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激躁症

排便障礙,別誤以為「宿便」

排便障礙,別誤以為「宿便」#大腸激躁症

主流實證醫學並無「宿便」一詞。事實上,我們每日吃的東西並不是全部都會進入大腸,當食物進入胃後,會短暫停留,慢慢被切割、磨碎、分解,然後被動地進入腸道。在小腸及進入大腸前,有用成分被腸子吸收,那些不被吸收的成分才形成糞便,最後由肛門排出。所以大腸是容許「糞便滯留」,大腸主要功能是水分之再吸收、膽酸鹽及碳酸鹽化合物的處理。台東基督教醫院腸胃科醫師 梅彪祥指出,由於腸道保留很多與人體共生的有益生菌,透過腸道下段的腸膜淋巴系统,製造出人體必需的抗體。這些抗體可以清除許多外來的致病物質,保衛人體健康,抗體會隨著腸道分泌液不斷的排出,清除附著腸內有害物,是人類腸道最佳天然屏障。所以糞便滯留在腸道皺接處,會產生毒性宿便,而人類需要經常自行加工,清除宿便的說法是很難成立的。其實糞便滯留影響身體健康不是由於所產生的毒素,最主要的影響還是情緒與感覺的困擾。心理學家解釋排便是身體胃腸道與心靈對話的過程,對話建立過程源自幼兒人格發展的「肛門期」,也是價值觀與感性判斷的人生起跑點,涉及許多人生價值觀建構與喜好理念的成長,這項私領域決策取捨運作過程,是透過身體內部複雜化學訊息傳達及相互制衡作用。大腸激躁症有三種表現型態,即所謂「便祕型」、「腹瀉型」和「便祕及腹瀉混合交替型」,年輕婦女較多是「便祕型」,所以大腸也會激躁哦!精神病理學者認為病因始自幼兒人格發展的「肛門期」受創傷,影響成年後的排便認知,產生糞便滯留的困擾,在生活受挫折時,會加重排便障礙的症狀,在強烈自律改善價值觀的驅使下,住住會帶出錯誤的行動,以致身心靈受創,影響生活品質。大腸激躁症的「A、B、C」表現,包括腹痛(Abdominal pain)、排氣(Bloating)或腸鳴、經常性便祕(Constipation)等。另外患者可能會合併一些上消化道的煩躁症狀,如非心因性的胸口痛、胸口灼熱、吞嚥困難等,或者有一些非腸胃道症狀,如疲倦、泌尿系統或婦科的主訴症狀。因為大腸激躁症是群組症狀的集合,因此鑑別診斷必須要先排除其他潛在危險的胃腸道疾病。

腸激躁症候群

腸激躁症候群#大腸激躁症

李先生是一位35歲男性。多年來一直為反覆發作的腹痛及腹部不舒服所苦,每次發作時總是伴隨著硬便或便秘、大便解不乾淨(裡急後重)、解便要很用力、有便意感時就急於上廁所等症狀,有時候會感覺腹脹,甚至可以看到腹部脹起來。這些症狀雖然在解完便後可以稍微緩解,但是很快又會再來。李小姐是一位30歲的職業婦女,也有相似的困擾,只是症狀發生時是以軟便或腹瀉為主。她一直以為是吃壞肚子,但是即使她很小心飲食,仍然時常發作。他們都看了很多醫師,做了很多檢查,吃了很多藥,但是效果卻很有限。所以他們開始懷疑自己得了癌症,情緒受到很大的影響。這些症狀也影響了工作、交友,甚至睡眠,讓他們非常的煩惱,也很難啟齒。其實這兩位是得了所謂的「腸激躁症候群」,簡稱「腸躁症」。英文的名稱為Irritable bowel syndrome,簡寫為IBS。何謂腸激躁症候群?腸激躁症候群,又稱為大腸激躁症,簡稱腸躁症,是一種功能性異常的腸胃疾病。其特性是不明原因的腹痛或不舒服伴隨著排便的型態改變。而所謂的功能異常是指以目前的檢查無法發現有任何的器質性病變。它是一種常見的消化道疾患,全世界每五人中即有一人罹患。此症狀影響西方國家人口約15%到22%。雖然,腸躁症可發生在任何年齡的男性或女性,但它好發於青春末期到中年的女性。一般來說,在西方國家,男女的比率約一比二。在東南亞的盛行率似乎比較少一些,但是台灣的盛行率卻與歐美國家相當,約有22%。唯一比較不同的是男女發生的比率相當。腸躁症沒有致命的危險性,也無法看到或客觀的評估。因此,罹患腸躁症的患者常覺得他們的症狀及不適的抱怨不被醫護人員所重視。然而,腸躁症會影響睡眠、工作、性生活、飲食、休閒、旅遊,甚至會引起憂鬱及焦慮。同樣的,腸躁症會引發相當的疼痛並且極度困擾著患者。這些症狀無法以手術的方法解除,也不會導致死亡或轉變成癌症。身體上也沒有任何改變可以檢查的到,而且一些臨床上的檢查皆是在正常範圍內。腸激躁症候群有哪些症狀?腸躁症的症狀以不同程度的腹痛及腸道功能的改變為主。其主要的症狀像是持續的下腹痛、排便習慣的改變、腹部脹滿感或明顯易見的腹脹、老是有解不乾淨的感覺。症狀偶爾會因為進食而加重,但常會隨著排便而有所改善。除了腹痛以外,或許會出現便秘或腹瀉或兩者交替出現的狀況(便秘型、腹瀉型及交替型),會有裡急後重的感覺,覺得大便老是解不乾淨,出現可見的腹部脹大及腹部脹滿感,有時候糞便會帶有黏液。少數患者會伴隨有頭痛、背痛、胸口燒灼感、噁心、倦怠感或頻尿的情形。哪些原因會引起腸激躁症候群?引起腸躁症的真正原因仍然不明。腸躁症的症狀被認為是腸道功能的障礙而非器質性的病變所引起。亦即以現今的技術無法明確的檢測出任何的異常。病患症狀的發作可能與壓力、食物、藥物或腸道感染有關,其中主要的因素可能與情緒上的壓力有關。腸激躁症候群的症狀持續性下腹痛解便後症狀會減輕腸氣或腹脹便秘腹瀉糞便帶黏液如何診斷腸激躁症候群?首先要排除器官上的疾病,所以如果有體重減輕、大便有血、貧血、持續不斷的腹瀉、嚴重便秘、發燒、症狀在夜間發作、有家族性腸胃癌症病史或發炎性腸道疾病,以及超過50歲才發生症狀者,都應接受進一步檢查。如果沒有以上的症狀,而且徵候符合腸躁症診斷標準者,一般不需要進行其他的檢查。診斷的標準以第二版的羅馬診斷準則為主,下表所列的項目即為此診斷準則。腸躁症診斷標準◎在過去一年當中,至少有12個星期或以上* 感到腹部不適或疼痛,並具有以下3項中的2項或2項以上的特徵:排便後腹痛或腹部不適的情形得以改善伴隨著排便次數的改變(變多或變少) 伴隨著糞便質地的改變(便秘或腹瀉)◎以下1項或多項症狀經常出現,且可以用來區別不同型態的腸躁症。這些症狀並非一定要存在,但出現的症狀越多越能確認其診斷:排便次數不正常(每日多於3次或每星期少於3次)糞便型態不正常(塊狀、硬或鬆散不成形、水便)排便不正常(需用力解便,急迫的便意感或解不乾淨的感覺)解出黏液樣的糞便腹脹※並不需要連續12週如何治療腸激躁症候群?目前腸躁症並無法根治,治療的目的在於減輕症狀及減少發生的次數。在此情況下,治療需依照其症狀來診治而且需包含教育、信心的建立、飲食、各種支持性療法、行為治療和藥物治療。教育及信心的建立:首先必須瞭解的是,腸躁症是一種疾患,不該說一般的檢查沒有問題就是沒病。患者應該瞭解這是一種慢性疾患,但不會導致結腸炎、癌症或減少壽命。當面對此疾患時,能夠坦然接受,並與醫護人員共同尋找治療的方法。注意飲食:一項簡短的過去飲食記錄,或是記錄5天至7天的飲食狀況(表3-1),就能呈現其食物問題的所在。一些平常的食物可能與腸躁症有所關聯,但在排除這些食物前,個別的仔細評估是需要的。舉例來說,穀類麥片、小麥製品、乳製品、薄荷、柑橘類水果、柳橙汁、馬鈴薯、番茄、酒精、咖啡、茶和奇異果建議少吃。病患可嘗試一些低脂飲食、蔬菜(避免一些容易引起腹脹的蔬菜)、新鮮肉類製品、魚、家禽類、羊乳起司及羊奶或豆漿。同時,也可嘗試食用薑,因其可減輕腸絞痛、放屁(排氣)、噁心及腹瀉。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良好的飲食習慣可使腸胃道運作的功能更好。每日三餐應定時定量。另外,應避免兩餐之間的點心及宵夜,並避免刺激性的東西。記錄食物及症狀:應記錄一段日子內每日所吃的食物及其症狀,包含排便的次數及糞便的性質、疼痛出現的時間長短和嚴重度。患者應注意有哪些食物會加重其症狀,如此一來,便可以排除會加重其症狀的食物。避免會引起腹脹的食物:1. 避免乳糖及含有人工甘味劑(山梨醇)的食物和不易吸收的碳水化合物,像是甘藍菜和豆類食物。2. 避免吃易產氣的蔬菜,像是萵苣、甘藍菜、包心菜及花椰菜。3. 避免豆類製品,像是豌豆、扁豆及以其他種類的豆類。 4. 避免喝會起泡的飲料,如可樂、汽水。 5. 避免吃穀類麥片、種子類食品或含多種穀類的食物。食用可減輕腹瀉的食物:避免奶類製品、玉米、小麥製品、柑橘類水果、咖啡和茶。避免食用人工甘味劑(山梨醇)。應多吃含麥麩的食物,因為可促進腸子的正常蠕動。含水溶性纖維的食物(如麥麩、糙米、大麥……等等),會增加糞便的量,使糞便在腸內停留的時間久一點,糞便較能成形。食用可減輕腹痛及便秘的食物:增加食物的非水溶性纖維質,像是燕麥、小麥、燕麥粥、乾杏、梅乾和無花果等皆可食用。除非醫師有限制水分,否則建議每日喝上8大杯的水。減輕精神上的壓力行為治療、催眠療法、生理回饋、心理治療都是非藥物的治療方法。患者應認清其壓力的徵候及症狀並確認壓力的來源,進而選擇合適及安全的治療方法,同時醫護人員協助給予適當的建議。另外多運用社會支持系統,例如:家庭支持系統、親朋好友的支持或諮商,也會有所幫助。(本文擷取自「消化道關鍵報告」一書,由原水文化出版社發行)

銀髮族的便秘問題

銀髮族的便秘問題#大腸激躁症

大致說來,便秘是一些症狀,而非某種特定疾病。它可以是很主觀的描述,很難用客觀的標準來界定之。雖然如此,大多數患者對便秘的感覺,包括大便時要很用力、大便成份乾硬、大便次數較少、想解大便時卻解不出以及大便時腹部不適等情狀。目前對便秘並無統一的定義,一般認為大便習慣從每天三次到每週三次都算正常。換言之,若每週排便少於三次或排便時有主觀的不適,皆可算是便秘。為何銀髮族較容易便秘,原因很多,可分述如下:一、一般性的原因:有些中風的老年人長期坐姿或臥床,使得腸子蠕動不易,造成排便困難,導致便秘。也有些長期臥床的老年病人,家屬會訴說患者經常大便失禁或拉肚子,有些醫師就隨意開了一些止瀉藥治療,結果藥愈吃症狀愈嚴重,原來這種大便失禁或拉肚子的起因是長期腸蠕動不好,大便不易排出,久而久之,乾硬的大便在腸內"結實累累",硬是把腸腔堵住,如此則"方便之門"難開矣,一些稀稀的糞汁只好從乾硬的大便周圍滲出,遂以為是大便失禁了。這種情況非但不適合用止瀉藥,反而應該用一些幫助腸子蠕動的藥物才妥當。有些患有心臟衰竭、肝硬化等慢性病的銀髮族,常須限制飲水,但也因此使得日常飲用水份不夠,造成腸胃道內大便乾燥,不易解出。二、大腸的原因:1.) 大腸激躁症候群:患有此症之患者常會抱怨便秘和腹瀉交替發生,症狀時好時壞。2.) 大腸某些段落過長:有些人的大腸段落迂迴曲折,使大便通過不易,造成便秘。3.) 憩室:積在腸中的大便,在腸腔內形成較高的壓力,使得薄弱處的腸壁向外凸出,形成大大小小的空間,稱為憩室。憩室形成後,更易成為大便聚積之處,使便秘更嚴重。4.) 大腸腫瘤:不論良性或惡性腫瘤,都有機會堵住腸腔,使大便難以排泄出來。三、肛門的原因:1.) 肛裂:排便時及排便後肛門口有劇裂疼痛,使患者視如廁為畏途,加重便秘症狀。2.) 痔瘡。四、藥物的原因:1.) 緩瀉劑:有些便秘的老年患者長期服用瀉藥,然而某些瀉藥的成分會造成血中鉀離子過低的副作用,而低血鉀症又是便秘的誘因之一,結果變成瀉藥吃得愈重,便秘也愈嚴重。2.) 鎮靜劑及抗憂鬱劑:許多鎮靜劑及抗憂鬱劑會有便秘的副作用,心情"鬱卒"的老年人本來就容易便秘,若再使用這些藥物,則可能加重便秘的症狀。3.) 可待因:許多老年人長期服用止咳藥丸或藥水,若含有可待因成分,則可能會有便秘的副作用。五、內分泌的原因:1.) 黏液水腫:患者容易便秘,常會有無力、疲倦、皮膚乾燥怕冷、脈搏緩慢等症狀。2.) 糖尿病:糖尿病若併發腸胃道的自主神經病變,患者往往會出現腸胃道蠕動不佳的現象,造成腹脹及便秘的症狀,有時也會伴隨夜間腹瀉的症狀。六、心理的因素:心情鬱悶沮喪及情緒低落是銀髮族常見的心理狀態,這些心理的因素也容易導致便秘。銀髮族便秘的原因林林總總,在預防和治療方面也是因人而異,以下是一些原則性的建議:(1) 平時多喝水、少喝咖啡,因為咖啡會引起腸子痙攣,容易便秘。若無特別禁忌,每天喝至少1500至2000 cc 的水。有便秘的患者,早晨起床,趁空腹時喝兩杯溫開水,效果頗佳。(2) 早晨或中午要有足夠的時間如廁,"黃金屋"內的擺設應賞心悅目,馬桶應力求舒適。(3) 平時應保持樂觀開朗的心情,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4) 多吃含高纖維及高渣的食物,沒事時多作運動,少臥床休息。非得長期臥床的患者,家屬也應幫助勤翻身及按摩肢體,並注意補充飲水,以減少腸子不動的機會。新店耕莘醫院胃腸肝膽科 夏效中醫師表示根據不同的原因給予適當的處置,大多數便秘的患者在經過適當的運動、充足的飲水、及均衡的飲食後,並不需要藥物的治療,便秘的症狀就能得到改善。若是上述非藥物的治療方式無效時,才應考慮藥物治療。服用各種藥物時應小心,某些緩瀉劑勿長期服用,因其可能會變成習慣性,並使控制腸胃道蠕動的神經細胞變性,也可能會造成血中鉀離子過低,而加重便秘的惡性循環!因此最好請專科醫師診視,向醫師詳述病情,醫師開藥時也應詳加說明,以減少藥物副作用造成便秘的機會。

淺談急躁性腸症候群

淺談急躁性腸症候群#大腸激躁症

急躁性腸症候群是種長期反覆腹痛及大腸功能改變為主的疾病,屬於一種常見的腸道功能障礙,男女的好犯率約為1:4。醫學發現,大部分的急躁性腸症候群患者由於腹部會有不適感、腹脹感和排便異常,通常會發生腹瀉或便秘交替產生或以其中一種現象為主的情形,少部分患者的腹痛和腹脹症狀不明顯,而是以腹瀉為臨床主要表現;不但嚴重影響病人生活品質,且由於其治療結果的改善不明顯,常常令患者對醫療人員的醫療方式感到懷疑,因而造成急躁性腸症候群患者到處換診檢查,日積月累下來,造成醫療人員及患者的沮喪是可想而知的。新店耕莘醫院藥劑科 張正賢藥劑師表示,目前造成急躁性腸症候群的確切病因仍不明瞭,患者常主訴剛解便完不久,又想去排便,總覺得排便不完全,同時出現腹痛、腹脹和腸道蠕動異常,不過如排便或排氣可稍微獲得舒解。有時患者也常因情緒壓力或用餐後,產生排便的急迫感或使原本腹瀉症狀更加惡化。除了以上的腸胃症狀外,研究也發現,40%至60%的病患有憂鬱或焦慮的症狀。另外,患者也可能合併有排尿和性功能障礙、疲倦肌肉痛和痛經等症狀。目前,結合飲食、心理與藥物治療的三合一療法,才能提供比較令人滿意的結果。急躁性腸症候群患者平常就要注意哪些飲食會誘發或加重自己的症狀,尤其是乳製品、脂肪及果糖、山梨醇(這兩種難消化的糖類富含於許多蔬菜水果或包裝食品中),要特別小心選擇。同時,患者應修正自己的生活型態,不要喝酒、抽煙,保持均衡飲食及適度運動,學習面對壓力時放鬆自己。雖然急躁性腸症候群可能會持續反覆發作,只要定期接受醫師檢查,如沒有器質性的病變,就不會對生命構成威脅。醫護相關人員應教育病人使其充分明白此疾病,並建立良好醫病關係,使病患認知與疾病共存的策略,讓病人知道自己對症狀的反應態度比症狀本身更重要。

你肚子痛嗎?漫談「大腸激躁症」

你肚子痛嗎?漫談「大腸激躁症」#大腸激躁症

※ 腸躁症診斷標準     一、在過去12個月內,至少有12週或以上的腹部不適或疼痛的症狀(連續或再發),且合併有下列三種情況的兩種:1.) 排便後症狀改善。2.) 排便次數改變。3.) 大便軟硬改變。   二、在有症狀時,至少有四分之一時間發生以下一種或一種以上之症狀:1.) 排便次數改變(大於一天三次或少於一星期三次)。2.) 大便形態改變(硬、塊狀或水、稀狀)。3.) 排便情況改變(須用力、有急迫感、裡急後重)。4.) 有黏液排出。5.) 腹脹或感到腹脹。  天主教聖功醫院 內科醫師群表示,以上這些徵狀大部份起因於腸子的痙攣和比較敏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