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式教養

父母的放手課題!養成孩子的獨立自主

父母的放手課題!養成孩子的獨立自主#荷蘭式教養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現在,艾文帶著兩個兒子住在阿姆斯特丹,都市區比她兒時生活的寧靜村莊熱鬧許多。兒子還小的時候,她擔心車輛會對他們造成危險,所以當他們在外玩耍,她會定時查看他們的位置。不過,現在艾文說:「我覺得讓孩子擁有和我們小時候一樣的自由很重要,在父母的視線之外玩耍也很重要。」荷蘭小孩升上中學後必須獨立自主她的長子萊斯八歲時就開始自己騎車去練習網球和曲棍球,他有支老舊的手機,可以在結束練習要回家時打電話給母親。現在萊斯已經十歲了,有時會自己先從學校回家等父母回來。外婆寶琳補充說:「你必須讓小孩培養責任感,不然他們長大之後會不知道該怎麼辦。」仔細想想,我發現荷蘭小孩升上中學之後必須要獨立自主,其實是有現實層面的原因:這個年齡層並沒有課後社團,因此父母會希望他們自己上下學,並且獨自顧家等待父母下班。自從艾文的兒子滿九歲和六歲,他們在白天就必須自己顧家約一小時。艾文還沒試過讓他們在晚上顧家,不過這是明年的計畫,她說:「當然,要是出了什麼差錯,我一定會非常自責。」在英國,儘管沒有規定在特定法定年齡以下的孩子不能獨自在家,但如果法律判定此舉對孩子造成危險,家長可能會因此被起訴,也確實有這樣的案例。至於什麼情況足以造成危險,仍然是懸而未決的爭議點。最近,一位家裡有小孩的英國朋友告訴我,他的鄰居語帶威脅的說,如果他再讓六歲的孩子獨自在前廊玩,就要通報主管機關 ──這種狀況在荷蘭人眼中簡直是荒謬。寶琳說她有告訴女兒該怎麼在失火時逃出房子,由於他們的房間位在閣樓,遇到緊急狀況可以用繩梯從窗戶爬出去。有一次,寶琳和丈夫出遠門到阿登(Ardennes)度週末,正值青春期的女兒則待在家中。結果青少女艾文生病了,當時還沒有手機,無法輕易聯絡到父母,不過艾文的姊姊主動打電話給醫生,單靠自己的力量便順利解決了問題。顯然,寶琳是個稱職的母親,教出了懂事又自立的孩子。學著放手確實,在現代荷蘭繁忙的市中心,可以騎單車的孩子比較少了,整體社會風氣也偏向多保護孩子一點,不過和英美家長過度保護的焦慮心態相比,還是小巫見大巫。這一代的荷蘭家長都是在沒有大人陪同的戶外活動中成長,而現在他們也有意試著讓自己的孩子享受一樣的童年。因此儘管我訪問過的荷蘭家長確實會擔心小孩在水邊玩、跑到樹林裡,或是在擁擠的單車道上騎車,他們還是試著客觀面對自己的恐懼,避免自己不合理的約束或限制孩子。從外人的角度看來,這可能是種隨性又放鬆的育兒方法,但事實上,對於這些家長們來說並不容易──他們必須主動做出決定,為了孩子著想,而放下自己的恐懼。就我的觀察,荷蘭父母並不是沒有意識到潛在的危險,警覺的程度並不亞於英國的父母,他們只是選擇用比較冷靜的方式去面對。我每週去上瑜伽課都會接觸到「放下」這個課題,今天班上只有三位母親,每個人的孩子都即將面對全新的挑戰:有一位經驗豐富的媽媽,她十八歲的兒子剛剛踏上旅途;有一位年輕的媽媽,兒子才剛上小學:而我兒子則是剛升上中學。我們討論到將來要面對的變化,年紀最長的媽媽說:「孩子每踏出一步,我們就要學著放手。」她說的沒錯。(本文摘自/荷蘭式教養:自由開放X適性教育X簡單生活,打造快樂家庭的13個祕密/大好書屋)

荷蘭式教養 藏有青少年快樂的原因

荷蘭式教養 藏有青少年快樂的原因#荷蘭式教養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我們先前在夏天訪問幸福學教授魯特.貝赫文時,他說自己的最新研究顯示,荷蘭青少年仍然是全世界最快樂的青少年:「其實大部分的青少年都很快樂,只是荷蘭青少年又更快樂一點。」最近的世界衛生組織研究則指出,荷蘭十五歲的青少年之中,有九成的女孩和九成六的男孩認為自己的「生活滿意度很高」;英國及美國的排名則分別是十八和二十二。不過即使如此,這兩國也有約八成的十五歲孩子認為自己很快樂。我們討論到,為什麼荷蘭青少年是最幸福的一群,教授認為這要歸功於荷蘭比較強調「獨立訓練」。相較於其他國家,荷蘭小孩擁有更多自由,也比較不會過度受到保護。他也提到自己比較中學的教學方式後,發現法國特別盛行「垂直式教學法」(老師指示,學生照做),而荷蘭學校最常見的則是「平行式教學法」(老師擔任輔導的角色)。垂直式教學對於自尊和自主性都有負面影響,僵化的競爭也是如此。教授更特別指出,荷蘭學校可以隨時提供心理輔導的重要性,還有,相對而言,荷蘭的經濟比較平等也有正面影響。荷蘭人比較容易對自己已經擁有的現況感到滿足,也比較不會羨慕他人的生活型態。教授補充說道:「我也認為,荷蘭家長比較不會去挑剔孩子的朋友。」友誼影響童年是否快樂的關鍵因素之一,就是和同儕之間的關係。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二一三年的報告,荷蘭人在「認為同學親切且樂意助人」這項調查中,再次拔得頭籌,和瑞典並列得分最高的國家。最近《衛報》(the Guardian)的一篇報導指出,英國小孩因為學校霸凌事件層出不窮,而感到不快樂。在學校快樂程度的調查中,英國學童在十五個調查國家中排名第十四,原因是暴力事件和師生關係不佳。另外一項新的國際調查也顯示,和其他國家相比,英國小孩在學校幾乎是最不快樂的一群,因為霸凌對他們的心理造成莫大傷害。而根據英國慈善團體兒童學會(Children's Society)的研究,估計有五十萬名十到十二歲的孩子在學校遭到肢體霸凌,還有三成八接受調查的學生表示,上個月曾遭到同學毆打。瑪格莉特.德.路茲(Margreet de Looze)是烏特勒支大學(Utrecht University)的助理教授,負責執行最新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報告中的研究。她表示,荷蘭學校發生霸凌的比例遠低於其他西方國家。「儘管國內家長可能不知道這件事,畢竟大家都非常關心媒體報導的霸凌事件。」荷蘭家長對事情感到不滿意,通常會選擇非常直接的發聲,也因此霸凌事件在當地媒體便顯得備受關注。我問道:「學校裡沒有壓力和緊繃的氣氛,是不是會減少霸凌發生的機率,也比較容易和同學相處?」瑪格莉特同意我對現況的分析,「沒那麼競爭也是原因之一,」她補充說:「荷蘭學生在學業壓力方面的得分非常低,表示學業對他們而言並不形成壓力,而壓力是影響快樂程度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所以,我同意這一點會影響學生之間的互動。」我們問起她負責的學齡兒童健康行為學會研究,也就是做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報告立論基礎的研究,到底有多客觀,瑪格莉特回答:「這是個好問題。也許荷蘭小孩認為自己很快樂是受到文化影響,我們承認這一點,不過我們也研究了客觀的福祉,而不只是主觀感受。「舉例來說,研究中有一部分是調查健康:頭痛、肚子痛、噁心等等,這些都可以當作指標。荷蘭小孩在這些項目的得分也偏低,所以我們確實相信 ── 他們比較快樂。」(本文摘自/荷蘭式教養:自由開放X適性教育X簡單生活,打造快樂家庭的13個祕密/大好書屋)

荷蘭寶寶好帶好睡 關鍵在「3R」

荷蘭寶寶好帶好睡 關鍵在「3R」#荷蘭式教養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哈克納斯指出:「有個常見的說法可以概括荷蘭人的育兒民族文化:『休息、規律和整潔』(Rust, Regelmaat en Reinheid),也可以說是荷蘭人的『3R』。」荷蘭寶寶的睡眠時間較長,以及他們在清醒時受到照顧的方式,就是貫徹「3R」的最佳證明。荷蘭人的「3R」不僅讓寶寶更快樂、更容易親近、更容易安撫,也為父母帶來夢寐以求的結果:更多睡眠時間。荷蘭寶寶在白天多睡2小時 有助日後成長後的睡眠習慣「告訴你一件很有趣的事,」蘇伯透過電話對我說:「別忘了荷蘭寶寶多睡的兩小時都是在白天,而且會進入『安靜睡眠』。嬰兒的安靜睡眠之後會發展成大齡兒童及成人的非快速眼動睡眠(non-REM sleep),人類的成長荷爾蒙就是在這種睡眠期分泌。」他繼續補充:「當然,影響身高的因素有很多,不過荷蘭人剛好是全世界最高的人種,難道不是很有趣的巧合嗎?」「有了這麼驚人的發現,如果可以選擇養小孩的方式,你們自己也會選擇荷蘭的育兒方法嗎?」我提起勇氣這麼問。「如果把所有因素都考慮進去,而不只是養小孩……,在工作和生活方面,我還是寧可選擇美式風格。」哈克納斯回答。我有點卻步了,「為什麼?」我問。荷蘭人重視工作及生活間的平衡 為生活而工作「讓我以一個說過上千次的故事來解釋吧。我們在荷蘭進行研究的時候,需要更多資料才能組成足夠的樣本,所以我們請所有的研究助理分別多訪問一個家庭。當我們輪流告知每位助理,他們都一一拒絕了,沒有人認為自己有額外的時間,就算整個計畫有可能會因此失敗。」哈克納斯教授邊回憶邊說,她的聲音透露出這些年來難解的一絲失望,「這種事情絕對不會發生在美國,美國的助理肯定會擔心丟掉工作!但是對我來說,最關鍵的一點是,為了目標多努力一點、多往前走一點,是我在這之前一直視為理所當然的美國價值。在我看來,這是生活之所以刺激又有成就感的原因之一。」我努力忍著不笑出聲,荷蘭人確實非常在乎工作和生活之間的平衡:他們是為了生活而工作。相反的,就我所認識的英美專業人士,他們是為了工作而生活,出於想要成功的無盡渴望,如果有必要,他們可以二十四小時待機;他們非常重視努力工作,或者是至少要「看起來」很努力。美式密集教養讓媽媽幾乎成為苦行僧當美國和英國的職業婦女成為母親,他們把相同的專注與精力投注在養育小孩上。哈克納斯也指出,美國媽媽不太擅長為人母:「她們在密集教養(intensive parenting)、密集母職(intensive mothering)方面做得太超過了,所謂的優質時間和特殊時間無限上綱,導致沒有時間進行其他活動,就連母親自己的需求也被忽略,這種做法根本不可能持久。如果不只是撫養一個小孩,情況更不只如此。」哈克納斯形容的就是我,照顧第一個孩子的時候,我根本是苦行僧母親,身為親密育兒法(attachment-parenting)的信徒,我簡直快把自己的胎盤給吞下肚。我可以連續數天不洗澡,一直到朱利爾滿六個月之前,我甚至不常出門。他很少大哭,因為我隨時都準備好滿足他的各種需求。我沒有讓朱利爾「想哭就哭」,所以即使在晚上他也能隨時被餵飽 ── 而這全部建立在我的缺乏睡眠之上。我簡直到了失心瘋的地步,但當時我以為這就是成為好媽媽的條件。「結束之前,我還有最後一個問題,你們在荷蘭做研究的時候,有看到任何讓寶寶想哭就哭的情況嗎?這算是常見的做法嗎?荷蘭人是怎麼讓寶寶睡一整夜的?」「我們很少看到這種狀況,只有幾個比較特殊的案例。荷蘭人的做法就是遵守非常固定的時程和規律,所以他們的寶寶自然而然就會睡著。」哈克納斯一面回想一面回答:「這種做法似乎很有效,在我們研究過的文化之中,睡覺時間最長的就是荷蘭寶寶。」(本文摘自/荷蘭式教養:自由開放X適性教育X簡單生活,打造快樂家庭的13個祕密/大好書屋)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