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教養

同志家庭該如何教育孩子?心理師教「4件事」向孩子證明愛無關性別

同志家庭該如何教育孩子?心理師教「4件事」向孩子證明愛無關性別#隔代教養

台灣同婚合法通過4年後,提倡多元成家的社會聲浪未歇,今年立法院5月再度通過同性伴侶無血緣收養,使同婚者也能共同收養子女,或由一方單獨收養他方子女。但以孩子的角度來說,以往對於「爸爸媽媽」的既定印象也被打破⋯《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心理師陳志恆專訪文章,透過我們身邊的各類案例,揭開多元成家下,親子相處的結構及面貌。

長輩育兒法差異大 溝通講求家庭序位

長輩育兒法差異大 溝通講求家庭序位#隔代教養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因為經濟壓力,很多年輕父母要工作養家,於是帶孩子的事情就落到了老人身上。在這樣的現狀下,老人和年輕夫妻生活在一起的情況變得非常普遍,兩代人間瑣碎的矛盾也特別多,生活經常充滿許多小摩擦。帶孫不是老人義務 對老人要有感恩心對父母的感恩是化解這一切矛盾的最基礎心態。很多年輕父母把老人為自己帶孩子當成理所當然,而沒有感恩的心態,所以稍不如意就指責,要求老人完全按照自己所謂的「科學育兒法」帶孩子,要求老人改變幾十年的生活習慣來遷就自己。其實換位想一想,問一下自己:以後是否有勇氣放棄自己熟悉的家和鬆散的晚年生活,到一個相對陌生的環境,幫兒女帶孩子呢?長輩把我們養大是責任,但帶孫子不是義務,只是幫忙,我們對此要抱有感恩的心。對老人有了這份感恩,在跟他們溝通的時候我們態度就會好一些,口氣就會軟一些,老人的感受也會好一些,雙方的衝突自然會變少一些。與老人的互動 要尊重家庭序位在家庭系統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序位。當一個家庭的序位出錯,這個家就會不順,會產生各式各樣的問題。在家庭成員的互動中,序位同樣不能亂。比如平輩間的互動應該平等友善,長輩對晚輩應該慈愛,晚輩對長輩要尊重。與老人的互動,也要遵守這樣的序位原則。大家一起生活,肯定有很多方面需要溝通。不僅僅在養育孩子方面,每天的衣食住行都需要溝通。老人確實在某些方面需要改進。我非常理解年輕父母想規勸老人採用科學養育方式的心理,那麼,作為子女,我們應該怎麼做呢?很簡單,就是站在子女應有的位置上尊重他們,用婉轉的方式,用老人比較聽得進去的方式規勸他們。沒有效果就抓準時機再規勸,這才是符合家庭系統排列原則的做法。如果父母有錯不去規勸,一味順從,那就是愚孝了。那麼,具體應該怎麼規勸父母呢?父母有過錯,我們要規勸他,勸的時候要和顏悅色;如果規勸聽不進去,那就要接著勸,還不聽,可以抱著他痛哭懇求改過。如果父母不了解,動了怒出手打我,心中也毫無怨言。當我們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去溝通和規勸時,老人是比較容易接受的。有的人習慣用責怪、苛求甚至謾罵的方式跟老人溝通,這樣就越位了,變成了子女在管教父母。那時候,不僅與父母的溝通會變得不順暢,我們還會不自覺地扛起父母身上的某些責任,這會在我們的情緒或者身體上反映出來。我觀察過成千上萬個家庭,得出一條鐵則:要構建幸福的家庭關係,每個人一定要站好自己的位置。(本文摘自/讀懂孩子:掌握愛與教育的祕訣/心靈工坊)

4歲後是挑食高峰 別再幫孩子找藉口!

4歲後是挑食高峰 別再幫孩子找藉口!#隔代教養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在教養(尤其是隔代教養)的溝通中,父母兩方或與上一輩的討論總是很極端,當一方直接地說:「不能吃」、「某某專家說不能吃」時,往往就會產生隔闔。在此要澄清一個概念,就是對於這類教養觀念歧異的問題,教養者必須用科學的角度去解釋,例如:如果可以吃,可以有多少的攝取量?如果不可以,為什麼不能吃?而非只是一味固執地堅持:「什麼都不能吃?囝仔要吃就要給他吃,才會長大!」或是「偶爾吃一下又不會怎樣,你們(或我們)小時候還不是也吃這些?」長輩的一句「沒關係」,是媽媽們聽了最想撞牆的經典名言。零食就是零食,幫孩子找藉口最糟糕有時候大家都放錯焦點,像是關心自己在正餐內加的鹽會不會太多,對調味料挑斤減兩的,就怕孩子吃太鹹。其實,不斷讓孩子吃零食,這些東西裡都加了一堆人工色素或化學添加物之類的非天然物,才會讓孩子味覺失調,結果正餐變得一點都不好吃,也吃不下。這不是愛,是「礙」,這種情況是一定要禁止的,完全沒有任何討論的空間。4歲以後是挑食的高峰有一些研究發現,孩子到了4歲以後,對食物的喜惡變得很高,是挑食的高峰。其他的臨床觀察還發現,這個階段的孩子零食餅乾吃最多,會嚴重影響孩子味覺的判斷,飯原本沒什麼味道,自然他們就越來越不愛吃了!在管教孩子的過程中,我最擔心的是,主要照顧者常常合理化一些不太正確的教養行為。例如,以讓孩子吃零食為例,常聽到的「歪理」與謬論有下列幾種:歪理一 這是日本的餅乾耶!這是××國的糖果耶!!!那又如何?還不是一樣是零食?而且還不是一堆色素、香料、防腐劑⋯⋯有時候反而會因為它來自國外及進口,我們就忽略注意到其原料成分與標示,這種「國外月亮比較圓」的心態反而更糟。歪理二 就是因為正餐都不吃,所以孩子才肯吃這些餅乾零食,這總比什麼都不吃還好⋯⋯這是倒果為因的做法。零食通常高鈉又很香,所以當然很容易吸引孩子的味覺,但吃多了,習慣了,正餐又怎麼會吃?所以正餐吃不下,其實是因為知道稍後還有零食可以吃。歪理三 哪有什麼不能吃?你們小時候還不是都這樣吃長大的!這真是一個隔代教養大大的迷思。第一,我們小時候,哪有這麼多零食的種類?第二,我們小時候的零食,哪有像現在的零食,加入這麼多複雜的東西?第三,現在都變相成由孩子來決定吃什麼,挑食行為嚴重,我們小時候,有什麼就得吃什麼,教養環境其實已經大大的不一樣了。關於零食歧見,大人間的有效溝通術關於教養者間不同的歧見,可以用下面這些科學的角度向對方解釋。孩子習慣吃糖,會更嗜甜。留意偶爾吃零食的「偶爾」頻率太高。糖攝取太高,孩子會容易生病。理性溝通,破除迷思很重要。(本文摘自/教養的秘密/時報出版) 

祖孫好「食」光 切記2要2不

祖孫好「食」光 切記2要2不#隔代教養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爺爺奶奶們帶的孩子好幸福,常天天在家吃晚餐,但吃得「飽」卻常忽略也要吃得「好」,較少攝取蔬菜乳品,更常喝含糖飲料,董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提醒,爺爺奶奶們常不節制孩子吃零食的量,為了孩子的健康,應「要愛不要寵,除了養還要教」,注意飲食品質,也減少父母對孩子教養的衝突與矛盾。較少吃蔬菜和乳製品 近40%天天喝飲料董氏基金會2015年進行「隔代教養與孩子飲食行為」相關調查,對象為全台國小1~4年級18,099位學童的主要照顧者,結果發現祖父母有93%天天準備晚餐,孩子放學後外食頻率也僅17%,較少吃蔬菜和乳製品,近40%還天天喝飲料。祖父母照顧 64%孩子每天運動不到30分另外發現,無論哪方照顧,孩子的運動時間都不夠,祖父母主要照顧的孩子更有64%每天動不到30分鐘,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表示,爺爺奶奶們希望孫子吃得開心,常準備孩子「喜歡、想要」的食物,卻忽營養品質,建議掌握「祖孫好食光-2要2不建議」:● 1要:要給需要(need),不是想要的(want) /家長應給孩子「生理需要的(need)」的健康食物,如蔬果、全榖等,而不是給孩子「想要的(want)」,如高油糖鹽、多添加物或空熱量的食品,吃多容易可能導致憂鬱、過動。● 2要:要以鼓勵代替強迫 /如果可自行決定要紅蘿蔔或芹菜時,超過90%會吃光自己選的菜,家長應以鼓勵代替強迫,提供2種以上的蔬菜,讓孩子決定要吃的種類份量。● 1不:家中不放「不健康的食物」 /家中有放含糖飲料的孩子,喝飲料的量是沒有放飲料的近2倍,家裡最好不放零食糕餅、含糖飲料等,反而要多放蔬菜水果,也不要在孩子面前吃不健康的食物。● 2不:不主動提供,勿當作獎賞 /家長要求孩子先吃完蔬菜才可以吃甜點,容易讓孩子誤會蔬菜是被迫吃、不好吃的,並提升甜點等於獎勵的錯誤印象。

醫訊/親職教育~隔代教養如何同樂

醫訊/親職教育~隔代教養如何同樂#隔代教養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因為現在學童及青少年多出自雙薪家庭與單親家庭,此外也有些是外籍配偶家庭,導致不少孩子是隔代教養,也改變台灣傳統家庭教育生態及社會文化。因此,屏東講堂特舉辦心靈講座,此次主題為「祖孫讀書樂」,將邀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簡靜惠董事長主講、簡董事長也是美國羅耀拉大學教育系所碩士、愛比科技公司董事長、台灣松下公司董事、PHP素直友會總會長、台大文學院歷史系文學士。曾任該基金會執行長、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曾當選十大傑出女青年。 著有《寬勉人生:國際牌阿嬤給我的十堂課》、《善念的種籽》、《變遷中的台灣企業贊助型基金會的發展》、《管理的心》、《清醒的心》、《50~30的對話》、《撒一把素直的種子》等書,作品散見各報章雜誌。活動內容日期時間人員設備項目規則流程名額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當天請自備喝水容器。名稱:心靈講座時間:102年9月12日(四)下午19:30地點:講堂(屏市建華三街46號)洽詢:08-755 8003轉6

串起早療專業合作 幫助隔代教養

串起早療專業合作 幫助隔代教養#隔代教養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新北市的貢寮沒有小兒科診所,小朋友要打預防針,多半會到衛生所。在貢寮的漁村,每到週五上午的健兒門診時段,衛生所的二樓總會看到許多阿公阿媽帶著孫子來打針。負責偏鄉療育專案的心路早療團隊的社工謝怡君和早療老師,每週都會利用這段時間,在診間外的遊戲區跟家長們聊聊孩子的發展狀況,提供家長過隔代教養的長輩一些教養或福利的資訊,並針對有發展問題的孩子也會直接安排固定的療育課程。「你們上個禮拜怎麼沒有來?」週五上午不到9:00,謝怡君剛走進貢寮區衛生所,一位阿伯就走過來熱情的問候。原來,固定每週五上午來的心路早療團隊上週因為在台北辦早療研討會,所以沒來貢寮,但阿伯今天特地再來看看這群「台北來的老師」來了沒。「很奇怪?,最近孩子來得特別多,整個早上都在忙著做評估和回答問題,都沒有時間跟小孩子玩了。」很有老人緣和小孩緣的謝怡君對於近來應接不暇的盛況有點納悶,懷疑有很多人在義務幫心路做宣傳。  「一跟貢寮衛生所接觸,我們就很幸運的碰到一位了解早療業務的公衛護士,不僅主動幫我們聯繫當地的托兒所和附幼,讓我們可以順利的前往進行發展篩檢,衛生所更積極的提供空間和合作方式,讓心路團隊有很棒的服務據點,並跟醫生護士合作無間。」談起去年十月開始,跟貢寮衛生所展開的早療合作關係。  衛生所主任林醫師對於心路早療團隊的進駐,一直抱持肯定和開放的態度,在行政和專業資源上也給予充份的支持。「過去發現有疑似個案時,我們只能做轉介,不過,自從心路早療團隊來了之後,碰到孩子有疑似發展遲緩的狀況,醫師就會立即轉給診間外的心路早療團隊做評估,當門診結束,醫師也會進一步的跟心路早療團隊討論孩子的狀況以及後續的處理。流暢的「發現→通報→評估→療育」的早療理想流程,就在這個偏鄉衛生所的小小診間內外被實踐了。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