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號

當「怪獸」成為「家庭的守護獸」癌症希望基金會親子營以愛重構癌友家庭的力量

當「怪獸」成為「家庭的守護獸」癌症希望基金會親子營以愛重構癌友家庭的力量#希望號

當生命突遭疾病襲擊,家庭也會隨之進入一場沒有彩排的風暴。由癌症希望基金會主辦的「癌友家庭親子營」活動,今年第18屆於北、中、南三區展開,其中,中區以【家庭的守護獸】為主題,舉行兩天一夜的營隊活動,讓癌友與孩子、伴侶或主要照顧者在溫暖氛圍中,透過創作、對話與陪伴,一起召喚心中的守護獸——那份讓家庭在風雨中彼此守護、讓愛延續的力量。 最新111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國人癌症新增人數持續上升,平均約每4分2秒就有1人確診,與前一年4分19秒相比,癌症時鐘快轉了17秒,癌症不僅是癌友個人的挑戰,更是整個家庭共同面對的重要課題。多年來,癌症希望基金會持續透過親子營,陪伴無數家庭走過治療與重建歷程,讓「希望」不只是信念,更是一股能被實現的力量。 癌症,不只是疾病──也是家庭重新凝聚的契機 「癌症對一個家庭的影響,從來不只是一場疾病。」癌症希望基金會台中希望小站主任吳佳霖觀察到,罹癌家庭在面對治療與經濟壓力時,可能不經意忽略孩子內心的恐懼與疑問,而親子營正是為了創造一個安全的空間,讓家庭能重新展開關於癌症的對話。今年癌友家庭親子營中區主題「家庭的守護獸」正是基金會希望傳遞的核心精神,吳佳霖主任分享:「團隊最初以『怪獸』象徵癌症的威脅,但隨著活動設計逐步深化,發現『怪獸』也能被轉化為守護的力量。當家庭願意面對癌症、勇於談論、甚至接納它的存在,就有能力將恐懼轉化為愛與希望。」營隊活動以創作為橋梁,引導家庭共創「家庭旗幟」,在經歷過癌症如狂風暴雨的衝擊、撕裂後,再次重建並擬聚家庭的力量,將怪獸轉化成為「家庭守護獸」。吳佳霖主任說:「在這裡,我們看到每個家庭都召喚出屬於自己的守護獸,匯聚一股即使面對脆弱、彼此依然緊緊相依靠的力量,這就是愛與勇氣最真實的樣貌。」 「家庭守護獸」──讓恐懼轉化為愛與希望 此次親子營結合癌症知識教育、情境遊戲以及藝術創作,讓家庭在陪伴中建立正確的癌症觀念,並學會表達情緒與關懷。台中希望小站徐慕怡社工師分享,活動中,參與子女年齡層橫跨幼兒園到高中階段,社工團隊觀察到,不論是活潑的孩童或內向的青少年,都在創作中找到自我表達的方式。有位自稱「空氣」的國中生,兩天的營隊幾乎未發言,卻是家庭守護獸設計的核心成員。徐慕怡社工師說:「這樣的孩子不需要被逼著表達,而是讓他知道,就算沉默,他仍是家庭重要的一份子。」 從不敢示弱到勇於分享  「希望號」航向抗癌重生之路 乳癌病友珮君去年確診乳癌,確診初期選擇隱瞞病情,默默就診,不願讓孩子擔心。所幸,在這段艱難的旅程中,先生始終陪伴左右。當珮君在第二次化療後開始掉髮,先生毅然剃髮陪伴同行,笑說:「一起剃髮後,我們就是並肩作戰的戰友。」這份無聲的體貼,成為家人面對風暴的力量,也成為最溫暖的風景。孩子們也以行動表達關懷,共同面對治療帶來的改變。國三的哥哥說:「自從媽媽生病後,我變得更加關心她的心情。每當看到她身體不適卻仍故作堅強,心裡總是特別不捨。現在的我會盡可能多為家人分擔,盡自己的力量,以行動守護家人。」而國小五年級的小女兒曾主動捐髮給癌症希望基金會,「雖然有點捨不得,但能幫助別人很有意義,長大還要再捐。」先生笑著補充:「我們開玩笑說,也許妹妹捐的頭髮最後做成了媽媽的假髮。」而這也讓孩子親眼見證:愛與善意,最終都會回到彼此身上。 在親子營中,珮君一家為家庭旗幟命名為「愛玩客」,守護獸則取名為「希望號」。珮君分享:「我們相信,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要懷抱希望。讓這份希望傳遞給家人與身邊的每一個人。」小女兒也天真地說:「希望守護獸可以把病痛帶走,守護媽媽、也守護我們全家。」一句童言童語,也是大人們最堅強的力量來源。這段歷程不僅讓一家人更緊密,也提醒了身邊親友重視自身健康。珮君先生說:「如果我們的經驗能讓別人少一點遺憾,那就是最有意義的事。」 凝聚愛與行動,台灣安進志工團伴癌友家庭重拾希望 今年親子營活動也再次凝聚台灣安進志工隊的愛心同行,以實際行動陪伴癌友家庭,攜手注入支持與力量。吳佳霖主任表示,安進志工的參與令人深受感動,其中多位志工已連續多年投入,「他們在陪伴家庭的同時,也在互動中重新看見生命與陪伴的價值。」 安進志工 Julie 與 Nina 分享,參與親子營活動讓她們深刻感受到愛與陪伴的力量。Julie 表示,看著孩子們真誠投入創作、用心表達對父母的感謝,讓她重新體會醫藥工作的意義──「藥物能延長生命,而愛與希望,更是讓家庭走得更遠的力量。」Nina 則提到,有位孩子在活動中分享:「球不落地,絕不放棄。」這句話令她深受感動,不僅象徵家庭在面對挑戰時的韌性與信念,也提醒自己在忙碌生活中,別忘了關懷家人、珍惜當下。 台灣安進總經理韋立格(Daniel Villegas)表示:「今年是台灣安進成立十週年的重要里程碑。十年來,我們持續深耕癌症治療的創新和照護,致力將生物科技轉化為改變生命的力量。很榮幸連續五年成為癌症希望基金會的公益夥伴,透過志工行動支持癌友家庭,讓關懷化為力量,讓希望在陪伴中延續。這段旅程讓我們更堅定以照護病患為使命,為病患與家庭帶來真正的改變。」 圖/第18屆癌症希望基金會親子營帶領癌友家庭一起召喚心中的守護獸,讓恐懼轉化為愛與希望 圖/癌症希望基金會親子營病友珮君先生曾毅然剃髮陪伴抗癌,無聲的體貼成為家人面對風暴的力量

綠色和平「希望號」抵台 宣導珍惜海洋資源

綠色和平「希望號」抵台 宣導珍惜海洋資源#希望號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航遍世界推動環保工作的綠色和平船艦「希望號」9日抵達小琉球,開放小琉球漁民參觀,透過與漁民互動,了解目前漁業狀況。10日上午,屏東縣縣長曹啟鴻偕同琉球鄉鄉長蔡天裕,並率縣府員工,登上希望號參觀,與綠色和平成員交流漁業議題,了解國際環保組織的工作以及全球海洋資源危機。曹啟鴻表示,屏東是漁業重鎮,小琉球漁民更是遍佈世界各地,而目前海洋資源正面臨嚴峻的挑戰,我們實在需要讓資源回復,為漁民找出一條路,讓島上的漁業文化、生計能夠得到照顧。 環保團體「綠色和平」指出,101年二月到四月,綠色和平訪談東港、綠島、小琉球50位沿近海鮪釣漁民,並發布《愚民政策 苦漁民》報告。大部分受訪漁民皆表示,近年來無論捕獲量或魚體大小都在持續下降,多數漁民認為原因為高度迴游的鮪魚在遠洋就已被過度捕撈,以致迴游至臺灣數量減少。過去十年,臺灣遠洋漁獲量下降逾一成,在太平洋的漁獲量下降近兩成,而大目鮪、黃鰭鮪與長鰭鮪較十年前減少17至40%。許多漁民明確表示,由於資源的衰退,不希望下一代再從事漁業工作。 綠色和平海洋專案主任顏寧表示,臺灣作為全球遠洋漁業強權,在中西太平洋擁有數量最多的漁船;鮪魚對臺灣遠洋漁業至關重要,一年就可為臺灣帶來220億臺幣的外貿出口值,東港的黑鮪季也是臺灣盛事。因此,鮪魚一旦減少,不但將打擊臺灣漁業與漁民,也將影響臺灣的經濟。 綠色和平表示,臺灣遠洋漁業年產值423億,其中鮪魚佔了的九成,然而臺灣在中西太平洋這個提供全球六成以上鮪魚來源的主要漁場,所捕撈的主要四種鮪魚中,大目鮪、黃鰭鮪、長鰭鮪已在去年被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列入瀕危物種紅皮書中,若持續捕撈,恐導致絕種。 顏寧補充說明,綠色和平走訪東港、小琉球等地深入了解漁民所面臨的困境。我們期望與屏東縣政府攜手推動永續漁業,並且呼籲漁業署應於區域漁業組織支持國際保育方案,才不會讓臺灣被國際趨勢淘汰。而「希望號」結束東亞之旅第一站韓國後,於上周來到臺灣,停泊基隆港開放民眾參觀,短短三天吸引了三千名民眾參觀,小琉球之行結束後將前往香港,繼續推動永續漁業工作。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