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

工時長又外食 男疲勞、無力竟脂肪肝上身

工時長又外食 男疲勞、無力竟脂肪肝上身#男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45歲的黃先生在新竹科學園區上班,近一個月來覺得全身無力、疲勞,因此到醫院就診。經醫師問診了解,雖然患者本身沒有BC肝炎病史,但由於常工作超過12小時,導致飲食及作息不正常,加上常外食、抽菸、喝酒,不僅體重過重,抽血報告顯示其膽固醇、三酸甘油脂皆偏高,同時超音波檢查發現有脂肪肝,嚴重影響黃先生之健康與生活品質。脂肪肝患者 肝癌機率大增大千綜合醫院肝膽腸胃科洪吉來醫師表示,罹患脂肪肝的人口約佔全台成年人口的四分之一,男性發生的機率略高於女性,好發的年齡層在40~60歲之間。造成脂肪肝常見的因素包括:肥胖、高血脂、酗酒、糖尿病、高血壓、不當服用藥物(類固醇、黃體素)、內分泌代謝異常;另外也有少部份罕見的原因,例如:先天性代謝疾病、接受全靜脈營養或迴腸分流手術後、體重減輕過快、化學物質或其他環境因素影響、妊娠急性脂肪肝等。大部分民眾罹患脂肪肝時沒有自覺症狀,多數是上腹部感到不適、腹脹或疼痛、食慾不振、全身倦怠、肝臟位置按壓有痛感等。若忽視脂肪肝之威脅,則罹患肝硬化或肝癌的機率將會大幅提升,因此洪吉來醫師建議,民眾可至醫院接受肝功能檢查和腹部超音波掃描來確診,同時也能作為往後肝病預防的重點。尚無藥物可根治 調整作息、規律運動預防由於目前尚無治療脂肪肝之藥物,患者須透過飲食及調整生活作息來降低肝臟內的脂肪含量。飲食上要限制熱量、脂質的攝取,避免精緻甜食、高鹽份食物及酒類,並補充適當的水份;除此之外,也要維持正常的生活作息及規律運動。洪吉來醫師強調,雖然脂肪肝對身體無立即性的生命威脅,但若置之不理造成肝硬化或肝癌,對健康來說更是得不償失。因此,提醒民眾平日需正常飲食及作息,並維持規律運動,才能不讓脂肪肝找上身。

眼周痛、黃鼻涕5個月 男患鼻竇炎不自知

眼周痛、黃鼻涕5個月 男患鼻竇炎不自知#男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43歲的吳先生左側臉部腫痛,尤其眼睛周圍最嚴重,合併有黃綠惡臭之鼻涕長達4~5五個月,就醫經鼻內視鏡、電腦斷層檢查後診斷為左側慢性鼻竇炎,接受功能性鼻竇內視性手術後,隔天疼痛感即消失。鼻竇炎好發中年人口 4症狀助分辨收治個案的衛福部臺南醫院耳鼻喉科醫師呂宇城表示,在門診病患的主訴中,流鼻涕是最常見的症狀之一。大部分鼻過敏的病患常常是以流鼻水來表現,然而,當鼻涕又黃又臭的時候,就要小心自己是否有鼻竇炎的可能性。他解釋,所謂慢性鼻竇炎,指的是在副鼻竇及鼻腔通道黏膜大於12周以上之發炎狀態,好發於年輕與中年人口,平均年齡為39歲,最常見的4個主要症狀為:伴有惡臭的黃綠色鼻分泌物;鼻塞或鼻充血;臉部疼痛、壓痛或腫脹感;嗅覺障礙等。過敏也易引發鼻竇炎其中以臉部疼痛、壓痛或腫脹感在慢性鼻竇炎的患者當中是最常被提及的情況。除此之外,像是疲勞、咳嗽、睡眠障礙、耳痛、耳脹、頭暈、口臭或牙疼等,也有可能是鼻竇炎的徵兆。上述之症狀常無立即處理之必要性,但在某些情況下,如高燒、視力突然減退、視野變窄、複視、眼凸、嚴重的頭痛或反覆鼻出血時,需要耳鼻喉科醫師立即性的評估及處置。呂宇城醫師也提到,台灣屬海島型國家,空氣潮濕常挾帶許多塵蟎、黴菌孢子等微小生物,容易引起鼻過敏等現象,間接地引發慢性鼻竇炎的發生。藥物、鹽水洗鼻 控制腫脹發炎治療慢行鼻竇炎最主要的目標,是要控制鼻黏膜的發炎及腫脹、維持鼻竇通氣及引流的功能、治療微生物的感染及定植,還有降低急性發作的次數。保守性治療除了鼻類固醇噴劑、表面擴張劑的使用之外,鹽水鼻沖洗也是很重要的治療,可降低鼻涕倒流、幫助移除分泌物,還可以沖走過敏原及刺激物。若藥物使用無效,則需考慮外科手術處理。目前最常使用的就是功能性鼻竇內視鏡手術,可以保留鼻竇通氣的功能以及移除過多的鼻瘜肉,而且外表不會有傷口。

愛喝酒致胰臟功能耗盡 30歲男惹糖尿病上身

愛喝酒致胰臟功能耗盡 30歲男惹糖尿病上身#男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年終時節,正是尾牙、春酒聚餐輪番上陣的時機,不少人會小酌助興,一位30多歲的男性患者,平時靠打零工維生,下工地後最喜歡和同事喝兩杯博感情,一次酒後劇烈腹痛,才知道自己得了胰臟炎,導致胰臟機能消耗殆盡,最終罹患糖尿病。醫師提醒,在歡樂之餘要避免沉迷杯中物,否則一個不注意養成酗酒習慣,就可能會讓惱人的糖尿病纏身。胰臟功能遭破壞 脂肪便包油沖不掉新陳代謝科醫師張涵軒指出,胰臟是一個兼具外分泌與內分泌機能的器官,外分泌的部分,它分泌澱粉脢、脂肪脢、蛋白脢等消化酵素幫助消化,讓人體得以吸收;內分泌的部分,最為人熟知的就是胰島素。一旦胰臟因為反覆發炎被破壞到一定程度,無法分泌足夠的消化酵素,就會產生脂肪便,大便像包了層油般浮在水面上,而且不好沖掉,在內分泌的部份就是罹患糖尿病。張涵軒醫師指出,造成胰臟炎最常見的原因是酒精和膽結石,有一部分找不到原因,其他如高三酸甘油脂血症(TG>1000mg/dL)、高血鈣、腫瘤、自體免疫疾病、藥物等等也有可能造成。口服降血糖藥也無效 醫勸盡早戒酒因為胰臟炎而造成的糖尿病和一般的第二型糖尿病有很大不同,多數第二型糖尿病在剛開始時,可以用口服降血糖藥物來治療,但是因胰臟炎造成的糖尿病,一旦被診斷出來,表示可以分泌胰島素的貝他細胞(βcell)嚴重不足,即使用磺醯尿素類的降血糖藥物也沒有辦法「催」出胰島素,其他類的口服降血糖藥物也效果有限,最終都只能用胰島素來控制。張涵軒醫師提醒,要避免酒精性胰臟炎,唯有戒酒一途別無他法,而已經發生併發症者僅能症狀治療,例如有脂肪便者可以服用消化酵素,慢性疼痛者予以疼痛及精神科的治療,產生糖尿病者予以胰島素注射,以改善患者之生活品質,維持其日常生活之機能。

男長期腹痛 竟是黑色素癌搞鬼

男長期腹痛 竟是黑色素癌搞鬼#男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正值壯年的陳先生,長期有腹痛、便秘的問題,就醫經大腸鏡檢查後,發現竟是惡性黑色素癌搞鬼。醫師表示,黑色素癌的特性即是惡性度高、進展快、確診易延遲,由於人體只要細胞有黑色素之處就有可能病變,不只手掌腳底等皮膚表面,臨床上亦不乏腸道黑色素癌,或因眼花就診才發現眼球黑色素癌、因長期鼻塞才確診鼻腔黑色素癌的案例。確診易延遲 發現時常已遠端轉移台北榮民總醫院血液腫瘤科劉俊煌醫師表示,台灣每年新增約250位惡性黑色素癌患者,多數人確診時,癌細胞已遠端轉移,由於化療效果不佳,導致病情進展快速且預後差。林口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張文震醫師指出,傳統化療與標靶藥物是透過藥物本身直接毒殺或抑制癌細胞,而目前有新的免疫抗癌藥物Pembrolizumab,是國內第一個Anti-PD1免疫抗癌藥物,核准用於無法切除或已出現轉移的患者,經標準治療無效的晚期黑色素癌後線治療。作用是直接喚醒人體的免疫系統,使T細胞可以辨識癌細胞,並加以殲滅,此創新作用機轉,讓陷入無藥可用困境的末期癌患,終於有新的治療選擇。化療存活期短、副作用多 新藥解套他進一步指出,黑色素癌一旦轉移,過去只能用傳統化療,平均存活期僅6到9個月,五年存活率低於1%,且副作用太大;近幾年雖有標靶療法,平均存活期也只有12到13個月,存活依舊不理想。因此,長期存活對轉移性黑色素癌患者來說,過去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一項臨床研究指出,針對540名晚期黑色素癌患進行追蹤治療,使用Pembrolizumab免疫療法者,21%腫瘤出現縮小,反觀化療組卻僅有4%,前者高達後者的5倍。免疫抗癌藥延長存活期 健保未給付張文震醫師表示,這類新一代的Anti-PD1免疫抗癌藥物,可提高腫瘤反應率並提供長期存活機率,和傳統化療相比耐受性較佳、副作用明顯較小,常見副作用主要有皮膚騷癢、紅疹、疲倦等,但仍需注意免疫相關副作用並給予適當的處理,包括肺炎、結腸炎、肝炎、腦下垂體炎等。目前台灣健保給付仍在申請中。

罹雙癌開刀9次 失意男用畫筆重啟人生

罹雙癌開刀9次 失意男用畫筆重啟人生#男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培養正當興趣,能給人追求人生美好事物的動力,而正向態度也被證實可以有效延長癌症患者壽命。為鼓舞更多與癌對抗的病友、家屬,使其能揮別癌症的恐懼,建立情緒抒發管道,更有力量與癌同行,癌症希望基金會舉辦第6屆「彩繪希望」繪畫比賽,邀請癌友、家屬及醫療團隊以描繪生命的無限感動為內容踴躍參賽,分享抗癌圖文,還有機會獲得獎金。罹食道癌、甲狀腺癌 男一度萬念俱灰曾經擔任職業攝影師、開過數間婚紗店、後來轉行任職於建設公司的世明,在4年前因為罹患食道與甲狀腺癌,歷經9次手術,最多一次同時看5科的他,面對癌症曾萬念俱灰,除了疾病所帶來的身體不適與未來的不確定讓他恐懼、不知所措外,因為治療所延伸的龐大醫療費用與中年失業更讓他忐忑不安。在不知未來該何去何從之際,他選擇用畫筆抒發心情,並投稿參賽希望爭取獎金做為生活開銷,此舉不僅讓他獲得「彩繪希望」繪畫比賽首獎的肯定,更讓他成功轉行為職業畫家。世明呼籲病友,面對癌症,把它當作老天爺給的第2次機會,選擇自己喜歡的興趣並努力追求,說不定能開啟第2人生!透過畫筆抒發 堅定治療決心面對癌症所帶來的改變,常令癌友不安、沮喪、失去自信,甚至有癌友因無法適應,萌生中斷或放棄治療的意念。隨著醫學的進步,癌症不再是絕症,故為幫助癌友都能積極治療,癌症希望基金會自2006年起開始舉辦「彩繪希望」繪畫比賽,透過畫筆所描繪的畫與話,幫助癌友建立情緒抒發與心理支持的管道,至今已見證629位癌友及家屬與癌奮戰珍貴的勇氣與永不放棄的信念。癌症希望基金會執行長蘇連瓔表示,治療過程的辛苦加上心理的恐懼,常常讓病友吃不好也睡不好,而病友心理的調適,除了家人、朋友的支持外,最終還是回到癌友自己的療癒,也因此,癌症希望基金會才會每2年定期舉辦一次「彩繪希望」繪畫比賽,透過比賽,除了讓病友、家屬及醫療團隊能以正面的態度面對癌症的考驗,增加康復的機會外,更希望透過得獎作品的展覽與分享,鼓勵更多同在抗癌路上的夥伴。

戒消夜飲料、單車通勤 男成功甩肉30公斤

戒消夜飲料、單車通勤 男成功甩肉30公斤#男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24歲的研究生沈先生,因為課業壓力大,時常藉由吃東西來紓壓,體重飆到120公斤,年初下定決心參加國健署舉辦的健康體重管理計畫,靠著每天騎30分鐘腳踏車代步,再加上飲食控制、戒掉消夜和含糖飲料,成功在10個月內減重30公斤,腰圍也從120公分縮減到正常範圍內的87公分。全國聯手打「肪」 共甩318輛貨車重國民健康署於今年辦理「104年校園周邊健康飲食輔導示範計畫」,由縣市衛生局於轄區內選擇示範學校共98所國中小,在距離學校500公尺以內,針對超商或傳統雜貨店、早餐店、速食店、飲料店進行健康餐飲輔導,並透過學校將本計畫相關健康飲食資訊轉給家長及學生。參與對象包括年齡6歲至64歲體重過重的民眾,每人減1公斤的目標,今年截至11月30日,全國參與人數已達69萬人,累計減重達1115公噸,重量等於318輛小貨車。而原本體重過重及肥胖(BMI≧24 kg/m2)的參與者,透過此健康減重方式回復正常體位(18.5≦BMI<24 kg/m2)達5萬1000人,5年共有359萬人次參加,累積減重5,599公噸,累積超過25萬人次BMI從過重或肥胖變成正常體位,不只幫民眾找回健康活力,也節省因肥胖造成的醫療支出。一年減30公斤 運動不再喘吁吁前述個案沈先生表示,減重前一餐可以吃下3碗飯,且一定要配一塊超大排骨,開始減重後減少飯量及肉量,並且多吃蔬菜、水果,加上改以腳踏車通勤,雖然剛開始減重時覺得很辛苦,但看到體重緩緩下降,不到一年就甩掉30公斤,運動也不像以前喘得那麼厲害,讓他覺得一切都值得,同時也呼籲減重的朋友,找對方法才能持續健康減重!

明知B肝卻沒治療 男肝癌末期開刀也無效

明知B肝卻沒治療 男肝癌末期開刀也無效#男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1名40多歲的病人,當兵時就知道自己有B肝,又有肝癌家族史,卻沒有定期追蹤,直到被家人察覺日漸消瘦來看診,才發現肝癌已惡化到無法開刀的程度。根據國健署統計,每年肝病死亡人數高達一萬三千人,研究也證實B型及C型肝炎是導致肝病的主因。不知自己患B肝 沒症狀常延誤治療然而根據統計,全台近百萬需要治療的慢性B型肝炎,竟然只有17萬人接受治療,肝臟若反覆發炎不治療,恐有肝臟衰竭、肝纖維化加速、肝硬化,甚至於肝癌的風險。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戴嘉言教授表示,肝臟沒有神經分布,身體無法第一時間用疼痛反應出警訊,等到症狀明顯時,往往已經延誤最佳的治療時機。治療率低的另一個原因是,大約有5成民眾不知自已患有B肝 ,可說是肝病防治的未爆彈!戴嘉言教授建議,民眾應定期檢查,及早面對和積極治療。定期追蹤治療 可降低肝硬化、癌症發生率台灣肝臟研究學會會長簡榮南教授表示,根據健保資料庫的最新研究,針對14,395名30~69歲肝炎患者進行追蹤達10年,結果發現患者自2000年開始持續接受治療後,死亡風險值逐漸降低,到了2008年至2011年間,慢性肝病及肝硬化死亡率已降低了22%,肝癌發生率降低14%,肝癌死亡率降低24%,可見治療可降低末期肝病及罹癌風險。簡榮南教授指出,目前B肝治療主要有口服及針劑兩種,口服抗病毒藥物需每日服用,可抑制病毒生長和複製,療程約3年,另一種是長效型干擾素,每週注射一次,除了可以降低病毒量,還能調節免疫系統,療程約1年,建議可與醫師討論,選擇適合自己的治療。肝指數異常、常飲酒 都是高風險群30歲以上未曾施打B肝疫苗,或肝指數異常、有肝炎、肝癌家族史與經常飲酒者等都是肝病高危險群,應定期篩檢,切莫等到出現倦怠、噁心等症狀才治療。簡榮南教授強調,一旦發現B肝,務必要定期追蹤及治療。

34歲男兩度遊走鬼門關 心律不整險猝死

34歲男兩度遊走鬼門關 心律不整險猝死#男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今年才34歲的蘇先生是一間工廠的經理,外表與一般健康的青壯年沒兩樣,也沒有家族病史,卻已經有過2次瀕臨猝死的經驗,回想當時情景,在一陣頭暈、全身無力、冒冷汗後,接著眼前一片黑,送到醫院前甚至一度無心跳、血壓,急救後才撿回一命。心跳過快、過慢 血液無法供應腦部恐猝死根據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統計,台灣約有50萬人有心律不整,更可能引發猝死;臺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心臟內科邱春旺醫師解釋,心跳不規則、心跳過快(每分鐘大於100下)、心跳過慢(每分鐘小於50下),都屬於心律不整。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心房顫動」,佔國內人口比例約1%~2%,約23~46萬人。臺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心臟科醫師張世霖指出,心律不整患者若心臟跳動過快,但血液無法輸送至全身,則會變成無效收縮,就像是心臟停止跳動一般,較輕微的症狀可能會有頭暈、胸悶、疲倦等,若血液無法供應至腦部,嚴重就可能會導致猝死。植入式去顫器 監測心律不整問題張志霖醫師表示,此個案蘇先生因心室顫動的發生而猝死,當時透過裝置「葉克膜」來替代心肺功能,暫時讓他度過危險期;但搶救成功後,重要的是後續治療與追蹤,以蘇先生嚴重的心律不整,通常會建議裝置植入式去顫器,透過即時監測治療心室心律不整,並輔以心導管電燒手術,預防猝死危機。邱春旺醫師說明,植入式去顫器是利用從血管延伸到心臟裡的導線偵測患者的心跳,一旦發現有心室頻脈或是心室顫動的症狀,就會在患者體內施以電擊,像是將當機的心臟重新開機一樣,讓患者恢復心跳,同時也能降低猝死風險。邱春旺進一步解釋,心律不整目前的治療方式以藥物治療和電燒為主,但若是有非常嚴重如心室頻脈或是心室顫動的心律不整,就必須裝置植入式去顫器,然而雖然去顫器大幅提高患者的存活率,但是反覆的電擊,卻也為部分患者帶來痛苦,甚至增加憂鬱的風險。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