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鬱

不睡覺亂花錢 季節過度害的

不睡覺亂花錢 季節過度害的#躁鬱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季節交替,氣溫濕度的改變幅度較大,若出現心情煩躁導致失眠、亂花錢行為,可能是季節過渡期導致躁鬱症惡化的表現。精神科醫師提醒,憂鬱、躁鬱等精神疾病困擾的朋友在季節交替之際病情容易波動,建議民眾多出外走走、適度照光,保持適當的晝夜及生活節律是保養之道。勿停藥物 應規律回診接受評估治療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心身醫學組醫師蔡昀霖表示,情感性疾患患者常在季節交替之際病情變化,憂鬱症狀易在秋、冬惡化,躁鬱症的躁期則在春天好發,這段時間復發的病人相對平時確實會多一些,在此時節,病人切勿停用精神科藥物,應規律回診接受評估治療,家人亦應多關心病人情緒及症狀,適時協助就醫,避免精神症狀復發。躁期時數天不睡覺、亂跑、亂花錢躁鬱症又稱為雙極性情感型精神病,是相當常見的精神疾病,躁鬱症患者的躁期常在季節變換時發作。躁鬱症患者平時一如常人,在躁期時,可能數天不睡覺、到處亂跑、亂花錢、活動量大,招惹事端,甚至攻擊別人,讓家人不得不帶他就醫;鬱期常見的症狀包括失眠、心情沮喪、對平常嗜好失去興趣,思想悲觀,嚴重時還有厭世想法或自殺行為等。避免因為天氣不佳而足不出戶 有變化就快就醫蔡昀霖醫師呼籲,季節交替時,如果有固定服用藥物的患者,在症狀變化需要調整劑量時,應先與醫師溝通調整,平常避免因為天氣不佳而足不出戶,最重要的是觀察自己的症狀,一發覺有變化就盡快就醫。同時家屬應多注意病人是否有規律服藥及情緒症狀變化,多給予病人關懷,若病情復發時能及早接受治療,規則的服藥,多數精神疾病症狀都能獲得改善。

兒時過動症未治癒 恐工作挫折就想跑!

兒時過動症未治癒 恐工作挫折就想跑!#躁鬱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致筠/採訪報導)每個國小班級中,幾乎都有1~3個特別調皮搗蛋的學生,彷彿像個彈簧般怎麼樣也坐不住;事實上,這些孩童並非家長管教不周,而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患者。一旦錯過國小這段黃金治療期,長大後恐會引發更多問題,如逃家、翹課,甚至是犯罪等行為。5成長大仍存症狀 低自尊、社交障礙根據研究發現,有些ADHD孩童會隨著年紀增長、發育逐漸改善,但卻有百分之50的患者長大後仍存在部分症狀。對此,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兒童精神科醫師葉啟斌表示,由於小朋友在幼稚園、低年級時,症狀侷限於單純過動、衝動、注意力不足;但若拖到小學過後,隨著課業壓力、人際關係,可能會出現低自尊、缺乏學習動機及社交障礙。不只如此,當學習環境改變、交友圈擴大;有些症狀還會變得更複雜,包括:焦慮、憂鬱、逃家、翹課等,甚至出現退學、違規、犯法,吸毒等不良行為。葉醫師說,許多當兵後因憂鬱症、躁鬱症調單位、提前退伍的患者,都是因為過去曾有ADHD症狀,但卻從未接受治療,以致當兵受到壓力、管教時無法忍耐適應。壓力大、調解差 演變憂鬱症台北榮民總醫院關渡分院身心科醫師劉弘仁也說,孩童時期有ADHD症狀,進入社會職場也會比其他人辛苦;由於自我調解能力差、不易專注,只要遇到不順遂、挫折,就會選擇轉移跑道,變成工作一直換來換去的情況。但是,也有許多ADHD患者能夠專注於自己的工作上且表現亮眼;因此劉醫師強調,父母在子女成長階段,應讓他們多方學習才藝、從中培養興趣。而目前國內所核可的藥物治療分為兩種,「中樞神經興奮劑」如利他能、專思達及「非中樞神經興奮劑」如思銳;研究證實皆不會有成癮問題,且不影響孩童生長。另外,曾接受藥物治療的ADHD孩童,日後自尊心、社交能力及學業都比未接受治療者表現得好;因此,唯有透過早期治療、控制,才能預防後續複雜化。

躁鬱、幻想 10警訊助你發現失智症

躁鬱、幻想 10警訊助你發現失智症#躁鬱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隨著台灣老年人口逐漸增加,失智症人口也逐年上升。失智症是一群症狀的組合,這些症狀主要有兩大類,第1是認知功能退化,包括:記憶力、語言能力、注意力的減退等。第二是行為異常及精神症狀,包括:個性改變、妄想、幻覺、憂鬱、躁鬱、衛生習慣改變、失眠、食慾、性慾改變等。當症狀嚴重程度足以影響病人的人際關係與工作能力,就稱為失智症。北市聯醫忠孝院區神經內科洪嘉蔚醫師解釋,失智症可分為4種類:●神經退化性:如大家最熟知的阿茲海默症。●血管性:如中風後產生的失智症。●混合性:神經退化性合併血管性。●其他特定原因:如維生素B12或葉酸缺乏、甲狀腺功能異常、神經性梅毒等。失智症10大警訊  不可不知由於失智症症狀是漸次發生、逐漸加重,發病初期常常會被忽略。因此,洪嘉蔚醫師提出失智症的10大警訊包括:1)記憶減退影響到工作2) 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3)言語表達出現問題 4)喪失對時間、地點的概念5)判斷力變差、警覺性降低 6)抽象思考出現困難7)東西擺放錯亂 8)行為與情緒出現改變9)個性改變 10)活動及開創力喪失洪嘉蔚醫師也提醒,家中長輩若有出現上述症狀,應盡速帶其就醫,才能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因為失智症患者的治療與照護是一條相當漫長的路,家有失智症患者,家人生活也會有相當大的影響。

憂鬱患者突然變開朗? 小心恐是躁鬱症

憂鬱患者突然變開朗? 小心恐是躁鬱症#躁鬱

(優活健康網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自從1年多前丈夫因車禍驟逝,54歲的林女士一直陷於憂鬱的狀態,但日前到醫院回診時,卻顯得精神煥發,不但打扮光鮮亮麗,而且侃侃而談,一改之前總是垂頭喪氣、沉默寡言的狀況,醫生雖然為她走出陰霾而開心,卻也不免擔心,有可能是躁症發作。大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陳廣鵬醫師表示,林女士之前來看診時,總是不施脂粉、垂頭喪氣,大部分時間都處於沉默的狀態,偶爾用低得很難聽得清楚的語音,訴説心中的抑鬱,或是失眠、酸痛等身體的不適,生不如死的悲嘆,與後來的轉變有極大的差別,判定應是情緒由憂鬱逆轉為躁症。陳廣鵬表示,躁病發作的症狀包括活動量過分增加、精力旺盛、性需要增加,睡眠的需要量減少、好講話、滔滔不休、易怒、注意力分散不易集中,或易受外界的干擾而改變話題,異常高亢興奮的心情、過分慷慨、隨意花錢或盲目地投資、思考飛躍、千頭萬緒,同時有許多念頭在腦中湧現流竄,自我過度膨脹、自許為無所不能而有誇大妄想,虛妄且不切實際等。陳廣鵬將林女士原本使用的抗憂鬱劑停用,改以情緒穩定劑治療,並提供病患及家屬疾病衛教。在持續治療兩週後,症狀慢慢緩解,恢復平靜的情緒與合宜的言行。陳廣鵬指出,研究顯示,超過60%的躁鬱症患者在發病前三個月內,曾經發生過生活中的重大創傷,也許是一個急性創傷,也許是長期累積的慢性壓力,或缺少社會支援等。創傷指數以親人死亡、離婚、感情失落及失業為排行前幾名。較早發病的躁鬱症患者一開始多以憂鬱期為主,並且通常會經歷多次憂鬱期之後才會有輕度狂躁。陳廣鵬表示,大部分的躁鬱症患者會經歷多次發病,而且無症狀期的長度通常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短。陳廣鵬提醒,急性發病期過後,患者通常會恢復至平常樣子,因此患者及家屬可能因為對疾病缺乏了解,或因藥物副作用而自行停藥,造成疾病復發。呼籲家屬應該給予患者適當支持,幫助患者養成服藥習慣,若是家人對患者採取敵視、過分批評或干涉的態度,反而容易導致舊病復發或病況惡化。

情緒異常激昂鬱悶 當心出現躁鬱症

情緒異常激昂鬱悶 當心出現躁鬱症#躁鬱

人的情緒難免有高低起伏,但若不是因藥物(如興奮劑等)或特殊因素(如甲狀腺疾病)引起,其持續時間過長,甚至影響日常生活功能、工作或學業,這時可能就要懷疑是否得了「躁鬱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藥劑科總藥師梁蕙文表示,所謂「躁鬱症」是指曾出現情緒過度高昂、急躁的躁症,其中大部分患者也會在某一時期出現情緒過度低落、鬱悶的憂鬱症,所以躁鬱症又稱為「雙極型疾患」,病患會週期性的呈現躁症或憂鬱症。一般躁期第一次發病的平均年齡為21歲,超過80%的躁鬱症病人,一生中會有超過4次的發病期,但兩次發病期間,情緒是穩定正常。梁蕙文醫師指出,通常治療躁鬱症是以情緒穩定劑為主。情緒穩定劑可以治療及預防躁鬱症再發,但依症狀不同,常常須合併其他藥物治療。例如躁症發作時,除情緒穩定劑外,可能須合併抗精神病藥物治療。鬱症發作時,會合併抗憂鬱藥物治療。失眠及焦慮時,也會合併使用安眠藥物及抗焦慮藥物。梁蕙文醫師提醒,除了藥物治療外,改變生活型態、飲食習慣及參與相關心理復健活動,亦可避免疾病再發,病人及家屬應注意的重點包括:1.日常生活方面,規律攝取必需胺基酸及富含蛋白質的食物,適量補充維他命及礦物質。每週至少3次規律的有氧和重量訓練。2.避免使用容易引起情緒波動的物質及藥物,睡前避免喝酒或咖啡。3.學習放鬆治療、壓力降低技巧、按摩、瑜珈等,面對壓力事件能自我調適,避免因身心壓力造成疾病發作。4.鼓勵病人參予個人、團體和家庭心理治療及人際關係與認知行為治療。5.了解躁症及鬱症的早期症狀,症狀發生即時回診。梁蕙文還說,在藥師諮詢案例中,病人或家屬常問:「病情穩定,可不可以不要服藥?」、「服藥後感覺疲倦、嗜睡、手抖等,可不可以自行停藥?」。面對這種現象,藥師會提醒,未經評估,病人因為自行停藥而造成疾病復發的百分率,在半年內可高達5成以上。醫師強調,病人不可因病情穩定就停藥,劑量調整或藥物改變應經由醫師評估,才能漸進式減少藥物種類及劑量。對副作用方面的處理,可打電話向藥師諮詢解決之道,如果真的不能忍受時,可請醫師調整藥物。梁蕙文醫師最後提醒,躁鬱症病人若能有良好服藥配合度,與醫師及藥師等專業人員密切配合溝通,藥物治療可將躁鬱症復發率降至最低,情緒可以控制在相當良好狀況,甚至與常人無異。

憂鬱症 新世紀的三大疾病之ㄧ

憂鬱症 新世紀的三大疾病之ㄧ#躁鬱

憂鬱症藥物治療機轉又有了新突破!歐盟委員會已於上月(2月)通過一個具類褪黑激素效果之成年人抗憂鬱症藥物1的上市許可,未來可望為廣大的患者,更有效的舒緩憂鬱症及因憂鬱症而產生之睡眠障礙及焦慮等困擾。■ 憂鬱症目前之藥物治療瓶頸由於憂鬱症的產生,被認為與血清素、正腎上腺素、多巴胺等神經傳導物質的異常有關係,故目前憂鬱症藥物包括最早期的三環抗鬱劑,另外還有四環、可逆性單胺氧化酵素抑制劑(MAOI)、選擇性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劑如百憂解、樂復得、克憂果等(SSRI)、及選擇性血清素暨腎上腺素回收抑制劑(SNRI)如速悅等,均是藉著增加腦內單胺神經傳導物質的深度,來達到治療憂鬱的效果。儘管這些抗憂鬱劑對70~80 %的重度患者都有療效,但卻面臨許多治療瓶頸,如藥物反應緩慢,一般至少要服用二至四星期後才開始產生穩定的治療效果,且在症狀緩解後應持續治療六至九個月,之後必須再與醫師討論是否停藥或持續服藥,以免病情復發。另外,使用抗憂鬱藥物也常容易使患者過於亢奮而影響睡眠,導致醫師必須額外開立安眠藥,不但增加患者的經濟負擔,也可能產生藥物依賴等問題。此外臨床上亦常見患者抱怨有偶發的眩暈、噁心、性功能障礙及胃口抑制等等的不適,增加憂鬱症治療的困難性。■ 新藥物的機轉在此新藥物的大型國際研發計畫中,共納入約6,000名成年憂鬱症病患。台灣亦參與該藥物的PhaseⅢ研究,包括林口長庚、基隆長庚、台北榮總、台大、彰基等大型醫院,針對該藥物對憂鬱及失眠治療之療效及副作用進行一年半的臨床實驗。根據研究顯示,此類褪黑激素藥物的作用機轉,在於它能同時針對褪黑激素接受器 (MT1與 MT2)有促進作用,以及對血清素接受器(5-HT2C) 產生拮抗的作用。褪黑激素是由大腦中心之松果體產生的特殊賀爾蒙,能幫助人體調節生理時鐘,在夜間分泌可以使人產生睡意;而血清素接受器(5-HT2C)則具有調控血液中血清濃度的功能,當血清濃度不正常時,人就容易產生亢奮或憂鬱等極端的情緒。因此,藉由促進褪黑激素分泌,及調節血清濃度上之雙重功能,理論上可幫助憂鬱症患者調節生理時鐘,減輕因憂鬱症造成的睡眠障礙。世界衛生組織已預估公元2020年,憂鬱症將名列引起失能與早夭的第二主因。同時,憂鬱症也被公認是新世紀的三大疾病,與癌症及愛滋病並駕齊驅。根據美國心理衛生研究院的研究報告指出,一般人口憂鬱症終生盛行率為15%,女性約為男性的兩倍;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層,平均發病年齡為40歲,正值人生精華時期。林口長庚睡眠中心及精神科黃玉書醫師表示,近半年來,因景氣衰退及失業等問題,最近的門診求診人數有增加趨勢,尤其是中年男性的患者求診的比率也有增加的情形。一般典型的憂鬱症有下列幾種徵兆:一、暴飲暴食或沒有食慾,使得一個月內體重改變5%以上。二、每天都嗜睡或失眠。三、行為躁動不安或呆滯遲緩。四、每天都覺得疲倦、虛弱無力、沒有精神。五、過多的罪惡感,覺得自己是沒有價值的人。六、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判斷力變差,無法下決定。七、自殺念頭。醫師建議,若發現自己或身邊親朋好友有上述狀況,應避免拖延,儘早尋求專業醫療協助。目前這顆新藥物phaseⅢ的臨床研究已結束,歐洲方面相關研究報告相繼發表,台灣的臨床實驗結果尚未正式出爐,但在國外的臨床研究報告顯示此藥對憂鬱症患者或伴有睡眠障礙的問題是有療效性的。故此新藥已於今年2009年二月正式通過歐盟委員會,取得歐洲上市許可,希望未來衛生署通過上市後,可嘉惠更多的憂鬱症患者。

東方心理學 善用”禪學”管理身心健康

東方心理學 善用”禪學”管理身心健康#躁鬱

有人說20世紀是焦慮的世紀,21世紀則是憂鬱侵襲的年代,承受焦慮憂鬱之輪番侵擾的現代人,如何找到心靈及生命的出口,則是心理衛生工作者責無旁貸的責任。高雄立市凱旋醫院臨床心理師 - 陳淅山表示,他自己在思索解套妙方時,發現中國文化固有的禪宗正是不二法門,因禪宗給現代人的滿足就如山中的清泉來洗滌人們心靈的塵埃,給予精神上的舒暢;也讓現代人的生命得到返樸歸真的清淨出口。禪在哲學上可以說是對本體的一種頓悟,在生活上,禪強調行住坐臥,無一不是禪,重視實際生活的實踐。  由於禪俱有使人免於焦慮憂鬱的困擾,因此也心理治療的作用,戴秉衡教授稱禪為直覺式的心理治療,就因為禪能將人類心靈本來就擁有的直覺式領悟力及適當行為表現的潛能給予解放出來。  相傳禪的起源是這樣子的。有次釋迦罕尼在靈鷲山說法,特地拿出一朵金波蘿花,不發一語,聽眾一時茫然,只有迦葉會心微微而笑。這時釋迦便說:「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就這樣,一種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直覺式心理治療,便在拈花微笑之間誕生。中國禪的祖師達摩,也曾這樣的開導為焦慮所苦的學生慧可。慧可問達摩:「我的心不安,請幫我安」。達摩反問:「請把心拿來,我幫你安」。陷入紛擾思緒的慧可,不知怎麼回答,只好說:「我找了很久,可是仍找不到我的心」。達摩答:「我已經把你的心安好了」。這時慧可頓然覺得他的心已經安多了。原來禪講求的是赤子之心,一切反求諸己,使個案當事人經由明心而見性,進而安身立命。臨床心理師陳淅山強調,其實我們日常生活中也常有接觸到禪機。也許一首喜愛的老歌,或因接觸到一幅美麗、自然靈秀的山水畫,使你頓然覺得心身泰然,彷彿生活突然覺得亮麗起來,一切事物都覺得是可愛及美好的;這樣自療的現象,便是所謂的「禪機」,也就是接觸到禪的時機。可見禪不離生活,常在剎那間產生的頓悟心境,就是處於「禪境」。禪悟常是電光火石般閃爍腦海,也彷如瑜珈術拙火上身般,瞬間溫暖豐潤了你的身心,然一旦凝思,卻往往稍縱即逝,找不到其機微的諦義。幸而經唐朝(618~907)至今千百年的發展,禪學已成為一種有學理、有系統、綿遠密實的生活禪了,值得有志於禪療、禪學者探求。如近年來流行於精神醫療界的森田療法,美國名治療家羅傑士(Carl Rogers)的當事人中心「我汝一體」治療法,也取經中國禪學;甚至更早期的大師如楊格新精神分析派的人類深層集體光明潛意識也有禪味,其他如德國完形派,西方存在意義治療等,均有治療技術上及哲學上的殊途同歸,而一般坊間寺廟也常有禪修書籍的出版品或禪修活動的舉辦。  禪的精神可以用四句話來說明它的含義,「不立文字,教外別傳。」陳淅山說,意思是禪不是文字和教義所能傳達,而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透過禪師的指月、棒喝,和當事人內深有的同盟關係,發揮當事人的直覺力,獲致頓悟而產生療效。  近代禪學大師,鈴木大拙有所體悟並把這種直覺力(Self -Awareness),描述為「只見月光下的樹木和我,皆澄澈透明。」各自展現出樂活生命的風華和光彩。

一分鐘自我檢測 算算你的”心情溫度”

一分鐘自我檢測 算算你的”心情溫度”#躁鬱

或許你我身邊有些人正獨自在面對生命中的難關,甚至感到痛不欲生、無路可走;只要你我願意傾聽,伸出溫暖的雙手,就有機會弭平生命消逝的遺憾。近來衛生署自殺防治中心正努力宣導「自殺防治守門人」的三步驟:一、主動關懷、積極傾聽,二、適當回應、支持陪伴,三、資源轉介、持續關懷。希望人人都能成為自殺防治的守門人。為了協助民眾能在情緒出現困擾時及早察覺、及時尋求協助,衛生署自殺防治中心提供了一項簡易而便於自我檢測情緒的工具,稱為「心情溫度計」,用以下幾個題目來評分:奇美醫院精神科 - 謝光煬醫師、林進嘉主任指出,個人可依以下六題嚴重程度評分:完全沒有0分、輕微1分、中等2分、厲害3分、非常厲害4分。1. 感覺緊張不安2. 覺得容易苦惱或動怒3. 感覺憂鬱、心情低落4. 覺得比不上別人5. 睡眠困難,譬如難以入睡、易醒或早醒6.有自殺的想法大家不妨仔細回想最近一週當中這些問題造成困擾或苦惱的程度,然後圈選出最能代表自己感覺的答案。接著計算1至5題的總分:0-5分:身心適應狀況良好;6-9分:輕度情緒困擾,建議給予情緒支持;10-14分:中度情緒困擾,建議轉介精神科治療或接受專業諮詢;>15分:重度情緒困擾,建議轉介精神科治療或接受專業諮詢。( 至於第六題,自殺意念則是附加題,採單獨計分。若前五題總分小於6分,但第六題評分為2分以上時,仍建議轉介精神科治療或接受專業諮詢。) 謝光煬醫師、林進嘉主任表示,奇美醫學中心精神科向來以大台南地區民眾的身心健康為己任,在衛生署自殺防治中心與台南市衛生局大力推廣「心情溫度計」的當下,自不能置身事外。期盼民眾都能認識「心情溫度計」,定期自我檢測,並分享給身邊親愛的家人和朋友。即日起永康院區及台南院區的門診候診區也提供「心情溫度計」的衛教單張,以便病患及家屬可以自我檢測,若有疑問即可就近向工作人員探詢。 認識自己,愛護別人,就從「關心」開始。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