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潰瘍

家長注意!慎防兒童誤吞4大危險異物

家長注意!慎防兒童誤吞4大危險異物#潰瘍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2歲男童掛急診,家長表示不知男童吞食什麼東西,出現口水無法吞嚥,持續嘔吐的症狀。進行X光檢查,發現1個圓形金屬物卡在食道。以麻醉插管保護呼吸道後,利用上消化道內視鏡順利取出1枚5元硬幣。異物取出後,症狀緩解,男童恢復正常進食。4大危險異物 誤食速就醫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小兒部醫師陳和昇表示,一般而言,卡在食道的異物需要在24小時內移除。有些異物具危險性,對腸胃道黏膜可能造成傷害與穿孔,需要及早移除,例如:1)長超過5公分和直徑超過2.5公分的異物/幼童很難自行排出。2)尖銳的異物/像是別針、鐵釘等物。3)鈕扣電池/電流加上強鹼的作用,吞食鈕扣電池幾小時內就可能造成嚴重的黏膜損傷,甚至卡在食道與胃,可能造成潰瘍、穿孔。4)巴克球磁珠/吞食後因強大的磁力吸引,會造成腸胃道穿孔、甚至死亡,在國內外曾被禁賣,目前廠商加註警語後又開始販賣,家長要特別小心。家長建立兒童安全環境 減少吞食異物風險陳和昇醫師表示,如果異物已經跑到胃裡且小朋友沒有症狀,通常可觀察較長的時間,等待腸道自然將異物排出,若無法自然排出,則進行內視鏡檢查移除異物,觀察時間的長短視幼兒的年齡與異物的種類而不同。當幼兒開始爬行匍匐前進,家中環境觸手可及的物品都有可能被幼兒放入口中,若不慎吞食,都可能對幼兒造成傷害,甚至造成嚴重的併發症和後遺症。讓兒童在安全的環境中健康長大是每個人的責任,家長們在家陪伴小孩時應多加注意,提供兒童安全環境,減少危險或意外。

飲水染寄生蟲 長1米蟲鑽出傷口

飲水染寄生蟲 長1米蟲鑽出傷口#潰瘍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在南蘇丹,聽說人絕不可踏進河水裡,不過原因和古希臘哲人或者萬物皆流,無物常住的觀念無關,而是因為一種寄生於人體的寄生蟲幾內亞龍線蟲,又稱麥地那龍線蟲。這種蟲的幼蟲會寄生在人身上,造成稱為「dracunculiasis」的痛苦情況,這個拉丁字意思是「遭小龍折磨」。飲水不淨 恐遭幾內亞龍線蟲感染這種寄生蟲的幼蟲先寄生在跳蚤或橈足動物身上,如果人類飲用含有這些動物而未經過濾的水,細小的幼蟲就會進入人體腹部,由胃到腸,成為成蟲,然後交配。接著雄蟲死亡,雌蟲則鑽進宿主的下肢。起先沒有任何症狀,但大約一年後,皮膚上就會出現疼痛不堪的水泡,通常生在腳或腿上。宿主因疼痛,忍不住把腳泡進河流或池塘的水裡,以求舒緩,結果由傷口釋出更多的幼蟲,傳染週期周而復始。疼痛持續數月 造成潰瘍恐會感染這些蟲可能只有一兩毫米寬,卻長達一公尺,由腳或腿的傷口鑽出人體,過程痛苦且緩慢。蘇丹人用棍子捲繞這種討人厭的蟲,過程得耗時數週,在這段時間很難工作,甚至連走路都有問題,因此幾內亞龍線蟲病成了經濟發展的主要障礙。疼痛可能持續數月,直到蟲被由體內移出,但蟲體造成的潰瘍可能又會造成另外的感染。這種病唯一還算好的地方,就是它只會感染人類,而且幼蟲在人體宿主體外只能存活三週,意即如果要持續寄生週期,只有很短的空窗期,水蚤必須在此時攝食龍線蟲的幼蟲。狗、豹和其他哺乳類偶見感染,但極稀少,因此只要終結人類的傳染週期,就可以徹底消滅這種病。眾志成城 也能促進公共衛生的進步前美國總統卡特主持的慈善團體「卡特中心」努力想讓幾內亞龍線蟲成為繼天花之後,徹底絕跡的人類疾病,也將是頭一個不靠疫苗或藥物就徹底絕跡的疾病。蘇丹人所蒙受的艱苦和危險,正是這個世界上許多地區每天的經歷。南聯合州的情況糟糕到連無國界醫生都不得不在二○一五年撤出。不過就在同一年,在卡特中心開始努力三十年後,全非洲僅有二十個幾內亞龍線蟲病的病例,表示這種寄生蟲已經快要絕跡。因此即使在生活最艱苦的國家裡,只要我們集眾人的意志,加強社區參與,運用常識和科學,適度且持續地投資資源,公共衛生的進步是可能的。(本文摘自/對決病毒最前線/時報出版)

講座/上消化道潰瘍

講座/上消化道潰瘍#潰瘍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造成上消化道出血原因有很多,最常見為消化性潰瘍(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約佔上消化道出血原因一半。若失血過多將造成低血容積休克,可能會臉色蒼白、冒冷汗、頭暈甚至昏倒。有鑑於此,雙和醫院將舉行用藥安全講座,由周威至藥劑師分享,針對「上消化道潰瘍」給予詳盡的解釋及說明。講座內容豐富,歡迎民眾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用藥安全-上消化道潰瘍時間:106年12月12日(二)14:30-15:00地點:雙和醫院第一醫療大樓門診藥局候藥區前洽詢:02-2249-0088

講座/消化性潰瘍用藥指導

講座/消化性潰瘍用藥指導#潰瘍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現代人生活緊張,壓力大、工作一忙就延後吃飯,甚至忘了吃東西是許多上班族的日常,飲食習慣錯亂的結果造成健康狀況崩壞,消化性潰瘍找上身,上腹部動不動就疼痛,「腸腸」出狀況,許多民眾只要腸胃一有狀況,就會自行腹服用成藥,然而日常除了藥物可以鎮壓與舒緩腸胃問題之外,更應該依靠日常習慣來預防。本堂課程藥師將由魏美穎藥師帶您認識消化性潰瘍,了解疾病治療方式與預防保健之道,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相關訊息可電洽亞東醫院藥學部 (02)89667000轉分機2123。名稱:消化性潰瘍用藥指導時間:106年6月28日 星期(三) 下午13:00-14:0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2123

常嘴破、外陰潰瘍 恐為絲路病

常嘴破、外陰潰瘍 恐為絲路病#潰瘍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37歲的李小姐長期反覆性嘴破、關節酸痛及皮膚癢疹,且陰唇嚴重潰瘍,經詳細病史詢問及理學檢查證實罹患了罕見的全身性疾病──貝塞特氏症,經過數周的門診治療,外陰部潰瘍幾乎痊癒,仍需長期追蹤。臨床特徵是反覆性口腔潰瘍、生殖器潰瘍貝賽特氏症患者大多分佈在沿著古代絲綢之路的國家,又稱「絲路病」,是一種病因尚不完全清楚的全身性疾病,也是一種罕見的免疫系統的微血管系統性血管炎。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婦產科主治醫師鄭志堅解釋,典型的貝賽特氏症之三大臨床特徵是反覆性口腔潰瘍,生殖器潰瘍及眼睛葡萄膜/網膜炎。此外也可能侵犯肌肉骨骼、中樞神經、消化道、肺臟等重要器官的血管,造成嚴重的血管發炎,甚至危及生命。男性發病比例略高且病情常較嚴重貝賽特氏症好發成年人,20至40歲的青壯年人較易發病。男性比例略高且男性病情常較嚴重。鄭志堅醫師表示,臨床症狀可以透過治療緩解。若僅有皮膚潰瘍病變,可以使用局部類固醇治療。以往臨床有時會作的皮膚穿刺應盡量避免,因可能引起續發皮膚發炎。至於嚴重狀況例如出現神經系統或眼部的嚴重炎症時,有可能造成眼睛失明或內臟器官的衰竭,常須使用大量類固醇及其他免疫抑制劑合併治療。反覆口腔、會陰潰瘍或眼球葡萄膜炎者 應僅早診療貝賽特氏症特徵為病情反覆復發,因此長期追蹤及臨床藥物選擇及調整非常必要。貝賽特氏症的復發症狀可持續數周、數年或數十年。慢性神經系統、消化道或血管的損害也有機會產生致命的後果。鄭志堅建議,為了避免延誤病情,早期診斷也很重要,若有反覆口腔、會陰潰瘍或是眼球葡萄膜炎者,宜僅早至門診做詳細診療。

口腔衛生沒顧好 10億細菌找上門

口腔衛生沒顧好 10億細菌找上門#潰瘍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嘴破,是民眾很普遍會碰上的毛病。說大不大,但是如果不去管它、任由著反覆發作、或久潰不癒,那後續病變的麻煩,就會差很大!我們的口腔有幾個特性:含菌種很多、新陳代謝很快、血液循環充沛。口腔衛生習慣不好 恐有高達10 億細菌在人的口腔裡,通常有500到600個不同的菌種存在,其中有40%是全新的菌種,以牙菌斑來說,一毫克就有一億個細菌;如果個人的口腔衛生習慣不好,那就可能高達2到10億個細菌,在口腔中伺機而動。而1CC的唾液,含有6兆個細菌,在抵抗力低、免疫力差的時候,就會發生菌血症。口腔中,特別是我們的舌頭,是身體臟器唯一外露的器官,因此微循環障礙、自律神經失調、免疫或內分泌失調等,都可以從舌診觀察中,得到相當準確的判斷。某些急救用藥,例如心臟病發時的硝化甘油舌下含片,用意就是在利用舌下黏膜血管豐富、吸收快、以及避免藥物因經過腸胃道,而破壞了藥效所設計的。口腔與黏膜病就是口腔生態失調的表現在正常情況下,口腔微生物之間,微生物與宿主口腔間,處於生態平衡狀態。由於體內、外環境因素的影響,可導致菌群失調,一些細菌過盛增殖,正常口腔微生物失去生理組合,即產生生態失調的變化,導致疾病。生態失調與口腔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口腔黏膜病,諸如白色念珠菌、壞死性齦口炎、齲齒和牙周病等等,就是口腔生態失調的表現。正常情況下 口腔菌群不會造成疾病在我們口腔環境中,存在著正常微生物群,它們對口腔健康和疾病負有重要責任。一般情況下,口腔正常菌群是不造成疾病的,只有在口腔微生物環境,發生雜亂情況下,使一些細菌大量繁殖,口腔正常微生物群間產生菌群失調,才會對宿主造成損害,發生疾病。所以,對一般民眾來說:口腔衛生是不可忽略和偷懶的;對醫生而言,要預防和治療口腔疾病,首先要採取生態調整措施,建立口腔的正常生態平衡,而不是將口腔內所有微生物徹底消滅。(本文摘自/小心嘴破:身體免疫拉警報/大塊文化)

嘴破長白斑 竟是癌前病變!

嘴破長白斑 竟是癌前病變!#潰瘍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口腔黏膜變薄,容易咬破嘴巴,當潰瘍好不了又出現白斑、紅斑,甚至交錯出現白、紅斑,要小心恐為口腔癌癌前病變!根據國民健康署在101年資料顯示,男性國人口腔癌發生率居男性癌症發生率第4名。醫師提醒,當口腔內或舌頭出現難癒合的潰瘍,或頸部淋巴結出現腫脹等,都可能是罹患口腔癌的徵兆,民眾應提高警覺。針灸和中藥能夠減輕術後副作用現象 新營醫院中醫科醫師陳建閔表示,雖然中醫治癌療效尚不明確,不過國外已有研究證實,針灸和中藥能夠減輕癌症術後副作用包括噁心、嘔吐、掉髮、白血球降低等情形,善用現代醫學技術配合中醫調理體質,能有效減輕藥物的毒性、副作用。放、化療會使唾液分泌不足 陳建閔醫師說明,西醫療程目的在殺死癌細胞,而中醫治療可將癌症病人氣虛的問題「扶正」。在病人接受化療、放療等過程中,以各種中醫療法降低副作用、恢復抵抗力及改善食慾不振等問題。一般在放療初期患者多有火熱亢盛,毒瘀互結之象,可加入如紫草等解毒化瘀的中藥,放療後期多有氣陰兩虛,虛火灼熱,甚陰陽兩虛之象。放、化療亦會使口腔唾液腺分泌不足,口乾及產生口腔潰瘍時,可使用補陰滋潤的中藥甘露飲。臨床研究發現,甘露飲對鼻咽癌放療後所引起副作用均可獲得改善。陳建閔醫師表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針灸對於緩解癌症噁心嘔吐也有幫助。一周2至3次的體針可調整患者整體的氣血陰陽平衡以緩解副作用帶來的不適。亦可嘗試耳針刺激耳朵穴道如耳神門、胃點等,持續穴位的刺激效果。

血管像拇指粗 恐隨時致死!

血管像拇指粗 恐隨時致死!#潰瘍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腿部靜脈曲張,看起來呈綠色小蚯蚓狀,但如果認為不嚴重而不管它,恐怕會猝死!每到冬天,患者往往覺得血管看起來比較不凸、感覺也比較不痛,然而此刻才是最容易發生血栓性靜脈炎的高危險時期!若忽視靜脈曲張,嚴重時會產生潰瘍、感染、出血以及引發血栓性靜脈炎,血塊可能進入肺部,導致肺栓塞,嚴重時可能會猝死!長期負重 靜脈血管像拇指一樣粗今年81歲的林先生,每天都必須要挑20幾公斤重的肥料到農田,每日上工至少8個小時,長期負重讓他的靜脈血管撐大膨出,像拇指一樣粗,十幾年前左腳就開始痠、麻、脹、痛,直到最近就醫才發現是靜脈曲張惹禍。高達1/3的患者可能肺栓塞花蓮慈濟醫院整形外科主任李俊達表示,血栓性靜脈炎會導致血管浮種扭曲、嚴重產生結節,根據醫學文獻報告,此時有6~40%會有深部靜脈栓塞,有2~13%的患者血栓跑到深部靜脈或肺臟,會出現肺栓塞的症狀,甚至高達1/3的患者可能發生無症狀的肺栓塞。疼痛劇烈時會使皮膚出現潰爛現象李俊達醫師指出,靜脈曲張發生初期往往沒有明顯症狀,當疼痛更加劇烈時,表示靜脈曲張已經非常嚴重,這時可能會發生腳部血液淤積,嚴重的話,血液不易回流,還會發生皮膚出現大塊黑色或藍黑色斑,不順暢的血液會使皮膚出現潰爛現象。李俊達醫師建議,冬季應好好保養雙腿,如有痠、硬、脹、麻、腫、痛等症狀,肉眼可見腿部有青青紫紫的細小血管,不論呈蚯蚓形彎曲、浮凸狀或蜘蛛絲形團狀、髮絲狀,都應盡速至專科醫師求診。平日避免久站或久坐,走路、游泳、騎腳踏車等都是可促進靜脈循環的適當運動,另外避免便秘、肥胖、抽菸,以及穿著彈性褲襪等,都是預防靜脈曲張的方法。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