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序進入春天,春天時節日夜溫差大,白天可能飆到高達30度,夜晚則降到20度以下,這樣大的溫差對於心血管疾病患者可說是一大負擔,可能導致心肌梗塞或是中風等情況。《優活健康網》特摘營養師柯曉彤所撰此文,分享「5種健康飲食」遠離心血管疾病。
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除了能保障自己的醫療權利,也能避免未來在醫療緊急情況,醫療人員與家屬不知何處置的情況,但可不只簡單填表單而已。益群法律事務所合夥人謝青樺、上市公司法遵李秋藝、科技顧問公司合夥人林翰飛於《不擔憂的後半生》一書中,分享規劃財務的方法,包括如何正確投資、如何創造現金流以支應老後生活所需、如何妥善安排財產繼承⋯⋯等,幫助讀者聰明規畫自己的後半生。以下為原書摘文:
每個人心中,或多或少都該保留給自己獨處的時間,在乎他人的同時也要更加在乎自己,但該如何實現呢?日本職涯顧問池田千恵於《Me Time》一書中,分享超實用時間創造術,引領讀者在忙碌的日常中創造「ME TIME」(專屬於自己的時間),製作專屬於你的人生時間表。以下為原書摘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42歲的上班族是「低頭族」,上班下班都低頭。2個月前開始出現頸部痠麻痛,除了找國術館推拿外,還找盡各種民俗療法治膏肓痛,包括針灸、拔罐等,推拿時候很痛,回家以後更痛、更麻,麻的感覺延伸至肩膀與手臂。找國術館推拿,師父告訴她是膏肓出問題,她聯想到成語「病入膏肓」,擔心僅脖子痠麻痛竟有生命危險。後來趕緊到醫院看診,醫生初步評估發現是頸部肌筋膜太緊繃。原來俗稱「膏肓...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綿密香甜的綠豆沙,您平常也喜歡來一杯嗎?小心血糖飆高而不自知!一名46歲的曾姓大哥,3年前得知自己罹患糖尿病後,開始控制飲食、規律吃藥及定期回診。曾大哥今年夏天愛上喝綠豆沙,自認綠豆沙是健康飲品,天天都要喝一杯才過癮。沒想到連續喝10天後,皮膚開始發癢甚至抓破皮。9月底回診時,檢查竟發現飯前血糖飆高至307毫克╱百毫升,糖化血色素數值高達11%。綠豆、紅豆、芋頭等...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大家都知道補充益生菌有助於腸道健康調整體質,但您知道該如何挑選嗎?研究顯示,益生菌除了可以改善腸道機能外,還具有免疫調節的效果,特定的LP28、LA27、LP133等專利菌種具有改善過敏、抑制胃幽門螺旋桿菌、減緩發炎反應等功效,選擇具有專利的菌種更有保證!本次專訪毛采月營養師,以營養師觀點告訴我們如何聰明挑選好菌。 關鍵1、選用耐...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新手爸媽注意,小寶貝心肺健康同樣重要!先天性心臟病童的心臟本身功能未臻完善,要是一不小心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RSV,嚴重者可能導致猝死,不可不防,即使在住院期間,也不能掉以輕心。 千分之八機率 先天性心臟病原因多重 根據統計,小兒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機率約為千分之八,有些人症狀輕微,可能終其一生都不會發現,但若症狀較嚴重,則會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新手爸媽注意,小寶貝心肺健康同樣重要!先天性心臟病童的心臟本身功能未臻完善,要是一不小心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RSV,嚴重者可能導致猝死,不可不防,即使在住院期間,也不能掉以輕心。千分之八機率 先天性心臟病原因多重根據統計,小兒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機率約為千分之八,有些人症狀輕微,可能終其一生都不會發現,但若症狀較嚴重,則會出現發紺,也就是嘴唇發紫的現象,出生時可透過檢測血...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68歲的林先生有高血壓及糖尿病病史,平時規則使用藥物控制,並固定回診追蹤。然而近半年前,親友發現他脖子左邊有一硬塊,但因無任何不適,不以為意。然而脖子的腫塊非但沒有消失,反而愈來愈大,連聲音也開始變得沙啞,才驚覺事態嚴重而就醫。檢查確診為甲狀腺乳突癌併雙側側頸淋巴結轉移,接受甲狀腺全切除及雙側側頸淋巴結廓清手術,術後恢復良好,並接受碘-131治療,目前狀況穩...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已經正式進入流感季節,且最近季節交替天氣冷熱不定,疾病容易趁勢入侵。除了常見的流感及肺炎,還要特別當心皮蛇纏身。帶狀疱疹年發生率逐年上升 約每3人就有1人有機會得到新光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柳朋馳表示,除了流感與肺炎外,50歲後罹患帶狀疱疹的機會也會大幅上升,平均發生風險為未滿50歲民眾的3.4倍。帶狀疱疹其實是水痘-帶...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莫名想哭、脾氣變得暴躁,可別以為產後性情跟著改變就是產後憂鬱。一名婦人隨著個性變異,經常談話到一半就不自覺恍神、呆滯,原以為是帶小孩壓力過大罹患產後憂鬱症,甚至有人說「卡到陰」,直到癲癇發作送醫檢查後,才得知腦袋裡長了一顆血管瘤,開刀治療後已恢復正常。個性大變、突發癲癇、騎車突失意識今年39歲的田女士5年前開始改變,許多親朋好友都大吃一驚,不僅整個人變了樣,...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28歲的新手媽媽,先生白天上班無法協助擠奶,加上自己乳量不足,每2、3小時就要擠奶集乳。不到1週,發覺左右手的大拇指底部逐漸使不上力,甚至疼痛,罹患「媽媽手」,雙手手腕關節外側痛到無法擰毛巾、拿奶瓶。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復健部主任趙明哲表示,由於是新手媽媽,加上懷孕期間可能有水腫情形合併肌腱輕微腫脹,才會擠奶擠到「媽媽手」急性發作。擠乳肩部外展、手肘離身 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年約35歲少婦一年半前經檢查確診罹患乳癌,但這名少婦沒有遵循醫學實證治療,聽信偏方,希望腫瘤消失;但事與願違,拖了一年半,腫瘤仍持續腫大,最後不只腫瘤潰爛、流血,乳房外觀也變成花椰菜狀,不得不求助醫師。乳癌及早接受治療 存活率可大為提升臺北醫學大學癌症中心副院長暨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杜世興指出,上述病例門診中並不少見,平均每個月會出現一、兩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