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保護

創傷後壓力症 失憶是自我保護機制

創傷後壓力症 失憶是自我保護機制#自我保護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國片「返校」是最近全台熱映的電影,據媒體報導觀影人次已超過100萬,影片劇情也成為民眾熱切討論的話題。衛福部苗栗醫院心理師余錦星觀片後指出,劇中男主角魏仲廷每經拷打後,只要閉上眼就會重複進入相同的惡夢中,無法想起與事件有關的重要部分。女主角方芮欣一再浮現過去片段影像,卻記不起與事件有關的經過,每當接觸到與創傷相關的事物就會引發激烈生理反應,對某些事件感受卻又過於表現情感麻木疏離。上述皆為創傷後壓力反應的表現。余錦星臨床心理師表示,國片「返校」除傳遞戒嚴時期,政黨為鞏固政權所做的行為、白色恐怖事件,以及轉型正義意涵之外,他也窺見影片中主角因創傷事件所誘發的精神症狀,並藉此呼籲民眾了解及正視「創傷後壓力症」問題。創傷後壓力症 需精神科醫師評估余心理師解說,依據精神疾病診斷準則第五版(DSM-5),個案曾直接經歷或目睹一嚴重事件後,出現一再經歷與事件有關的經驗,例如惡夢、突然憶起創傷片段。會對引發創傷事件回憶的人、事、時、地、物,表現出逃避、麻木或無法記起。身體反應過度警覺,出現易怒、無法專注、焦慮、失眠等。這些症狀不只對個案造成心理上極大痛苦,也會對個案的生活、人際、工作能力有很大的影響。症狀在創傷後馬上出現,時間超過三天,稱作為「急性壓力症」。若持續一個月以上,即稱為「創傷後壓力症」。但實際的診斷,仍需要精神科醫師進一步的評估。遺忘或失憶 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保護機制「創傷後壓力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簡稱PTSD,又稱創傷後遺症)是指人在經歷過情感、戰爭、交通事故等創傷事件後產生的精神疾病。「返校」影片中一句旁白「你是忘了,還是害怕想起來?」,雖然失憶是逃避罪惡感的表現,卻也是人類與生俱來保護性機制運作的一種,藉以減輕事件帶來的痛苦。而一句:「忘了過去,好好向前看不行嗎?」此句話也是臨床上很多家屬對個案的期望,希望個案可以忘卻過去的傷痛,重新開始,從此過著正常的生活。「創傷」比一般人知道的更為普遍一般人會覺得PTSD不會發生在自己或身旁的人,但其實它距離我們一直都不遠。因為相同事件在每個人心中的主觀體驗是不一樣的,當個體的身心無法應對威脅且出現極端壓力反應時,就易產生創傷後的症狀。從輕微的頭痛、頭暈、胸悶不適…,到心悸、恐慌、鬱悶、失眠等症狀,嚴重時也可能會合併其他精神疾病,包括焦慮症、恐慌症、憂鬱症等,並導致個體的社會生活功能出現障礙。有些創傷隨著時間經過,與良好自我照護,雖能夠自我恢復,但症狀若持續惡化,那就有就醫治療的必要。個案治療三步驟目前治療創傷壓力症的方法有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目的是改善情緒障礙、身體不適,並協助個案回歸正常的生活功能。藥物治療有緩解情緒及改善不適症狀感受的功效。心理治療在建構安全的環境下,協助個案學習適當的因應技巧,大致治療三步驟為:1.建立安全感,穩定個案身心狀態。2.整理創傷記憶。3.整合身心的痊癒與成長到新生活中。最後,余心理師提醒,在現實中,壓抑、逃避,不能帶來痊癒。但過度舔食傷痛,也會為個體帶來更多的痛苦,並延續影響到身旁的他人。唯有真實面對過去,接納自己及事實,以適當正確方式因應所處環境,放下自己的執念或對他人仇恨,生活才有邁步向前的可能。

兒少安全風險多 學齡前學會自我保護

兒少安全風險多 學齡前學會自我保護#自我保護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前陣子台中一所私立幼兒園驚傳5歲男童觸摸6歲女童下體事件;然而此非單一案例,去年某私立幼兒園也曾6歲男童摸同齡女童私處的案件,純真的孩童卻出現疑似性騷擾或猥褻事件,幼齡化的現象令人驚訝、更讓家長擔憂!因此家長應教育學齡前孩子保護自己的正確觀念、合宜的人際互動,以及發生當下如何求助。兒少性侵猥褻案例多 學齡前也不能鬆懈學齡前孩子容易因為好奇或不懂身體界線,而做出觸碰他人身體甚至私密處等不當舉動。父母在驚訝之餘,更應該從學齡階段就開始教導孩子擁有自我保護觀念、合宜人際互動與、發生當下如何求助及身體界線等教育規劃,以降低危險與繼續傷害的發生。身體的哪些部位是比較親密的人(例如爸媽、阿公阿嬤)才可以碰觸的地方(例如:嘴唇、臉頰),還有哪些地方是除了洗澡以外,大家都不能接觸的禁制區(例如:下體、胸部、大腿內側等)。有時候孩子因為對身體界線不是那麼清楚,加上爸媽又是親密的人,無法分辨哪裡可以摸哪裡不行,所以親子必須加以演練,加深孩子的印象。逾三成孩童 曾在校遭遇不適事件幼兒園是孩童皆受正規教育的場所,在校可能遭遇的風險遠比大人想像的多且複雜,例如同儕霸凌、校園性騷擾、老師權勢霸凌甚至性侵害等問題。家扶基金會今年4月針對全台國小至高中職學生所進行的「兒少自我保護的態度與行動(兒少版)」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高達34%的兒少「曾在校遇到不好事情不想上學」,另高達16%表示「曾有人未經我同意碰觸我身體而感到不適」。因此,性侵或性騷擾事件比起外顯的身體傷害等虐待,更需要師長多一份警覺和留意。教導孩童提升自我保護能力大人無法隨時隨地陪伴孩子提供全方位的保護,因此我們除了努力建立友善且安全的環境,更需要依適齡培養孩子自我保護的能力,以下原則提供給家長:1)建立「身體界線」的觀念:學齡前及國小低年級的孩子,需優先幫助他們知道不應該讓任何人隨便碰觸自己的身體,而自己也不隨意碰觸他人,侵害身體自主權。可透過繪本、影音等多元教育媒材管道,輔助孩童學習。2)養成「行蹤報備」的好習慣︰外出時不要跑遠或到危險的地方去玩;不要隨便接受陌生人的東西,並且注意不讓孩子落單 。 3)培養「大聲求救」的勇氣:要讓孩子面對自己的感受做因應,學習勇敢拒絕的方法,在兒少生活圈可及的場所,都需演練教導如何向大人求助。兒少保護的積極預防策略,就是讓他們能在第一時間保護自己,防止可能的傷害、更杜絕事件繼續發生。孩子不應只是事後等著大人幫忙的「受助者」,要能成為可以真正保護自己的「英雄」!

恙蟲病致死率達六成 謹記4招自我保護

恙蟲病致死率達六成 謹記4招自我保護#自我保護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雖然臺灣全年皆有恙蟲病的病例發生,但以往都是4~5月病例數開始呈現急遽上升,7月時到達最高峰,且隨著清明節將至,民眾掃墓祭祖或至山區活動時,皆可能接觸到恙蟎孳生的草叢環境,所以,建議民眾在皮膚裸露部位塗抹防蚊液,以防止恙蟎叮咬。注意!恙蟲病致死率達6成彰化縣衛生局表示,恙蟲病又稱為叢林型斑疹傷寒,是由立克次體引起的疾病,但並不會直接由人傳染給人,而是人類遭具傳染性之恙蟎叮咬後,恙蟎唾液中之立克次體透過叮咬傷口而感染人類,約經過9至12天潛伏期後,開始出現病症。一般來說,常見病症有猝發且持續性高燒、頭痛、背痛、惡寒、盜汗、淋巴結腫大、有時也會併發肺炎或肝功能異常、恙蟎叮咬處出現無痛性焦痂,發燒1週後皮膚出現紅色斑狀丘疹等,除此之外,有時也會併發肺炎或肝功能異常,且在沒有經過適當治療的病患中,死亡率可高達6成。因此,衛生局也提供以下4大預防方法: 1)在野外時,最好穿著長袖衣褲,並儘量避免將皮膚暴露於外。2)進入恙蟎猖獗地區時,可塗抹驅蟲藥品,藉此防止恙蟎叮咬。3)離開易感染地區後,儘快沐浴並換洗全部衣物。4)民眾若身體不適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旅遊史,以免延誤治療時機。

清明掃墓防恙蟲叮咬 4招自我保護

清明掃墓防恙蟲叮咬 4招自我保護#自我保護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今日是清明節,民眾掃墓祭祖或至山區活動時,應穿著淺色長袖衣褲,皮膚裸露部位塗抹防蚊液,以防止恙蟲叮咬;離開草叢後儘快沐浴並換洗全部衣物,作好保護措施即可減少感染的機會。 恙蟲病致死率高達6成南投縣衛生局指出, 恙蟲病並不會直接由人傳染給人,是被具傳染性的恙蟎幼蟲叮咬時,立克次體經由恙蟎唾液並透過叮咬部位的傷口進入人體而感染。 症狀包括:猝發且持續性高燒、頭痛、背痛、惡寒、盜汗、淋巴結腫大、恙蟎叮咬處出現無痛性的焦痂、一週後皮膚出現紅色斑狀丘疹,有時會併發肺炎或肝功能異常。在沒有經過適當治療的病患中,死亡率可高達6成。 因此,衛生局也提供以下4大預防方法: 1)利用個人防禦方法,避免被具感染性的恙蟲附著叮咬:包括穿長袖衣褲、靴子、手套等;並每日沐浴換洗全部衣物;如發現手、足等部位有被咬的傷口,可塗抹含有抗生素物質的軟膏,減低發病。 2)在特殊地區如營地周圍的地面、植物、礦坑建築物和地方性疾病的流行區使用有效的環境衛生用藥。 3)剷除雜草,尤其在住宅附近,道路兩旁以及田埂等人群接觸頻繁的草地。如情況容許,可用焚燒法減低恙蟲密度。 4)於恙蟲密度降至相當少的數量後,即進行滅鼠工作,以降低人類暴露於恙虫的感染機會。 衛生局提醒民眾,從事戶外活動需進出或接觸草叢環境,應落實自我保護措施,避免感染恙蟲病,如有出現疑似恙蟲病的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史,或有無出入草叢等暴露史,以提供醫師臨床診斷之參考。

愛運動也要顧安全 運動傷害不可不慎!

愛運動也要顧安全 運動傷害不可不慎!#自我保護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體育班的學生,往往在不同的運動領域擁有長才,雖然運動是一件好事,不過在運動的同時,也不要忘記自我保護,以免導致運動傷害,光田綜合醫院復健科醫師林青茂表示,近來因運動傷害就診的青年學子為數不少,前陣子甚至有同一高中體育班的學生「揪團」來治療的情況,因此要提醒喜愛運動的學子們,運動時不可不慎。林青茂醫師表示,3個月前,台中某體育班簡姓學生擅長舉重,但最近持續出現關節疼痛的症狀,到醫院就醫檢查後,竟發現自己同時罹患了半月軟骨、內側韌帶、前十字韌帶的連鎖性傷害,這種運動傷害在臨床上有個驚悚的名稱叫「膝關節三不幸」。而另一位擅長短跑跨欄的同班同學也因為長時間慢性下背疼痛的毛病而到醫院看診,這位同學一直認為自己只是運動強度或頻率太高引起的下背肌肉發炎,自恃著年輕體健而不予理會或休息,沒想到經X光檢查後,才得知自己的椎弓解離,若不趕快治療,恐怕留下終生的病根!林青茂醫師解釋,脊椎排列就有如樓層一般,前有椎間盤,後有脊韌帶及小關節上下連接,環環相扣,後側脊椎結構最脆弱的點在椎弓一個叫「狹部」的地方,平時活動時慢慢累積下來的微小傷害,都有可能造成狹部的斷裂。較嚴重者會因為長期失去後側脊椎的支撐力,而導致椎體向前解離滑脫,壓迫脊髓神經,引發坐骨神經痛。所幸這兩位同學經過2~3個月的復健治療與配戴適當護具保護傷處後,疼痛指數、肌耐力、關節活動度、下肢平衡靈敏度都有十足進步,  林青茂醫師指出,運動傷害的主要原因包括:從事高衝擊性的活動、運動過量、運動場地設施不安全、身體結構或個人體質等。若發生運動傷害時,建議傷患立即掌握,保護受傷部位、讓患部好好休息,減少活動以降低患部的血液循環,使發炎腫脹的程度減輕、受傷後第一時間冰敷,除冰敷外,也可對患部進行加壓減輕腫脹的程度、抬高傷部加上冰敷與壓迫,能減少血液循環至傷部、利用彈性繃帶或三角巾等材料固定傷處,避免因移動造成傷勢惡化。最後林青茂醫師也提醒青少年族群,運動前要適度有效熱身,運動後要針對運動主肌群進行適度冷身,切莫忽略運動傷害對骨骼肌肉發育造成的長遠影響。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