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寶寶

溫柔生產:用媽咪想要的方式迎接新生命

溫柔生產:用媽咪想要的方式迎接新生命#媽媽寶寶

(文、整理/李佩璇) (採訪諮詢/三軍總醫院內湖院區婦產部染色體檢驗中心主任黃貴帥、三軍總醫院產房暨產後病房護理長孫良雯、邱明秀助產所助產師邱明秀)孕媽咪從懷孕的那天起,就開始思考生產會是什麼感覺?在台灣,大部分的孕婦都是在醫院產檢和生產,分娩時按照醫療流程被一視同仁,內診、入院待產、胎兒監視器、產檯生產,但在這一連串的生產過程中,產婦也許有個別的需求,溫柔生產是以產婦的角度出發,讓孕媽咪用自己想要的方式迎接新生命。• Part1)溫柔生產‧分娩的另一種選擇在以往的生產經驗中,有些產婦遭遇的是一連串的醫療處置,在簡媜的《紅嬰仔》一書中,曾經敘述生產媽咪的徬徨和無助:「大約七點鐘,我被推入真正佈滿刀光劍影的『產房』,住院醫師加上護士,四、五個人走來走去,各忙各的,不時傳來機械器具的聲音,……沒有一隻蚊子過來向我說明接著打算怎麼做?當然,更不會有安慰、鼓舞的話語。沮喪及無助籠罩著我。」新生命的誕生本該是愉快喜悅,過程卻被忐忑和徬徨占滿,於是,有愈來愈多的婦產科醫師、專業助產師、護理師及產婦,察覺到生產的主體應是產婦和新生兒,現行的醫療方式是否適合每一位產婦?在醫院制度明快的節奏和制式的醫療施行中,產婦是否有其他的選擇?溫柔生產的概念油然而生,幫助產婦們找回生產時應有的溫馨和滿足,將生產這件人生大事,關注在產婦和新生兒身上。• 撰寫生產計畫書三軍總醫院內湖院區婦產部染色體檢驗中心主任黃貴帥,在三軍總醫院推行溫柔生產已經行之有年,他表示:「孕媽咪剛懷孕時,我就會鼓勵她們去思考,自己想要以什麼方式迎接新生命,也就是撰寫屬於自己的『生產計劃書』;決定想要怎麼生之前,必須了解『生產』完整的過程是如何,產婦身體會有什麼變化?胎兒在肚子裡正在做什麼?這些都有賴於醫護人員細心的衛教,以及孕媽咪要有願意學習和了解的態度,生產才會更加順利。」生產計劃書中應該包含什麼呢?黃貴帥醫師舉例:「產婦可選擇較少醫療介入的方式生產,像是不需要剃毛、灌腸、產前不需要禁食、減少內診和胎兒監視器的次數等,這些細節都可以思考。」黃貴帥醫師也鼓勵孕婦參加溫柔生產相關的媽咪教室,聽取助產師、護理師和陪產員的建議,並參考其他媽咪的生產經驗等,都有助於思考自己要用什麼方式生產。• 醫療院所中的溫柔生產在醫院服務超過10年以上,三軍總醫院產房暨產後病房護理長孫良雯指出,溫柔生產除了規畫生產計畫書之外,更重要的精髓是與陪產醫療團隊建立默契和信任感,尤其「父親」的角色更是重要,傳統的爸爸只能在產房外面焦急踱步,其實從待產開始就可以給產婦很大的力量。以三軍總醫院而言,從單獨的待產室、護理師協助不同舒緩陣痛方式及姿勢(生產球、待產散步),或者是自由選擇的生產姿勢等,「待產→生產→產後」這三個方面都要顧及。目前三軍總醫院致力於在醫院裡推行溫柔生產,黃貴帥醫師表示,一開始協助的住院醫師對於這樣的接生方式都很驚訝,與他們在學校受過的訓練有些不同,但在幾次的協助生產經驗下來,發現只要給予產婦合適的環境、正確的衛教,她們都能讓生產過程更順利,去年底三軍總醫院甫通過國家品質標章認證─人性化生產照顧,足見溫柔生產在醫療院所內已經是一股力量,鼓勵媽咪選擇生產的醫療院所時,可以更明確表達自己的想法,並詢問醫療團隊配合的可能。• Part2)居家生產經驗分享溫柔生產並非死板的方法,因此沒有特定的步驟,或者一定要怎麼做才對,但最需要的是產前知識的收集,並且尊重產婦的決定和信心,當然,也要跟家人及陪產團隊取得共識。生產是一件私人且溫馨的事情,當宮縮來臨時,產婦會希望用自己舒服的姿勢緩解,最好是在安靜、熟悉且充滿安全感的地方,由丈夫在一旁給予協助,因此有許多產婦選擇了居家生產的方式,藉由助產師協助,實踐溫柔生產的過程。本次經驗分享特別感謝邱明秀助產師的協助,身為資深助產師的她,協助過無數產婦居家生產,讓產婦們擁有美好的生產經驗,以下皆為邱明秀助產師接生過的個案,透過他們親身的經驗分享,讓讀者更了解居家生產的感受!• Yvonne媽咪居家生產建議想要進行居家生產的媽咪,務必記得生產是夫妻兩人的事,若老公反對一定是出於擔心、害怕和失去,夫妻別因此爭吵,一定要經過溝通,並諮詢助產師及定期產檢,再決定是否要實踐居家生產。居家生產需要完全的正面信念與能量,老公不要輕忽自己的力量,有另一半的支持與肯定,太太們能更堅強面對生產時的不適。只要經過充分了解,居家生產能帶給家庭另一種不同於在醫院生產的凝聚力,產婦相信自己和助產團隊,生產會是很美好的一件事! • 原文刊載於2014年2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新生兒臍帶照護:謹記消毒、乾燥兩大原則

新生兒臍帶照護:謹記消毒、乾燥兩大原則#媽媽寶寶

(文/林奕如)(採訪諮詢/新光醫院嬰兒室護理師王心怡)對於不少新手爸媽來說,新生兒的日常照護是一大挑戰,尤其碰到尚未脫落的臍帶,便容易慌了手腳,深怕一個不小心,消毒殺菌的過程沒仔細做好,就會引起細菌感染。本文將由專業的嬰兒室護理師來告訴爸媽們,如何簡單把握新生兒臍帶照顧的兩大原則。一般來說,新生兒的臍帶大約在出生後兩週內掉落,這段期間內,爸爸媽媽必須要注意新生兒的臍根部消毒與乾燥這兩個步驟,並隨時注意有無感染、化膿的情況出現,待臍帶順利掉落之後,也宣告著寶寶又邁向成長的一大步。• 臍帶的功能大多數的哺乳動物,在出生之前都具有臍帶這個結構。當胎兒還在媽媽子宮內的時候,母體會藉由兩條臍帶動脈,將養分、氧氣輸送給胎兒,而胎兒體內的廢物,也可以經由一條臍帶靜脈輸出體外。當胎兒娩出母體之後,臍帶就會在數分鐘內停止脈動,喪失其功能。• 胎兒剛出生時的處理方式新光醫院嬰兒室護理師王心怡表示,胎兒出生之後,醫師以無菌技術阻斷臍帶血流及剪斷臍帶,產房護理師接著在距離寶寶臍根部1公分處夾上臍夾,接著進行初步消毒與止血的動作,再用紗布覆蓋。把寶寶送到嬰兒室之後,護理師會幫寶寶把紗布拆掉,並檢查臍帶的外觀與功能是否異常,例如從臍帶斷面觀察是否有兩條動脈與一條靜脈的切口,若發現血管有缺陷,就會請醫師評估,執行更精密的檢查;如果都沒問題,醫護人員幫寶寶洗完澡之後,就會為肚臍進行第二次的消毒工作。• 臍帶何時會自然脫落?王心怡護理師表示,原則上,殘留在寶寶肚臍的臍帶,會在7~14天之內掉落,但每個寶寶的狀況不太一樣,主要還是以寶寶的肚臍乾燥程度決定掉落速度,如果肚臍越乾燥的寶寶,臍帶掉落的速度也會較快,而且較不易有感染問題。 • 原文刊載於2014年2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懷孕會讓準媽媽視力減弱?

懷孕會讓準媽媽視力減弱?#媽媽寶寶

(文/曾詠蓁)(採訪諮詢/台北慈濟醫院眼科主治醫師沈姵妤、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吳佩青)懷孕時近視為何會增加?眼睛也常感到痠澀?眼科醫師表示,這是孕期荷爾蒙波動的現象,只要不是妊娠疾病引起的眼睛病變,產後會恢復正常;中醫師則從調養氣血的角度來進行全身性的體質調理,幫助孕媽咪緩解眼睛不適。美如一直都是隱形眼鏡一族,自從懷孕以後,她發現視力變差,閱讀時覺得視線有些模糊,眼睛也很容易痠澀疲勞!有鑑於之前媒體常報導3C產品會導致視力惡化,讓喜歡滑手機的她感到擔心,生怕自己已變成深度近視或是有其他眼睛病變!本想去眼科再配一副新的眼鏡,不過眼科醫師告訴她:懷孕時不是重配眼鏡的好時機,寶寶出生後,她的視力應該就會恢復了!讓美如放心不少,只是不免覺得疑惑:懷孕為何會影響視力?不少準媽媽發現,懷孕時視力好像變弱了,原來的鏡片度數變得不夠,眼睛也容易乾澀!台北慈濟醫院眼科主治醫師沈姵妤表示,孕期因為荷爾蒙的變化,角膜水腫變厚,也容易產生乾眼症狀!不過只要不是因為妊娠疾病控制不佳所導致的眼睛症狀,產後多會慢慢恢復正常,準媽媽不用太擔心。常滑手機導致視力惡化現代人工作離不開電腦,回家離不了電視,若通勤過程中眼睛又離不開手機或是平板電腦,眼睛什麼時候可以得到休息?不管是眼科醫師還是中醫師,都強調讓眼睛適時休息的重要,靈魂之窗也是會過勞的,休息的時候閉眼、望遠、按摩、遠離3C產品,讓你的雙眼雪亮久久。女性懷孕視力減弱的原因沈姵妤醫師表示,女性懷孕時視力減弱,有可能是因為原本就有的眼科疾病,或是妊娠疾病所導致的症狀。• 既有眼疾/很多媽媽都是近視患者,而且因為現代人習慣長時間、近距離用眼,常常使用3C產品,導致容易罹患深度近視(600度以上),得乾眼症的比例也會增加!懷孕的媽咪體內荷爾蒙波動,容易產生水腫問題,水腫也會發生在角膜上,當角膜含水量增加,近視也會增加;另外,角膜的弧度也會有變化,使得眼球的屈光度或一般講的度數或散光有改變。不過這只是短暫的,隨著孕期結束、水腫消退,視力就會恢復,因此在度數不穩定的狀況下,不建議孕媽咪在懷孕期間做雷射治療近視或重配眼鏡度數。眼睛乾澀也是很多孕媽咪的苦惱,因荷爾蒙的變化所導致,淚腺的分泌也會受影響,淚液的分泌可能減少,因此會有眼睛乾澀不適的症狀。孕媽咪也容易發生色素沉積在眼周的情況,會覺得好像黑眼圈加深,還好這只是影響外觀,而且產後就會逐漸改善。• 妊娠疾病/沈姵妤醫師指出,比較需要擔心的是妊娠疾病控制不好所引起的眼睛症狀,由於目前高齡孕婦的比例不斷攀升,較容易併發妊娠方面的疾病,若表現在眼睛,就可能會造成不可逆的傷害。1)子癇前症/在懷孕時有不正常的血壓升高情形,其中約有5%~8%的人會合併眼睛方面的問題,全身性的血管會膨脹,也會使視網膜發生水腫、視網膜動脈或靜脈阻塞,類似小中風的症狀,導致視網膜、玻璃體的出血,使視力受到傷害。2)妊娠糖尿病/懷孕時出現糖尿病的情況,使眼睛水晶體的含水量忽然增加,會出現類似白內障的症狀!有妊娠糖尿病的孕婦,產後仍要持續追蹤,因為約有1/5的人會變成持續型的糖尿病。如果是原本就有糖尿病的女性要懷孕,要確認糖尿病是否控制得宜,因為懷孕會使糖尿病控制更困難,並且可能使原疾病的惡化加速,產生糖尿病的眼睛病變,造成視網膜血管增生,也可能導致視網膜及玻璃體出血、黃斑部水腫等症狀,嚴重時會有失明危險。提早檢測 預防視網膜剝離• 深度近視/深度近視是指一眼近視達600度以上,這類近視患者是視網膜剝離的高危險群,孕期的近視可能又會加深,增加視網膜剝離的風險!因此沈姵妤醫師建議想要懷孕的高度近視女性,可預先做散瞳檢查,看周邊視網膜是否有破洞或退化,若有上述問題,門診時可用雷射修補視網膜上的裂孔,避免大範圍的視網膜剝離。• 血液濃稠/血液濃稠的準媽咪,孕期可能會造成溶血症,不但有可能造成羊水栓塞,也易使視網膜因充血而栓塞,導致視網膜水腫與剝離。有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準媽媽若又是高齡產婦,更容易發生因妊娠疾病所導致的視網膜剝離,要特別注意。 • 原文刊載於2014年2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分辨真假陣痛

分辨真假陣痛#媽媽寶寶

(文/林奕如)(採訪諮詢/臺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周麗雲)陣痛是臨盆前的產兆之一,準媽媽可以根據這個指標,決定自己是否應該入院待產。但是,妳知道陣痛也有真性與假性之分嗎?若經醫師診斷為假性陣痛,準媽媽通常都必須先回家休養,等到真性陣痛來臨時才能再度入院待產,除了浪費體力多跑一趟醫院之外,也讓準媽媽的心情更加忐忑不安,本文教妳如何分辨真假陣痛,並結合其他產兆來把握待產最佳時機。不少準媽媽感到肚子疼痛時,都會誤以為自己即將臨盆,便趕緊連絡家人,請家人陪伴至醫院生產,但有時候卻因為假陣痛而被退貨,造成心情低落。其實,只要準媽媽冷靜觀察,還是能簡單分出真陣痛與假陣痛的差別,就算分辨錯誤被「退貨」也別傷心,有了一次的經驗,準媽媽往後就能更準確分辨出真假陣痛的不同之處。陣痛的定義臺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周麗雲表示,根據臨床上的說法,陣痛的定義是「孕婦懷孕滿37週之後,子宮開始出現規則性的收縮」。規則性收縮的表現是大約每10分鐘內,子宮會出現3次陣痛,內診時會合併子宮頸擴大且胎頭下降,子宮頸也會變薄、往外張開,屬於臨盆前的徵兆之一;如果只有收縮,但胎兒的胎頭尚未下降,就不算是真的陣痛。陣痛原因至今不明周麗雲醫師指出,至今為止,其實仍無法確切說明孕婦陣痛的真正原因,主要取決於母體及胎兒因素,以下為兩者說法:• 胎兒因素/目前有一派研究指出,在懷孕過程中,子宮處於被抑制的狀態,一旦胎兒成長至一定程度後,就會開始分泌一些荷爾蒙或是控制機制,提醒準媽媽「我可以出生了」,進而讓前列腺素、催產素及其他荷爾蒙發生變化,促使子宮出現收縮反應,將胎兒順利分娩,但其中可能還包含許多更複雜的機制,至今仍無法給予完整且確切的解釋。• 母體因素/周麗雲醫師表示,另一派的說法是待胎兒足月後,母親的大腦會先分泌催產素,進而使子宮分泌前列腺素,讓子宮開始進行規律性的肌肉運動,慢慢進入分娩程序。假性陣痛的出現時機?周麗雲醫師表示,從臨床案例來看,假性陣痛較容易從第二孕期開始出現,越接近第三孕期時,次數可能會越來越頻繁;由於假性陣痛與真性陣痛頗為相似,因此準媽媽其實也可以將之視為「子宮練習收縮」的現象。真假陣痛應如何分別? 雖說真性陣痛與假性陣痛有許多相似之處,但還是可以從頻率、規律性及疼痛部位,來分辨兩者的不同,一旦準媽媽靜下心來仔細觀察,或許就能避免被醫院退貨的事情發生。• 真性陣痛/周麗雲醫師指出,真性陣痛來臨時,子宮大概每5分鐘會先收縮一次,每一次疼痛大約維持30秒~1分鐘,進行內診時,子宮頸開口會介於0~3公分之間;接著,慢慢會變成每3~4分鐘收縮一次,子宮頸開口擴張至3~7公分。越接近分娩時刻,真性陣痛會越來越強烈,且收縮時間也會拉長,頻率也會增加,等到子宮頸開口達到10公分及胎頭下降,就可進行生產。此外,碰到真性陣痛時,服用止痛藥不會出現明顯的止痛效果,且準媽媽會先感到後腰疼痛,越接近生產時,疼痛部位則會慢慢移轉至下腹。• 假性陣痛/假性陣痛時,子宮收縮的頻率並不規則,且陣痛的強度、時間間隔都不會逐漸增加,周麗雲醫師形容:「比較像是女性經痛的感覺」。假性陣痛的疼痛部位也和真性陣痛有所差異,假性陣痛的部位通常會集中在下腹或鼠蹊部,若躺下或改變姿勢,疼痛情況可能會減輕,且服用止痛藥後會出現止痛效果。 • 原文刊載於2014年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0~1歲寶寶睡眠狀態大解析

0~1歲寶寶睡眠狀態大解析#媽媽寶寶

(文/于靜芳)(採訪諮詢/悠之家產後護理之家執行長黃資裡)0~1歲寶寶是建立睡眠習慣的最關鍵時刻,他們的夜間睡眠斷斷續續,還需要起床喝幾次奶,出生後必須要靠父母幫忙,將睡眠習慣建立起來,才能在穩定的生活模式下成長!本單元請教專業護理長,分析0~1歲寶寶的睡眠狀態!悠之家產後護理之家執行長黃資裡表示,經過一整天的奮戰後,成人與寶寶會有截然不同的區別,當成人在白天過度疲勞後,晚上就會顯得動作疲憊、思緒遲緩、猛打哈欠,就像電池耗盡電力一樣,相反地,寶寶過度疲勞後會變得更活耀、興奮,甚至感到煩躁、哭鬧。寶寶的睡眠周期與成人相反黃資裡執行長表示,一般而言,睡眠期大致可分為「活動睡眠期」(REM)以及「安靜睡眠期」(NREM),成人的睡眠週期約90分鐘,也就是說夜間的睡眠大約佔了3~6個週期。成人會先淺睡,再進入深度睡眠,在活動睡眠期中,人的身體活動度會鬆弛,但是大腦會特別活躍,時常會作夢,約占整個睡眠期的25%,而安靜睡眠期則佔75~80%,屬於深度睡眠,可以恢復體力。不過,寶寶的睡眠週期則與大人完全相反,滿月寶寶的活動睡眠期佔一半以上,每個睡眠週期約45分鐘,前面15分鐘很快就進入安靜睡眠期,後面的30分鐘則變得活躍,進入活動睡眠期,大腦的運作特別強,因此,經常可以看到寶寶睡覺的時候微笑、睡10~15分鐘就容易醒來,這樣的睡眠模式是寶寶的自救機制,在寶寶6個月內,大腦經常保持活動,維持正常呼吸及醒覺狀態,讓自己免於忘記呼吸,即使夜間有幾次短時間的清醒都是正常的,媽咪不須特別擔心!了解寶寶的各階段睡眠狀態0~1歲寶寶是建立睡眠習慣的最關鍵時刻,他們可能從早期夜間睡眠斷斷續續,還需要起床喝幾次奶的狀態,到可以完全戒掉夜奶,一覺到天亮。媽咪經常會碰到寶寶有日夜顛倒的問題,此時必須協助寶寶將睡眠習慣建立起來,才能讓孩子在穩定的模式下成長,媽咪也能因此獲得充足的休息!• 第一週/剛出生的寶寶,在一週內睡睡醒醒,哭鬧的機會不多,大部分時間吃飽睡、睡飽吃,沒有固定的規律,可能每隔1小時吃一次,或是邊吃邊睡,媽咪在這段時間需要大量的支持與協助,需忍受身體不適,配合寶寶作息。• Tips/由於這週內寶寶頻繁的吸吮,就是為了儲備自己的糧食,促進媽咪乳汁分泌,為了要遷就寶寶的睡眠與媽媽自己的休息,建議這週跟寶寶親子同室,躺在床上餵奶,房間保持燈光柔和、溫暖舒適。• 第二週/寶寶經過一週的調適,開始對外界環境產生反應,會因為其他原因而哭,如太熱、尿布髒了、太吵、太累、太亮。喝奶的間隔偶爾會拉長,約2小時,但仍不是非常固定,每次喝奶時間30~40分鐘。原則上還是可以吃飽睡、睡飽吃,大約第十天開始,會出現吃完還哄不睡,一直要撐到下一餐吃飽才睡,每天約一次,此時,媽咪要意識到「寶寶長大了,睡眠需求開始減少了,對外界環境有點好奇,除了睡覺以外,還需要一點其他的刺激」。• Tips/趁這段時間,爸比、媽咪可以把臉湊近一點跟他說話,幫寶寶按摩或嬰兒游泳,滿足他們的活動需求。• 第三~四週/即使滿月了,此時寶寶喝奶的時間比較規律,約2~3小時吃一次,偶爾會撐到4至5小時,喝奶的速度會稍微快一點,約30分鐘。此時期的寶寶,開始出現鬼靈精怪的行為,每天約有兩次吃飽卻不睡覺的時段,分不清楚白天、晚上,開始有點自己的個性,會因為有需求無法滿足而不開心的哭,媽咪開始覺得搞不定,需要尋求安撫寶寶的方法。寶寶的睡眠機制約滿月後才成熟,這個時候也是開始訓練的最佳機會,20天大的寶寶睡眠時間每天約16~19小時,當他不想睡的時候,若媽咪硬是要哄他睡,寶寶可能會哭鬧!• Tips/若哄寶寶睡覺,他很快就醒來,媽咪可別因此生氣,他們只是想玩而已,多和寶寶互動,例如說話、按摩、聽音樂、說故事,都可以促進寶寶腦細胞的發育,讓寶寶變得更聰明! • 原文刊載於2014年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小心早產 高危險孕媽咪請注意

小心早產 高危險孕媽咪請注意#媽媽寶寶

(撰文/曾詠蓁) (採訪諮詢/林口長庚醫院婦產部副教授級主治醫師詹耀龍)為什麼會發生早產?多數的原因不明,因此不容易事先預防,不過經由規律產檢、查詢病史,仍能找出容易發生早產的高危險群,及早處置、建立早產的相關知識與警覺性,有助於降低早產發生的機率。你知道嗎?每年全世界約有1,500萬名早產兒出生,平均而言,在最貧窮的國家,早產兒比例約為12%,在高所得國家則為9%,台灣每年約有5%~10%的早產兒比例,且全世界的早產率似乎未因科技進步、經濟發達而逐年降低。早產是全球新生兒的主要死因WHO曾發表報告指出,早產是全球新生兒死亡最主要的原因,占5歲以下兒童死亡總數的40%,是僅次於肺炎的第二大死因,而且許多早產兒還可能會終身殘疾,對家庭的影響非常巨大。既然早產是如此威脅著新生兒的健康,那麼可以預防嗎?林口長庚醫院婦產部詹耀龍醫師表示,目前多數造成早產的原因不明,因此不容易事先預防,但透過規律產檢、查詢病史,仍能找出容易發生早產的高危險群,及早處置,可降低早產發生的機率。• 早產的定義/什麼是早產?就產科學來看,懷孕至37週~38週以上生下的小孩,即屬足月,因此懷孕20週(不足20週的情形稱之為流產)以上不及37週,即把胎兒生下來的情況,就是早產。• 早產對寶寶的危害/出生時體重低於2,500公克的寶寶,屬於「低出生體重」,若低於1,500公克的寶寶,是「極低出生體重」。要注意的是,早產兒出生時的體重越低,就代表可能會發生越多發育上的問題,所以若遇到可能發生早產的危機時,醫師會想辦法讓胎兒在媽媽肚子裡多待一些時間,以爭取時機做些必要的處置。早產兒合併症,最常見的有呼吸窘迫、疝氣、黃疸、視網膜病變、腦室旁白質軟化症、聽力障礙、腸胃功能不佳等,甚至可能出現較嚴重的腦室出血合併症,若嚴重的話會導致腦損傷。早產除了可能造成新生兒死亡外,還可能會發生各種急性、慢性的健康問題,令才歡欣迎接新生命的家庭在醫院間疲於奔命。近年來,醫界對早產兒的照顧技術持續進步中,甚至曾讓出生只有500公克的早產兒健康存活,且無嚴重後遺症。但是,早產畢竟對新生兒的健康是一大威脅,因此孕媽咪需具備早產的相關知識,防範於未然。什麼情況可能會發生早產?1)子宮頸閉鎖不全/懷孕期間,胎兒在媽媽的子宮中成長茁壯,如果子宮頸無法閉鎖,就像一個袋子無法束緊袋口一樣,胎兒就容易從中「掉出來」,造成流產或早產。若孕婦有子宮頸閉鎖不全的情況,最好在懷孕第12至16週的時候,接受子宮頸環紮手術。這是一項10分鐘左右的小手術,之後孕婦只要多休息即可,到要生產的時候,再把環紮解開。但若拖著沒有處理,當懷孕進入中期以後,容易發生無痛的子宮頸變薄、子宮頸口擴張,引發流產,而且流產前不會有明顯的產兆,因此準媽媽要特別注意。2)子宮開過刀/子宮動過手術的準媽媽,也是容易早產的高危險群,這是因為外傷而導致子宮頸閉鎖不全的現象,因此,若有3次流產經驗的媽媽,要特別小心這個問題,需就醫尋求治療。3)子宮畸形/子宮頸先天異常,較常見的病例是雙角子宮。這是指子宮腔上方有兩個凸出的角,看起來就像是個愛心,因此又稱「心型子宮」。除此之外,還有單角子宮、雙子宮等,子宮畸形也有可能造成子宮頸閉鎖不全,使早產機率大增。4)多胞胎/懷雙胞胎以上的多胞胎,子宮會承受較大的壓力,也容易形成子宮頸閉鎖不全,導致早產。現在因為做人工生殖的孕婦比較多,導致懷多胞胎的比率上升,同時也造成早產的機率上升。5)胎兒異常/胎兒若有胃腸、中樞神經方面的異常,會導致羊水過多,使子宮的負荷與壓力變大,同樣也容易發生早產。 • 原文刊載於2014年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過年生產大作戰

過年生產大作戰#媽媽寶寶

(文/于靜芳)(採訪諮詢/萬芳醫院生殖醫學中主任楊鵬生、悠之家產後護理之家執行長黃資裡)明年是馬年,有許多馬寶寶準備來報到!終於,最關鍵的一刻即將來臨,但是很多準媽咪的預產期碰上了過年,該怎麼辦呢?這時候萬一臨時要生產,但產檢醫生卻休假去了該怎麼辦?待產包裡要準備什麼呢?其實準媽咪們不需過於擔心,我們請專業醫師一一解答這些疑惑!• 預產期在過年期間怎麼辦?萬芳醫院婦生殖醫學中心主任楊鵬生表示,所謂的「預產期」,是以妊娠40週來計算,但並不表示胎兒一定會在當天出生,一般而言,從預產期前2週至後2週,約妊娠37至42週,都算正常的生產期。以自然產而言,雖然無法直接預測在哪一天生產,但幾乎5~6成的胎兒都會在預產期前提早出生,約提前1~2個星期,但也有2成的媽咪會在預產期之後,不過,真正會在預產期當天生產的孕婦約只佔5%。所以,無論預產期在過年期間或是過年後的孕媽咪,都要隨時提高警覺,提前做好準備,注意生產的徵兆!若準媽咪已確定進行剖腹產,通常胎兒足月(滿37週)就可以生產了,例如準媽咪的預產期在1/30,在和醫師討論過的情況下,可選擇提前21天,也就是在1/10前後進行剖腹產手術,避開過年期間。• 過年的安胎順產技巧今年農曆過年,國曆1月30日是除夕,31號是大年初一,如果準媽咪的預產期在過年期間或過年後,想要避開過年期間生產,建議孕婦儘量多休息、少運動,最好的安胎方法就是「臥床休息」,延後生產的時間,但是也要注意,懷孕若已滿42週,就一定要生產,晚太多的話,胎盤功能衰退,會影響寶寶健康。如果準媽咪已過預產期,希望能加速寶寶出生的腳步,孕媽咪則可以多爬樓梯,幫助順產!• 別忘年前做最後1次產檢楊鵬生醫師提醒,面臨即將到來的預產期,準媽咪最好在春節前的1~2個星期就要先回來看診、產檢,讓醫師用超音波詳細檢查胎兒的健康狀況,以及是否有胎位不正、子宮收縮的問題,並提前與醫師討論想要的生產方式,尤其是有「前置胎盤」或被列為「高危險妊娠」的孕媽咪要特別注意!楊鵬生醫師進一步指出,有前置胎盤的孕媽咪,因為胎盤與子宮太接近,甚至直接覆蓋到子宮頸,因此,在懷孕中、後期,經常會有出血的現象,有時候甚至一發生就是大量血崩,建議平常就要定期做產檢,到了產前階段,只要有少量見紅,應立即接受檢查,最好在胎兒足月後選擇剖腹產方式,避免生產過程大出血的狀況!而準媽咪此時如果有感冒症狀,也可以在產檢時一併告知醫師,因為產檢醫師對於準媽咪的身體狀況與家族病史最了解,開立的藥方也較溫和且無副作用。此外,準媽咪只要出現產前出血或提早破水,都屬於不正常情況,必須直接到醫院掛急診。• 注意產檢醫師的休假時間大部分準媽咪都希望能給指定的產檢醫師接生,春節期間最擔心的事,莫過於醫師休假或是出國了!楊鵬生醫師表示,其實,一般醫院多半在大年初三就會陸續恢復正常門診,即使在除夕至初二期間,醫院至少會安排1~2位不等的醫師值班,若是過年期間突然要生產的準媽咪,不須過於擔心!若是希望能給自己的產檢醫師接生,建議在產檢時就可以先詢問醫師的過年休假規劃,確認是否有出國旅遊的行程,通常不少醫師是24小時守在醫院或是在家待命,即使過年期間休假,也會先找好信任的代理醫師幫忙接生。因此,如果產檢醫師確定年節休假,準媽咪可先向醫師確認將由哪一位代理醫師接生,或是過年期間會有哪些醫師值班,以緩解待產的緊張心情!• 先確認好可輪值的醫師孕媽咪如果是在診所產檢、生產,大部分診所都有半夜值班的醫師,可以先向醫師確認過年期間是否有2位以上的醫師可輪替,以免臨時要生產,卻找不到人幫忙。  • 原文刊載於2014年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新生兒黃疸 小心病理性原因

新生兒黃疸 小心病理性原因#媽媽寶寶

(文/曾詠蓁) (採訪諮詢/書田泌尿科眼科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葉勝雄)新生兒黃疸是寶寶出院前最常遇到的問題,如果寶寶需要住院照光治療,會打亂媽媽坐月子的計劃。多數的新生兒黃疸是生理性的,爸媽無須擔心;若是病理性的,找出原因積極就醫才是良策。書田泌尿科眼科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葉勝雄表示,新生兒黃疸分生理性與病理性,若是生理性黃疸,爸媽不用太擔心,約1週左右黃疸現象會消失,2週後膽紅素的濃度就會降至正常。但若是病理性黃疸,則需要找出原因並加以治療,以免延誤病情。• 新生兒容易產生黃疸的原因膽紅素是紅血球老化後的代謝產物,最終需要透過肝臟排出體外。若膽紅素產生過多,或是肝膽系統發生疾病,導致代謝產物無法順利排出體外,過多膽紅素累積在身體裡,就會造成黃疸現象。新生兒為何常見黃疸呢?葉勝雄醫師指出,人體膽紅素可分為結合型與非結合型,血液中的非結合型膽紅素,需經過肝臟酵素轉化成結合型,才能溶於水經膽道排出。新生兒的肝臟酵素尚未成熟,但胎兒時期製造的紅血球,又容易分解生成非結合型膽紅素,因此常見寶寶在出生第2天會發生黃疸,第4天會到達最高峰,第7天之後又會消失,2週後膽紅素的濃度會降至正常。這是一種生理性黃疸,爸媽無需擔心。但是,有些因素會加重生理性黃疸,例如早產、紅血球過多、頭血腫、身體瘀青、體重過度減輕,或是胎便延遲排出等。• 黃疸的症狀葉勝雄醫師建議新手爸媽,不要在太暗的環境下照顧寶寶,例如有些照顧者希望寶寶好睡,所以一整天都把光線遮蔽起來,這樣會看不到寶寶的膚色,延遲發現黃疸的症狀。若寶寶黃疸,會發現他眼白變黃,雖然新生兒就像紅嬰仔一樣,看起來紅通通,但皮膚在輕微按壓去除血色之後,黃疸的顏色也會露出。若黃疸愈往下肢蔓延,代表體內膽紅素愈高。因此若懷疑寶寶有黃疸,可先用非侵入性的經皮黃疸測試儀篩檢,當測試結果過高,就要進一步扎血確認。• 母乳與新生兒黃疸的關連醫界認為,會造成某些喝母奶的寶寶黃疸時間較久,可能是母奶中的某些成分,會影響非結合型膽紅素轉化成結合型膽紅素的過程,或者促進膽紅素從腸胃道的再吸收(腸肝循環)。不過葉勝雄醫師指出,大部分母奶寶寶在初期之所以黃疸較嚴重,反而是因為母乳吃得不夠多、熱量不足所導致,此外,因為黃疸需要透過排便來排除,當寶寶吃得太少,排便次數也跟著減少,腸肝循環的機會反而增加,使黃疸更嚴重。• 原文刊載於2013年12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