以產生保護力,保護力約可維持4至6個月,提醒高危險群對象能早日接種,面對即將到來的流感高峰期,才能發揮保護力」。 不少人想問:接種疫苗後,就完全不會得流感嗎?她說,「流感疫苗的保護力因年齡或身體狀況而有所差異,平均約可達3至8成。雖然仍有可能得流感,但症狀會比未接種來得輕,也降低成為重症的機會」。根據往年的統計數據可見,得到流感重症的患者,大部分並沒有接種疫苗。 今年的流感疫苗已經於10月1日開打,與往常不一樣的是,公費流感疫苗接種對象擴大了兩類:「6個月內嬰兒之父母」及「幼兒園托育人員及托育機構專業人員」,提醒符合資格的對象,不只為了自己的健康,更為了保障小寶貝的健康,請積極接種疫苗。 張馨宇醫師補充,由於6個月以下的嬰兒是流感的高危險群,但是6個月內嬰兒尚不適合接種流感疫苗,必須靠周圍的人做好自保,以避免讓嬰兒被感染。其實6個月內嬰兒最常接觸的對象,除了父母、幼兒園托育人員及托育機構專業人員外,主要照顧者可能是保母或家中的長輩,「若這些人不符合50歲以上享公費接種的資格,為了孩子的健康著想,不妨考慮自費接種」。 另外,孕婦也屬於流感的高危險群,因懷孕時的免疫功能會下降,加上心臟以及呼吸系統的改變,使得流行性感冒的併發症和死亡的發生風險,較一般人來得高;同時,感染流感可能引起早產,而早產所衍生的問題更是令人煩惱,她提醒,「請孕婦做好預防流感的準備,接種流感疫苗,不僅可以保護自己,產生的抗體會透過胎盤傳給胎兒,保護6個月以下的寶寶」。 流感疫苗Q&A 目前國內的流感疫苗有國外進口與本國自製,國外進口又分為「三價」與「四價」,公費疫苗採購的是三價疫苗,四價疫苗則需要自費。每到接種流感疫苗,醫師就常被問到下列問題: Q1:打進口疫苗比較好? 張馨宇醫師表示,不論是進口或是國產疫苗,「效果無差別」,因所使用的病毒株種類都一致且製程相似,其保護效果一樣,也無安全的疑慮。「不過,不免有家長對國產疫苗的副作用感到疑慮,而會問:什麼時候有進口疫苗?事實上,醫療院所會拿到什麼疫苗無法事先知道,因為都是由疾管署配統一配送」。 Q2:打三價好?還是打四價比較好? 公費接種使用的流感疫苗是三價,包含3種病毒株:A(H3N2)及A(H1N1)和1種B型,四價流感疫苗則涵蓋了2種A型與2種B型株。B型流感大致可分為山形株(Yamagata)與維多利亞株(Victoria),三價的B型是「二選一」,猜對與猜錯的機率各是二分之一,若與實際流行的病毒株不符,就會有B型流感的流行;四價的B型則因「全包」,不用擔心猜錯,保護範圍與效果自然比三價來得大。如果經濟許可,自費施打四價是不錯的選擇。 張馨宇醫師指出,「四價疫苗並未對3歲以下提出使用規範適應症,換言之,3歲以下只能施打三價疫苗」。若是3歲以上,就可選擇接種三價或四價疫苗,她建議,「想自費接種四價疫苗得到多一點保護,但又想省一點錢的家長,若孩子是9歲以下且第一次接種者,必須施打兩劑(相隔一個月),第一劑接種公費的三價疫苗,第二劑再自費施打四價疫苗」。 ※原文刊載於2017年1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69期 ※文章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article-11472-0.html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英國媽媽生活習作簿:生日帶給我的領悟

英國媽媽生活習作簿:生日帶給我的領悟#媽媽寶寶

文/Ting 若人生可以幸運地活到70歲,那35歲也算是正式走完人生的一半,準備開始邁入人生的下半場。短短的35年裡,我旅居英國的日子就佔了將近10年,自己更沒想過,明明嫁給臺灣人卻要經歷異鄉媽媽的生活,而且,現在仍持續進行中。 檢視自己的生活 今年的生日讓我特別有感觸,一方面是滿滿的感恩,感謝上帝賜給我一雙兒女,讓我可以體驗兒子的充沛精力,也可以享受女兒的撒嬌任性。另一方面,我也開始好好看待自己的生活現況,深怕自己全職媽媽的生活,會慢慢栽入永無止境的深淵,最後演變成慢性疲倦媽媽症。於是,我做了一些以往不曾嘗試過的事情。 迎接下半場的人生 首先,我將自己的衣服做了「斷、捨、離」的整理。令人驚訝的是,當我翻開衣櫃後才發現,我的衣服有90%都是孕婦裝跟哺乳衣!然而,我已經沒有在哺乳,也打算封肚。因此,我將所有與哺乳、懷孕相關的衣物全部捐出去或送人。這讓我有機會好好面對自己,跟過去整整5年的我說再見,同時也是個整頓自己儀態的好機會。 除此之外,我還添購了可以記錄運動量的apple watch,甚至準備加入健身房,期許自己可以正視自我的健康,也希望能擁有更好的體力跟體態來迎接人生的下半場。除了善待自己外,我還想盡一點心力幫助弱勢族群,於是我加入了英國教會的義工團隊,帶著孩子一起參加 Shoes box(在乾淨鞋盒裡裝入指定的禮物,包裝後送給偏遠地區的老人、小孩)以及food bank(食物銀行)慈善捐贈的活動。 知足是無價的禮物 結婚之後,每年無論是我或孩子的生日,老公一定會提前請假,帶全家一起出門慶祝,或共同做一件事來紀念。尤其自從小吐司3歲生日那次,我們全家立下一個願望,希望每年生日都可以一起烤蛋糕。於是這次,我們一家四口就一起去超市採買,再回家一起烤蛋糕。雖然過程花了很多時間,但看到孩子們快樂又可愛的笑容,就是當全職媽媽最棒的成就和成績單! 生日,不是只有華麗的派對、禮物。我期望能透過今年的生日當做一個開端,帶著孩子一起做有意義的事情。更期許自己應時時感恩。當我們隨時都抱著感恩的心,就會知足常樂。在價值觀混亂、利益至上的社會,知足,會成為你最奢侈的享受。最後我想對孩子說:「謝謝你們,給媽媽一個全世界獨一無二的蛋糕;就跟你們一樣,是上帝給我最獨一無二的禮物。」 ※原文刊載於2017年1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69期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文章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article-11462-0.html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出生開始學教養從飲食來教育

出生開始學教養從飲食來教育#媽媽寶寶

文/彰化基督教醫院職能治療組組長、彰化縣職能治療師公會理事長陳宜男職能治療師 「食育」是近年來相當夯的一個議題,簡單來說即是飲食相關的教育,然而它所傳達的不僅是營養相關的議題,還包括飲食知識、飲食安全、飲食文化與生活習慣。 近年來一波接著一波的「食安風暴」無疑重挫了台灣素有美食天堂的形象,更傷害家長們對於食品的信心,也擔憂寶寶吃了不安全的食物造成發育與發展上的問題,而且這些問題可能在積年累月之下產生無法預期的嚴重後果,這才是最令人擔心與無奈的。 或許,身為家長的您正在為過去幾年來食安問題是否已經嚴重影響到寶寶的身體健康而感到不安,但這都已成為難以挽救的既定事實,而現在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我們要開始注重「食育」,為下一代的健康人生嚴格把關。 透過自己動手做,學習珍惜 想必大家對於媽媽或爸爸下廚所烹煮的美味佳餚都充滿了美好的回憶。不過,當您長大成人出門在外或為人父母後,也開始為自己或孩子準備餐點時,才體會到原來烹煮餐點是件多麼不容易的事情,以前只要一回到家洗好手就可以開動吃飯,吃完飯後只要將碗筷往洗碗槽一丟,就可以立刻享用到已經洗好、削好、切好的水果,這一切原來都是父母的辛勞所帶給我們的幸福,20分鐘的晚餐,父母可能需要準備1個半小時,如果將購買食材的時間也列入計算,那就更不得了囉! 因此,如果我們能從小就帶著寶寶一起準備餐點,或許也能讓他們提早體會「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的哲理,長大後對於其他事物也會懷著感恩與珍惜的心。 點心DIY,寶寶玩出樂趣、興趣與成就感 「手作點心」是近期許多家長們都非常感到興趣的話題,同時也發現許多家長都會帶著手作點心做為鼓勵寶寶們有良好表現時的獎勵品,也儘量減少寶寶們接觸「機器點心」的機會(註:是減少,並非極端杜絕),看得出來家長們的用心。 不過,在我心中曾有個疑問,趁著偶然的機會我好奇地詢問其中一位家長:「媽媽,你花了那麼多時間做點心給寶寶吃,那製作的過程中寶寶有實際參與嗎?」然而絕大部分的媽媽都表示寶寶還小不會做,何況讓他們參與其中,說不定反而會花更多的時間去照顧他們或收拾殘局。 這樣的想法對於寶寶的成長歷程或許會帶來些許遺憾,其實我們都忽略了孩子們參與製作的過程對於他們小小的心靈而言,說不定是大大的驚喜與體驗,所獲得的成就感會比給予物質上的獎勵更加滋潤心靈成長;此外,參與製作也有助於寶寶的感覺統合、精細動作與認知等面向的發展唷! 從做餅乾獲得正向幫助 以最常見的做餅乾為例子,一起來看看在參與製作的過程中,寶寶們會獲得什麼正向幫助: 觸摸各種質感的食材(主要為麵粉和麵團),有助於增加觸覺刺激的經驗。 用力攪拌麵糊、雙手用力搓揉或擠壓麵團、用麵團切刀將麵團分成小塊或自大麵團上捏起一小塊等,都有助於掌內肌肉力量的提升。 完成大麵糰後,可將麵團當做是黏土般來做出各種造型,激發寶寶的創意,也有助於促進本體覺、掌握操作能力與雙手協調能力。 裁切各種形狀的麵餅或許對於寶寶而言存在著危險性,建議可以參考以下適合寶寶的方法: (1) 利用圓柱形杯子的邊緣將麵餅壓、切成餅乾形狀,因為圓柱形的杯子方     (2) 利用市售餅乾模具,壓出吸引孩子的卡通圖案。 (3) 家長先利用牙籤在麵餅上勾勒出簡單的幾何圖形,然後請寶寶利用塑膠切刀(如蛋糕切刀等)沿著輪廓切割。      對於寶寶而言,做餅乾最大的樂趣之一,莫過於可以在餅乾上盡情發揮畫圖的天分,有幾個簡單的方式家長們可以參考,並帶著寶寶們一起試試看: (1) 利用自製巧克力醬做為「顏料」,利用棉花棒沾巧克力醬中來作畫,會比傳統利用錶花袋來作畫容易許多。此外,寶寶較容易上手的圖案莫過於將餅乾當做娃娃的臉,畫上眼睛、鼻子與嘴巴。 (2) 市售的無毒食用顏料筆也是不錯的考量之一,但購買前請家長千萬要留意產地與安全標章唷! 完成自製的餅乾麵餅後,接著放進烤箱等待烤好的那段等待期間,寶寶的內心一定會充滿了期待感。不過這段時間可別白白浪費囉!可以趁著這個機會教導寶寶們養成收拾環境的好習慣,通常內心充滿期待與愉悅心情的寶寶,配合度都會比平時來得好唷! 最後,熱騰騰香噴噴的餅乾烤好後,試吃成功時必定會充滿成就感與無限喜悅。除此之外,家長們也可以帶著寶寶將餅乾跟鄰居、班上同學、公園玩伴們一起分享,或者藉機邀請朋友們來家中作客辦個小小派對。當「好吃!」、「你好棒!」這些稱讚的字句從他人的口中發出時,那種成就感絕對是其他事情無法相比擬的,也可以為寶寶帶來好人緣唷! ※原文刊載於2017年1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69期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文章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article-11455-0.html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跟孕期睡眠困擾說再見

跟孕期睡眠困擾說再見#媽媽寶寶

文╱黃鈺倫 採訪諮詢╱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睡眠中心臨床心理師詹雅雯 懷孕期間,身體會隨著荷爾蒙產生變化,除了生理造成睡眠困擾,心理壓力也會有所影響,因此適當地放鬆心情,有助於提升睡眠品質。 8原因‧造成孕期睡眠困擾 在漫長的懷孕期間,孕媽咪會遇到很多的問題,尤其是睡眠困擾,許多孕媽咪常常在半夜有睡眠異常的狀況,其實孕媽咪的夜間睡眠障礙可以預防,只要知道原因,再對症下藥即可減輕問題的嚴重程度。 1.嗜睡 懷孕初期隨著荷爾蒙的改變,有些媽媽會出現嗜睡的症狀,心理師建議若媽咪有嗜睡的狀況,應多預留一些休息時間給自己,一天當中避免安排過多的行程。 2.戒斷症狀 若是孕媽咪懷孕前有抽菸的習慣(一天一包以上),或是習慣飲用咖啡,通常在得知懷孕時怕影響胎兒神經系統發育,因此會倉促地戒掉,也可能會造成反彈效應,惡化睡眠品質。 3.脹氣孕吐 懷孕前期的脹氣、噁心,同樣也是荷爾蒙變化導致,飲食上儘量避免讓自己反胃的食物,若睡前孕吐嚴重、不舒服,也可適量食用蘇打餅乾,可以中和胃酸,減少噁心、反胃、睡不著的狀況。 4.胎動 懷孕中期這時候孕媽媽會開始感覺到明顯的胎動,第一次懷孕的準媽咪往往比較緊張,詹雅雯心理師提醒,這是正常的胎兒活動,孕婦應減少焦慮,無需太過掛心,才能幫助入眠。 5.頻尿 頻尿也可能發生在懷孕初期,因為荷爾蒙的因素,與懷孕後期原因不同。後期主要是胎兒長大壓迫到膀胱所致,改善辦法是水分儘量分散在白天攝取。 6.抽筋 懷孕中後期,孕媽咪幾乎都有抽筋的情況,尤其在半夜,因為腿部活動減少、循環變差而造成抽筋,建議媽咪要多補充鈣質。 7.打呼 懷孕後期,伴隨水腫與體重增加,子宮頂到橫隔膜而開始出現打呼。可以藉由控制體重增加的幅度、墊高枕頭以暢通呼吸道來減輕症狀。 8.薦髂關節炎 妊娠後期,為了讓胎兒能順利從產道出生,子宮會分泌鬆弛素,讓骨盆張開,但也因此可能導致其他部分關節、韌帶鬆弛的疾病,例如薦髂關節炎。雖然薦髂關節炎在產後會自動恢復,建議購買骨盆帶以幫助穩定骨盆位置,減緩疼痛。 3方法‧減輕孕期睡眠困擾 詹雅雯心理師表示,孕媽咪調整心態最重要,建議放低對睡眠品質的期待,且不要太過焦慮,反而導致更難入眠。她建議可用以下方法改善: 1.調整臥室環境溫度 懷孕使體溫升高,因此室內溫度涼爽一點對孕婦較為舒適,冬天要避免怕冷而把門窗緊閉,應保持空氣可對流通風,棉被不宜過厚,不致產生流汗黏膩感。 2.適量吃助眠食物 睡前可以喝一點溫熱牛奶有助於睡眠,若孕媽媽有乳糖不耐症的問題可改吃其他含有色胺酸、有助於睡眠的食物,例如:香蕉、堅果,但應避免過量。 3.面向左側睡 建議媽媽向左側睡,避免壓迫到下腔靜脈,造成隔天起床雙腳浮腫,倘若孕媽媽半夜起床後睡不著,應立即培養睡意。 紓壓助眠 造成孕期的睡眠困擾不僅是身理的不適,孕媽咪的心情也是很重要的影響因素,提早培養睡意、不要將煩惱帶上床、做一些紓壓的活動都是很好助眠的辦法。 1.腹式呼吸 懷孕因為供氧需求增大,比孕前更容易喘,建議採用腹式呼吸放鬆身體,降低焦慮而產生的呼吸不順,每次持續十到十五分鐘,即可達到放鬆效果。 2.運動放鬆 準媽媽可以藉由孕婦瑜伽放鬆身體,若先前沒有接觸過孕婦瑜伽,詹雅雯心理師建議,準爸爸一起陪同,上課後才能自行在家練習。 3.做自己享受的事 聽音樂或從事自己有興趣的活動,也是很好的紓壓方式,儘可能放慢步調,專注一到兩件事就好,不然無法達到放鬆效果。 ※原文刊載於2017年1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69期。 ※文章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article-11478-0.html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讓孩子在愛中自然而然培養獨立性格

讓孩子在愛中自然而然培養獨立性格#媽媽寶寶

文/林語荷  採訪諮詢/AMI國際蒙特梭利協會0~3歲、3~6歲國際認證導師暨《教孩子學規矩一點也不難》作者羅寶鴻 依附與依賴不相同,健全的依附關係有助於孩子培養獨立,而支持孩子想要探險與發展能力的需求,則能確實幫助孩子完成獨立性格的發展。 依附與依賴不相同 寶寶出生後,抱與不抱的問題經常困擾著爸媽,深怕寶寶被抱習慣了,就會整天賴著爸媽不肯自己睡、不肯自己玩,事實上,依附從來不會造成孩子的依賴,安全的依附反而能成就孩子的獨立。 生命是一連串的分離與依附,從卵子離開卵巢、與精子結合成受精卵依附於子宮中,待胎兒成熟、離開子宮、與母體分離;出生後,孩子喜歡依偎在媽媽懷裡,直到約月齡8個月時,孩子對世界出現更多好奇,開始爬離媽媽的懷中,再一次分離,並開始在環境中探險;1歲後,單獨行走的能力逐漸建立,孩子探險的範圍開始以媽媽為圓心向外擴大,從出生到長大成人,孩子每階段的依附與分離持續發生,形成一個自然的生命歷程,且每個階段孩子的依附,都在汲取供應下一階段繼續成長與發展的養分與能量,讓他能在下一個人生階段適應得更好。 因此,依附與依賴大不相同,所謂依附,指的是孩子因為身體與心理的需求需要被滿足(只是嬰幼兒還不會說話,總是靠哭泣來表達需求),是自然的生命歷程;而依賴,指的是當孩子已具備能力能夠自己完成的事情,卻仰賴父母協助完成,此狀況通常是在嬰幼兒時期,成人不允許孩子在環境中發展獨立行為而形成的依賴。 獨立‧從支持孩子的「想做」開始 嬰幼兒時期,孩子為了身心的需求依附爸媽,並總是獲得回應時,會讓孩子感到安全,此時,安全感亦是有助培養孩子獨立性的關鍵;反之,若0~3歲時,因為需求所產生的哭泣總是得不到回應,則可能讓孩子感受不到安全,日後,即便行為能力已相較成熟,仍有可能出現較多的依賴行為。 AMI國際蒙特梭利協會0~3歲、3~6歲國際認證導師羅寶鴻老師認為,所謂獨立,是讓孩子學會照顧自己,不是讓孩子習慣與父母分離(被擁抱是寶寶的基本依附需求,孩子不會因為被經常擁抱就無法培養行為上的獨立,許多家長經常被誤導)。若要讓孩子慢慢的學會照顧自己,從0~3歲開始,就要儘量支持孩子任何「想做」的渴望,即便是大人看起來微不足道的事情,如:把抽屜中的衣服全部拿出來、拖著水桶到處走或是把水從這個杯子倒到另一個杯子等,這些動作不單是寶寶現階段「想完成」與「想嘗試」的渴望,透過反覆動作,還可加深寶寶大腦對整個動作過程的熟悉與刺激身體肌肉發展,同時讓他在動作中感受到自己的能力,進而產生自信與發展出照顧自己的能力。 因此,為孩子提供安全的替代物品或環境,支持孩子想要探險與發展能力的需求,讓他完成「想做」的欲望,可強化孩子對自身能力的認可,家長應避免怕麻煩而予以制止或剝奪孩子學習獨立完成動作的機會。 孩子的行為,有時看在家長眼中像調皮行為,實際上卻能讓孩子藉由「完成」來感受自我能力、體驗成就感與培養自信心,對孩子的獨立性發展大有助益。 獨立、自尊、自信與意志力同時發展 羅寶鴻老師引述蒙特梭利博士的一句話:「教育的首要任務,是幫助孩子發展獨立」,0~3歲是培養孩子日後人格樣貌的關鍵期,在這段期間,孩子的獨立、自尊、自信與意志力會同時發展,家長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支持孩子自發性的活動,並給予他重複練習的機會。 多數的家長通常不明白寶寶簡單的動作行為對人格的影響,羅寶鴻老師解釋:即便看似無意義的行為如:轉動好神拖,對孩子來說,他因為想玩而持續動作(轉動手腕),會幫助他發展出意志力,藉由熟練動作,感覺到信心;當孩子相信自己可以,則會發展出自尊,然後自然的培養孩子相信可以照顧自己的能力與獨立。但若是家長總以髒、麻煩處理為理由制止孩子探索,孩子沒有機會感受自己的能力,日後就比較容易沒自信與畏縮。 3歲前,孩子探索的活動多半是模仿家長的行為,對玩具的興趣不明顯,所以玩的東西經常是遙控器、清潔用品或是居家常見的物品,建議家長可以在安全的前提下,支持孩子的好奇心,不強行以玩具取代孩子對生活物品的興趣,滿足他現階段的探索需求。 ※原文刊載於2017年1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69期。 ※文章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article-11484-0.html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告別惱人的產後痔瘡與尿失禁

告別惱人的產後痔瘡與尿失禁#媽媽寶寶

文/宋依玲 採訪諮詢/亞東醫院大腸直腸外科專任主治醫師林耿立、 尹書田醫療財團法人書田泌尿科眼科診所泌尿科主任洪峻澤 對於產後媽咪而言,歷經懷孕到生產的整個過程中,身體都承受了很大的轉變和挑戰,尤其是孕期所伴隨的痔瘡,甚至於產後出現的尿失禁,都讓媽咪羞於啟齒,甚至因為不好意思就醫而加重症狀,本篇提醒孕媽咪如何預防與治療,幫助遠離惱人的產後痔瘡與尿失禁困擾。 痔瘡篇 亞東醫院大腸直腸外科專任主治醫師林耿立表示,痔瘡其實不是病,但目前卻已普遍成為現代人經常出現的困擾,幾乎九成的人都曾罹患過痔瘡,只是有些不見得嚴重到需要就醫。大部分罹患痔瘡的原因皆與生活壓力或工作型態、飲食有關,尤其是20~50歲的族群最容易發生。 發生原因 林耿立醫師表示,懷孕中後期,隨著子宮逐漸脹大、腹壓增高,下腔靜脈受到壓力日漸沉重,也會直接壓迫到直腸下方、肛門的靜脈回流,導致痔靜脈擴張,不斷充血就容易形成痔瘡。另一方面,有些孕媽咪生活與飲食型態改變,懷孕期間胃口變好,體重增加太多,加上活動量減少,胃腸蠕動變慢,使得大便在大腸內停留的時間更長,造成排便困難,因而導致便祕;當大便乾硬時,會擦破痔黏膜導致出血,造成肛門劇烈疼痛。 產後痔瘡的治療方式 林耿立醫師表示,一般痔瘡不是很嚴重的孕媽咪,大部分都會在產後半年至一年內漸漸復原。通常產後媽咪因為疼痛不適至醫院就診,醫師會先以藥物治療,且坐月子期間媽咪身體較虛弱,不建議開刀,除非已造成出血不止且疼痛藥物已無法控制,或是嚴重痔瘡脫垂已影響日常生活,才會進一步考慮是否需要以手術治療。 尿失禁篇 除了痔瘡之外,突如其來的漏尿也會讓媽咪非常惶恐,尹書田醫療財團法人書田泌尿科眼科診所泌尿科主任洪峻澤表示,一般來說,自然產媽咪約有四分之一的人會出現尿失禁,但大部分在2個月內就會恢復正常,若是懷孕與產後有輕微漏尿症狀,可藉由凱格爾運動來訓練骨盆底肌肉,都能得到良好改善,媽咪們不用太過擔心。 如何預防產後尿失禁 洪峻澤醫師表示,有些孕媽咪在懷孕期間就有漏尿症狀,雖然大部分可在產後漸漸復原,但仍有3%還是會經常性漏尿,因此,建議孕媽咪從懷孕開始就採取預防措施: 懷孕中期開始做凱格爾運動 媽咪若是感覺有尿失禁症狀,建議從懷孕20週開始,即可進行凱格爾運動,加強骨盆腔肌力,加強尿道肌肉力量達到禁尿的效果,可相對減少並改善懷孕後期或產後6週內的尿失禁狀況。 孕期控制體重 懷孕後維持均衡飲食不攝取過多熱量,整個孕期體重增加應控制在12公斤以內。此外,也不要讓胎兒體重過重,不宜超過4,000克,因胎兒越大,腹壓也會增大,骨盆乘載力過重將導致漏尿發生。 養成定時上廁所習慣 不少女性常有急尿或一想要尿就必須立刻上廁所的狀況,此症狀稱為「膀胱急躁症」或「急尿症」,常與尿失禁合併發生。可藉由定時上廁所,如從原本15至30分鐘跑一次廁所延長到2小時一次,可減少急尿所造成的尿失禁困擾。 減少攝取咖啡因 咖啡因會刺激膀胱使尿肌收縮而產生漏尿。平時減少攝取咖啡、茶,以水、豆漿、果汁等不含咖啡因的飲料代替,也能減少尿失禁發生。 ※原文刊載於2017年1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69期。 ※文章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article-11486-0.html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寶寶小廚師part2

寶寶小廚師part2#媽媽寶寶

文/媽媽寶寶 飲食教育從小扎根,到了孩子逐漸長大,對食物的認識可以進階到烹飪的參與,透過實際操作烘焙或料理食材,可培養孩子的自信與能力,更能進一步了解食材特性與體驗食物在烹調過程中的有趣變化。 在烹飪中發展能力 親子料理藍帶主廚雙爸,本身擁有中餐及藍帶廚藝證照,現年6歲的女兒雙雙,自2歲半即跟著雙爸在廚房中探險,雙爸認為,如果想讓孩子體會料理的樂趣,約於孩子2歲半就可以開始,在充裕的時間內,邀請孩子一同參與烘焙或準備菜餚的過程,不但讓孩子有機會接觸更多食材,也能滿足孩子此階段的探索需求。 同時,料理上桌前,從備料到烹調完成的過程中,需要許多手部動作的參與,因此,若能讓寶寶參與下廚,能充分發展幼兒的精細動作,並提供觸覺、味覺、視覺等感官刺激,雙爸觀察女兒這些年的成長,很明顯感受女兒的手指動作較同年紀的孩子靈巧,且藉由不斷的參與烹飪,孩子也因為能從過程中體會到自己的能力,而有較多的自信心。 帶孩子正確認識廚房 傳統觀念中,一般認為讓幼兒進廚房具危險性,建議家長可以教育取代禁止,一方面讓孩子因為了解而達到保護自己的目的,另一方面也可滿足孩子對環境的好奇心。雙爸建議家長除了在視線內看著孩子操作器具外,一一介紹廚房內的所有用具也非常重要,因為當孩子正確認識每個工具的使用方法後,就能夠減少因錯誤使用工具傷到自己的狀況,也不會因為好奇心驅使而隨便觸碰會傷害自己的物品。 此外,親子共廚時的安全,非常仰賴家長的細心,對於邊邊角角的防護、與爐火的距離、刀具的收納等,都需要家長份外留心,同時,給予孩子的安全叮嚀也要不厭其煩,讓孩子明白安全與保護自己的重要性。雙爸建議,如果親子共廚的頻率夠高,建議可以為孩子準備專屬的兒童廚具,讓孩子在使用器具時,能夠掌握正確施力,也相對安全;考量為大人高度設計的流理台與爐台,替孩子準備穩固的椅子,使孩子的身高能夠輕易企及,也是維護孩子安全的做法(例如:平底鍋的鍋柄高度需在孩子肚臍下方比較安全)。 培養孩子面對生命的正確態度 3歲之前的寶寶參與下廚,從洗菜、洗米、壓模、揉捏麵團到攪拌,孩子應該都能輕鬆勝任,3歲後,也可以協助寶寶進行簡單的切麵團工作,可先從塑膠刀具,慢慢隨著孩子的熟練度與年紀進階到較不利的牛排刀,最後才給予兒童刀具。6歲之前可學習到的廚房技巧包含:以正確的姿勢使用菜刀及切菜方式、刨刀、打蛋器、乾麵棍等廚房工具使用、為菜餚調味與觀察食材的熟度等。 親子共廚中,孩子參與的部分依能力從簡單到複雜,看似平凡,但完整的烹調過程卻可能對孩子形塑重要的教育意義,例如:讓孩子在過程中經驗「努力付出與收穫」,可讓孩子從中認可自己的能力、建立自信心,遇到挫折時,透過家長的鼓勵與引導,也能讓孩子學著克服挫折與不輕易放棄的生命態度;同時,親子料理能促進親子關係,透過肢體上的接觸,例如:大手握小手,孩子們能感受到父母的愛;一起下廚培養默契,聊天的話題也更豐富,雙爸分享女兒不開心時,透過共廚與她聊天,女兒多半就會敞開心房傾訴,有益於與孩子更親密。 想像力‧讓孩子愛上秋葵 與孩子一起下廚,除了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深具意義之外,其實也包含可能的廚房混亂與時間拖延,雙爸不諱言,剛開始與幼兒共廚時,家長需要足夠的耐心來陪伴孩子完成每個小廚師挑戰,但其中的收穫一定會大大超過這些微不足道的小麻煩,例如:對於挑菜、拔除老葉的動作,對3歲孩子來說,掌握力道或辨識老葉,需要足夠次數的練習,但看著孩子一次次進步與自我挑戰成功,喜悅也會加倍。 讓孩子參與料理的過程,雖然可降低孩子偏食的比例,但面對各式各樣的食材,每個小孩有不同的偏好,難免會對某些食物表現不喜歡,雙爸建議家長可在共廚的過程中加入一些想像力或繪本情節,讓共廚不但變得有趣,還可能偷偷地讓孩子愛上原本不喜歡的食物。 因著對食物特性的了解,雙爸在親子烹飪課程中,總喜歡帶入1~2樣孩子經常拒絕的食材,讓他們透過解說,改變對食材的印象,例如:對於秋葵,雙爸善用秋葵的特徵,告訴孩子們秋葵中的許多小星星,可以在吃下肚後,照亮孩子的胃,讓肚子得到保護;或是告訴孩子洋蔥其實是個憂鬱的男孩(所以切開他就有想哭的感覺),但只要給他一點點的溫暖(小火慢煮),他就會因為感受到溫暖而融化、變得透明,口味也會由辛辣轉為甘甜。藉由生動活潑的介紹,孩子經常得以開始接納原本不喜歡的食材,也會對此次的烹飪經驗印象深刻。 給予鼓勵‧不強迫 幼兒專注的時間不比成人,有時準備家人的三餐,若需要花費較長的時間,為寶寶換動作或增加動作的趣味性,可以拉長孩子參與共廚的時間,例如:在孩子對洗菜感到無聊前,請他轉換任務幫忙洗碗,或是洗米時,放入幾顆紅豆,請孩子協助挑出,當做任務完成的破關遊戲等,讓孩子在參與中感到更多樂趣。但雙爸也提醒,若孩子在過程中想離開廚房,家長也無須強迫留在廚房,以避免讓孩子對下廚感到受逼迫而失去所有興趣。 從料理失敗中學到勇氣 當孩子逐漸長大,嘗試越來越多的料理後,難免會遇到結果不如預期的情況,例如:口味不對、塑形失敗、燒焦或烤過頭等烹飪挫折,孩子在遇到挫折時,可能會選擇逃離或放棄,雙爸認為,遭遇挫折想放棄是人之常情,此時,家長必須與孩子站在同一陣線,同理孩子對挫折的感受,允許他暫時離開現場,待孩子心情逐漸平復後,分享過往經驗,並鼓勵他與陪伴他重新嘗試。從跌倒的地方重新站起來,雙爸認為是重要的體驗,在孩子年紀尚輕的時候,給予他機會經驗挫折並克服,能培養孩子的耐挫力,也能給予孩子相信自己能力的機會。 培養孩子的耐挫力的小撇步: 給予時間,不著急著要孩子當天馬上克服。 允許孩子沉澱心情。 與孩子聊聊挫折的感受與放棄的原因。 同理孩子,與他站在同一陣線,不否認、不批判他任何天馬行空的理由。 一起討論克服這些理由的方法。 分享過往挫折與克服的經驗,或找到適合的繪本情節陪孩子度過挫折感受。 鼓勵並陪伴孩子重新嘗試,直到完成。 ※原文刊載於2017年1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69期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文章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article-11458-0.html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