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急促

三成兒童確診後久咳不停、易疲倦,醫:不可輕忽新冠肺炎的長遠影響

三成兒童確診後久咳不停、易疲倦,醫:不可輕忽新冠肺炎的長遠影響#呼吸急促

新冠肺炎在進入3月後一直處於高原期,確診與死亡人數仍起伏不穩,疾管署在3月12日公布上一週新增了408例確定病例與60例死亡病例,死亡個案當中有一名1歲沒有接種XBB疫苗的孩童,發病到不治的病程僅有短短5天。疾管局持續呼籲民眾盡快接種XBB疫苗做好防護,另一方面,兒科門診感染人數同樣也有增加趨勢,更有住院個案,醫師也呼籲家長務必留心孩子狀況。 馬偕紀念醫院兒科部主任紀鑫醫師表示,門診觀察到孩童感染新冠肺炎的數量與前一年同期相比,明顯增長,兒童一旦染疫,比較嚴重的表現會有像是咳嗽出現哮吼聲、聲帶發炎(燒聲)、呼吸急促等,如果孩子有上呼吸道症狀千萬不可輕忽。另外,急診病患也有增加情形,以馬偕醫院來說,從去年秋冬至今呼吸道疾病的患者一直很多,進一步檢驗後,約有5~10%是新冠肺炎患者,如果發現是新冠肺炎患者就會集中照護,避免發展成重症的風險。 不可忽視新冠肺炎對兒童的長遠影響 接種疫苗仍舊是降低感染、重症風險的最好方法,隨著疫情再度升溫,疫苗保護刻不容緩,紀鑫醫師指出,以門診中年滿六個月至十二歲的孩童來看,打疫苗的孩童數量確實有微幅增長,但疫苗覆蓋率仍不足。 3月初有2名分別為1歲及6歲兒童的新冠肺炎死亡案例,都沒有接種XBB疫苗,為今年首見,疾管署特別提醒,雖目前沒有證據顯示JN.1比其他變異株更具殺傷力,但家長仍不能忽略新冠肺炎這個難纏的「兒童隱形殺手」。 有不少民眾以為即便確診新冠也只像小感冒一樣,而輕忽了長期影響力,紀鑫醫師提醒,以兒童來說,從臨床觀察確診後最大的問題就是出現長期咳嗽、明顯疲倦感的狀況。除臨床發現之外,根據國際研究統計數據來看,確診後的個案中有30%在三十天甚至延續到九十天都還存在咳嗽與疲勞的症狀,因此,絕不可小看新冠肺炎的病毒的長遠影響。「長新冠的症狀在沒有施打疫苗的個案身上更明顯,有打疫苗者確實發生長期症狀的機率較低。」 學生群聚確診風險高,籲配合校園接種計畫 紀鑫醫師強調,即便已確診過或是先前有施打舊版疫苗的民眾,當超過三個月,體內中和抗體濃度就會慢慢降低,因此需要再接種XBB疫苗才能延續保護力。XBB疫苗已被證實保護力達50至70%,預防重症、住院風險更達70%。如果不滿12歲的孩童想要接種疫苗,則需依照疫苗的適應症核准規定接種疫苗。 紀鑫醫師也提醒,如果身邊有發燒狀況者,就可能發生群聚感染。為提升學童群體免疫力,目前一些縣市都有結合教育處調查,持續提供民眾便利接種服務,媒合疫苗合約院所入校接種,疾管署也鼓勵家長讓孩童接種XBB新冠疫苗來提供保護。 (圖/馬偕紀念醫院兒科部主任 紀鑫醫師)

心臟不舒服⋯躺下反而越來越痛?醫揪可怕「心包膜炎」1狀況超危險

心臟不舒服⋯躺下反而越來越痛?醫揪可怕「心包膜炎」1狀況超危險#呼吸急促

日前,一名38歲女性因劇烈的胸痛和不適感就醫,患者描述胸部有明顯的刺痛感,尤其在咳嗽、躺下或深呼吸時會更嚴重,必須要坐起或向前傾時,疼痛才會有所緩解。病患還提到了一些其他的症狀,包括疲勞、輕微發燒和呼吸急促,尤其嘗試躺下時會感到明顯呼吸急促。後續,在急診抽血檢查沒有明顯的心肌酵素異常,不像典型的心肌梗塞,經過初步診斷為「心包膜炎」。

RSV主攻「這年紀」嬰幼兒,醫:1警訊為關鍵,惡化轉肺炎機率高

RSV主攻「這年紀」嬰幼兒,醫:1警訊為關鍵,惡化轉肺炎機率高#呼吸急促

RSV是一種「呼吸道融合病毒」,主要是透過飛沫或者接觸傳染,平均1個人可傳給4個人,傳染性強。馬偕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紀鑫說明,9月入秋後門診因為RSV就診的病患就達四分之一多。 「呼吸道融合病毒」是當病毒感染到上皮細胞時,會使得細胞脫落融合導致發炎,因此會發生相關症狀。紀鑫表示,RSV好發族群為2歲以下嬰幼兒,症狀會有像發燒、流鼻涕、咳嗽、有痰,最主要的指標就是會發出咻咻的「喘鳴聲」,類似像是氣喘的狀態。 呼吸急促有痰的哮喘聲需高度警覺 RSV最需要注意的部分就是常一下子轉惡化,如果本來只是輕微咳嗽突然轉為喘跟痰多且食慾不振就要特別注意,尤其是年紀較小、早產兒、先天性心臟病、慢性肺病、免疫缺乏的孩童,更是高危險族群。 上呼吸道疾病比較:  一般感冒 症狀:咳嗽、流鼻涕、發燒(不一定發生) 病程:2~3天 危險性:視感冒病毒而定  RSV 症狀:咳嗽(有時會到要吐的程度)、流鼻涕、發燒(不太高燒)、有咻咻的「喘鳴聲」,容易轉惡化至下呼吸道感染導致喘、呼吸急促、食慾不振 病程:4~14天 危險性:有細菌感染導致肺炎的可能,年紀越小越危險 新冠肺炎 症狀:咳嗽、喉嚨痛、發燒(較高)、易吐、因聲帶發炎而有明顯「哮吼」式咳嗽 病程:3~10天 危險性:要注意併發症,但較不會有細菌感染 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黃玉成也說明,根據2009~2011調查資料,RSV就佔孩童感染的42~43%,幾乎將近一半。2歲以下的嬰幼兒如果感染RSV,更要注意咻咻的「喘鳴聲」,就是轉嚴重的跡象。 RSV長效單株抗體獲歐盟通過 值得慶幸的是,歐盟委員會日前已核准由賽諾菲與阿斯特捷利康共同開發第一個適用所有嬰幼兒的RSV長效單株抗體Beyfortus(nirsevimab)。 紀鑫說明,這是一種人類基因重組的抗體,可作用在呼吸道病毒上抑制其進入細胞,以往也有單株抗體,但主要用於像是早產兒等特殊族群,但現在新的疫苗已經可用於所有嬰幼兒,且只要施打一劑即具有約5個月的保護力,並降低下呼吸道70%的感染率。 不過紀鑫提醒民眾,除了打疫苗,少去人多的地方、勤洗手仍舊是預防上呼吸道感染的最佳方式。黃玉成也強調,上呼吸道感染較難馬上分辨是哪一種病症,且孩童又是發病後相當容易惡化的族群,建議大人如果有上呼吸道症狀,在家也要戴口罩、勤洗手,是保護孩子的最佳方法。

腹部氣脹 出生2天竟胃穿孔

腹部氣脹 出生2天竟胃穿孔#呼吸急促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名出生才2天的男嬰,因先天性血管不良,導致胃缺血缺氧而局部壞死穿孔,到院時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全身性蒼白,經X光檢查,發現腹腔內充滿氣體,醫師判斷消化系統有破洞,在切除約4/5的胃後,已經可以正常喝奶,體重也增加500公克。血壓偏低、發炎指數偏高、哭聲弱澄清醫院新生兒加護病房主任黃元韻表示,該男嬰到院時的血液循環不是很好,血壓偏低、發炎指數也偏高,出現全身性蒼白且哭聲無力微弱,腹部氣脹,必須由小兒外科緊急開刀,否則會有生命危險。澄清醫院小兒外科主任林雨利指出,男嬰腹腔中滿佈黃色的結塊,且胃部組織已破了一個洞,男嬰已呈現敗血症現象,清理出黃色結塊並將胃部切除約4/5後,才救回小嬰兒一命。胃患部薄弱 乳液脹破胃壁流到腹腔林雨利主任解釋,腹腔內的黃色結塊是嬰兒餵食奶水後與胃酸綜合後,從胃部的破洞流出,由於該男嬰先天性供給胃部的血管不良,在母胎中其胃尚未運作,一出生後胃就開始運作,有可能在缺血缺氧的胃患部已呈薄弱現象,當一開始餵乳後,乳液就脹破單薄處的胃壁,流到腹腔裡。該男嬰手術成功後,術後的照顧就交給新生兒加護病房醫護人員,黃元韻主任表示,一開始以全靜脈營養照護該男嬰,7天後再從水到奶水餵食,經住院一個月,該男嬰由原本的3000公克體重增加至3500公克而順利出院,目前該男嬰每3小時的食量已達100西西的奶水,身體健康。注意營養均衡、少量多餐黃元韻主任指出,像這樣出生2天就胃部切除4/5的嬰兒,基本上要注意營養均衡,最好的方法是少量多餐,隨著男嬰長大,胃部會再擴大,吃固體食物仍需多加注意,並且需定期回診。

不可不知!發燒、呼吸急促是心病警訊

不可不知!發燒、呼吸急促是心病警訊#呼吸急促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日前,一名剛出生7天的女嬰,因發燒、呼吸急促住院治療,而入院檢查時發現有明顯的心雜音,立即安排心臟超音波檢查,結果發現是先天性心臟病-膜邊型心室中隔缺損,後來,在醫師給予利尿劑和強心劑後,病情已慢慢獲得控制和改善。對此,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小兒科王嘉慶醫師表示,小朋友在做身體檢查時,偶爾會發現有心雜音,這是因為血流通過心臟振動而產生的聲音,並不全然是異常,有時候心臟構造正常的小朋友,在生病發燒或激烈運動後,也可能產生心雜音,但心雜音中不乏有些情況是因心臟構造異常所致。心室中膈缺損 在先天性心臟病中佔2成一般來說,正常心臟有左右兩個心室,中間有心室中膈做為分隔,而所謂的心室中膈缺損,指的是心室中膈上有了破洞,是常見的先天性心臟病,在所有的先天性心臟病裡約佔了20%~25%,且依據缺損的位置有不同的分類,其中最常見的是第二型或稱膜邊型,但對於東方人來說,主要是以第一型特別多。王嘉慶醫師表示,心室中隔缺損大小會影響症狀出現的時機。小的缺損可能終其一生不會有症狀,只有在聽診時可能會被聽到心雜音;較大的缺損可能在嬰兒時期造成餵食困難、呼吸喘、盜汗、體重成長過慢、容易疲勞,嚴重時則會因併發心臟衰竭及肺高壓,而有發紺、胸痛、呼吸困難等症狀。缺損部分大 恐會引起心衰竭在治療方面,小的缺損通常不需要治療,僅需定期追蹤,確定沒有其他併發症,且有些較幸運的病患,在追蹤時缺損會完全自行癒合;而較大的缺損若引起心衰竭症狀,通常會先給予藥物以控制症狀,部分的缺損在追蹤時會自行變小,但有一部分則會因持續心衰竭,而必須及早接受手術治療。

睡一睡胸好痛!小心自發性氣胸

睡一睡胸好痛!小心自發性氣胸#呼吸急促

台中林新醫院心胸血管外科周宏滔醫師指出,所謂氣胸,乃是指因空氣逸出,積蓄在肋膜腔中使肺葉受壓迫,而造成肺塌陷的一種胸腔疾病。臨床上可從發生胸痛、呼吸急促,甚至到呼吸衰竭的嚴重急症,而究其發生的原因來說,則可概括分為創傷性,如刀、槍刺傷和車禍、墜樓等,因肺實質、氣管、支氣管、食道破裂,空氣逸出造成;還有醫源性,則是在醫院中因治療、檢查、手術等操作所形成;若無外因自然發作,則稱為自發性氣胸。(圖:左下肺氣胸)根據統計,自發性氣胸常發生於休息或睡眠狀態,況且大部分求診的病人,並無確切可追溯的原因可尋,也因此我們稱之為「自發性」氣胸。臨床上,根據患者肺臟有無潛在之病變,可再細分為原發性及續發性兩大類。後者如肺氣腫、哮喘、轉移性肋膜病灶、肺纖維化或肺結核等,而前者是因為存在有肋膜下氣泡所造成。周宏滔醫師說,原發生自發性氣胸一般較容易發現於高瘦之年輕男性,尤其合併有抽煙習慣者身上。可能的發生率,大概每十萬人中有八至十位,男多於女,有家族傾向,而氣胸的發生如前所述,病人可感覺急性發作之胸痛、胸悶或呼吸困難等。自發性氣胸的臨床處置,包括有觀察、胸管引流及手術治療等幾種方式,主要的考慮在於氣胸的程度、吸收恢復的情形、有無合併症,以及手術的風險評估等。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