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糾

醫糾不斷 每天近2個醫師被告醫美居多!

醫糾不斷 每天近2個醫師被告醫美居多!#醫糾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民眾與醫師之間的醫療糾紛,始終沒有停過!根據台中市衛生局的統計,每年約協助調解100件醫糾案,平均1個月約10件,其中以診所的牙科、美容醫學最多,佔近來調解案的一半,因這2類為自費項目居多,民眾對於術後效果期待大,若沒有仔細說明、溝通,常出現期待與實際的落差,導致醫療糾紛產生。而醫院的案件多為急診、外科、內科、婦產科、兒科等傳統大科,因為醫院常處理比較複雜的病情,若家屬人數較多,溝通時得到的資訊不一致,也容易發生糾紛。每年五百餘件醫糾新增案件另外,根據醫審會醫事鑑定小組統計,全國每年約有560件醫療糾紛定案,平均約一天有1.5名醫師被告,確定有罪者僅0.7%,一件案件審理平均3-5年,如果家屬和醫師雙方不服判決繼續上訴,恐怕要再拖5-10年的審理期,對雙方來說可是一種極大的精神煎熬。為了預防醫療糾紛的發生,衛生局今年4月輔導臺中、彰化、及南投3縣市成立中區醫療糾紛關懷小組,邀請賢德、維新、成美、順安、佑民、東華等15家地區醫院,加入「關懷醫糾小組」,能在第一時間主動向病患及家屬詳加說明病況、給予關懷,以良好的溝通化解爭議。臺中市政府衛生局局長黃美娜表示,民眾一但遇上醫療糾紛問題,可先透過各醫療院所的溝通平台尋求協助、或者藉由第3方公正單位衛生局、區公所、醫師公會進行協商,或者由臺中地方法院「醫療糾紛調解制度」展開調解,若3項管道都無法達調解,最終才進入訴訟程序。 

醫糾訴訟平均耗時三年?醫改會:借鏡德國

醫糾訴訟平均耗時三年?醫改會:借鏡德國#醫糾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為了減少醫療糾紛訴訟的案件,並且增加民眾對於各單位處理醫糾的信任度,和解的成功率,醫改會召開記者會呼籲,國內處理醫糾的方式,應學習德國經驗將「行政調查、初步鑑定、專業調解」三合一的機制,納入地方衛生局調解必要程序,藉以提升民眾信任度與和解成功率,取代現行搓圓仔式的調解。否則就算法案通過,醫糾官司恐難減少。其中,台大法律學院教授沈冠伶說,一般民事訴訟第一審平均耗時六個月,醫療訴訟卻平均得拖上三年,對於醫病雙方都是折磨。但醫糾往往涉及病人非死即傷的結果,加上醫療是具有高度專業知識門檻及醫療過程的隱蔽性,有如「密室中的密室」,因此,一旦發生糾紛,除非是醫療內行人,民眾是很難判斷過程中是否有所問題,也苦無管道尋求協助,只能訴諸司法訴訟送請鑑定以釐清事實真相,造成醫病雙輸。因此,何博基醫師與台大副院長王明鉅也表示,醫糾新制度的設計應滿足病人對真相的渴望、減輕醫事人員坦承錯誤的恐懼、建立可分享學習醫療錯誤的文化。他們甚少遇過病人表示不用了解過程發生什麼問題而直接開口要錢的。對病人來說最重要的是要瞭解真相,才能判斷後續該如何走下去。對此,台大法律系教授林鈺雄呼籲,不鑑定就沒真相、沒真相就不調解。建議應立法將調解與鑑定結合,並採「鑑定先行」、「免費利用」等原則,而非要求民眾自費才能鑑定,才可能導引民眾走此途徑來避免訴訟,也才能藉由鑑定統計而協助醫界建構除錯機制。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