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心

容易分心竟跟「大腦類型」有關!帶你檢測「2人格」:用對方法做事

容易分心竟跟「大腦類型」有關!帶你檢測「2人格」:用對方法做事#分心

大腦分成「劍型」和「盾型」,劍型人風險承受能力強、行動迅速的劍型人,往往很容易分心;盾型人因為有點過度興奮,往往非常擅長集中注意力,並關注當下相關的事情。臨床心理學家康乃爾.考恩(Connell Cowan Ph.D.)、臨床醫生大衛.基博(David Kipper M.D.)於《劍型人X盾型人》一書中,整合臨床心理學、臨床醫學與大腦科學研究,解析劍型人、盾型人的不同與因應策略。以下為原書摘文:

以25為時間管理 番茄工作法不分心

以25為時間管理 番茄工作法不分心#分心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國際媒體、全球暢銷書、高效大師、頂尖人士爭相引用的時間管理法-「番茄工作法」,幫個人與團隊提升專注力、精準達標!一個番茄鐘時段該設定為多久?一天能進行幾輪番茄鐘時段?每個番茄鐘時段之間,需要休息多久?作者發現,工作25分鐘、間歇休息5分鐘,是最理想、效率最不會下降的方式。一般人會想一口氣、全力以赴把事情做完,但往往效率不彰,越做越沒勁。番茄工作法之所以有效,在於有助發揮間歇、高強效的專注力,一個番茄鐘只有25分鐘,不可打斷、不可分割,沒有半個或1/4個番茄鐘,每天檢視該做的事,並預先為每項任務規劃需要多少個番茄鐘才能完成。 執行任務時,當一個番茄鐘結束,必須間歇休息5分鐘,馬上放下工作,趁機起來走一走、喝杯水、想一下放假去哪裡玩、跟同事聊天說笑……讓頭腦消化吸收剛才25分鐘的工作內容。但休息時間不可做很費心神的活動,例如:跟同事聊工作,寫電子郵件,打重要的電話……避免妨礙頭腦整合,影響下一個番茄鐘的專注度。如果規劃一項工作超過5到7個番茄鐘,就表示這件事太過複雜,必須拆解成小事項。 實際上,番茄工作法對個人或團隊產能的助益來自數個不同要點,歸納如下。 翻轉對時間的依賴番茄鐘代表提取時間,像是個箱子,把時間的流逝放進去,翻轉對時間的依賴。正是基於這種對時間流逝的打破與反轉,另一種時間版本浮現。藉由有限的時間單位(番茄鐘),我們能打破對「流逝」概念的直接依賴。具體來說,番茄工作法把時間框住,讓時間倒數(從25 分鐘倒數為0),帶來良性壓力,有助於做決定。一般來說,這刺激你發揮好表現,把事項完成。時間的流逝不再顯得負面,而是正面。每個番茄鐘都是進步的機會,或是在遇到難題時迅速重整。愈多時間流逝,愈有可能提升處理能力。愈多時間流逝,愈能預估與規劃事項。愈多時間流逝,焦慮愈是緩和,取而代之的是全神貫注,聚焦此時此刻,並清晰思考下一步,產能隨之增加。此外,這種反轉機制也用來減少干擾,消除干擾,從而同樣提升專注程度,大幅促進產能。 調節事項的複雜度我們能盡量提升幹勁,方法是每天完成數個既非太困難、亦非太簡單的挑戰。這些挑戰是依下列原則來調整:  1. 如果超過5至7個番茄鐘,拆成數個小事項。  2. 如果不到1個番茄鐘,湊成1個。當事項較不複雜,往往更容易預估,預估誤差隨之縮小。當事項拆分為循序漸進的小事項,我們更能決心好好達成目標。 抽離隨番茄鐘定時休息十分重要,頭腦能保持清楚,產能隨之增加。值得注意的是,許多環境厭惡休息,彷彿休息是一種缺點。許多公司似乎認為,「真正的主管從早上9:00 開會,一路忙到晚上10:00,從不離開辦公室半步」。然而這種極端行為時常導致心情沮喪,精神渙散,因而效率下降。藉由運用番茄工作法,許多人開始了解抽離的價值與效益。你每25分鐘休息一下,能從不同觀點看事情,想出不同解方,發現待修正的錯誤,得以發揮創意。抽離是提升持續工作的價值。但休息真的得是休息,而不是表面上在25分鐘的鈴響後擱下工作、在整組番茄鐘結束時擱下工作,但仍滿腦子念念不忘。透過番茄工作法,你會習慣停下來,從工作抽離,而不是一味埋首工作,導致個人或團隊的效率下降。這般停下來,抽離,從外頭觀察自己,從而更留意自身行為。暫停是優點而非缺點。 觀察與持續的意見回饋番茄工作法是每25分鐘進行比較。番茄鐘的最初和最後5分鐘用來複習與回顧所做的事,了解做法是否有效。2人一組最能發揮這個正面效益,勝過單打獨鬥或團隊工作。有些人甚至能在下一個番茄鐘就改變方向,重新規劃事項。 藉由每天至少記錄一次數據,外加每30分鐘進行追蹤,我們能依客觀數字衡量工作方式的效率。從這些紀錄,你能決定如何調整做法,提升工作成果,清楚定義目標或拆分事項,找出不必要的事項或環節加以屏除,測試事項安排的替代策略,提升番茄鐘數的預估準度。由於番茄工作法,你有機會直接改進工作程序或讀書方式,所以更樂於實行自己的做事方法。 找出適合你的步調遵照時間表和休息有助於持續工作。事實上,從早到晚不休息,一路工作或讀書,唯恐效率不彰。工廠機器不休息的話,絕對能製造更多產品,但人類可不是工廠機器。如果你遵照各番茄鐘之間及各組番茄鐘之間的休息時間,則能好好工作或讀書但又不失自己的步調。你會疲累,在所難免,但不會累過頭。換言之,番茄工作法的使用者只要遵照休息時間,調控事項的複雜程度,假以時日都能找出自己的合適步調或心理節奏。 (本文摘自/間歇高效率的番茄工作法/采實文化)

過動症整合治療 有效治療分心、衝動

過動症整合治療 有效治療分心、衝動#分心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王醫師,我的小孩常和同學起爭執,容易生氣,不寫作業,腦筋很聰明但成績卻很差,打他、罵他都沒有效,也不知以後要怎麼辦?」一位焦慮的媽媽帶著小二的陳小弟到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兒童特別門診,草屯療養院醫師王雅甄評估後發現陳小弟除了上面所述的問題外,還有容易分心,寫作業拖拖拉拉,行為衝動、情緒自控力差等問題,經詳細診察,確定陳小弟是屬於「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英文: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簡稱「ADHD」)。過動症兒童是神經發展緩慢的障礙王雅甄醫師指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在台灣學齡兒童的盛行率約7%,近年來許多的腦功能影像研究,發現「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的大腦皮質成熟度平均比同齡兒童慢了3年,是一種神經發展的障礙,但是由於許多家長常把患童問題當成是叛逆、不乖、或不用心,而錯失治療時機。王雅甄醫師特別提醒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有其疾病生理基礎,不是長大了自然就會好,處理不好會衍伸許多心理、人際、家庭、教育等問題,須透過專業的兒童青少年心智科醫師來評估、診斷及治療處置,才能給過動症孩子最大的協助。草屯療養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許維堅主任表示,除了藥物治療之外,建議合併行為治療,藉由分段學習、學習時減少干擾刺激並簡化環境、合理地設定目標、提供正向回饋、教導學習辨識情緒並管理情緒等,可有效改善孩子的行為問題。另這些孩子也常有許多合併症,如動作協調問題,學習障礙等,需要心理師、職能治療師等專業設計相關的訓練與課程來協助孩子適應,而「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也常讓家長在教養上面臨很大的壓力,因此適當的親職效能諮詢與教養技巧訓練,有助家長協助孩子的發展與適應,改善親職關係。整合治療才能同時改善學習、情緒行為問題「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需要整合式治療,使孩子和家長能夠獲得完整的診斷、治療與相關醫療資訊,透過整合治療有助改善兒童的學習,情緒及行為問題,希望家長及老師如果發現孩子有注意力與過動衝動等問題,應早日就醫,才能帶給孩子美好的未來。  

非不乖!孩子衝動、易分心 過動症惹禍

非不乖!孩子衝動、易分心 過動症惹禍#分心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上課坐不住,蹦蹦跳跳,一刻都不能安寧;可別以為孩子只是比較調皮,當心孩子是過動症,恐怕會因此延誤治療!一名六歲男孩,經老師反映,平日在課堂上容易分心,並有衝動等行為發生,已嚴重影響課堂秩序及人際關係,就醫後診斷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經過治療後,目前已能專心上課,不再坐不住,表現與一般的孩子無異。 台北慈濟醫院小兒科蔡文心醫生表示,ADHD是兒童、青少年常見的疾病,據衛福部資料統計,國內ADHD的盛行率推估約在5~7%。而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所帶來的影響,通常是因注意力不足造成學習成效低落,進而產生挫折、自卑、嚴重者甚至會造成負面的人際關係。因此,為改善因注意力不集中所造成的負面連鎖反應。提醒家長,在孩子學齡前,可以多留意其行為,若有發現任何病症,可盡快就醫諮詢。目前ADHD的治療方式,包括藥物治療和行為治療。蔡醫師建議6歲以上的孩子,若有發現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症狀,可以根據症況的程度,進行治療。 過動兒不專心 運動可望改善然而,治療ADHD的藥物,若干家長有認知上的誤解,而延誤治療的黃金期。蔡醫師說明,治療ADHD的藥物已經發展了很多年,藥物的安全性非常的高,目前只有部分的案例會有食慾被抑制的副作用。加上根據目前的資料,ADHD透過正確的用藥,約有80~90%的小孩,情緒穩定的程度都有顯著的提升。 另外,蔡醫師也建議,家中若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子,家長可撥出時間,陪伴孩子進行適度的運動發洩精力,透過部分門診案例發現,運動不但有機會能改善過動的症狀,還能增加親子間的情感。

坐不住易分心 當心過動症延續到長大

坐不住易分心 當心過動症延續到長大#分心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在台灣有超過20萬名學齡兒童,罹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另外,注意力不足及過動的症狀亦有可能是其他疾病的表現,成功大學醫院精神科及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提醒家長,必須到醫院評估確認此病症並配合治療,才能減少日後行為偏差的風險。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是一種常見的心智發展疾病,目前就醫的案例以兒童為主,但資料顯示有60%的兒童之症狀會延續至成人。在7歲以下,約有3%至5%的兒童會出現症狀,一般又俗稱為「過動兒」, 主要症狀為:容易分心、衝動、靜不下來、做事易拖延,常至最後一分鐘才動手、忘東忘西,容易忘記自己要做什麼事情(但對於有興趣的事有時又記得很清楚)、讀寫困難,包括寫字粗心(常多一畫或少一畫、拼字錯誤等)、閱讀時會跳行或無法理解文意等、缺乏組織能力,較無法把自己想說的話、想做的事具體地表達或規劃出來 、缺乏耐性等, 容易因此而影響到學習和同儕互動關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成因主要為腦部生理的問題,而家中孩子是否真的有這個問題也不能僅憑他坐不久、坐不住或沒耐心、脾氣差等論定,若家長對於家中小孩的行為有疑慮應至醫院做詳細評估方可確定並治療。

教養過動兒 親職訓練團體有效

教養過動兒 親職訓練團體有效#分心

專注力不足、容易分心、動來動去無法安靜下來、行為衝動不經考慮、怎叮嚀就是不能遵從師長或父母的指示等,這些是注意力缺陷過動兒童(以下簡稱為「過動兒」)最主要的行為特徵,這使得過動兒在學校的學習生活和人際互動產生多方面的適應困難,且往往惡性循環地讓以上的行為特徵更加嚴重;這些情形對父母所產生的衝擊與挑戰則呈現在他們對過動兒的教養態度。其中,父母假如使用不適當的管教方式,不僅讓小孩的行為問題得不到改善,長久下來,則轉變成複雜的青少年問題行為(例如:被/霸凌、犯罪、輟學問題),甚至可能影響成人期的社會與家庭功能。阮綜合醫院身心內科陳三能主任說,關於過動兒在青少年期的犯罪行為研究顯示,長期多元的合併治療策略(藥物治療加上親職訓練團體、家族治療、以及個別的社會互動技巧訓練)能有效降低青少年期犯罪行為的發生。其中針對過動兒家長所設計的親職訓練團體,有研究顯示,此類團體對小孩問題行為的改善因素,主要與父母參加團體課程的出席率明顯有關;當父母的出席率愈高,孩子問題行為愈有顯著的改善效果。另一個小孩問題行為改善的原因也與父母有關,也就是父母參與此類團體訓練的心理準備程度;當父母準備要好好認識小孩的行為特徵,並願意配合團體訓練計畫,逐步改變與孩子的互動關係,也能有效改善孩子的問題行為。大致而言,親職訓練團體主要以增加父母對孩子特徵行為的理解力與同理能力,及提供處理孩子問題行為的教養技巧。這對常在教養小孩的自我期待和處理小孩在學校的行為問題中感到壓力與無助的父母們,除了帶孩子接受門診的藥物治療外,又多了一項加強親職教養能力、調節壓力情緒與心理支持的選擇。陳三能主任表示,親職教養能力方面,親職訓練團體主要以改變家長不恰當的教養行為(不停的責罵、嚴格處罰、過度注意小孩的負面行為),而以正向的教養態度面對小孩(專注於小孩的正面行為,規劃每日與小孩的互動時間與方式,塑造小孩聽話行為的技巧等)。當父母能夠在家中配合團體的教導原則,與執行團體所規定的回家作業,並且能夠對小孩進行前後一致的獎勵及懲罰的方法,則可以儘早改善小孩的問題行為,而且改善效果更可延伸至學校及其他生活環境。當父母學得恰當教養方式與孩子互動,不僅讓親子關係和諧,更增加親子間的親密度。孩子從與父母的良性互動中產生自信心,使其適應學校生活的學習能力增加,而正向影響孩子與同學和老師的互動關係。當我們的孩子健康快樂,這是父母最大的欣慰。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