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

春天疲勞易上身 快吃小米、豆腐補充元氣

春天疲勞易上身 快吃小米、豆腐補充元氣#小米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隨著春天的到來,在中醫觀點上,此時節氣正巧與肝相通,適合養肝,但若沒有好好保養,恐會容易感到疲倦,甚至誘發其他疾病,因此,中醫師建議民眾除了要養成早睡早起、適度運動的習慣外,在飲食上也可以多吃豆腐、黃豆、小米、深綠色葉菜類等,來補充元氣。肝功能宣洩失常 恐易疲倦、過敏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吳佩青醫師表示,中醫認為春天的節氣與肝相通,當肝疏通宣洩功能失常的話,全身就會逐漸感到不舒暢、容易疲倦,甚至影響消化系統,誘發原本的慢性疾病、精神疾病或過敏性疾病;肝氣橫逆而氣鬱化火時,就容易生氣動怒、口乾、頭痛,也就是肝火旺、火氣大;而肝血不足則會產生失眠、心悸、頭暈、眼睛乾澀等症狀。 多吃糙米、綠色蔬菜 有助於補充元氣至於該如何養肝,中醫表示應以早睡早起、正常作息、適度運動為原則,且晚餐後盡量避免飲用咖啡、茶或含酒精的飲料,睡前不閱讀帶刺激性的書報雜誌或電腦,也不要想今天的煩惱和明天的工作,保持心情平和。在飲食方面建議多補充元氣的食物,例如:糙米、胚芽米、小米、馬鈴薯、南瓜、紅棗、麥芽糖、蜂蜜、扁豆、黃豆、豆漿、豆腐、牛奶、乳酪、深綠色葉菜類等。 中藥茶飲、穴位按摩 也能有助於提振精神除了基本的養肝原則外,吳佩青醫師建議民眾,也可運用中藥茶飲、穴位按摩來達到疏肝理氣、提振精神的功效,只是當疲倦程度較為嚴重,出現發燒、畏寒、喉嚨痛、全身肌肉無力、廣泛性頭痛、非發炎性關節痛或睡眠障礙等時,就要盡速就醫檢查,以免延誤治療時機。 ●人參茶/ 人參3錢、紅棗3枚,以200㏄熱開水沖泡,燜浸半小時,可回沖到無人參味道,但孕婦、感冒、有發炎性疾病者不宜使用。 ●補血黃耆茶/北耆5錢、當歸1錢、紅棗3枚、枸杞2錢,以500cc熱開水沖泡,燜浸半小時,可回沖,但孕婦、感冒、有發炎性疾病者不宜使用。 ●穴位按摩/中醫認為「頭為諸陽之會」,所以,可透過按摩位於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點處的百會穴,來疏通經氣,另也可用梳子由前往後梳,或用吹風機吹百會穴1~3分鐘,不要太靠近頭皮以免燙傷,也可以用手指指腹輕敲30下,促進頭部的氣血流動,提升活力。

比稻米更營養!小米助消化、顧腸胃

比稻米更營養!小米助消化、顧腸胃#小米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米飯一直以來都是台灣人賴以生存的主食來源,而米的種類從紫米、小米、糙米到池上米等多到數不完,其中小米更原住民古老且神聖的作物,不僅能當作主食,也是釀造小米酒的主要原料,且營養師表示,它還擁有礦物質、維生素等豐富的營養素,是在稻米中找不到的,若是作為主食,還能幫助腸胃消化吸收。小米助消化 可改善腸胃不適問題林沛賢中醫師表示,小米富含了許多礦物質、胺基酸、維生素等營養素,除了有入脾胃、助消化的功效外,還可以幫助胃吸收,不僅對於腸胃功能不佳的人來說可降低刺激性外,就連剛生完產的媽媽,也可改善產後易便秘、脹氣等腸胃不適的情形。小米、五穀米 助產後婦女補充營養小米雖可取代主食,但由於大家並不習慣,常常煮一煮就變成小米粥,和大家熟悉的白米飯有落差,因此,中醫師建議民眾,可與白米飯一起煮,或是選擇市面上販售的五穀米或全榖米,不但可截長補短,補足各種穀物缺少的礦物質、纖維素等,最重要的是能夠吃到更充足的營養,是大家主食的最佳選擇。此外,剛生完產的媽媽,因為禁忌較多,在飲食上必須多加留意食物的屬性,因此,能吃的青菜種類較少,所以,此時也可多吃小米製品,來補足攝取不均的營養素。小米與雞湯共同燉煮 口感滑順又健康小米的烹飪方式,除了一般大眾最熟悉的小米粥外,其實它還有許多其他的新煮法,林沛賢中醫師表示,將小米加入雞湯中燉煮,澱粉釋出後,可以增加湯的黏稠度,湯頭會變得比較滑順,口感也提升不少,變的有點像濃湯一樣,也是好吃又營養的新選擇。

拒毒澱粉! 在家也可自製勾芡料理

拒毒澱粉! 在家也可自製勾芡料理#小米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採訪報導)毒澱粉事件造成人心惶惶,包括粄條、肉圓、黑輪、粉圓、豆花、粉粿、芋圓及地瓜圓等八大類食品都遭點名,許多民眾一聽到澱粉就聞聲色變,台北醫學大學藥學系教授楊玲玲表示,若害怕問題澱粉吃下肚,不坊在家自製天然澱粉,還可吃得健康。 楊玲玲說,若擔心太白粉、地瓜粉、玉米粉等常用澱粉摻有順丁烯二酸,但又想品嘗濃湯、咖哩雞、酸辣湯等勾芡美食,其實用家裡的白米就可以做出勾芡料理,只要1杯白米加上3-4杯的水,用果汁機打成漿,分袋包裝可冷凍保存3-4天,想做勾芡料理時,拿出1包使用即可。楊玲玲更指出,糖尿病患者可選擇發芽米,具有降血糖效果,而小米可健脾、開胃、消食,也是不錯的選擇。民眾開始拒絕毒澱粉食品,不過對於先前早已吃下肚的食物會不會有毒害也成為擔心的問題之一,楊玲玲說,除了多喝水之外,也可多吃西瓜、帶籽冬瓜等食物,除了幫助利尿排毒外,冬瓜還可提升免疫力。(圖片來源/記者劉麥文攝影)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