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

SMART近視雷射衛教大使宋芸樺同台眼科專家 呼籲患者重視全術式選擇權與術前預後重要性

SMART近視雷射衛教大使宋芸樺同台眼科專家 呼籲患者重視全術式選擇權與術前預後重要性#精準

台灣成人近視率超過85%。除了配戴眼鏡或隱形眼鏡,近視雷射也成為矯正視力的熱門選項。然而,隨著近視雷射的普及,多數患者因蓬勃發展的近視雷射商業廣告宣傳,忽略綜合自身角膜條件,以及生活工作型態來選擇術式的重要性。因此屈光專家同台推廣「SMART近視雷射全術式」概念,提醒患者可主動了解各術式差異並與醫師深入討論,做出近視雷射的SMART選擇。 近視雷射SMART時代,只要SMART就有好視 近視雷射治療已進入SMART時代,市場上三項主流選擇:新一代SMART全飛秒Pro、SMART TransPRK準分子雷射以及SMART LASIK飛秒準分子,皆具備「安全、精準、客製」三大安心特點,使患者能夠根據個人角膜條件、生活和工作型態以及專業醫生的建議,分析得出適合的近視雷射治療方案。此一全術式理念也能擺脫盲然選擇的困境,讓患者以「只要SMART,就有好視」的資訊對等角度,迎接摘鏡生活。 微笑眼科率先引進全飛秒術式,以SMART近視雷射為患者升級 台中微笑眼科陳永煌院長自2014年率先引進全飛秒術式,2024年起,除了以SMART 全飛秒Pro為全飛秒升級,也同步引進SMART TransPRK與SMART LASIK,升格為「SMART近視雷射全術式示範中心」,以全術式項目提供患者更完善選擇權。 新一代全飛秒透鏡定位技術,提升高度散光患者矯正結果 陳永煌院長接著說明,院內引進的新一代SMART全飛秒Pro,搭載先進的「全自動散光軸定位」功能,相較傳統全飛秒,能夠達到更精準的散光矯正結果,這對高度近視、高度散光患者而言是重大福音。「除此之外,SMART TransPRK及SMART LASIK也皆具備聯合角膜地形圖及虹膜特徵,可量身訂做客製化矯正方案,從而降低高階像差的不規則性,提升術後滿意度。」陳院長補充道。 零接觸術式領頭羊,濰視眼科打造SMART新紀元 濰視眼科翁林仲總院長也指出,SMART TransPRK零接觸不掀角膜瓣的特性,不須擔心角膜瓣相關併發症,尤其準分子術式科技推陳出新,SMART TransPRK與傳統transPRK相比,前者在技術上的創新和進步,為準分子雷射設定了新的標準。翁林總院長進一步說明:「舉凡眼球追蹤技術、智能溫控和自動能量密度調整,都提升了該術式矯正精準度與術後恢復速度。」同時,總院長也建議進行手術前不妨多諮詢術式差異,就各家檢測數值、醫師判斷與自身需求,考量適合的術式。 ──SMART近視雷射全術式一覽── 術式名稱 SMART TransPRK SMART全飛秒Pro SMART LASIK 矯正項目 近視、遠視 近視、散光 近視、遠視、散光、老花 傷口大小 較大 約2-4mm 約20mm 傷口恢復期 3~7天 1~2天 1~2天 視力恢復期 約1~3個月,水霧感因人而異 1天 乾眼症 輕微 輕微 較易發生 術後角膜穩定性 較佳 較佳 一般 疼痛感 初期不適感較明顯 輕微 一般 費用 一般 較高 較低 宋芸樺擔任SMART近視雷射全術式衛教大使,分享摘鏡歷程 近年演藝事業逐步跨出國際,除了去年上映的法國電影「榮耀之路」及紐約拍攝的「我的天堂城市」,今年也剛完成韓國電影「無人知曉的家」,被媒體稱為「國際宋」的宋芸樺,長期以來各地往返工作,常因 550 度左右高度近視深感不便,一直以來渴望透過近視雷射一次矯正近視和散光問題,擺脫厚重眼鏡或長時間配戴隱形眼鏡導致乾眼徵狀的困擾。 術前,宋芸樺針對在意的手術傷口大小、恢復期長短以及長期配戴隱形眼鏡的乾眼徵狀等三大考量,與醫師進行充分討論。宋芸樺分享:「醫師詳細說明各術式差異與恢復過程,特別是許多人在乎的全飛秒術後水霧感恢復期因人而異,並非每個人都能在術後第一天達到1.0的視力」。 衛教大使呼籲術前保養、術後預後重要性 醫師也說明術前保養至關重要,建議術前一週到一個月,透過適當的熱敷、補充無防腐劑人工淚液、保持良好作息來保養眼睛,減少術後不適並促進恢復過程。經過深入溝通和加上客觀的術後預期,宋芸樺為期待已久的摘鏡手術做出SMART選擇,以傷口小、不掀瓣的SMART全飛秒Pro矯正視力後重返工作,以清晰視力展現專業演員風采。 尋求任何近視雷射醫療服務前,可上網搜索「SMART近視雷射認證院所www.smartsight.com.tw,確認醫療機構是否經過授權,也確保患者能夠獲得合格和安全的醫療服務。

新型開刀機器手臂 讓脊椎手術更精準

新型開刀機器手臂 讓脊椎手術更精準#精準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脊椎手術的精準定位是手術中最大的成敗關鍵,但也因此項技術的困難,常使得病患害怕猶豫,進而錯失了黃金治療時期。臨床上,脊椎手術被視為最精細的手術之一,醫師需在錯綜複雜的神經血管中間舞刀弄劍,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許多後遺症。然而隨著「雷納生機械手臂」的問世,藉由3D電腦導航定位,使骨釘置入變得更加精確,過去無解的難題得以突破,為脊椎手術開啟嶄新的篇章,包含脊椎畸形矯正、退化性脊椎手術、脊椎爆裂型粉碎骨折、脊椎滑脫手術、脊椎腫瘤手術、脊椎感染手術等。雷納生機械手臂搭配3D電腦導航定位 減少誤植與降低輻射暴露臺中榮民總醫院骨科部李政鴻主任表示,傳統的脊椎手術是由醫生徒手將骨釘打入,憑據的是個人臨床經驗及術中反覆的X光照相,但即便如此,骨釘誤植之情形仍無法完全避免。尤其遇到大角度的脊椎側彎及嚴重的脊椎變形等困難案例,傷害到神經血管的風險可能更高。此外,傳統手術需藉由術中X光照相來定位,使得輻射暴露機會增加,對病人及醫療人員都是種傷害。然而,託先進醫療之福,雷納生機械手臂藉由3D電腦導航定位,不僅使骨釘誤植機率降到1%以下,也使輻射暴露降低至傳統手術之50%以下,讓病患的併發症及住院時間都大幅減少,針對那些困難疾病的患者更是一大福音。13歲就讀國中的少年,自9歲起被診斷為「原發性脊椎側彎」,經過幾年的保守治療及背架矯正,其側彎角度依然持續惡化至48度,背痛等不適症狀愈發嚴重,甚至開始出現呼吸不順等問題,除了生理上的病痛,身形外觀的扭曲不對稱也讓少年在學校逐漸失去了原有的自信。經接受脊椎矯正手術,術後將原本的側彎矯正至17度,一夕之間長高了,原先背痛等不適症也獲得改善,少年再次重拾笑容與自信回到校園生活。雷納生機械手臂其詳盡的術前3D規劃及術中精準的定位,大幅降低了傷害神經血管等併發症,也減少了輻射暴露機會,為脊椎手術開創新紀元。脊椎神經血管分布全身、錯綜複雜,相關手術一定有其風險,全球脊椎手術技術朝向以更精準、安全、傷口小恢復快的方向發展。因為脊椎手術比較複雜,所以必須由專業的醫療中心提供評估以及醫療服務,手術成功率及風險則因病患嚴重程度及手術醫師的經驗而異,故是否適合接受雷納生機械手臂手術,仍須由骨科專科醫師與病患充份溝通後決定。

個人化精準治療 解乳癌患者心慌

個人化精準治療 解乳癌患者心慌#精準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由於醫學進步,在台灣乳癌的平均存活率高達87%,但另一個數據是每4人之中就會有1人會在治療後5年,甚至10年後復發或轉移。台東馬偕一般外科魏銓延醫師提出:傳統的乳癌治療都是依照癌種及期別給予固定的醫療,但治療成效卻因人而異;隨著分子醫學的進步,乳癌治療也進入個人化的時代,乳癌患者已能透過基因檢測,分別癌症的類型,給予最適當的醫療。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黃淑芳理事長也特別提到癌症治療在地化的重要性,也以自身對抗癌症的經驗鼓勵病友不要輕言放棄。乳癌治療可精準治療 包含基因檢測和標靶藥物魏銓延醫師提到:以前遇到癌症擴散,往往都束手無策,只能看著腫瘤越來越大,而病人越來越小。隨著抗癌藥物的日新月異,轉移性乳癌已不再是絕症,乳癌治療也進入個人化量身訂作的精準治療時代。精準醫療主要有二部分:基因檢測和標靶藥物。針對有家族史(家族中有2人以上有乳癌卵巢癌)、已復發轉移、或對化療有疑慮病友,施予基因檢測,可提早了解本身乳癌復發機率的高低,避免不必要的化療。有些類型的患者可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標靶藥,避免化療的副作用。不論是那一種類型的乳癌,現在都有最新型的標靶藥可以治療。像是最新的CDK4/6抑制劑,可延長轉移患者存活期達24.8個月。針對Her2陽性轉移患者,健保已開放使用效果很好的雙標靶藥物。乳癌預防復發轉移三大重點:1) 定時回診。2) 健康生活(運動+飲食)。3) 適時舒壓。伸展運動 有助乳癌開過刀的患者復元台灣乳癌病人好發年齡約在45~55歲間,相較於歐美國家大約年輕了10歲,乳癌的危險因子除了家族史、基因異常、初經早、停經晚、生育少外,不健康飲食、缺乏身體活動及肥胖都與乳癌有密切的關係。魏醫師也特別提到癌症治療過程會產生的「癌因性疲憊」,等級可分為十分,若疲憊低於四分屬輕度,高於四分則屬中重度,則可能要用藥物治療。魏醫師特別示範癌友早中晚都要做的伸展運動,雙手上舉深呼吸的動作,可伸展到肩頸背部,特別對有開過刀傷口沾粘的乳癌患者,有復元緩和效果。

婦人視力模糊、疲倦 腦下垂體腫瘤作怪

婦人視力模糊、疲倦 腦下垂體腫瘤作怪#精準

嘉義縣一名60年次的洪姓婦人,近來幾個月總覺得視力模糊加上特別疲倦,因此到嘉義基督教醫院眼科接受檢查,眼科醫師懷疑是視神經方面出問題,因而轉介至神經外科,經陳世翰主任檢查後發現,原來是一顆2.7公分*1.5公分的腦下垂體腫瘤壓迫到視神經。由於腦下垂體接近蝶竇(鼻竇深處部位)位置,因此神經外科與耳鼻喉科醫療團隊的合作,結合鼻竇內視鏡手術及腦部腫瘤切除手術,以導航系統精準判斷腫瘤位置與大小,從鼻腔進入,不但成功切除腫瘤,術後臉上不留疤痕,更將術後風險降至最低。 嘉義基督教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黃威雄醫師解釋,以一般腦下垂體腫瘤切除而言,手術醫師依照人體頭顱結構,將頭蓋掀開後再將大腦翻移才能到達位於頭部正中央的腦下垂體。在導航系統加入後,由熟悉鼻腔構造的耳鼻喉科醫師搭配內視鏡操作,從鼻腔進入蝶竇位置,將蝶竇與腦下垂體中間的骨頭切開後,即由神經外科醫師接手切除腫瘤。待腫瘤切除乾淨後,再由耳鼻喉科醫師將缺口修補完整,手術即完成。 延伸閱讀「導航系統精準判斷腫瘤位置」: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2248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