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單身輕鬆只限年輕人!老了陷孤獨

單身輕鬆只限年輕人!老了陷孤獨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我本身就是個單身族,這許多年一直專注於「獨居生活」這個主題,從事撰稿工作。之後隨著年齡增長,在四十歲時代、五十歲時代,我所關心的是「從獨居生活轉變成為老後獨居生活」。以往單身者被當成異類 貼上孤獨標籤已過了三十個年頭,單身這個名詞早就被社會大眾所接受,但在當時,單身指一般未婚的單身者,還飄散著淡淡的孤寂感。社會大眾根本無視單身者快速解決飲食問題的優點,單就物理性的一個人來看,常自動為我們貼上孤獨的標籤。請各位回想一下,距今不久前,當男性女性未婚者即將要面臨三十大關的時刻,身邊的親朋好友無不催促著「儘早結婚吧」,宛如單身是異類的那個時代。我自己在其中也未曾能倖免,所幸就算是親朋好友催促,父母也從未提過隻字片語,即使如此,經常得面對他人對於單身孤寂的提醒,也讓我困擾非常。單身好輕鬆 只限年輕人沒想到,時間一轉來到現在,「一個人」或「單身」等於「寂寞的人」的刻板印象已經改變,隨著時代演進,人們的想法也有所轉變了。最近的趨勢更是每個家庭都有一位未婚的孩子,未婚者已然增加,看來不論是父母或是社會大眾,已經不再拘泥於「快快結婚吧」的想法。我覺得,現在當大家說著「一個人」或是「單身」時,反而給人一種「好輕鬆」的意涵,而不再是「寂寞」。只是,這樣的現象只限於年輕人,如果是接近能實際感受到死亡的年齡時,「好輕鬆」就會隱去身影,取而代之的是「單身的寂寞」,這個現實將宛如僵屍般復活,使人深陷其中。(本文摘自/獨老時代/世茂出版)

想打好關係?拚命說不如安靜聆聽

想打好關係?拚命說不如安靜聆聽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我的沉默誓言持續了七天。不說話,不書寫,不在社群媒體上發文,不回覆電子郵件。那一週是我一生中最艱苦、最內省,也最折磨心靈的一段時光。我差點瘋了。我之所以那樣做,是因為某個朋友向我提出一個令我震驚的忠告:「你很會插嘴。」震驚,羞愧,然後是一點自我省思:我很怕尷尬的沉默。害怕尷尬沉默 卻養成插嘴習慣我最怕別人說完一句話,結果沒人知道該怎麼接下去的時刻。為了避免這種令人不自在的停頓,我養成了插嘴的習慣。更糟的是,我後來甚至在別人的話還沒說完時就分心先規畫自己的回應。這是一種非常糟糕的互動方式,不僅對人不尊重、不真誠,而且對參與互動的各方而言都很讓人筋疲力竭。我了解到,如果我想要快速學習成為更好的聆聽者,說話就不能再那麼唐突。於是,我立下了那個沉默誓言,我將不再說話,直到沉默不再那麼令我害怕為止。不過,還有一個障礙:我雖然不能說話,但還是想要聆聽。因此,我強迫自己正常參加所有會議、交流活動及晚宴,但在那些活動中只單純聆聽。這麼一來,我就必須全心專注於當下。我的頭號目標就是單純把全部心力投注於聆聽。我唯一准許自己做的,是帶著預先製作的卡片,以便拿給我遇見的人看。不說話反而建立更多人脈走進第一場交流活動時,我整個人緊張得汗流浹背。別人會不會被我嚇跑?一名紳士向我自我介紹時,我還是顫抖著舉起第一張卡片:「我立下沉默誓言,正在努力成為更好的聆聽者。」他居然笑了起來,並對我談起他在大學時期曾經因為喉炎而一度失聲,結果那是他這輩子最酷也最瘋狂的一次經驗。我從頭到尾一句話都沒說。我根本不需要說話,他只是想要有人聽他說話而已。身為人,我們都迫切需要別人的聆聽。我在立下沉默誓言那段期間學到最重要的一件事:最棒的談話不是取決於你說了什麼,而是你聽到了什麼。我在那一週的沉默中建立的商務人脈,勝過我在前一週參加的業界研討會。一位女士甚至在我的沉默誓言結束後的第一天寄了一封電子郵件給我:嘿,凡妮莎!我一直想著我們昨晚的談話。我剛加入你的肢體語言課程,已經等不及要開始上課了。未來幾週你如果有空,我很想帶你去喝杯咖啡。這封電子郵件完全超乎我的想像!我連一句話都沒說,但我們的「談話」卻如此令人難忘,甚至為我帶來一位顧客。(本文摘自/和任何人都能愉快相處的科學/方智出版)

別亂貼標籤?反而促進更好表現

別亂貼標籤?反而促進更好表現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人類熱愛獲得正向標籤。正向標籤能改善我們的自我形象,促使我們成為更好的人。所以,在使用談話刺激素,並看著這些刺激素會把你與人的互動帶往什麼出乎意料的方向時,也要讓自己驚豔於你的互動對象。聆聽他們具有說服力的點子,設法凸顯他們的長處,歡慶他們的興奮感受。被貼上正向標籤 會體現那些特點以《哈利波特》系列小說中頗為可笑的分類帽為例。每個學年開端,霍格華茲魔法學校的學生都會被一頂能感應他們心思的魔法帽分配到不同學院,而且這頂帽子還會完整考量各個學生的隱藏能力。霍格華茲的每個學院各有所長,而且隨著學生升至高年級,他們的特點也愈來愈鮮明。史萊哲林學院的學生通常狡猾而精明,且對黑魔法深感興趣;至於赫夫帕夫學院的學生,則通常會從事照護性的魔法工作,例如鑽研藥草學及照顧魔法生物。總之,被貼上的標籤愈明確,我們愈是會體現那些標籤,不論結果是好是壞。以下是你可以使用的幾個正向標籤範例:‧「你交遊廣闊——你一定是個人脈達人!」‧「你對這個組織的投入真是讓我吃驚——有你真是他們的福氣。」‧「你對這個主題懂得真多——謝天謝地有你在這裡。」真心歡慶對方的勝利 也能凸顯別人另一種凸顯別人的方式,則是真心歡慶對方的勝利,彷彿那是你自己的勝利。美好感受會和其他美好感受互相激盪而益發強烈,但也會因為沒有獲得回應而消散。所以,看到某人非常自豪、興奮或充滿熱情時,就加以呼應,表現出同等的正向情緒吧,這樣可以讓對方把你和他的愉悅感受聯想在一起。你可以說些很簡單的話:‧「我真是為你感到高興!」‧「那種感覺一定很棒!」‧「這消息真是太好了,恭喜你!」只要看見令人讚歎的事物,我一定善用機會凸顯別人。我對咖啡師說他的拉花真是太美了,對朋友新剪的髮型讚不絕口,還會寄明信片給人家,說他們酷斃了。(本文摘自/和任何人都能愉快相處的科學/方智出版)

想來個親子對話 先叫孩子名字更有效

想來個親子對話 先叫孩子名字更有效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在給指令前先叫孩子的名字,引起他的注意,並從他的反應來判斷他是否真的聽見。許多特殊孩子有注意力不足的現象,所以要用這個方法幫助他回神。如果他真的沒聽到,家長卻一味認為他說謊、傲慢而堅持要他認錯,雙方就會僵持不下。因此,建議在要求孩子做事時,一定要先確認他已經聽進指示了。給孩子指令時叫名字、眼神注視 確認對話進行另外,孩子確實有時因想要逃避,而推說以為父母是在叫別人。因此,下指令時必須先叫名字,讓孩子沒機會說他誤會了。同時,家長叫喚孩子時,一定要注視孩子,以確實表明正在對他說話,讓他沒有模糊地帶可以逃避。這也是表達對孩子的尊重。在改變孩子問題行為策略中,尊重是最基本的要素。然而,父母常因太忙而想取巧地遠距指揮孩子,例如:媽媽人在廚房,卻高聲喊叫客廳裡的孩子做事,這樣通常效果不彰。下指令時說重點 不摻雜焦慮、擔心一般來說,特殊孩子專注的時間很短,加上擷取別人話裡重點及真意的本事也弱,往往只接收到一連串話語中的某個片段,且非核心重點。因此,父母在下指令時只要說重點就好,不要夾雜自己的焦慮、擔心,或可能承擔哪些後果等補充說明。不然,孩子非常可能根本沒接收到重點,或只聽到後果,就開始和父母爭論抗拒。指令要具體、有規則、無爭議。輕度亞斯伯格症的孩子最擅長抓住父母語病來辯論,而且還會把話題引到完全不相干的事情上。若家長真的順著他的邏輯來澄清,就落入他的圈套了。更何況爭吵時,家長須花很多時間來處理孩子的頂嘴、不服從,此時雙方純粹在角力,沒人要妥協,只想壓制對方,如此只會不斷消耗愛的存款,讓親子相處的品質下降。(本文摘自/暴走小孩,淡定父母/心靈工坊)

要孩子事事跟上別人 不如發掘獨特強項

要孩子事事跟上別人 不如發掘獨特強項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特殊孩子的家長都會傾盡心力地設法提升孩子的能力,然而不爭的事實是,孩子真的有天生限制,就算傾家蕩產也不能改變其限制。倘若父母不願承認這點,硬是想要打破這個事實,恐怕會徒勞無功。孩子這輩子做不來的事,是老天的安排,箇中原由也只有老天明白,家長真的不用自責,更無須與老天爭長短。與其加強孩子弱項 不如努力找出強項與其費心去增強孩子的弱項,還不如努力找出孩子的強項,將他人生的聚光燈由不足處轉移到長處,讓他在天賦的舞台上發光發熱。至於孩子的短處,只要盡量往社會中間值靠攏,縮短他團體適應的不便距離就好。現在,我會鼓勵兒子去做他能專注的事,不再計較這事是否能幫助他出人頭地、發大財。我相信一枝草一點露,老天既然讓他活下來,自然會照料兒子的一生。說實話,我也不能證明孩子的將來是否會如我所願,但在不確定的恐懼和期待之間,我寧可挑選正面的盼望。允許並陪伴孩子傷心 家長也能避免情緒包袱至於如何處理孩子的情緒,當您看到孩子傷心,最健康的做法是「允許並陪伴」他走過這悲傷的歷程。例如:孩子因交不到朋友而亂發脾氣,媽媽只要靜靜將他摟在懷中,直到他不再啜泣,就足以安撫孩子受傷的心。要做到這程度並不容易,第一步就是區分出現在傷感的心情是孩子的而不是你的,在平靜的心態下,就能給予孩子所渴望的被接納感了。當家長釐清眼前困擾的責任歸屬、區辨出情緒是自己的還是孩子的之後,心情自然輕鬆不少,因為無須盲目承擔他人責任和情緒包袱,便可清明地找到教養可著力處。(本文摘自/暴走小孩,淡定父母/心靈工坊)

與父母同住很穩定?易失去財務警覺心

與父母同住很穩定?易失去財務警覺心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財務自由需達成幾個要件才算完整,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管想做什麼,錢都要夠用。前提就是沒有任何負債,即使有也必須要有能力清償,並且考量財務槓桿的貸款,而非單純的負債。生活穩定、開銷少 仍無法防備意外今年三十二歲的Helen,單身和父母、妹妹同住,薪水不高,沒有什麼特別的物欲也沒有多采多姿的社交生活,唯一樂趣就是一有錢就到國外旅遊。因為住在家裡,父親工作位居高階,收入頗高,所以家裡的房貸、水電瓦斯、伙食費等,Helen從來沒出過一毛錢。扣除自己的基本開銷,每次戶頭上只要多出一萬,她就開始訂機票,不足的部分就刷卡分期付款,最愛到日本旅遊,錢全都用在旅遊上。即使戶頭上的存款沒有增加,當了好幾年月光族,Helen也沒擔心過自己的生活。直到有一天,因為大環境不景氣,父親的公司開始無預警資遣高階員工,父親被迫提早退休,家中頓失主要收入。單身和父母同住 對財務失去警覺Helen的父母親沒有太多的存款,房貸需要由她跟妹妹負擔,這時才發覺原來妹妹沉迷購買名牌包,卡債竟高達上百萬。家裡的問題一個接著一個爆發,最後只好賣掉長久居住的房子,一家人過著欠債度日的生活。人生的難題很多時候都是發生於一瞬間,沒有穩健的財務狀況,就得失去選擇的權利。即便單身與父母同住,很多生活開支其實都是父母負擔,才會出現「目前不太需要錢」的錯覺,對財務狀況失去警覺心,陷入卡債的惡性循環。此外,若家中出現不長進的兄弟姊妹,或因父母親幫親戚作保而牽連財務問題,除了需面對自身的財務狀況,甚至還得替家人解決困難。(本文摘自/我的生活我作主/好的文化)

養育好燒錢?2小孩花費等同千萬房

養育好燒錢?2小孩花費等同千萬房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曾有人計算養一個小孩需要花多少錢,計算出來的結果是,從懷孕期間到小孩讀到大學畢業,至少需要五百萬,那麼養兩個小孩,幾乎等同要價一千萬的房子了。單親爸媽 一定要有賺錢、理財本事離婚後的單親生活是場無情的戰鬥,假設幸運嫁個有錢又願意負責的人,有充足贍養費可養孩子也就算了,但多數人沒那麼好運,就算原先是老公負責養家,薪水也不見得多高,如果離婚協議沒協調好,可能一毛錢都拿不到。幸福的婚姻絕對存在,只是有保鮮期,所以無論為了什麼理由結婚或離婚,女性想要在保鮮期過後還有資本可選擇自立,就一定要有賺錢的本事。有孩子要養的單身者,由於保障的需求增加,務必在小孩出生後就重新考量資產配置、開戶和投保等事。15歲以下孩童死亡 壽險不理賠從新生兒各種疫苗注射、奶粉與尿布等支出開始算起, 如果單親媽媽需要上班,則每個月還有一至兩萬元的保母費或托嬰中心費用。再加上從幼稚園一直到大學的學費,也是不小的負擔,所以更需要未雨綢繆,在孩子出生後就開始準備專門帳戶,儲存教育費用。也需要調整自己和小孩的壽險和意外險需求,例如原本自己的壽險需求是五百萬, 但衡量至孩子成年之前,可能需要提高至一千萬。相對地,為了避免誘發道德危險,政府規定,十五歲以下的孩童就算有買壽險,死亡也不理賠,只能加計利息退還保費或帳戶價值,所以小孩的壽險不用著急,反而需著重在意外傷害與醫療保障上。(本文摘自/我的生活我作主/好的文化)

單身真好!讓自己優雅的老去

單身真好!讓自己優雅的老去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經過多年單身來的內在外在自我鍛鍊,練就一身出得了廳堂的落落大方,和入得了廚房的賢淑能幹,煮飯、洗衣、拖地、倒垃圾樣樣都能自己來。相較於朋友們的貴婦生活,單身「跪婦」生活更厲害,隨時可以變身時下最夯的「掃地機器人」。除了不需另外花錢買,做完這件事還能立刻做另一件事,一機多用途,堪稱史上最划算。單身自我時間安排很重要美食、美酒、名牌當前,能否抗拒忍不住伸手的衝動?一邊是顏值爆表的韓劇歐巴,一邊是性感腹肌人魚線的美劇男星,能否按耐得住整夜追劇的強烈欲望?身為新時代單身女性,就算看到尺度超乎想像的肌肉男,和種種美好誘惑,都要學會不流口水。單身找不到人一起出去玩,選擇自己在家看電影,剛好看到很可怕的鬼片,只好把聲音關小一點、被子裹緊一點。還好就算鬼片再恐怖、驚悚,外加懸疑又血腥,也比不上三姑六婆竊竊私語的威力。照顧好自己 美好的老去單身生個小病還貼上FB討拍取暖,實在太幼稚,備好基本的常備藥箱,讓自己少受點罪才更實在。雖然說自己的健康自己顧,只是現代醫學好到讓人動不動就活超過七、八十歲,搞不好還得擔心太懂得照顧自己,活到連保險公司的存活率都沒比自己高。在單身無所畏懼的情況下,提前安排老年住所、生活方式,並為自己的離去方式做主,是一件幸福的事。優雅的老去,也代表過著有自我堅持的質感生活,所以就算只是想喝口水,儘管穿著寬鬆的睡衣,也堅持要走到廚房,拿起珍藏的英國皇家高級骨瓷杯才肯喝。(本文摘自/我的生活我作主/好的文化)

無法堅持努力 「內在舒適管家」害的

無法堅持努力 「內在舒適管家」害的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儘管有了十足的決心,但我們還是經常重蹈覆轍,許多努力就像流沙一般飛快消逝。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原因通常來自於我們貪圖舒適感,也就是「內在的懶惰鬼」在作祟。超出能力所及 容易出現怠惰心我自己則更喜歡用「內在舒適管家」來稱呼它──這個稱呼不僅聽起來更貼切,也點出了它的功能。基本上,內在舒適管家擁有正當的目的,雖然它的作用不一定是最理想的,但因為人格特質驅使,要讓我們免於遭受過度的壓力。畢竟,原本習慣的事偏離了軌道,影響了思考、精神和體力;連努力把自己變得更有魅力都代表自我勞役,這時內在的舒適管家會用絕佳的理由來阻止你,像是:這真的不是我的問題,我就是沒這個能力嘛;我現在有很多事要做,之後再說吧。堅定的心 才能有效改變習慣此外,舒適管家還會經由某些感受來鞏固這些藉口。我們看待每件事都認為超出能力所及、被限制或是感到不快樂,卻又放任舒適管家闖入自己的地盤,這樣一來,我們就真的動彈不得了。此時,我們需要一股堅定的決心來改變習慣,雖然它能影響的範圍十分有限。儘管大部分的人有很好的初心,但在自己沒有下定決心以前,還是會馬上回到舊的習慣模式或放棄新的習慣,就像被射出去的橡皮筋又再彈了回來。這也是習慣不易養成的原因。(本文摘自/你不必完美,但可以更有魅力/)

遵循30天法則 帶你跨出舒適圈

遵循30天法則 帶你跨出舒適圈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要培養好習慣不可輕易中斷,否則又得重頭開始。想建立良好的習慣,最好維持一段時間。我給學員訓練時,最常用「三十天法則」。當我們在三十天裡持續不間斷重複進行某些事,像是:不要自己滔滔不絕,練習專心聽別人講話;或者,與人為善,不要雞蛋裡挑骨頭,持續一段時間後,我們的大腦就會記得這些行為。為了讓大家可以成功養成好習慣,且不會輕易放棄,以下提供幾個方法: 欺騙你的大腦「持續改善」(Kaizen)是日本人追求進步、要求自己改變的作法。這種方式強調,要達成目標不須耗盡力氣,只要一點一滴努力付出,一定會有成功的時刻。不須滿頭大汗,也能掃除眼前的阻礙,就是持續改善的作用。像是想和別人建立關係,不須戰戰兢兢和別人攀談,倒不如誠懇地和對方打聲招呼。累積小小的努力,就成為日後成功的根基。 跨越界限貪圖舒適常常成為我們的絆腳石;或是面對新的挑戰,我們又會感到莫名的害怕。只要把握「做了就對了」的原則,面對每一次事件,我們要懂得忽略負面的想法和感覺,並馬上執行預定的計畫──跟經過程式設定的機器人一樣反應迅速。舉例來說,想更進一步認識某人,就得跳過內心的想法:「他應該會覺得這樣很煩」,並且寫封email 給他;或是,忽略「紅色對我來說太高調了」的念頭,立刻穿上紅色的洋裝。 向心中的榜樣學習人與人之間的影響力超乎我們的想像,因此,兩個有關聯的人,可以很迅速地適應彼此。只要有一方不健康,另一個人也會不舒服;正向的影響力亦是如此。所以,經常與我們心目中想學習的榜樣交流,能帶來好處。我們也可以用崇拜的口吻請教對方──稱讚別人,不僅能給對方好印象,還能獲得善意的回應。(本文摘自/你不必完美,但可以更有魅力/大好書屋)

Menu