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氏疏螺旋體

對人失去知覺?萊姆病患有與世隔絕感

對人失去知覺?萊姆病患有與世隔絕感#伯氏疏螺旋體

39歲的陳先生於93年左腳出現特殊紅疹、遊走性紅斑、皮膚焦痂及發燒症狀,他曾於國內山上旅遊時接觸野生動物,並曾至國外旅遊時接觸鹿隻及猴群,經他院診斷為Lyme disease(萊姆病),使用抗生素治療。其後幾年,陳先生陸續出現關節疼痛和神經症狀,包含注意力無法集中,走路時常跌倒,抽筋、麻痛、聲光敏感、產生與世隔絕的感覺,對於自身所處的空間、時間或是周遭的人失去知覺的能力,並有睡眠障礙等,後至台北榮總就醫,診斷為慢性萊姆病。(左圖:患者左腿有紅疹出現)台北榮總呼吸治療科王家弘主任表示,萊姆病是經由被伯氏疏螺旋體 (Borrelia burgdorferi)感染的蜱(tick,俗稱壁蝨)所叮咬而傳播的人畜共通傳染病,多發生於哺乳類動物,包括人、犬、貓、牛及馬等,並不會經由人傳染給人。臨床症狀包括皮膚組織、循環系統、神經系統及肌肉骨骼系統等異常症狀。依據國外文獻報告,使用高壓氧治療可改善慢性萊姆病症狀,陳先生經由高壓氧治療30次後,目前症狀持續改善中。王家弘主任說,高壓氧治療並非最近的發明,現代高壓氧與海底醫學是許多早期研究與臨床的實驗,而成為一門特殊的醫學知識與醫療專業。高壓氧治療是一種內科的治療,把病人置於比大氣壓高的壓力艙吸入純氧的一種治療方法。此種治療有兩種方式,第一:以純氧來加壓的「單人艙」;第二:以壓縮空氣來加壓的「多人艙」內進行,病人在多人艙內必需使用口罩,頭套或氣管內插管來供給純氧吸入。

少見慢性萊姆病 高壓氧治療改善患者症狀

少見慢性萊姆病 高壓氧治療改善患者症狀#伯氏疏螺旋體

雖然有些動物有時候非常惹人憐愛,但是還是要提醒,接觸動物時一定要小心。有一位39歲的陳先生,7、8年前曾經接觸野生動物,後來雙腿出現遊走性紅疹、發燒、骨骼痠痛、口水含不住等症狀,經過診斷之後才發現是少見的細菌感染疾病「萊姆症」,雖經抗生素治療後,卻演變成為慢性萊姆病,深受關節痛、手麻、臉部抽筋的困擾,甚至走路常跌倒、夜晚常失眠,連記憶都出狀況,但是透過台北榮總的高壓氧艙治療後,神經痛頻率有了明顯改善。(圖為伯氏疏螺旋體,圖片翻攝自維基百科,作者為美國CDC)台北榮總呼吸治療科主任王家弘表示,萊姆病是由一種「伯氏疏螺旋體」的細菌所引起,這種細菌主要感染犬、貓、牛、馬等動物身上的蜱,如果人類被這些體內帶有「伯氏疏螺旋體」感染的蜱所叮咬,就可能得到萊姆病,但是這樣的案例非常稀少,國內10年來只有100多個案例,但除非有明顯暴露史,或有典型的遊走性紅斑,否則發燒、關節痠痛等症狀,常會被患者或是醫師誤為是重感冒,而沒有發現到是因為細菌感染所引起的萊姆病。※右邊的圖片是萊姆病的感染途徑,翻攝自疾管局相關資料。※左邊圖片為蜱,翻攝自維基百科Scott Bauer. (USDA ARS)北榮呼吸治療科主治醫師陳燕溫則表示,因為伯氏疏螺旋體屬於厭氧、微需氧性的病菌,所以當病菌經由叮咬進入血液循環後,會在體內的厭氧環境,像是關節、軟骨組織等處繁殖,進而形成疼痛,一般來說萊姆症多以抗生素治療,但臨床上有一成療不佳的病人會逐漸發展為慢性萊姆症,持續疼痛、發麻,嚴重甚至影響生活。根據疾病管制局的資料指出,萊姆病的臨床症狀包括皮膚組織、循環系統、神經系統及肌肉骨骼系統等異常症狀。主要可以分為三期,第一期是剛被叮咬之後的3到30日,可能會出現遊走性紅斑,其特徵為紅斑性丘疹環狀且中央泛白、局部灼熱,通常不會感覺到疼痛。感染初期症狀類似感冒,所以容易被誤診。如果沒有經過治療,就會到了第二期,通常在數週或數月後,可能發生骨骼、心臟或神經系統的異常。※圖片為第一期的遊走性紅斑,翻攝自疾管局相關資料。如果還是沒有治療的話,經過數月或數年後,病人則進入第三期,主要的症狀有關節變形、關節痛及關節炎,數年後可復發;神經方面的症狀有腦膜炎、顏面神經麻痺;心臟方面有傳導缺損及心包膜炎。但是這種疾病雖然是因為細菌感染所引起,但是這種疾病不會經由人與人之間互相感染,所以患者與家屬不需要過度緊張。優活推薦:●免疫力低易染隱球菌 尤其是愛滋病患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967●國小驚爆頭蝨群聚感染 19人接受投藥治療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312●女性洗冷水澡會陰道感染? 醫師:泡溫泉最容易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556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