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關節

打一針就止痛?膝蓋化膿如木瓜牛奶

打一針就止痛?膝蓋化膿如木瓜牛奶#人工關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60幾歲的婦人長期膝蓋疼痛,除服用消炎止痛藥外,嚴重疼痛時就去小診所打一針,便可撐過一段時間,但在某次注射後,膝蓋竟腫得跟排球一樣大,並且紅腫發燙,同時也跟著發燒,經送醫診治,從膝蓋中抽出幾百C.C.顏色似「木瓜牛奶」般的液體,醫師診斷為細菌性關節炎合併敗血症,清創手術時發現軟骨已被細菌破壞,使用抗生素數月後,才以微創減痛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恢復健康及行走。針具未完全消毒 染細菌性關節炎恐傷軟骨台大醫院竹東分院黃鼎鈞醫師表示,人體關節是防護相當嚴密的構造,一般細菌難以入侵,但是如果打針器具跟皮膚沒有完整消毒,或者使用的藥物及準備的過程沒有保持無菌,這時就容易產生細菌性關節炎;關節軟骨一旦被細菌破壞無法再生,最後就可能要換成人工關節,得不償失。許多長輩迷信打針比較快好,但正確的觀念是打針可以比較精確地將藥物送到目的地,減少全身性的副作用,一般使用的是玻尿酸或類固醇;如果只是靜脈注射消炎藥或抗生素,打針只是作用的效果比口服吸收快,藥效維持的時間是一樣,血管如果常注射藥物,可能會加速血管硬化,到真的需要打針救命時,反而找不到健康的血管可以注射,得不償失。膝蓋的軟骨像是車子的輪胎皮,越磨就越薄沒辦法保養,最後就要換新的,目前沒有方法再生,如果膝蓋內側、外側和前側,三者有兩者,可以接受微創減痛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但是如果只有內側,可以接受微創減痛人工半膝關節置換手術,保留自己的十字韌帶,恢復更快,活動也更自然。運動前務必熱身 游泳騎單車較不傷軟骨黃鼎鈞醫師指出,要保養關節,膝蓋軟骨結構比較適合反覆性的運動,例如游泳、騎腳踏車,最怕的就是衝擊性運動,包含任何站著腳離開地面的運動。因膝蓋軟骨構造就像海綿,是有含水的,但我們維持同一個姿勢超過三小時,那個部位軟骨的含水量就會降到最低,吸收衝擊的效果也就越差,所以運動前的熱身伸展,除了讓肌腱韌帶可以恢復彈性外,很重要的就是改變姿勢,讓軟骨含水量有時間可以恢復一些,但須循序漸進不要一下運動的太激烈。(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韌帶受傷強隱忍,小心終身坐輪椅

韌帶受傷強隱忍,小心終身坐輪椅#人工關節

(優活健康網記者 張桂榕/綜合報導)一名52歲男子約5年前因車禍,造成左膝韌帶受傷,當時外院醫師建議他需接受進一步治療,但這5年來他只靠打針止痛,最近因在家自摔,引起嚴重疼痛,赴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就醫,醫師檢查發現他的軟骨磨損達最嚴重的第四級,整個膝關節嚴重變形,已達失能程度,只能接受全膝人工關節置換,幸好術後隔天就可下床走路,避免終身坐輪椅。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骨科主任 朱柏榮 醫師指出,當初此病患左膝關節韌帶受傷後,未接受積極治療,造成韌帶持續慢性發炎及膝蓋疼痛,錯過黃金治療期的後果就是膝關節嚴重變形,造成左膝創傷性損傷,必須接受「全膝人工關節」置換。同時使用超耐磨的人工墊片,增強厚度及強度,耗損率低。不僅達成他再度站立、走路的心願,也不需終身坐輪椅,避免成為家人的負擔。曾置換人工關節 5種活動要少做置換過人工關節後的病人,並非從此一勞永逸,仍應注意保養關節,包括(1)少深蹲(2)少跪(3)少負重(4)少做粗重工作(5)少爬山運動應盡量選擇走路或慢跑。若人工關節有出現異狀,如發出聲響或關節活動會卡住,建議盡速回診,讓幫忙實施置換的骨科醫師診視。

退化性關節炎別忍痛 積極治療防傷害

退化性關節炎別忍痛 積極治療防傷害#人工關節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換人工膝蓋不到3個月就參加媽祖繞境?76歲的劉鄧女士做到了!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關節重建骨科主任張毓翰表示,恢復快、短時間內就能參加遶境的主因在於關節尚未全磨損時就積極治療。國內50歲以上每2人就1人有退化性關節炎,很多患者因擔心術後疼痛、恢復期太長、或對手術不瞭解產生恐懼而猶豫不決,關節疼痛使生活受限,晚年生活品質低落。目前有膝關節置換的新選項,不僅保留較多患者原有的膝關節、術後傷口小、復原快,使用可動式墊片設計更可降低人工關節的磨損程度、使用年限較長。嚴重膝關節炎患者可以考慮採取積極治療,擁有好的關節,走得遠、人生是彩色的!退化性關節炎僅用止痛藥 造成關節磨損傷害不可逆76歲的劉鄧女士右膝長年有退化性關節炎問題,過去都吃止痛藥緩解不適。今年初家人發現她走路嚴重歪斜、常喊痛,才就醫深入檢查。所幸劉鄧女士及早就醫,經醫師評估後進行英式活動半膝手術。術後當天就能下床、1周即能顧菜園,更在術後3個月內參與大甲媽祖繞境盛事。張毓翰主任表示,臨床很多像剛開始僅用止痛藥而不就醫的患者。然而,關節磨損不可逆,長期忍痛的下場將導致原本只有一側磨損的關節,他側也開始發生問題。除了使往後治療更困難,也將被迫改變生活習慣、影響人生!若及早就醫評估治療 可能保住部分膝關節早期置換人工膝關節以全膝置換為主,全膝置換手術傷口較大、復原期較長,使很多患者卻步。臨床很多人都像上述案例一樣,膝關節僅部分磨損,符合使用英式活動半膝手術的條件。手術只需移除受損部位,不影響周邊健康組織、可保留韌帶。術後傷口較小,通常手術當天就能下床、2週後沒有明顯術前疼痛,多數患者術後膝關節彎曲程度都能在短時間內恢復,一般4至6周內都可以正常活動。張毓翰主任進一步說明,英式活動半膝擁有2優點,醫師僅需處理關節病變部分,不影響周圍健康組織,術後傷口較小、復原較快也降低感染機率,也能夠減少術後疼痛情況;因英式活動半膝的可動式墊片設計,讓術後的關節活動更自然,同時擴大接觸面積,降低人工關節的磨損程度、延長使用年限。但是,英式活動半膝並非人人都可以做,需視關節磨損嚴重程度而定,太嚴重者恐錯失使用時機。建議退化性關節炎患者應盡早就醫,讓專業醫師及早診斷,掌握置換時機。最後張毓翰主任強調,膝關節的健康與否會大大影響生活品質,期待未來能看到越來越多患者正視膝關節問題、早點採取積極治療手段,重拾應得的生活!

膝蓋不卡關!置換人工關節少做4活動

膝蓋不卡關!置換人工關節少做4活動#人工關節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85歲婦人因患退化性關節炎,約30年前曾接受右膝關節的人工關節置換。然而最近某次從椅子上站起來時感覺右膝關節有聲響,後來覺得關節腫痛。就醫經過X光檢查,發現人工關節內墊片被磨光,骨科醫師趕緊安排手術,重新置換墊片,讓膝蓋不卡關。人工關節還沒有鬆脫的情況下 重新置換墊片即可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骨科醫師李佳霖表示,阿嬤置換人工關節後的這30年間,走路並沒有障礙,日常生活起居,右膝關節也沒特別症狀。幸運的是,阿嬤的人工關節是台灣製造出產,手術前詢問廠商,仍有同尺寸的人工關節墊片備貨。在阿嬤的人工關節還沒有鬆脫的情況下,只須重新置換墊片即可,且健保有給付,如此一來,阿嬤就不需要接受更多切除骨頭等手術步驟的破壞,不僅造成身體負擔,也易增加更多風險。曾置換人工關節 5種活動要少做李佳霖醫師說明,置換過人工關節後的病人,除了依靠骨科醫師精確的手術外,也需要病人配合,愛惜使用置換過人工關節的膝關節。目前健保給付一個人工膝關節墊片在正常情況可使用15年以上,而這位阿嬤竟可使用30年,可說是很少見的例子,研判應該是阿嬤長期正常使用人工關節。目前市面上強調的高耐磨的墊片,建議經濟方面許可及較年輕的病人可考慮使用。李佳霖醫師提醒,已經置換過人工關節的民眾,並非從此一勞永逸,仍應注意保養關節,包括(1)少深蹲、(2)少跪、(3)少負重、(4)少做粗重工作及(5)少爬山,運動盡量選擇走路或慢跑。若人工關節有出現異狀,如發出聲響或關節活動會卡住,建議盡速回診,讓幫忙實施置換的骨科醫師診視。若有問題,盡早治療,避免造成嚴重後遺症。

復健做對2招 換了關節不卡卡

復健做對2招 換了關節不卡卡#人工關節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膝蓋卡卡又腿軟,原來是退化性關節炎導致膝關節變形!年近七旬的楊先生,因退化性膝關節炎影響行走功能,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沒想到術後覺得膝蓋卡卡,走路也會腿軟,後來經專業物理治療師指導復健運動,總算漸漸恢復正常行走能力。替換人工關節後的另一項挑戰就是復健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復健室物理治療師蘇慧宜指出,因為舊傷、退化性關節炎、多年的風濕性關節炎或嚴重的外傷,讓膝關節產生變形或疼痛,造成彎曲膝關節困難時,替換人工膝關節是一個選擇,但當人工膝關節置換成功後,患者面臨更大的挑戰即為「復健」。下肢腹健運動 2招改善術後不適蘇慧宜物理治療師指出,術後常見的後遺症包括有,關節僵硬無法彎曲或伸直,也可能會有下肢腫脹、痠痛等不適感,此時復健就很重要。復健運動有兩大目的,其一為強化大腿與膝蓋周圍的肌力,加強膝蓋的支撐力,其二為預防術後沾黏,改善術後疼痛並維持關節活動度。透過「下肢復健運動」,讓患者利用簡單運動就能改善術後不適:第一式【下肢滑行運動】坐於床上,患側膝蓋做彎曲、伸直的來回動作。維持下肢關節活動度。第二式【足踝幫浦運動】腳踝及腳趾同時用力往上翹,維持5秒鐘,再用力往下壓,停5秒後反覆進行15下,促進下肢循環,降低水腫。患者應克服疼痛障礙 持續復健術後復健運動對於人工關節的活動及傷口的恢復有很大的幫助,在可忍耐疼痛的範圍內,建議患者最好能克服疼痛障礙,進行下肢復健運動。蘇慧宜物理治療師提醒,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的病患在出院後,仍要持續做復健運動,在上樓梯時,好腳先上樓,再上患側。下樓梯時,患側腿先下,好腳再下樓。患者也應避免下跪姿、跳躍、劇烈運動、深蹲及蹲馬步等動作。術後6個月經醫師評估後,有些患者也可游泳、騎腳踏車,回復到正常生活。

關節炎膝蓋變形 新療法滿意度達8成

關節炎膝蓋變形 新療法滿意度達8成#人工關節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據統計,台灣約有350萬人受關節炎所苦,超過65歲的銀髮族,有20%罹患退化性膝關節炎,且年紀越大,發生率就越高。89歲婦人因雙側退化性膝關節炎,膝蓋變形導致寸步難行,看過許多醫師,大多數都建議直接手術置換全膝人工關節。但患者年紀大,加上麻醉的風險並不低因此只能長期服用消炎藥和半年一次的玻尿酸治療。之後接受PRP療法(自體血小板免疫血清回輸療法),軟骨磨損情況有相當程度的改善。減輕膝蓋壓力、強化韌帶 病患滿意度可達8成衛生福利部骨科主治醫師蔡尚霖表示, PRP富含生長因子,在國外被用來進行軟骨損傷的修復、肌肉韌帶運動傷害的復原,以及促進骨折癒合。台南醫院引進PRP治療,迄今已有多位病人因退化性膝關節炎接受PRP注射治療,在配合減輕膝蓋壓力及下肢肌肉韌帶強化的運動後,不論是在疼痛的緩解,或是膝部功能的進步,都有明顯的改善(WOMAC退化性關節炎量表),病患滿意度可達8成。即便PRP針對退化性膝關節炎有顯著的效果,一般治療原則仍採用「循序漸進」的方式,關節的減壓 (減重、避免蹲跪的動作、護膝的使用)、膝部周圍肌肉強化的運動配上適當的消炎藥物使用。如果持續疼痛未改善,可經過評估後使用PRP的注射治療。 

人工膝關節還是卡卡?6大原因報你知

人工膝關節還是卡卡?6大原因報你知#人工關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有些退化性關節炎患者換人工膝關節後,老是感覺關節卡卡、不舒服,天氣變冷,症狀就更明顯。高雄榮民總醫院骨科部部長任振輝表示,根據臨床觀察,大約每10名接受傳統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的患者,就有1人術後感覺關節卡卡、不舒服。6大原因造成人工膝關節卡卡任振輝醫師分析,置換人工膝關節的患者,之所以感覺關節卡卡、不舒服,常見原因包括,第一、手術後膝關節兩側韌帶鬆緊不一。第二、人工膝關節與骨頭不夠密合。第三、由於疤痕較長,變天時疤痕攣縮,患者就可能不舒服。第四,患者術前因膝關節變形,已習慣特定角度施力,當角度矯正回來,患者不太適應新角度,就會感覺卡卡、不順。第五,患者術後復健運動做不夠,產生組織沾黏。第六,患者手術前血液循環不好、肌力不足,進而復原狀況不如預期理想。傳統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是將全部關節換掉,韌帶鬆緊的平衡,需要用肉眼、醫師個人感覺及經驗,因此較容易產生膝關節韌帶鬆緊不一等問題,由於傷口較大,疤痕攣縮可能更嚴重。近年來,隨著新科技發展,醫界開始運用機器人手臂進行膝關節、髖關節置換手術,在南部,高雄榮民總醫院近期引進機器人手臂關節置換術新科技,引發醫界、學界討論。機器人手臂關節置換術 復原時間大幅縮短任振輝醫師指出,這類機器人手臂關節置換手術只換掉磨損軟骨組織,不需挖掉整顆關節,並藉由機器手臂及電腦輔助人工關節植入位置、以及動態評估韌帶鬆緊程度,所以較不會韌帶鬆緊不一,屬於局部手術,可適用於單關節面、雙關節面磨損患者,患者術前需要經過電腦斷層檢查,手術中,也會隨時透過電腦系統進行評估、導引,幫助提升手術精準度。此外,手術傷口約傳統手術的1/3,復原時間大幅縮短,患者從入院、手術到出院,大約3天左右。任振輝醫師也提醒,民眾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後,要盡量避免負重,平常也要適當運動,以維持肌力,並注意不要跌倒,這樣才能幫助延長人工膝關節壽命。(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關節退化最怕切膝!脛骨截骨術能修復磨損

關節退化最怕切膝!脛骨截骨術能修復磨損#人工關節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致筠/綜合報導)隨著年齡老化,不論是身體內在機能、外在皮膚等都會漸漸改變;其中最常見的便為膝關節受損,由於其承受重量是體重數倍多,很容易造成關節內側軟骨磨損產生疼痛不適,導致日常活動功能銳減。內側脛骨關節面易磨損 長期變O型腿一名66歲女士,因長期感到膝蓋痠痛、不適;整理家務更是難耐,動幾下就疼痛不已;過去幾年,她都必須倚賴止痛藥緩解;但是這不僅無法法控制痠痛,還會不斷復發。直到難以忍受才決定就醫,經診斷發現,原來是膝蓋關節退化所致。對此,雙和醫院骨科醫師翁佩韋表示,由於內側脛骨關節面接近人體中心且較易磨損,因此很容易造成內翻;長期下來,還可能變成O型腿並加速惡化內側軟骨磨損、增加退化性關節炎風險。早、中期退化 不建議更換人工關節而相信一般人聽到膝蓋關節退化,都會直接聯想需要更換人工關節;但其實,全人工膝關節置換術雖算成熟手術,但仍需考量失血過多和術後發生靜脈栓塞、傷口感染的風險。因此,若是早、中期退化性膝關節炎,不太建議直接做全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翁佩韋醫師說,這位女士正因為仍於早期左腳膝關節退化,因此建議做高位脛骨截骨術,將磨損關節修復好,且不用換上金屬關節面也能正常運作;開刀至今5個月,膝蓋已不再酸痛且無須依靠止痛藥。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