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

久坐不動上班族 易得”深部靜脈栓塞”

久坐不動上班族 易得”深部靜脈栓塞”#肥胖

何謂「深部靜脈栓塞」?簡單的說就是離心臟最遠端的下肢靜脈管內,因為血液凝結成份、血管壁平滑性或血流動力等因素,加上某些疾病或不明原因,造成改變,形成血栓塊阻止靜脈血迴流,就像高速公路塞車一般,整個靜脈循環動彈不得。這種靜脈血栓最常發生於下肢靜脈管,尤其對於「長時間維持同樣姿勢不動」的上班族來說,是容易罹患的高危險群。光田綜合醫院心臟內科謝俊雄醫師指出,深部靜脈栓塞一般都發生在下肢,下肢的大靜脈都在較深層處,但有些人本身靜脈發展有缺陷,像是凝血機能有問題、心臟衰竭者、遠端血流不易回流等,加上若長時間保持腿部於同一姿勢,特別是坐姿或蹲姿,血液就會容易在血管凝集而堵住靜脈回流。此時血液堆積在末端處,漸漸形成紅腫,這就是深部靜脈栓塞。深部靜脈栓塞的臨床表徵為有緊和疼痛感、水腫、腿圍變大、小腿腹壓痛等。不同於膝部腫脹之疾病,通常發生在長時間保持腿部於同一姿勢之後,常單側發生。而有一部分病人可能沒有上述的臨床症狀,而是以其相關的併發症表現,臨床最常見的合併有致命性的併發症是「肺栓塞」,若堵塞的是較細小血管,會造成局部肺實質梗塞壞死,若塞在肺動脈等大血管入口,則會引起右心室搏出量不足,有時還會導致猝死。急性肺動脈栓塞症狀包括:呼吸困難、胸痛、暈厥、咳血、咳嗽、肋膜痛和心悸等,急性呼吸困難最常見,發生率達80%以上。謝俊雄醫師表示,深部靜脈栓塞的治療方面,內科是以血液溶解劑或抗凝血劑治療,而外科部分可以手術取出血栓。醫師會視病情嚴重程度判斷是否需要住院接受治療及檢查,治療的原則是臥床休息、患肢抬高,視病人情況使用抗凝血劑或血小板抑制劑。一般經過治療之後症狀都可得到改善,而除非有併發症產生,如患肢缺血壞死及肺栓塞,否則並不建議開刀治療,出院後除了需要用上述預防深部靜脈栓塞的方法之外,仍需門診長期追蹤治療,甚至也需要長期服用藥物以預防再發。若抗凝血劑藥物使用仍常併發肺栓塞等併發症時,可能需開刀植入下腔靜脈過濾器(IVC filter)。那要如何預防深部靜脈栓塞的發生呢?國外研究顯示,只要在靜止不動情況下「維持坐姿兩小時」,小腿的血液黏性會增加 17%,因此也會提高肺動脈栓塞的機會。故常常久坐不動者都是高危險群。為避免此症狀出現,對於搭乘長程交通工具或工作需要長時間坐著的人,最好要多起來走動走動,或在座位上儘量伸展背部和腿部肌肉,以保持血液循環的暢通,此外,多攝取水份,避免含酒精飲品或茶、咖啡等刺激性飲料,穿著寬鬆、舒適的服裝等都是避免的方法。對於屬於高危險群的人(如長期臥床),下肢抬高及穿著彈性襪可以預防深部靜脈栓塞的發生,而普通人則儘量避免久站、久坐的姿勢,若不得已也應盡量避免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謝俊雄醫師也提出幾點在生活上需注意的事項:1.增進血液之回流:病人可依據醫囑臥床休息,抬高患肢;下床時應穿彈性襪,以增進血液之回流。2.減輕疼痛:用濕熱敷來止痛及防止痙攣發生,需注意溫度不宜太高,以免燙傷,並禁用電熱器。3.預防深部靜脈栓塞之形成:穿長筒彈性襪、臥床期間做主動和被動運動、依醫囑按時使用連續壓縮器或小腿腹肌刺激器、鼓勵病人早期下床、臥床時避免長期壓迫到下肢、任何姿勢勿保持過久(如站立雙腿交叉,衣服太緊)、維持理想體重、攝取適當的水份和低脂飲食、合宜的運動和禁止吸煙等。4.使用抗凝劑治療之病人在治療期間應注意出血之症狀,如鼻出血、痰中帶血、血便、血尿或注射部位之血腫等,密切觀察患者血液中之凝血數據。【下肢深部靜脈栓塞的危險因子】‧年過四十歲‧肥胖 ‧最近有血栓或有血栓之家族史 ‧惡性腫瘤‧血液疾病‧心血管疾病(充血性心衰竭、心肌梗塞…)‧臥床的病人(如中風、大手術後,特別在髖部或膝部手術)‧靜脈曲張 ‧妊娠口服避孕藥

子宮內膜癌手術新進展:88歲婆婆成功摘除“大尺寸子宮”

子宮內膜癌手術新進展:88歲婆婆成功摘除“大尺寸子宮”#肥胖

子宮內膜癌是近年婦癌中,唯一逐年攀升的癌症。一位高齡88歲婆婆因為食慾不振、腹部劇烈疼痛、陰道在最近幾個月內有斷斷續續的異常出血現象,經過醫院電腦斷層影像及超音波檢查,及近一步安排子宮內膜擴括術採取切片後,證實為子宮內膜癌。在經過醫生安排腹腔鏡手術,切除高達12公分子宮,術後2天婆婆已經能下床進食,成為全球最老的子宮內膜癌手術成功案例。婆婆在十六年前(民國81年)曾因為左側乳癌接受手術治療及化療,本身也有長期高血壓、心室肥大等慢性病,再加上子宮肌腺症狀,導致婆婆過更年期之後、長年下來,子宮竟然還比育齡婦女大,足足有直徑12公分的“大尺寸”,像一顆大香瓜,比一般人要大上4倍之多。這位88歲的婆婆患者,堪稱世界上年齡最長的採用腹腔鏡手術切除子宮內膜癌的患者,即使歲數老、有貧血 (術前血色素9.3;正常為12~18)、手術麻醉風險很高,經過完備的腹腔鏡微創手術,也未曾需要輸血,患者術後第二天就排氣、進食、下床活動。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劉偉民主任表示,子宮內膜癌的診斷必須仰賴「子宮內膜擴刮術D&C」或內膜切片,前者準確率較高。治療則必須做子宮、卵巢、輸卵管的切除和骨盆腔、主動脈旁淋巴的摘除手術。88歲婆婆有乳癌和子宮肌腺症病史,考慮高齡及身體狀況,故決定採用精細的腹腔鏡微創手術,以四個不到一公分的微創傷口取代會留下四五十公分傷口的傳統手術,手術全程僅花了三個小時,比傳統手術少一個小時,也讓病人接受麻醉藥物時間縮短。此外,出血量僅300 c.c.,縱使病人原本處於貧血狀態,也不需要輸血治療,術後恢復相當迅速,而且手術癒後追蹤等都和傳統手術相當。劉偉民主任於1996年初完成亞洲第一例腹腔鏡子宮內膜癌手術,至今於北醫附設醫院已累積了120多例。根據衛生署日前發佈的統計資料顯示,子宮內膜癌是所有婦癌中唯一正在逐年上升的癌症。可能的原因是國人的飲食、生活習慣逐漸“西化”,導致肥胖、糖尿病、高血壓的病人增加,同時不生育或少生產的婦女也愈來愈多所致。除了前述子宮內膜癌的高危險因子是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和不孕症之外,另有三個重要卻少為人知的三個重要因素:(1)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患者,她們的特徵是月經量少或根本無月經,但一出血卻又不可收拾,一、二十天都不停,她們得到子宮內膜癌的年齡都很輕。(北醫附設醫院最年輕患者十七歲,是世界上最年輕的記錄)(2) 曾經得到乳癌,又多年服用Tamoxifen,也易罹患子宮內膜癌。(3) 子宮肌腺症的患者在更年期後也較一般正常婦女易罹患內膜癌,北醫附設醫院的內膜癌患者,至少有三分之一在子宮的病理切片中發現子宮肌腺症的病灶。

讓孩子從小遠離肥胖的夢魘

讓孩子從小遠離肥胖的夢魘#肥胖

肥胖不僅是成人常見的慢性病,對兒童的威脅也不容忽視。國際醫學期刊報導,1970年代,美國兒童、青少年只有5%體重過重,到了2000年已增加為15%,小胖子的比例在30年間成長了三倍。台灣的情況也不遑多讓,根據衛生署1997到2002年的國民營養調查,6到12歲兒童體重過重者高達15%,而肥胖比例更達12%。傳統的育兒觀總以為小孩要養得白胖才好,隨著時代變遷,這樣的觀念顯然要改變了。耕莘永和分院小兒科 蕭正輝醫師解釋,一般而言,肥胖是以身體質量指數BMI值來判斷,也就是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成人BMI若介於25~30就算體重過重,超過30為肥胖;但兒童的BMI值,有另一套標準。首先,正常兒童的BMI值,在嬰兒時期會急速成長,兩歲以後下降,BMI值的最低點約在4到7歲,而後又逐年上升直到青少年時期,因此,兒童肥胖的標準應向下修正。以六歲兒童為例,男童的BMI值若超過17.8為體重過重,超過19.7為肥胖;女童的BMI標準,則分別在17.6及19.4以上才算體重過重及肥胖。原則上,不建議對兩歲以下的寶寶控制飲食及體重,以免影響正常生長發育;但兩歲以後,就該注意寶寶是否有肥胖的問題。蕭醫師進一步表示,兒童及青少年的肥胖,不僅影響小時候的健康、生長及社會心理發展,也會增加成年肥胖機率,引發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動脈硬化等疾病。曾有研究指出,國小學童若肥胖,二分之一的人長大後也會肥胖,而肥胖的青少年,更有高達七、八成在成年後有肥胖問題。其實,兒童肥胖除有害心血管健康,對內分泌、肝膽、骨骼、肺臟、神經系統也不好,可能造成性腺及生殖器官發育不良、膽結石及肝功能異常、增加骨折、氣喘及睡眠呼吸終止的危險性,甚至影響人際關係及自尊心。因此,預防肥胖須從兒童時期就開始,家長平時應注意小孩的飲食習慣,減少市售飲料、汽水及油炸類食物的攝取,改掉吃零食、宵夜的習慣,並增加小孩的活動量,避免長時間耗在電視、電腦或遊戲機前,多作運動。只要及早紮根,遠離小胖子的夢魘,不是難事!

腹部肥胖,暗藏危機!

腹部肥胖,暗藏危機!#肥胖

如果您擁有腹部肥胖、高血壓、血糖偏高、高三酸甘油脂及高密度膽固醇過低等症狀中的三項,要小心,您可能已經罹患了「新陳代謝症候群」而不自知!※「腹部肥胖」:對國人來說,男生腰腹圍超過90公分(35.4吋)、女生超過80公分(31.5吋),則算是過胖了!但這樣的標準還是有一些問題,如不同身高的人是否標準應該不一樣呢?不過,目前並沒有將身高列入腰腹圍的考量。無論如何,這樣的一個標準的訂定,主要還是在提醒民眾要注意體重的控制非常重要,而且排在新陳代謝五項症候群之首。※「高血壓」:目前高血壓的標準是世界通用的。只要收縮壓超過130「或是」舒張壓超過85出現,就算是有高血壓。然而有很多學者專家做的研究都說明了並不是只要血壓低過130/90以下就沒有問題,尤其糖尿病患者更是如此。因此若真的有高血壓,千萬不要諱疾忌醫,不肯吃藥。否則日後血壓將血管壁壓到硬化時,再開始治療,就來不及了。※「血糖偏高」:新陳代謝科建議的血糖標準,其實是蠻嚴苛的!尤其近一、兩年來更降到了100 。我們要瞭解到血糖高到126以上才有糖尿病,所以100以上,126以下,可以把它想成「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在這個範圍的人,就已經進入警戒線了!而糖尿病所造成的傷害,也是一般人所耳熟能詳的,主要還是在血管方面的問題。自然也是要多加注意。※「三酸甘油脂偏高」:三酸甘油脂比較像是一個指標:三酸甘油脂高的人,容易有另外的一些相關的異常,造成心血管疾病或是糖尿病的發生。當然,若三酸甘油脂高到數千時,會引起胰臟炎,這又是另外一個併發症了!跟我們目前討論的新陳代謝症候群比較沒有關係。※「高密度膽固醇過低」:膽固醇在體內有分高密度及低密度兩種。所謂的高密度膽固醇,其實就是周邊堵塞心血管且正要回到肝臟去被清理掉的膽固醇,因此可以把它想成血管清道夫!男性在這方面比較吃虧,高密度膽固醇這種好的東西比較少,因此若低於40以下,才算不健康。因為女性的高密度膽固醇較高,因此標準也較高,要低於50以下,才算是不好!新店耕莘醫院內分泌科醫師 裴馰表示以上所談的五項危險因子,只要有了三項,就可以算是「新陳代謝症候群」了,不過,其中最重要的還是體重。因為體型肥胖,尤其是「中廣」型的人,往往會伴隨有其他幾項的危險因子,因此控制體重非常的重要。這五項危險因子是互相相關的,因此當其中一項出現時,往往其他的危險因子會隨之而來。再加上就算只有一種危險因子,也會造成身體上的傷害。

小朋友不可輕忽的新陳代謝症候群

小朋友不可輕忽的新陳代謝症候群#肥胖

所謂的新陳代謝科症候群,到底是什麼樣的「病」呢?其實,觀念上並不難,即是肥胖、高血壓、高血糖、高三酸甘油脂及好的膽固醇太低了。這五項異常中,出現任何三項,新陳代謝症候群的診斷,就可以確定了!近來因為國人的飲食習慣逐漸西化,小朋友很喜歡吃「垃圾食物」,例如像飲料、炸雞、薯條或洋芋片等食物,甚至蔚為風尚,因此小胖子越來越多!很多父母親,覺得子女胖胖的,好可愛呢!但是一般來說,體重一旦重起來,要減真的很難!體重的增加,自然會引發很多其他的新陳代謝問題出現。其實,這對國民的健康影響,是很嚴重的一件事情。大家都知道,像高血壓、糖尿病、抽煙及血脂肪異常等是造成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元兇,而目前,中風、心臟病及糖尿病分居台灣十大死因的第二、三及四名,以往,這些都是老人家的疾病,但現在因為飲食觀念不正確,小朋友的體重愈來愈重而引發了其他的新陳代謝的問題。新店耕莘醫院內分泌科醫師 裴馰指出這種情況之下,以往老人家才得到的病,現在小朋友就會有危險了。疾病發病年齡的下降,使得國人的健康大受影響,以現在的趨勢看起來,日後應該會有很多人,在壯年的時候得到「老人病」,造成家庭及社會的負擔。在台灣,0-9歲的小朋友是還沒有發育的。因此在這個年齡層觀察這些小朋友的新陳代謝症候群,比較不會受到賀爾蒙的影響!我們由美兆建檢的資料分析之後發現在這麼小的小朋友當中,體重及好的膽固醇已經開始出現不良的影響了。這種情況,在男生比較明顯。隨著年齡的增長,體重的壞影響力,一直都存在。而血糖或是三酸甘油脂這些新陳代謝的危險因子,反而不一定在每一個年齡層都存在!換句話說,肥胖所帶給我們健康的負面影響,由小朋友就開始了,不僅如此,這種不好的影響還會持續到成年。讓我們在很年輕的時候,就發生了「現代病」或是「老人病」。因此,如何教導民眾正確的飲食習慣,真的是刻不容緩的議題。有待我們一起來努力!

可怕的肥胖疾病鏈

可怕的肥胖疾病鏈#肥胖

各位胖哥胖妹要注意了,與肥胖有關的疾病除了大家所熟知的高血壓、糖尿病之外,如果平常睡覺時鼾聲如雷,白天又經常嗜睡,此時千萬不可掉以輕心,因為這很可能是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而且這一個疾病與代謝機能疾病如糖尿病亦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所謂的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就是患者在睡夢中,會反覆出現短暫缺氧的現象,近年來,許多研究均發現,缺氧會引發胰島素抗力,增強交感神經興奮,改變下視丘、腦下垂體和腎上腺的功能,產生各種發炎物質,使得葡萄糖代謝缺損,因而被懷疑可能是糖尿病的前身。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病,患者在睡眠時,上呼吸道的肌肉張力變小,造成呼吸道的部份或完全阻塞,呼吸不暢通,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的睡眠中心主任杭良文醫師認為,間歇性的缺氧勢必會影響睡眠品質,晚上睡不好,到了白天,注意力無法集中,孩童的學習能力降低,成人開車易出車禍,血壓也比較不穩定,除了是其他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所引起的白天過度嗜睡症狀更是容易造成交通或工安意外的主要原因。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導致葡萄糖代謝缺損的證據,近十年來有增加趨勢。美國一項大規模的睡眠心臟健康研究發現,在排除肥胖因子後,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與糖尿病仍有獨立的相關性。另有動物實驗指出,被引發糖尿病的動物在睡眠中,對低血氧及高二氧化碳反應會產生抑制現象,使得呼吸終止。人類實驗也證實糖尿病人合併神經病變時,會增加中樞及減低週邊化學接受體對二氧化碳的刺激,造成呼吸反應下降。另外,根據瑞典一個大型研究針對2668人的調查,經過十年追蹤發現,習慣打呼者罹患糖尿病的機率比沒有打呼習慣者高多出許多。因此杭醫師歸納出:肥胖與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自律神經病變、代謝機能失調所形成的糖尿病,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如不及早接受適當的治療,勢必會形成危險的惡性循環,不容輕忽。病患應及早諮詢睡眠醫學的專業醫師,必要時應做徹底的睡眠檢查,找出真正的病因,至於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治療,病患可以選擇佩戴適合的陽壓睡眠呼吸器、口內矯正器或手術治療,降低呼吸障礙指數,改善患者心血管狀況,針對白天嗜睡的症狀治療,可使用中樞神經興奮劑改善,以提高大腦覺醒程度,維持患者日間的清醒並集中精神,以避免因過度嗜睡造成的意外傷害。隨著逐漸增加的流行病學調查及資料,睡眠呼吸中止症與糖尿病等代謝障礙的相關性日益清楚,我們雖然不能武斷地推論所有的糖尿病人皆源於阻塞型呼吸中止症,但睡眠呼吸中止絕對會影響新陳代謝。因此,及早有效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不僅可改善睡眠品質,對預防人類兩大慢性病---高血壓、糖尿病,也提供了一條清楚的道路。

不當以成藥減重等於服毒自殺

不當以成藥減重等於服毒自殺#肥胖

坊間成藥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減重方式雖然能達到短期減重的效果卻對身體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目前坊間成藥的減重機轉與副作用【興奮劑】緊張、失眠,曾因利用其厭食,當作提神減肥之用,由於濫用副作用大於減肥,衛生局已禁用。【利尿劑】會導致嘔吐、虛弱、血壓下降、腎功能破壞等隱憂,且皮膚變差。【瀉藥】會導致貧血及胃腸病變、皮膚變差、無法專心,一但停用,體重馬上竄升,甚至影響排便功能。【膨脹劑】將造成維生素與礦物質缺乏,過量服用可導致血管壁增厚。【減肥茶】易致營養不良或虛弱,導致面色很菜、精神差,瘦下來也不見得美。【吃肉減肥】對心臟、高血壓者不宜,且易增加腎臟負擔,長期食用可能造成骨質疏鬆、抽筋,酸中毒。【飢餓法】不能持久,且造成體內蛋白質、水份和電解質大量流失。對症下藥才能健康享瘦不復胖 個人體質檢測的目的是了解個人荷爾蒙分泌狀況與身體各腺體分泌的比例,例如甲狀腺素、腎上腺素、胰島素等腺體的分泌,以找出個人肥胖因子,一旦找出亂源, 就能以雞尾酒減重法調配您的個人專屬減重配方。 唯此法需要醫師的專業判斷與經驗的累積才懂得如何搭配,達到短期減重又不威脅健康的效果,另外,華麗減重醫學中心還會依照個人對醣類、蛋白質、脂肪等不同的代謝功能,教導您一套維持不復胖的個人飲食習慣。 肥胖是種慢性文明病,研究顯示,健康的人至少能夠比肥胖的人平均多活十年,但是不當的減重反而會失去減重的基本意義,若您的 BMI 值> 24 ,請為健康而減重,若您的 BMI 值介於 24 與 20 之間;亦可為美觀而減重。

中年男人暴肥,甲狀腺機能低下作祟

中年男人暴肥,甲狀腺機能低下作祟#肥胖

甲狀腺問題因為好發於女性,因此當發生在男性身上,常常會被誤診而耽擱醫治的最佳時機。台北市58歲男子,身體機能驟變,體重突然上升到100多公斤,之前在醫院治療了八、九年的期間,使終無法找到真正的原因,日前到健診中心接受全身健康檢查,發現有甲狀腺機能低下的情況,經過追蹤及對症治療,才恢復原本的健康和體重。哈佛健診專業預防中心 劉士銘院長表示,肥胖的原因很多,當您有疲倦嗜睡、便秘、憂鬱水腫,而且體重突然直線上升等情況時,要小心是否是甲狀腺機能低下所造成的問題。一般人比較熟悉的是所謂甲狀腺機能亢進,在甲狀腺荷爾蒙分泌過剩的情況下,會出現外觀明顯的三大症狀,甲狀腺腫大、頻脈及眼球突出的情況。然而,甲狀腺低下症常是漸漸產生的,初期症狀不是很明顯,且好發於女性,男性發生此問題時,常被誤以為其他原因引起,因此,當患者產生嚴重虛胖、四肢肌肉無力等症狀時,很容易被誤診成代謝或是營養失調的問題。甲狀腺低下有多種原因,劉士銘院長表示,一種是先天性腦下垂體分泌障礙的問題,另一種是甲狀腺炎,用藥過量或手術過當,而轉成的低下症。不同的疾病需要不同的檢查方式來診斷,甲狀腺方面的問題,通常會利用四碘甲狀腺素(T4)及甲狀腺刺激素(TSH)的分析來檢驗。劉士銘院長並指出,臺灣醫院門診就醫病人太多,導致部分醫師無法在門診中立即判斷出病因,民眾可以考慮透過完整週期性的健康檢查,得到正確的診斷及治療方向。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